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廊坊六中 王然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悟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思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后有思。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解题 3.作者简介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4背景二. 初读感知诗情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整体把握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三.再读揭示主题1.齐读咏雪部分,感受塞外雪的特点2.齐读送别部分,感受送别场景3.送别和咏雪的联系,揭示主题四.赏析品评美句1、小组合作探究2、赏析成果展示3. 想象4、体会留白,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比五.拓展延伸了解边塞诗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 天寒送别 情暖 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吗?喜欢吗?中国诗词大会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唐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我也是追随者之一。我喜欢唐诗,特别是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代表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板书课题)1. 齐读课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取哪些信息?:这是一首送别诗,因为题目说是“送武判官归京”。:这得是冬天,因为有题目中有“白雪”。师:我们知道有哪些歌?:长恨歌:登幽州台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师:歌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一般不受字数、句数、格律的限制。另外从题目可知道这是一首写雪景和送别的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能读准吗?注音,强调读音,齐读(板书)你对岑参了解多少呢?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什么事边塞诗人呢?3.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二、初读感知诗情1.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学习课文,要想学好,先得读准,读熟。 昨天布置了预习,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老师这有几个字看谁能读的一字不错。2.听范读 我们不妨先听大师是如何读的?3“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同学们先自读一遍课文,等一会来挑战一下读全篇。指名读.师:大家体会一下,这是岑判官送别送武判官的一首诗,是男人送男人,军人送军人,英雄送英雄的,读时要把握好这种感情。4我先布置一个任务,需要两位同学来配合完成。开始点将了。这篇课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咏雪,一部分为送别,那这两部分的分界线在哪呢?看看你能不能抓住关键句,能找准吗?其他同学一定要做认真的聆听者。看你们的理解能力,还得看你俩默契程度。哪一句是过渡句?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构安排特别巧妙,一句话就把两部分连接的特别完美自然,但是这句和上边联系更密切。 (两生读得又对又好。理解非常正确,掌声鼓励。)前十句是咏雪,后八句是送别。三.再读揭示主题 下面同学们齐读咏雪部分,想想看塞外雪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怎么看出来的?:雪下得早,从“胡天八月即飞雪”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从把雪比作“梨花”可以看出来。:雪下得猛,从“忽如一夜”可以看出来。:天太冷,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可以看出来。师:我们不难看出,塞北的雪的四个特点是早、大、急和寒。我们领略了边塞起义的风光,那么我们再来齐读送别部分,看看这里写了三个送别场景?场景里尽量要有地点,人物,事件,景物.:在主帅帐里设宴,很隆重,酒席上有音乐助兴,也很热闹。:在轮台的东门,看到旗子被冻住了。:诗人送走了朋友,久久不离开。全诗又有景,又有情,以雪景衬托别情,在送别中又有雪景, 这就是情景交融。我们能感受到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心中情暖,令人感动。(板书)四.赏析品评美句1.赏析我们现在对整首诗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整体的把握,那么细细品味,一些词用得很巧,很妙,一些写法用的很灵活。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诗句中的美。 现在我们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我相信人多力量大,等一会找同学来展示你们的劳动成果。 为了让大家赏析起来有一个方向,我们先一起来看一句。举例。如:第一句话“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得好,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得好,它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白雪纷飞比作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洁白美好。 师:这句诗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作者想像神奇,不是简单地将雪花比成梨花,而是以春景喻冬景,写出了雪给南来之人的独特感受,给人的感觉不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而是风暖花开,春意盎然。这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这句诗一出,其余咏雪诗尽废,它就成了咏雪诗中的千古名句。齐读一遍。2: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师: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4:我喜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话。“百丈冰”、“万里凝”都用了夸张的修辞,极言边塞寒冷,阴惨的乌云遮盖住天空,烘托出作者惆怅的心情。这句是这首诗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写景转到友人相送的离愁。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气之寒冷。想像画面,想象一下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说一说。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的写出天气奇寒。师: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7:我觉得“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话好。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诗人在冰天雪地之中,苦苦凝望朋友离去的方向,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诗歌末尾四句诗抒发了无限惆怅的离别之情。天山雪路没能阻挡友人离去的步伐,友人带走了祝福、牵挂,给守望者留下了绵绵无尽的思绪。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2.想像师:大家想像一下,诗人目睹友人骑着马,渐行渐远,他却原地伫立,不肯离去,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天黑路远,你能安全返京吗?:朋友一路保重。:今日一别,从此天南地北,何时再能相见:以前我们曾一块喝酒下棋吟诗,你走了,我以后的日子该多么寂寞啊。:好兄弟走了。我何时能回京呢?: 朋友的离开让他很郁闷。 朋友的离开,有不舍,有担忧,担忧也好,关切也罢,萦绕心中是无限的惆怅。这样的结尾,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这就是诗歌“留白”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这种艺术魅力你还知道在哪首诗中有?在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得到体现,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友人的小船渐行渐远,只剩一点影子了,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只看见波涛滚滚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送友人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友人间的深情厚谊,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申请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五.拓展延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一首边塞诗,又是一首送别诗。因为作者岑参是一位边塞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豪情满怀的英雄气概。在大唐盛世,像岑参这样胸怀壮志的文人还有许多,他们投笔从戎,驰骋疆场,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诗为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