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传 序 书 箴四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长版.ppt_第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传 序 书 箴四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长版.ppt_第2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传 序 书 箴四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长版.ppt_第3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传 序 书 箴四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长版.ppt_第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传 序 书 箴四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长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阅读提示 苏辙和韩琦 苏辙 1039 1112 字子由 号颖滨遗老 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 人 苏轼之弟 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与父苏洵 兄苏轼齐名 合称 三苏 韩太尉指韩琦 宋仁宗嘉佑元年曾任枢密使 掌军事 汉代太尉亦掌军事 故又称韩太尉 文章题目即两者兼顾 说的是一种官职 四川眉山三苏祠 阅读提示 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 干谒文 在封建社会 文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文很多 但像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这样成为名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 本文之所以能长久为人传诵 有两个独特之处 一 作者不像一般拜见者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 卑词厚谀 而是表现了一种高雅拔俗的姿态 二 提出了激发志气 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 阅读提示 苏辙的 文气论 苏辙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 虽然 气 看似一种无影无形 玄妙非常的东西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批评中 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说的 气 大略是指人的气质 修养 精神力量等 作者认为 文 不过是 气 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 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 为文之前必先养气 然而 气可以养而致 决不是与生俱来 一成不变的 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 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讨论 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 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文气论 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养浩然之气文章宽厚宏博 司马迁周览天下文章疏荡奇气 事实论据1 事实论据2 论点 内在修养 外在阅历 第二部分 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开拓心胸志气 去国远游 游历名山大川 视野开阔知天下文章 目的 欲见韩太尉 所与游者 邻里乡党 所见无高山大野 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 古人之陈迹 对比 衬托 行天下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 赵间豪俊交游 游历名山大川 凭吊秦汉古都 瞻仰天子宫阙 拜见文坛前辈 对比 第三部分 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 主旨 于山已见终南 嵩 华之高 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 犹以为未见太尉 尽天下之大观 第四部分 申述自己 生好为文 的初衷 自明心志 蓄势 对比 居家一隅无高山大野可登览自广 对比 讨论 难点理解 1 阅读课文 首先要把握作者描写的对象的特征 文章怎样写太尉 以才略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入则周公 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 2 作者为何迫切欲见太尉韩琦 1 观贤人之光耀2 闻一言以自壮3 尽天下之大观 3 从作者对太尉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德高望重的太尉的仰慕之情 总结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 文者气之所形 气可以养而致 的观点 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 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 渴求一见的心情 图为三苏塑像 江上看山 苏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