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七-九年级.doc_第1页
文言文复习七-九年级.doc_第2页
文言文复习七-九年级.doc_第3页
文言文复习七-九年级.doc_第4页
文言文复习七-九年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1、郑人买履 韩非子郑人有置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至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答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这个寓言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2、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立即契雕刻,刻其代词,船舟,曰:“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之结构助词,的所从坠。”舟止,从其代词,他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迷惑,糊涂乎?1、请写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意思。答比喻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来处理事情。2、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3、幼时记趣 沈 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私下拟比作群鹤舞空。心之指示代词,这,这样所向看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名词作动词,变成鹤也。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项为因为之指示代词,这,这样强同“僵”,僵硬。又留蚊于素白色帐中,徐喷慢慢地以介词,用烟以烟徐喷,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云端,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代词,指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介词,把丛草为动词,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碎石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代词,指“两小虫”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表修饰,不译来,盖表说明,原来是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连词,就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副词,正在出神,不觉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惊恐;神定,捉蛤蟆,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数十,驱之别院。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私 拟 作/群 鹤 舞 空 昂 首 观 之,项/为 之 强作/青 云 白 鹤 观 果 如/鹤 唳 云 端,怡 然 称 快3、本文叙述哪了三件趣事,请概括出来。答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哈蟆。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领全文。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孩子。(意思对即可)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用心体会,善于联想和想象。4、三 峡 郦道元自从,由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几乎,完全无阙同“缺”,中断,断开处。重岩叠嶂,隐遮住天蔽挡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本指阳光,这里指太阳月。至于到了那夏水襄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从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御驾风,不以认为,觉得疾快速也。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急速流动的水绿潭,回清到影,绝极,最高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冲刷其间,清水清澈荣树茂密峻山高耸茂草丰盛,良实在,的确多趣味。每常常到至晴初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旦,林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涧山谷,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停止,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文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3.文中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由此可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八种景物,这八种景物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何写作特点?答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7.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答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8.今年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答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 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9.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5、以虫治虫 沈 括元丰中,庆州界生予方虫,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代词,指子方虫喙有钳,千万蔽遮盖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都,全为两段。旬日十天子方皆尽,岁年成以介词,表结果,因此大穰rng,丰收。其代词,这样,这种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之代词,指子方虫“天敌”“傍不肯”。1、比较一下,下边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1)方为秋田之害 (2)则以钳搏之答不同。“方为秋田之害”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则以钳搏之”是代词,指子方虫。2、以虫治虫,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请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以虫治虫的知识。你觉得生物防治有什么好处?答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等。生物防治的好处是不仅能促进农业增产,而且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其他如节约能源等等。3、“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答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灭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6、梵fn天寺木塔 沈 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二三级层,钱帅登之,患嫌,担心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介词,用瓦布之,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动如初从前,当初。无可奈何,密暗中,偷偷地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赠给以金钗以金钗贻,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只逐层布板讫终了,完了,便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遵照其言,塔遂定。盖连词,解释原因钉板上下弥更加束紧密,六幕上、上、左、右、前、后相联如胠箧,人履走,踩踏其板,六幕相持,自自然,当然不能动。人皆伏同“服”,佩服其精练。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代科学家、政治家。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塔)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 匠师如其言(喻皓) 此易耳 (指固塔这件事)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7、论语八则子曰:“学而连词,表顺承。时名词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不亦说yu,高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理解而连词,转折。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温习故旧而连词,表顺承。知新,可可以以凭借为动词,成为。师矣。” 子曰:“学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思则连词,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学则殆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教导汝知之代词,指(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乎!知之为动词,就是。知之代词,它,可不译。,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聪明智慧。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 介词,凭借。【以何】谓之文也?”子曰:“敏而连词,表并列。好学,不耻意动用法 ,以为耻。下问,是以介词,凭借。 【以是】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连词,表修饰。识同“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学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厌满足,诲人不倦,何有于介词,对。我哉【于我何有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择其善者而连词,表顺承。从跟从,学习。之代词,指善者。,其不善者而连词,表顺承。改之。” 子曰:“不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不启启发,开导。,不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不发。举提出,举出。一隅方角不以介词,凭借。三隅反类推,则不复再也。”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和为人之道的,请简要回答。答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学而时习之。谈为人之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狼 蒲松龄一屠晚归,担名词,担子中肉尽,止同“只”,只有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在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行甚远。屠惧,投以介词,把骨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连词。表转折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并一起,一同驱如故旧,原来。 屠大窘困窘,急迫,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顾转头看,看见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用草帘子等盖上蔽成丘。屠乃奔倚靠其下,弛放下,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对着。 少时,一狼径径直去,其代词,指两狼一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久之助词,凑足音节,目似瞑,意精神、态度暇悠闲甚意甚暇。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正要,刚要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其代词,指柴薪中,意将隧名词用作动词,钻洞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介词,从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承上说明原因,原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片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欺骗的手段几何多少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代屠) 屠乃奔倚其下(代积薪) 以 以刀劈狼首(用) 投以骨(把)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 可以为师矣(凭借) 之 复投之(代狼)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 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代狼)2、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七年级下册】1、赵 普 普少年青时习熟悉吏事,寡缺少学术学问,道术,及等到为相,太祖常劝以介词,用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C) A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B普性深沉有岸谷C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D臣窃以为不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普)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答:(赵普)虽然多忌妒而刻薄,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答: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 ,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3、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面两段文字中,描写赵普,主要运用了细节或“动作”描写的方法;描写王珪,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作为忠臣 忠直刚毅,不怕得罪皇帝,敢于犯颜直谏的共同特征。4、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5、刻画人物善用细节。写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一个“阖”字,指闭门谢客,排除一切干扰。写太祖之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足以表明怒的程度,再加一个“掷”字,怒不可遏的样子可想而知。写沉着镇定,描写了“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的细节。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然而,赵普岂止“拾之”,他居然在日后“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那被撕碎的奏牍,要恢复原样,需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2、黄鹤楼 阎伯理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1、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2、古代诗词中写黄鹤楼的名句很多,你能默写出两相连的句来吗?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3、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耸构巍峨,高标”一组对偶。4、阎伯理的黄鹤楼用“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写登楼远眺城乡景色,崔颢的黄鹤楼也写了登楼远眺的美景,这两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于园 张 岱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至于园可无憾矣。1、这段文字选自于园,作者是张岱,他是明末清初文学家。2、这段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采用总写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园子的奇特在于“磊石”。奇在哪里?一是“实奇”,二是“空奇”。3、第二层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有限的空间,却意境幽远,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受。4、第三层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作者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而且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5、这篇园林小品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地写于园,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4、黔之驴 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蔽林间窥之。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字)。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 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义。(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答题100字左右。)【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虎一脚。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见于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后来用来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7、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有可能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地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答略(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有据即可。) 5、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副词,很蕃fn,多。晋陶渊明独副词,只爱菊。自李唐唐代皇帝都姓李,故称唐朝为“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我独爱莲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淤水中污泥泥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染沾染,污染,濯洗涤清涟微波而不妖妖治,艳丽,中通外直,不蔓蔓延不枝生出枝节,香远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树立,可远观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语气词,哪。予谓认为菊,花之结构助词,的隐逸者也表肯定语气;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有道德的人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人(事物)”也。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菊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爱,陶后鲜xin很少有闻;莲之爱,同如同,像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副词,应当乎众矣语气词,表肯定。1. 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只能在远处恭敬的观赏,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3.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是: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4. 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5.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追求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6.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9.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寄意着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10. 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答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11. 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七九年级诗词理解与赏析注:带的是苏教版的篇目,其他的是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的共同篇目。【七年级上册】1、次北固山下 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6)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赤 壁 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3、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 、“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答“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答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4)曹操的龟虽寿中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也表达了这种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4、十五夜望月 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月光满地。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2)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答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4)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5、水调歌头 苏 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达旦:一直到天亮。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宫阕:宫殿。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檐。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绮(q)户:雕花的门窗。婵娟(chn jun):指月中嫦娥,这里指代月亮。(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把(拿着) 不胜(受不住) 何似(哪里赶得上) 何事(为什么)(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答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5)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6)“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7)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答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8)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9)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滚转,提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有两句描写早春春雨和早春春草的经典诗句,这两句诗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5)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6)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答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词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词中用互文的方法写景的句子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3)词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8、秋 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描写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悲秋喜春的,刘禹锡却一反古风,赞美了秋天美好的风光,此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3)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4)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9、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迢迢牵牛星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绸缪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3)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离别之际的深情,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要把情谊寄与明月一直追随朋友而去,此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七年级下册】1、蝉 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2、孤 雁 杜 甫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1)描写了一只悲伤而执著的孤雁的诗句是: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2)是作者融入自己同情失群孤雁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3)杜甫的孤雁中,借孤雁表达自己迷茫,惶急的心情的句子是: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4)诗中,作者借孤雁对着野鸦们时心情,抒发自己不能与知己朋友相见,却只能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厌恶无聊的心情的诗句是:野鸦无意绪,呜噪自纷纷。3、鹧 鸪 郑 谷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1)鹧鸪中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于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羁旅乡思之愁,郑谷的鹧鸪中也表现了这种情思的诗句是: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4、采莲曲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3)有人写了如下一副对联,你能把对联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吗? 留莲因爱荷塘绿,红莲胜于世间花。(4)有一同学根据本诗,用现代汉语写了同名采莲曲的一首小诗。你能把其中空缺的句子补写出来吗? 小船呀轻轻飘,杨柳呀风里摇; 荷叶呀翠盖,荷花呀娇娆。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莲舟上杨起歌声。(5)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5、莲 叶 郑 谷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1)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行舟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2)莲叶中“倚槛风摆柄柄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答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6、赠荷花 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1)李商隐的赠荷花一诗中借荷花荣衰相依,表达自己渴望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的句子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2)赠荷花中吟咏了荷花、荷叶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的诗句是: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7、白莲 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1)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的诗句是: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2)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3)白莲这首诗把白莲人格化、个性化了,体现了莲的美主要表现在精神的美的诗句是: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8、莲 苏 轼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1)苏轼莲中从味觉上写出莲子充满自然清新的香味,表达诗人希望回归自然,对大自然的野趣充满向往之情的诗句是: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2)诗中用“露为风味月为香”来描绘莲子的味道,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答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露”和“月”来形容莲子的风味和香气,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形容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9、沁园春雪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词中点明主旨赞美无产阶级英雄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沁园春雪中概括写雪景的句子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5)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具体有哪些历史人物?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10、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