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育儿心得(五)范文 为了教育孩子,我已经翻过了太多的书。 当孩子过早被送到学校时,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他们得到的父母之爱和家庭的照料关怀势必相应减少。 这时,他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容易受到伤害和遇到困难。 最容易受到这种影响的年龄是5至8岁之间。 孩子最好的教师就是父母。 当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姿态对言语具有强化作用,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有一个问题,是养育孩子会发生的实际问题,看到孩子丢三拉四该怎么办?而这时,我们的孩子正屡屡犯这样的错误,橡皮什么的每天都丢,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外套还丢在学校找不回来。 于是决定好好学习一下,翻开书,发现一个解决方案首先简单分析了原因对孩子来说,健忘也是一种消极的争取关注的方式。 那么该怎么办呢?比如老是习惯性忘做作业的孩子,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提醒功能,而是让他自己去承担忘记做作业的结果老师的惩罚以及自己的羞愧。 这一点倒是和日本一个教育专家的看法一致。 他的教育方针是顺其自然,按照他的理论,给孩子一段时间去自我做主,自我适应,孩子就会自立并保持生活中各项事务的平衡。 也许孩子真的应该是顺其自然成长的,犯错,改正,再犯,再改。 而我们只能在其中起到引导和配合作用,真正去干涉的结果并不好。 有趣的道理,就是越少唠叨,越多受益,简而言之是“行胜于言”。 联系到教育孩子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总是在限制孩子做不好的事情,也阻止他们去花笨力气做原本简单的事情。 其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 我觉得中国孩子有一点点可怜,被剥夺了太多的成长空间,也没有学习生长智慧的环境。 就像某些孩子不知道鸡蛋是有壳的一样,他们长大后更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和生存的艰难。 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听我们的话吗?我们不在了,他们会如何?我们对孩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顺其自然养孩子吧。 真的!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是个好人,有着健康的身体,有着坚韧的品质,有着向上的精神,有着快乐而简单的心态,也就够了。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走不走?不走我走了!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 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 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 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 孩子哭得更凶了。 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 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 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 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 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 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 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 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自杀。 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 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 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 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 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 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 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 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 家里朋友聚会,两个不到三岁的小男孩在客厅里玩耍,玩至尽兴处,竟拿着水枪往大人身上、屋子里四处喷水。 其中一个男孩的妈妈厉声呵斥“快停下,怎么这么没有规矩?”妈妈呜哩哇啦喊了一通,两个孩子正玩得刹不住车,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打水仗”。 这时另一个男孩的妈妈拍了拍手,说“我知道洋洋和兵兵是好孩子,知道在屋里不能乱喷水,看看谁是好孩子先停下来?哎,看洋洋是不是最听话啊?快,兵兵也不能落后了。 那个叫洋洋的男孩犹豫了一下,还想喷,结果那个叫兵兵的男孩抢先放下水枪,大叫“耶,我胜了,我是好孩子了。 洋洋也赶紧放下水枪。 这个妈妈马上奖励“都是懂事的好孩子,来,阿姨领你们出去玩。 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跟着上了电梯,客厅里终于安静了下来。 你看,这就是孩子。 表扬的力量永远比批评的力量要大。 所以,做妈妈的面对孩子,要不吝鼓励和赞美,这会在孩子的教育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 每个人都希望被赞美,在心理学意义上源自于个体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 一旦这种精神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 在美国,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成功大师,他创建的成功哲学和十七项成功原则,以及他永远如火如荼的热情,鼓舞了千百万人,因此他被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 拿破仑希尔很小母亲就去世了。 有一天,他的父亲把继母领回了家。 当这位陌生的女子进入家庭的那一天,拿破仑希尔很担心她对自己的态度,就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直立着凝视她,没有丝毫欢迎的表情。 父亲对继母说“这就是拿破仑,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 拿破仑希尔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继母是怎样对待父亲这句话的。 她把双手放在拿破仑的两肩上,温和慈爱而坚定地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 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无非是把他所具有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 那一刻,拿破仑希尔意识到自己将永远有一个亲爱的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愿意听从继母的教导,在继母的激励下,他努力去追求做出伟大的成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世界上最容易做也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动不动给别人提意见,挑别人的毛病。 即便是小小的孩子,也不愿意被强迫和批评。 做妈妈的不妨想想,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的岁月里,给予了孩子多少鼓励和赞美?又给予了多少批评和指责?讽刺地、批判地、挑剔地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最忌讳的方式。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的动物。 心灵如玻璃般透明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呵护与赏识。 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更多最初养育他的那个人那里。 妈妈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像是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经常在电梯里遇到某个妈妈领着孩子去上数学班或者作文课,我说“啊,这么聪明的孩子还用去补习班?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会有好成绩。 对不对孩子?”我这样说是有目的的,可那位妈妈不领会,当着孩子的面会说“哎呀,没办法,他数学不好,作文也不好,不上课外班怎么行?”孩子眨巴着眼睛看着我,我在心里为那位妈妈着急怎么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就给他下这样的结论?即使是真的不好,也要淡化,以鼓励为主啊!但愿那个妈妈看到这一段,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的严厉中,是否还有某一点忽视了教育心理的运用?又想起日本的那本书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黑柳彻子是亚洲唯一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世界上最有名的、拥有数十亿观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而她,却是一个因为淘气,一年级就被迫退学的孩子。 她写的这本书是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被译成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写的就是她被迫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校长小林先生的爱护、鼓励和引导下,从一个“怪怪”的孩子,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作者终生记得校长小林先生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你真是个好孩子。 正是这么一句宝贵的话,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 令人感动的是,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日子里,小林先生不断地对她说着这句话“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那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你真是个好孩子”是孩子最爱听的一句话。 我们愿意把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孩子,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把这句孩子最喜欢听的话说给了他呢?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在他身上一定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地方,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你越是欣赏他,越是让他感觉到他有力量,他就越有力量,就会活出我们所期望的精彩来。 据说,有人曾经指着摆在一起的几十盆青松,要别人辨认,看哪些是真松,哪些是假松。 这些青松形状、色泽一模一样,可是有人很快就辨认出了真假。 问其原因,他说“这很简单,只要细看那枝叶,凡有小小虫眼的,定是真松。 这就叫“无疵不真”。 有一个妈妈在人到中年时,看到自己大学刚毕业时的照片,自言自语地说“我过去也不丑嘛!”可是从小到大,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好看,甚至很少有勇气去照镜子。 因为从她记事起,她的妈妈就总是当着她的面,用担忧的语气说她的缺点,搞得她外表要强,内心一点自信也没有,在工作、交往中因为自卑错过了许多机会。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一直是被教导要谦卑的,个性的张扬不被提倡。 在学校里,如果我们说“将来我的志愿是当小丑”,我们的老师可能会斥责说“真是胸无大志”,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在家里,如果我们说“妈妈,这次我的分数提高了很多呢”,妈妈会说“别骄傲,你还差得远呢!”我们的妈妈们更多时候对我们“挑刺”,而很少在我们身上“赏花”。 虽然我们也在这样的“严格”教育中长大成人,但在心灵深处,总还在渴望着那么一份赞赏和肯定。 那是幼年时期灵魂中的一个空洞。 赞赏的、鼓励的,但又是有所指导的,这样的教育不在于母亲有多少文化,而在于她有没有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