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doc_第1页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doc_第2页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doc_第3页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doc_第4页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流淌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是的,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有人曾说,情感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说明教学语言一旦饱含情感性,就能产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感情波澜,增强感染效果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虽然有些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较多,有的较少,但无不闪现情感的火花。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的共鸣,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绘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小燕子的同情之心、拯救之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又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文字信息,比如,“小扬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将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配上相应的音乐,以声传情,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关注小扬科的命运,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怜惜、同情之心。结合“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的凄惨情境描写,播放音调低沉的音乐,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学生的情绪也沉潜到人物悲惨命运中,为小扬科的遭遇鸣不平,有学生动情地说:“小扬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扬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焰。”这时情境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扬科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齿痛恨。音乐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更关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学生愿意走进文本,贴近人物,用心去体味、解读课文,并能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境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确定不同的情感教育侧重点,进而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社会性情感的教育。二、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沟通感情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蕴含在课文里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优秀教师的教学呈现活力,充满魅力,为学生所迷恋,其重要原因是他们擅长于用满腔的热情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从而将认知性教学和情感性教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可以这么说,长于移情是衡量称职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准。1、教师自己要有充分的情感酝酿。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随着任务的遭际、矛盾的起伏、场景的变换去经历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此外,教师上课前要酝酿好良好心境。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2、教师自己要善于进入角色。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要求教师像艺术家那样善于进入角色,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在初读时进行了满怀深情的范读,读文时情不自禁地多次哽咽流下热泪,显然他已经进入了角色,学生们也同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教室里一片寂静,时时传来抽噎声,教师创设的浓浓的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了课文的情景中,激起了学生的共鸣。3、教师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一经形成,要善于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言、情、神态、动作等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表现自己情感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可用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教材所写的环境中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视、VCD、多媒体等媒介,通过具体的场景和音响刺激学生,引起学生情绪的反应,诱发学生的情感。4、教师要能自觉调控自己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控制、支配自己的情感。教师要练就一种专注感,如果没有专注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紧张、分心的现象,或讲话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或由于教室内外的异常表现而分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要练就一种专注的功力,将思路凝聚在一起,把全部情感调动起来。三、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媒介来表现。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教学过程如果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是不完全、不完善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优化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益。1、主体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的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人翁地位上,使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地探求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参与掌握知识的愉悦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艺术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导他们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2、感染效应。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产生的波动性和感染性的体验,当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外在事物影响时,一般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理智;一种是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情感。情感的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表现。波动性和感染性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情感有波动性,才会有感染性,也因为情感有感染性,才使波动性显示出应有的价值。因此,情感是波动性与感染性的统一。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消除学生中消极情感的互相传播,另一方面要以情育情,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得到知识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支持,感情上的满足,培植学生的积极情感。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总理要离开我们!那一天,来自各地的人们含着热泪,汇集在长安街送行。人们多么希望灵车能停下来,多么希望能再看一眼总理的遗容。灵车缓缓驶去,人们在心底哭喊着,总理啊!您别走!但灵车渐渐地远去了,再也不见总理的音容笑貌。真是天喊地哭泪淋淋!”教师催人泪下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大受感染,引起共鸣,把学生带入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壮场画中,确似耳闻目睹,悲痛之感油然而生。当然,这种感染作用还得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态度:真诚、信任和理解。首先,师生之间谈成如实,彼此都有一种宽松感,能够无拘无束地愉快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其次,学生对教师高度信任,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发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流畅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态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再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自然,学生就会感到老师是自己的“知己”。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注意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在“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中优化情感。3、语情移情。(1)生发情感。学生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吸引学生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渲染和把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可以先播放录音,并慢慢抽拉活动投影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在美和真的意境中,揭示课题,学习课文内容。教学课文结尾“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时,安排学生观看更多的奇石画面,然后提问:“你准备给哪块石头起什么名字?”学生形象地描述:“双龙戏珠、老牛拉犁”通过师生共同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千变万化,从而生发对祖国美丽山水的热爱之情。(2)体会情感。“情动与衷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分别道明了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及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内在感染力。作者在刻画任务,描摹情景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感受文章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草地夜行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学中,可以把它变换语序为:“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变换前的语序更能充分表现出老红军在危急时刻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3)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性教学的质量,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四、展开课堂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同时也受人的情感的支配。真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学过程总是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机渗透情感交流。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虽是复杂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但其体验的过程和方式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情感体验由情绪感染(创情)感情的激发和深入(启情)内化情感(入情)三个阶段组成。1、创情。教师通过语言描绘、电教仪器等教学手段,去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