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复习纲要--生活与哲学_第1页
会考复习纲要--生活与哲学_第2页
会考复习纲要--生活与哲学_第3页
会考复习纲要--生活与哲学_第4页
会考复习纲要--生活与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会考复习纲要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 知识解读 1 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p4 5 1 哲学的智慧产生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p4 2 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p5 3 哲学源于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p5 2 说明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说明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p6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的学问 是 文化的活的灵魂 2 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理解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p7 8 1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 区别 含义不同 特点不同 哲学具有一般性 概括性和抽象性 世界观是自发的 朴素的 零散的 p7 联系 联系 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 P7 2 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用世界观作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两者是统一的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 归纳哲学的含义 归纳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p8 9 1 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 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 是 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那种把哲学看作是 科学之科 学 认为哲学可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 5 知道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知道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p10 11p10 11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 一方面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两个方面 一方面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 不 同回答 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 阐释 阐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p11 12p11 1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 必须回答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决定着决定着它们对 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7 7 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p12p12 1 1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2 2 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 如水 火 气 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唯心史观 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 8 明确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明确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p13p13 1 1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 物质依赖于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2 2 两种形态 两种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主观精神是本原 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 意志 感觉 经验 心灵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如上帝 理念 绝对精神等 9 9 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 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 P14P14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两个对子 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 物主义结合 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派别 1010 知道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知道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p16p16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 脉搏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111 了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了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p17p17 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 更新人的观念 解放人的思想 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动员和掌握群 众 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212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p18 20p18 20 1 1 阶级基础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 2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3 3 直接理论来源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13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p20 21p20 21 第一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其革命性在于 它是 改变世界 的科学 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14 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p22 23p22 23 理论成果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 知识解读 1 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P29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P30 1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已的起源和发展史 都是统一的物质 世界的组成部分 2 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 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 3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P31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3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 4 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P32 1 静止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 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 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 5 了解规律的含义 了解规律的含义 P33 规律 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6 6 明确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懂得尊重规律 认识和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明确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懂得尊重规律 认识和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P33 34 1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 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 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必须遵循规律 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 律是客观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为人类造福 7 7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 起源 起源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 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 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8 8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P36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 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 节进入人脑 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因此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9 9 理解物质是本质的 意识是派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物质是本质的 意识是派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P37 从意识的起源看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 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的内容看 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10 阐释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阐释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P39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 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在实施 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 目标 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 有选择的 意识不仅能 反 映事物的外部 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反映现在 而且能够追溯过去 推测未来 3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而没有不 可 认识之物 1111 阐释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阐释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P40 1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2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 可以催人向上 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 则会使人悲观 消沉 丧失斗志 1212 评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意义及要求 评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意义及要求 P41 含义 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固 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意义 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 路线 方针 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要求 要求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解 放思想 与时俱进 4 2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 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1313 理解实践及其特点 理解实践及其特点 P42 43 含义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 特点 1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 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在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 和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414 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44 46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 主体才能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 变 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产生的新要 求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 照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否则 认识就 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1515 知道什么是真理以及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知道什么是真理以及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P47 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客观性 对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 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 理面前人人平等 1616 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P47 1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已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只 要再多走一小步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都会 转化为谬误 1717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P48 49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们对某 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 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上止境 的过程 3 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所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818 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P5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切从 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党 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1919 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的辩证的统一 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的辩证的统一 P51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 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 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 造性 因此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 宿 5 2020 理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意义 理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同时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 的步伐 它在发展中不断的超越自身 所以我们应当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引 导党不断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解决新问题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121 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P5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 1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P54 1 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 坚持联系的观点 2 2 领会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 领会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 P55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 3 3 领会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 领会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 P56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为转移 4 4 阐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阐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P57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 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 统率部分 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 服从和 服务于整体 2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的 整体离不开部分 部分的功能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的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 1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 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 同时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 5 阐释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系统优化的方法 阐释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系统优化的方法 P58 1 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有序性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b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d 注意系统内部结 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着眼于整体 同时把部分 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优 化组合 形成完整准确认识 6 6 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P60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7 7 理解发展的实质 理解发展的实质 P63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 8 阐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阐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P64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6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支持 保护新事物 促使其成长壮大 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不断克 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9 9 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P65 66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 方法论 a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 抓住时机 促成质变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 反对两个极端 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1010 理解矛盾概念 理解矛盾概念 P67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111 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P68 1 矛盾的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 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两层含义 一是相互依赖 一方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 2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没有斗争性 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事物就不能存在和 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没有同一性 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事物同样不 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 两分法 1212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P69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时时有 矛盾 方法论 我们要承认矛盾 分析矛盾 勇于揭露矛盾 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坚持两点论 1313 比较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比较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P70 1 矛盾的特殊性含义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 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14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P71 1 二者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 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515 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P83 1616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P73 1 区别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矛盾 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 7 决定作用 这就是主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 联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 同时 又要统筹兼顾 处理好次要矛盾 17 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P73 1 区别 每一矛盾中 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 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处于被 支配地位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 事物的性质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 联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 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818 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P73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的认识方法 2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反对均衡论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反对一点论 1919 领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领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P74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 矛盾的特殊性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并找出解决矛盾 的正确方法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活的灵魂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020 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要求 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要求 P75 76 1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 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实现新事物产生 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实质 是 扬弃 既不是肯定一切 也不是否定一切 而是既肯定又否定 既保留又克服 克 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 消极的内容 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 合理的因素 2 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方法论 a 要求我们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 b 要求我们 具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121 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P76 77 1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 2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 敢于突破成规陈说 注重研究新情 况 提出新问题 寻找新思路 确立新观念 开拓新境界 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2222 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P78 1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进 8 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 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 理论创新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4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 泉 2323 比较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比较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P83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 发展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424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 P83 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发展 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 1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86 88P86 88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 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 2 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P88 90P88 90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在任何社会领域中都起作用的 普遍规律 注意图示 3 3 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P91 92P91 92 1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 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 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 性的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 4 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92 94P92 94 1 唯物史观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所以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 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 5 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P95P95 1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 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9 6 6 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p96p96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7 7 懂得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懂得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P96P96 1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 的社会 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 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3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8 8 知道什么是价值观 知道什么是价值观 P97P97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 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就是价值观 9 9 阐述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 制约和导向作用 阐述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 制约和导向作用 p98p98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 制约和导向作 用 1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010 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p99p99 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 发展规律做出判断 即事实判断 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 即价值判断 1111 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和社会历史性 说明价值判断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