修改1 地理图表的解析.ppt -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1页
修改1 地理图表的解析.ppt -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2页
修改1 地理图表的解析.ppt -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3页
修改1 地理图表的解析.ppt -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4页
修改1 地理图表的解析.ppt -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图表题的解析,高三专题复习,教师进修学校 吴美华 2009年4月23日,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分布图,示意图经纬网图、地形剖面图、地球运动相关图、地理事 物空间分布图、地理事物形成图、地理事物相互联系图,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线 等震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PH值线,统计图线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点阵统计图表、扇形统 计图、三角形坐标统计图、各类数据表格,景观图照片、图片、绘画等(自然、人文),区域图中国、世界,地理图表的基本类型,一、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睛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1150E, 410N,内蒙古高原,东半段大致呈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1、抓住空间线索,纵横比较, 进行综合分析,区 域 图,掌握要点: 能判别图示区域;掌握区域主要特征; 根据图例等显性、隐性条件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关性。,复习策略: 把握住重要经纬线通过的地区,图文结合,具有完整的空间概念,养成多看的习惯,构建一幅“心理地图”。,判别方法: 1、根据轮廓形状、海陆分布、山河大势等来识别图示区域; 2、依据经纬网来进行空间的定位。,二、读上面地形图,完成以下要求:(1)图中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种类是 ,判断理由是:海拔高度在 米以上, 米以下;相对高度在 米以下。(2)河流的大致流向为 ;图中A、B两点的距离是1厘米,地面实际距离为 米。,丘陵地形,200,500,200,自南向北,400,(3)图示流域降水丰富,计划修建一个小水电站。仅此地形考虑,比较C、D、E三处在 处,原因 。,D,地形最狭窄的河谷,上游有较大范围的集水区域,坝高不超过 米。,20,2、运用图表数据,通过计算,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三、读下面两幅图,左图表示:某海域由南向北水温值逐渐变小,盐度值逐渐变大,右图表示: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回答:(1)图中所示海域是: A、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B、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C、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D、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2)若此海域位于太平洋,则: A、乙处水温高于甲处 B、丙处盐度高于甲处 C、甲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 D、甲处有日本暖流经过,3、寻找图表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由已知推断未知,把握其分布规律,A,D,等值线图的判读:等值线图表示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在地理学科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又以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最为普遍。,1、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识读地形部位、地形类型,判定坡度、坡向、高差及可能对河流发育、气温、降水差异的直接影响;,根据等高距,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注记)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河谷,适宜建水库的坝址,最佳的登山线路、测量线路、距离、估算气温的差值,推算山地走向等;,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山地资源条件(包括河流、生物、气候、土地),分析如何开发山地经济,如发展旅游业、交通、疗养、农业类型、加工工业的选择等。,2、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对等温线分布的常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查,并延伸到气候类型分布,季节性天气特征或气象灾害等领域;通过对某一地区(特别是我国的山地、盆地)的等温线图进行分析,判定该地的地形分布状况,该地主要山脉的坡向、该地气候资源的优缺点,进行解答分析,并延伸到农业开发、生态建设等领域。,向高纬弯曲(凸)温度比同纬偏高夏大陆、冬海洋、暖流、低地;向低纬弯曲(凸)温度比同纬偏低冬大陆、夏海洋、寒流、高地。,等温线图的读图要求与综合应用,读图要求:,(1)分析延伸方向,判断形成的主要因素,与纬线相一致纬度因素;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相一致地形因素。,(2)分析等温线弯曲状况,判断温度变化及形成的主要因素“高高低低”:,(3)疏密:,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四、读下图,回答问题:图中不能显示的降水规律是( )A、山顶日降水量大于河谷盆地B、山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C、河谷盆地夜雨多D、山顶昼雨多 图示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并解释其变化的原因。A、地形 B、太阳辐射 C、风向 D、坡向,A,B,山顶和河谷盆地相比,热容量小,增温快,降温也快,故白天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夜晚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河谷盆地正好相反。根据“上升气流阴雨天,下沉气流是晴天”,可理解“河谷盆地多夜雨,山顶昼雨多”。,读图时一定要看清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横轴表示时间或地域位置;纵轴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要注意阅读图例、注记。,坐标系图,五、读下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3该船即将进入 A巴拿马运河 B麦哲伦海峡 C德雷克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C,A,B,P,4、提取图表中的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六、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4、北京为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3、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 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 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C 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 D 罗马气候干热,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 1、甲地时间为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B,A,C,B,示意图地球运动相关示意图,掌握要点: 复习策略:,根据图示,分析显性、隐性的已知条件;运用画草图,做到正确解题。,掌握地球运动相关基础知识;根据图示提供的条件,正确判别图示昼夜状况及其季节、日期或时间;根据季节或节气,正确判断相关地理事象。,通过典型题例的剖析,养成必要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做到熟能生巧。,2、两个城市均濒临世界著名的大河,干流南岸易受河水侵蚀的是 图城市所临的河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1、甲图景观所在的城市为 。乙图所示城市是 。,七、读两个世界著名城市的景观照片,回答:,3、比较而言,甲城市所临河流径流量相对较 (大、小),因为甲城市属于 气候区,乙城市属于 气候区。,开罗,上海,乙,小,4、两个城市所临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均为当地重要的农业区,完成下列表格:,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水稻,棉花, 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地理景观图的阅读要掌握以下要领:, 仔细观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迷惑;, 抓住图中主要信息,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八、选择题:下表为860N刚好有极昼的一天,在北半球甲、乙、丙三地测一米高的物体的影子,测得一天中影子最短时的世界标准时间及影长。据此回答13题。,(1)甲、乙、丙三地东西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乙偏东方,乙在丙偏西方 B、甲在乙偏西方,丙在乙偏西方 C、乙在丙偏东方,乙在甲偏东方 D、丙在甲偏东方,丙在乙偏西方 (2)甲、乙、丙三地按纬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丙、甲、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甲、乙、丙 (3)关于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在亚洲,丙在欧洲 B、甲在非洲,乙在美国,丙在中国 C、甲乙在欧洲,丙在北美洲 D、丙在澳大利亚,甲在非洲,乙在南美洲,D,B,C,5、运用图表中的要素,建立知识网络,进行知识的迁移,2、运用图表数据,通过计算,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3、寻找图表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由已知推断未知,把握其分布规律,4、提取图表中的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进行分析整合,5、运用图表中的要素,建立知识网络,进行知识的迁移,1、抓住空间线索,纵横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