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blame vt. 责备;谴责n. 小包;包裹put ones hands on 找到vt. 想象;设想;爱好bored adj. 厌烦的appropriate adj. 适当的;正当的deed n. 行动;事迹as usual 照常(英国喜剧大师)apart adv. 分离地;分别地目录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2.2地质条件12.3自然条件23.监控量测方案33.1监控量测目的及必要性33.2监控量测原则43.3各隧道监控量测项目64.监控量测操作方法及要点64.1洞内、外观察64.2隧道水平净空收敛监测84.3隧道拱顶下沉监测104.4洞口浅埋段地面沉降监测114.5爆破振动监测134.6监测频率134.7选测项目145.量测管理155.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155.2监控量测控制预警值、管理等级165.3安全评价175.4围岩稳定性评价185.5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信息反馈195.6监控量测报告提交及资料验收205.7监控量测工作实施计划216.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226.1监测组织机构226.2监控量测组人员汇总表227.仪器、设备配备238.安全质量措施248.1质量保证措施248.2安全保证措施26仅供学习与交流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 *施工合同;2 *施工组织设计文件;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5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6 *隧道设计图纸、设计交底;7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8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2.工程概况隧道跨越中国和老挝边境线,全长9592.407m,以国境分界线分段,本标段施工国内段7170.407m,起讫里程D1K505+925D1K513+095.407。本隧洞内线路坡度为单面上坡,线路坡度按里程大小分别为6、10,隧道最大埋深220m。除D1K506+145.48D1K510+153.91段4008.43m位于半径R=5000m的右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为直线。测区属低中山剥蚀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7691044m,相对高差30275m,自然横坡545,局部较陡。山间浅沟发育,部分沟槽平坦宽缓。坡面植被发育,多为灌木林,基岩部分裸露,洞身低洼平缓处被垦为旱地。隧道进口端有乡村小道通行,洞身部分有乡村便道相通。2.2地质条件2.2.1工程地质特征线路所经地区地层岩性复杂,沿线地层主要为中生界红色砂泥岩地层(俗称滇中、滇西红层),其次为古生界、前震旦系古老的结晶岩系、哀牢山变质岩系及覆于基岩上的第四系各成因堆积物;局部分布有侵入岩体。本线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缝合带附近之扬子亚板块、印支亚板块、滇缅泰亚板块,三大亚板块以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和澜沧江深大断裂为分界,线路地跨扬子亚板块之康滇古隆起、印支亚板块兰坪-思茅拗陷与哀牢山褶皱带、滇缅泰亚板块保山褶皱带。2.2.2不良地质因受印度板块向北偏东的强烈推挤和川滇菱形块体向南南东滑移的强力楔入叠加作用,导致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剧烈。现今构造地震活动与水热活动强烈、地震频繁且震级大,元江、墨江、把边江、澜沧江等强烈快速下切,山高谷深,岩体破碎,斜坡与围岩稳定性差,山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加之降雨量丰富,是我国活动构造、地震和大(巨)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控制着线路方案走向与重点工程设置的可行性。隧道本标段施工7170m,隧道级围岩长度5310m,占隧道总长的74.1%;级围岩长度1860m,占隧道总长的25.9%。隧道进口、洞身长距离浅埋,隧址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2.3自然条件2.3.1水文地质本标段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断裂带水及岩溶水。沿线地表水系发育,多呈格状、羽状水系。线路经过的水系主要是南木窝河、磨憨河等。2.3.2气象本线所经地区为亚热带和热带,受季风、地形、低纬的影响,形成垂直气候、低纬气候、季风气候三大气候特征。本标段所处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3.监控量测方案3.1监控量测目的及必要性地下工程施工开挖对岩体和支护结构的受力以及周边的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很可能发展成重大施工事故。为使施工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现场监测进行预测、预报,是避免事故、降低施工风险的有效手段。施工监控量测是新奥法复合式衬砌设计、施工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不仅能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安全,而且通过现场量测获得围岩动态与支护工作状态的信息,为优化结构设计、支护参数和施工工艺提供信息依据,实现信息化施工。修正围岩预留变形量、变更围岩级别以及调整相应围岩设计参数必须依据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信息。根据规程与规范要求监控量测必须纳入主体工序进行管理。作为开挖对象,土体特性非常复杂,解析上的诸多假定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解析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初期的预测,而并非对环境的掌握。与解析相对应,监测具有相对准确地把握土体自身的动态(应力、变形、应变等)的特性。在解析结果的基础上对照监测结果,及时修正设计,实现信息化施工。如前所述,工程施工中的现场监测是其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且各种施工开挖方法对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受力以及周边的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很可能发展成重大施工事故。为使施工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现场监测进行预测、预报,是避免事故,降低施工风险的有效手段,进一步证明现场监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监测在信息化设计与施工中的作用如图3.1-1所示。图3.1-1 监测在信息化设计与施工中的作用3.2监控量测原则3.2.1系统性原则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三维空间,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及隧道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3.2.2可靠性原则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3.2.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对结构设计中,在专家审查会上有争议的方法、原理所涉及的受力部位及受力内容进行监测,作为反演分析的依据;依据设计计算情况,确定围护结构及支撑系统的报警值;依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3.2.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对围护体及支撑系统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对勘察过程中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3.2.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结合施工实际确定监测频率。3.2.6经济合理原则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的仪器设备;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3.2.7标准化管理的原则优先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推行“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实现监控量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预警发布与处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3.3各隧道监控量测项目表3.3-1 各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备注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拱顶下沉监测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净空变化监测收敛剂或全站仪浅埋段或洞顶有建筑物地表沉降监测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民井水位监测水位计建筑物及道路的爆破振动监测爆破振动仪4.监控量测操作方法及要点隧道监控量测是以判断围岩的变化情况,观察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经常进行的量测项目,通过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来指导设计、施工的经常性量测。这类量测方法简单,但可靠性较高,对监视围岩稳定性、指导设计与施工有直接意义。4.1洞内、外观察实践证明,对隧道掌子面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观察和描述,对于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开挖面前方地质条件十分重要;掌子面附近初期支护的观察和裂缝描述,对于围岩稳定性的判断和开挖方法及支护参数的检验也是不可缺少的。由于监控量测断面数量的限制,大量没有量测的段落围岩及支护的变形状况仍需要用人工肉眼观察的方式进行了解,以便发现异常并及时处治,确保工程安全。4.1.1观测内容4.1.1.1对开挖后没有支护的围岩:岩质种类和分布状态,近界面位置的状态;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时代归属及产状;节理性质、组数、间距、规模、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和方向性,断面状态特征,充填物的类型和产状等;断层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宽度、特征;地下水类型,涌水量大小、涌水位置等;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剥落现象;核准围岩级别。4.1.1.2开挖后已支护段: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测及裂缝状况的描述和记录;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喷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特别注意喷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有无锚杆和喷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格栅钢架有无被压弯现象;二次衬砌的变形状况;是否有底鼓现象。4.1.1.3洞外观察主要是了解洞口、洞身和浅埋段的地表变形、开裂情况,判别松动区范围。4.1.2观察目的通过对洞内外观察,以达到:a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b为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提供依据;c根据喷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d掌握地表变形变位及开裂等情况。4.1.3观测方法每次爆破开挖后(一般应每天观察1次),利用地质素描、照相或摄像技术将观测到的有关情况和现象进行详细记录,观测中,如发现异常现象,详细记录发现的时间、具体的里程位置以及附近测点的各项监测数据。4.1.4测试仪器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数码照相机等。4.2隧道水平净空收敛监测4.2.1监测内容水平净空收敛监测,是监测隧道内壁两点连线方向的相对位移或监测点的绝对位移量。4.2.2监测目的对隧道周边进行收敛观测,主要有以下目的:a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反映,监测周边位移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以确定初期支护的安全性;b根据变位速度、变位加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c判断初期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选取的合理性,用以指导设计和施工。4.2.3监测方法在不良地质、突水、洞口浅埋等地段以及设计认为必要监控的地段,设置监控量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在侧墙和拱顶设置测点,测桩埋深约20cm,钻孔直径约40mm,用1:1砂浆填满再插入测点固定杆,尽量使同一基线两测点的固定方向在同一水平线上,待砂浆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为保护测桩必要时给测桩设保护罩。周边位移利用收敛计测量隧道周边某两点相对位置的变化。测点应在爆破后12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量初次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每测点一般读数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否则进行判断,是由于人为破坏、测点松动或需要进行重测。测桩埋设如下图4.2-2所示:图4.2-1测点埋设示意图4.2.4测试仪器JSS30A型数显收敛计,全站仪。4.2.5监测精度监测的最小精度0.51mm。4.2.6测点布置各隧道浅埋段范围内,按照每5m一个断面设置(应与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里程),其他段按照围岩级别设置断面,级围岩每5m布置一个断面,级围岩每10m布置一个断面围岩交界处按照低级别围岩的断面设置要求进行过渡。根据开挖方式的不同,测点的数量也不同。在实际布点时,应标明测点里程。如图4.2-2所示。图4.2-2 台阶法开挖量测断面布点示意图4.3隧道拱顶下沉监测4.3.1监测内容拱顶下沉监测,是指对隧道拱顶的实际下沉位移值进行监测,是相对于不动点的绝对位移。4.3.2监测目的对隧道拱顶进行沉降观测,主要有以下目的:a通过拱顶位移监测,了解断面的变形状态,判断隧道拱顶的稳定性;b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c指导现场设计与施工。4.3.3监测方法在不良地质、突水、洞口浅埋等地段以及设计认为必要监控的地段,设置监控量测断面。测桩埋深约20cm,钻孔直径约40mm,用1:1砂浆填满再插入测点固定杆,尽量使同拱顶下沉测点与收敛测点在同一断面内,待砂浆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采用精密水平仪观测。测点应在爆破后12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量初次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每测点一般读数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否则进行判断,是由于人为破坏、测点松动或需要进行重测。测桩埋设如图4.2-1所示。4.3.4测试仪器DSZ2水准仪、光学测微器ZXS1、铟钢尺、全站仪。4.3.5监测精度监测的最小精度0.51mm。4.3.6测点布置各隧道浅埋段范围内,按照每5m一个断面设置,其他段按照围岩级别设置断面,级围岩每5m布置一个断面,级围岩每10m布置一个断面,、级围岩每3050m布置一个断面,围岩交界处按照低级别围岩的断面设置要求进行过渡。拱顶沉降测点与周边收敛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内,隧道浅埋段还应与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里程,如图4.2-2。4.4洞口浅埋段地面沉降监测4.4.1监测内容监测洞口浅埋段隧道开挖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影响范围。浅埋隧道(隧道浅埋段)定义为:覆盖层厚度小于20m的单线隧道和覆盖层厚度小于40m的双线隧道,13倍的洞径范围,应进行地表下沉量测。量测断面和洞内一致,每个断面上测点间距为25m,每断面内应设置711个测点。4.4.2监测目的a判断开挖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影响范围;b根据监测结果决定对该区段设计、施工方法的调整和变更;c保证施工安全,优化支护参数。4.4.3监测方法用精密水平仪进行监测。在监测断面附近,设置1个通视良好、测量方便、基础牢固的基准点。将测点埋设在水泥桩上,按规定的频率进行监测。4.4.4测试仪器DSZ2水准仪、光学测微器ZXS1、铟钢尺、全站仪。4.4.5监测精度监测最小精度0.51mm。4.4.6测点布置垂直线路轴线在隧道进口浅埋段设置监测断面,隧道范围内从拱顶位置左右间隔2m5m对称布设沉降观测点,隧道中线附近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0+B,地表有控制性建筑物时,测量范围应适当加宽;隧道轴线断面按照表4.4-1布设。测点布置如图4.4-1所示。表4.4-1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B H02.5B2050B H02B1020H0B510注:B代表隧道开挖宽度,H0代表隧道埋深。 图4.4-1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4.5爆破振动监测4.5.1监测内容监测爆破振动对临近建(构)筑物的影响。施工中控制爆破规模,采用弱爆破,加强对地表房屋的监测,以保证地表建筑物及人身安全,并对隧道中线附近地表房屋进行拆迁,上述段落爆破应避免在夜间进行,以免扰民。4.5.2监测目的a判断爆破振动对临近建(构)筑物的影响程度。b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爆破方案,保证地表临近建筑的安全。c保证施工安全,优化爆破参数。4.5.3监测方法用爆破测振仪连接传感器进行监测。在临近建筑物设置固定点,随每次爆破进行监测。4.5.4测试仪器L20爆破测振仪,传感器。4.5.5测点布置测点布设在离爆破点影响最近的地表临近建(构)筑物位置,范围在200m以内。4.6监测频率监测频率要满足工程监测工作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管理等级而不同。当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值接近或超过报警值时(隧道周边相对位移报警值见表5.2-1),应加密监测;当出现工程事故或其它因素造成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加大,应进行连续监测,直至危险或隐患消除为止。当时态曲线趋于平衡时,及时进行回归分析,推算其终值不超过监测控制值。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下表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表4.6-1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m)量测频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5B1次/7d表4.6-2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1次/7d4.7选测项目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及其它特殊要求,经参建各方研究确定。表4.7-1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监控量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注1隧底隆起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1.0mm2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0.1mm3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0.1mm4围岩压力压力盒0.5%F.S.5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压力盒0.5%F.S.6钢架受力钢筋计、应变计0.1%F.S.7喷混凝土内力混凝土应变计0.1%F.S.8锚杆轴力钢筋计0.1%F.S.9二次衬砌内力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0.1%F.S.10围岩弹性波速度弹性波测试仪11孔隙水压力水压计12水量三角堰、流量计13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注:1、F.S.为元件满量程,应力应变的精度表述应为元器件满量程的比例。2、监控量测选测项目除上表所列项目外,还包括设计单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有特殊要求作为选测项目。5.量测管理5.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震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考下表选用。表5.1-1 跨度B7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级别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拱顶水平相对净空变化(%)0.100.500.400.700.501.500.200.700.502.602.403.500.301.000.803.503.005.00拱顶相对下沉(%)0.010.040.030.110.100.250.030.070.060.150.100.600.060.120.100.600.501.20表5.1-2 跨度7mB14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级别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拱顶水平相对净空变化(%)0.030.100.080.40.300.600.100.300.200.800.701.200.200.50.402.001.803.00拱顶相对下沉(%)0.030.060.040.150.120.300.060.100.080.400.300.800.080.160.141.100.801.405.2监控量测控制预警值、管理等级采用变形总量和变形速率对隧道安全进行等级管理。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及周围建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数制定,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下表确定。位移管理等级(见表5.2-1)及采取措施(见表5.2-2)。表5.2-1 隧道位移控制基准类别距开挖断面1B(U1b)距开挖断面2B(U2b)距开挖断面较远允许值65%U090%U0100%U0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在缺乏实测资料时,可先按预留变形量作为U0控制,在施工中加以调整。表5.2-2 位移管理等级及应对措施管理等级距开挖断面1B距开挖断面2B应对措施UU1B/3UU2B/3正常施工U1B/3U2U1B/3U2B/3U2U2B/3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措施U2U1B/3U2U2B/3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如补强支护等注:U为实测位移值。5.3安全评价工程安全性评价应根据位移管理等级分为三级进行,并采用相应的工程对策(见表5.2-2)。当工程位移管理达到时,应上报监控量测组长、技术主管、现场监理工程师;当达到时,上报分部工程部长、总工程师和现场施工负责人,同时总工程师根据综合情况上报设计单位、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当达到级时,立即暂停施工,上报各方,请业主单位召集各方分析原因,研究工程对策。 图5.3-1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图5.4围岩稳定性评价变形总量应控制在管理等级范围内,当变形总量未达到控制基准时,采用变形速率的大小、隧道开挖工作面状态及支护状态观测结果对稳定状态进行判断和控制。当围岩稳定时应及时施做二衬。5.4.1根据位移速率判别二衬施做时间根据位移控制基准及时态曲线形态综合判断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做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1 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趋于缓和;2 当收敛速度小于0.10.2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070.15mm/d时;3 隧道相对位移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80%90%;4 对于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衬衬砌施做时间。5.4.2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判别二衬施做时间1 当位移速率很快变小,时态曲线很快平缓,表明围岩稳定性好,可适当减弱支护;如图5.4-1中a图。2 当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表示围岩稳定性好或趋于稳定状态;如图5.4-1中b图。3 当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表示围岩无稳定趋势,应考虑加强措施;如图5.4-1中的c图。4 当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表示围岩不稳定,进入危险状态,应立即停止施工,须加固;如图5.4-1中的d图。图5.4-1 围岩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判别曲线图5.5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信息反馈监控量测数据整理、分析和反馈应符合下列要求。5.5.1数据分析处理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包括数据校核、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同时应注明开挖方法和施工工序以及开挖面距监控量测点距离等信息。5.5.1.1数据校核监控量测数据校核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排除和减少各种误差影响,保证监控量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每次观测后立即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处理等,如有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测。5.5.1.2数据整理监控量测数据整理包括物理量计算和图表制作,打印相关监控量测报表,并根据数据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图或散点图,以便于分析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5.5.1.3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值计算等,一般采用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监控量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终值和影响范围,评估安全状况。绘制时间-位移和距离-位移散点图,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对最大值(最终值)进行预测,并与控制基准值进行比较,结合实际施工情况,综合分析围岩、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监控量测数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方面:(1)根据监控量测值绘制时态曲线;(2)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值进行比较;(3)对围岩及支护结构进行评估(4)及时反馈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和建议;5.5.2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信息反馈应以位移反馈为主,主要依据时态曲线对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定,验证和优化设计参数,指导施工。由于施工的连续性和循环进行,施工中应保证信息反馈渠道通畅,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应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5.6监控量测报告提交及资料验收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阶段分析: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5.6.1报告提交根据检测资料,对下一阶段的变形情况进行预测,按相关监测规范、设计文件及监测管理基准,当达到级(重大异常)时,及时向业主、监理和项目部提交专门的计算分析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量测的数据记录在专用的表格上,原始记录表格存档以供需要时查用,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监控量测负责人参加工程现场会,汇报最近一段时期的监测情况,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5.6.2月报结合地质情况分析变形规律,分析各隧道掌子面的安全状态,分析各类预警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其控制变形的效果,提出预警基准调整建议,现场监控量测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监控量测的优化改进建议等以及阶段性结论汇总成册,按报告格式提交月报。5.6.3资料验收监控量测资料是竣工资料不可缺少的部分,必须纳入竣工文件管理程序中。项目分部应该设专人负责监控量测资料的收集、整理、签认、归档和移交,监控量测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控量测设计;(2)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及批复;(3)监控量测结果;(4)监控量测数据汇总表及观察资料;(5)监控量工作总结报告。5.7监控量测工作实施计划a监测工作服务于隧道施工,必须紧跟隧道的施工进度,及时准确的掌握隧道施工进度,做好量测准备。在检测工作实施前,应进行沿线地质踏勘和收集各种技术资料(包括沿线地质勘察资料、设计资料、专项课题资料、施工单位施工计划方案等)。b实行合理的计划管理安排,编制详细周、月进度计划,及时总结进度计划与实际工作进度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进度。c根据承担的监测任务和工作量,为确保监测紧跟各隧道施工进度,能及时的为隧道施工服务,对监测项目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到当天的各项监测数据能够及时的进行计算分析,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的将监测结果反馈的相关各方;d在隧道主体工程完成以及隧道跟踪监测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监测工作总结报告。6.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6.1监测组织机构为保证监控量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项目分部建立总工程师负责的管理体系,工程部和安质部负责对隧道监控量测工作进行日常检查、指导和重大问题上报工作,并成立监控量测小组,制定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组长负责具体确定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及反馈信息的实施;各小组负责人具体落实监控量测工作,并对量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经监控量测组组长及监测项目负责人审核后及时向各主管部门反馈量测结果。6.2监控量测组人员汇总表表6.2-1 监控量测人员配置表序号姓名岗位备注1总工程师2工程部部长3安质部部长4监控量测总负责人5监控量测组组长6专业测工7.仪器、设备配备表7-1 监控量测设备配置表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型号仪器设备性能生产厂家和型号数量有效期备注1全站仪良好徕卡12全站仪脚架良好国产1-3单棱镜头良好徕卡2-42.15米三脚对中杆良好国产2-5DSZ2水准仪良好国产36ZXS1光学测微器良好国产37铟钢尺良好国产38JSS30A型数显收敛剂良好国产49对讲机良好国产41010米钢卷尺良好国产2出厂校验合格112米钢卷尺良好国产2-12地质锤良好国产3-13地质放大镜良好国产3-14DQY-1罗盘仪良好哈尔滨3出厂校验合格15游标卡尺良好国产2出厂校验合格16爆破振动仪L20良好国产3出厂校验合格17数码相机良好索尼1-8.安全质量措施8.1质量保证措施8.1.1组织保证措施在监测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监控量测组成全面管理小组,由组长负责。制定相应对策和岗位责任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测量组各岗位职责如下。8.1.1.1监测项目负责人职责1 全面负责监控量测组的总体规划;2 从宏观上组织实施监测工作,对监控量测的工作的调度、人员组织等全面负责;3 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处理;定期检查小组的工作情况,掌握监测工作的总体进度。8.1.1.2监控量测组长职责1 对监控量测的的技术和质量负责,编写实施细测,审核报告等;2 在监测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全面负责监测工作的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3 负责监测人员素质、监测仪器设备、元器件材料及技术资料的宏观质量控制工作;组织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检测技术问题的分析讨论;4 参加业主等有关方面组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