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七年级历史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doc_第1页
2010年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七年级历史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doc_第2页
2010年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七年级历史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doc_第3页
2010年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七年级历史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七年级历史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一、成绩统计:单位序号参考人数人平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60分及以上)良好率(70分及以上)优秀率(85分及以上)114768.292148544.27.5210682923192%75%61%356588015365047348.15811628.77%8.22%0558 842159% 635063.25941868.133719.57766588913509%246%15%840518652125297175953088%70%42%10126858751667%20%25%111496492268188%1409%27%123062.3873485%65.2%16%(以上数据抄自各单位报送资料)二、试卷分析:1、答卷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选择题部分这次考试没有人得满分,考的较好的也只是在30分以上,最高分是38分,主要失分在第3、9、10、17、19、20题等。判断题难度最小,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能拿一半以上的分数,其中还有不少同学能拿满分。15分的材料题,多数学生能得到8到12分的分数,难度适中。问答题一直是学生们的弱项,学生们总是存在审题不清,不知如何表达出来,或分析能力差,不知应该答什么,得分率相对较低。25分的题很多学生只能拿8到15分,最好的也只有18分。总之本次试卷难度较大,我校全年级没有一个上90分,最好的成绩也只有88分。上80分的只有10%,及格率是52%。2、改进教学设想纵观整张试卷和学生的实际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以前那种只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的方法已经过时,现在的教学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学习,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另外,试卷下发之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分析,并要求学生总结得与失,力争使学生通过本次考试发现缺点和不足,为将来考试做好准备。3、试卷评价本试卷有如下特点:(1)既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又主干知识突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科技文化及这会生活都能涉及到。民族关系、封建专制的发展和科技文化这些重点内容在试卷中都得到了强调。(2)注重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3)命题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到友好、鲜活、如第4题: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是宋朝人,你们已懂得哪些技术?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第5题:有一幅著名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生活丰富等现象,这幅画的作者是(4)试题设问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历史问题,如第32题第二问“你对少数民族与宋朝之间的交往有什么理解?”第33题第四问:“清朝前期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对外政策的实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对此你有何感想?”命题建议:难度偏大了点,理解层次的内容较多,综合性太强。知识重复,如第2、14、20、32题都是考民族方面的内容。末考试即将结束,是老师们忙于写试卷分析的时候,小学精品资源网特推出多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范例,供大家参考: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一、试卷概况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4分)与非选择题(56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材料解析题(44分)与问答题(12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二、试卷特点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如:1、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初祖,无数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举行公祭典礼活动。你知道“人文初祖”是;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18、现代临床医学中,若要给患者做手术,一般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的人是谁吗?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如:1、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初祖,无数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举行公祭典礼活动。你知道“人文初祖”是;材料题25题:(1)鲁迅先生将史记称赞为“无韵之离骚”,离骚是谁的作品?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与他有关的假节日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历史无疑是将来的考试命题方向。4、试题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一种引导,如:选择题第19题: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世界上最早、圆周率、第七位”等关键词有关的人物是5、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对长城、九章算术、华佗、祖冲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张骞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孝文帝的改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想与启示,我们从他身上又能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呢?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到哪些优秀品质呢?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材料题第24题通过对四川向台湾赠送大熊猫的时事,考察台湾的相关知识;第26题用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的情景切入,考察孔子的贡献,儒家思想;这些试题有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重大时事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宿感。第27题对孝文帝改革的考察,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改革,关注国家的发展。7、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8、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如选择题第15题对三星堆的考察,材料第24题对都江堰知识点的考察,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9、试题图文并茂,图文多达18处之多,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三、学生情况分析1、我校实行的是闭卷考试,主要从以后的课好上的角度考虑的。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如:第24题关于两岸三通问题,实际上在材料中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但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认真阅读材料,以至于乱答一气。2)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第25题第2问,这部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的史学著作的作者是谁?它为我们研究什么时期的历史提供可靠依据?司马迁学生一般能答出,但后一个问,就五花八门了。有的答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有的答东汉,有的答春秋战国,全然没有意识到该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史记记述历史的起止时期。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如都江堰的修建时期,很多学生将战国时期的秦国与秦朝混淆起来;孔子在教育上贡献,学生将语文课上学的论语选段写出,这还算好的,很多学生是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什么“他对中国古代作出了字的变化,笔墨都是孔子写的.”“就是让我多学习认字,识字”等。还有学生将离骚与史记全部写成鲁迅的作品,只因为在题干中出现了鲁迅的名字。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如对史记的体例考察,学生得分率极低,其实这道题第一问考察的也是重点知识,第二问秦始皇,陈胜和商鞅各归入哪种体例?这个知识点书上是有的,可能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一带而过,加上又缺乏相关的课外知识,可能连体例这一概念都还不明确,连乱答都不知道怎样下笔,所以这道交白卷的最多。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张骞的“骞”写成“迁”、列传的“列”写成“烈”、小篆的“篆”不会写,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不是老话套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我现在才深刻领会到其重要意义。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思考他的新政新在什么地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时,奥巴马政府的救市举措。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李萍老师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引入了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材料,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一只抗战的英雄队伍却在内战战场上命丧黄泉,谁之罪?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