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千烟洲模式_第1页
泰和千烟洲模式_第2页
泰和千烟洲模式_第3页
泰和千烟洲模式_第4页
泰和千烟洲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治理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治理 泰和的泰和的 千烟洲模式千烟洲模式 xxx 1207070039 通过土壤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 富铁土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 其自 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针叶林为主 所分布的地形主要为丘陵低山 在中 亚热带仅限于低丘陵及山地外围的高丘陵地 下图为我国的富铁土分布示意图 图一 中国富铁土土分布图图一 中国富铁土土分布图 我们知道 红壤为富铁土的主要土类 也是发生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 阔叶植被条件下的土壤 表一 红壤分布区与千烟洲气候条件对比表一 红壤分布区与千烟洲气候条件对比 红壤分布区千烟洲 气候类型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 摄氏度 16 26 18 6 10 积温 摄氏度 5800 65005500 6000 无霜期 d 240 280 281 年降水量 mm 1500 左右 1726 由图可见 以千烟洲为代表的南方低山丘陵属于红壤的典型分布区 结合 表一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 红壤地区水热条件优越 植物资源丰富 为发展亚 2 热带作物及农林牧业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基础 然而 红壤地区雨量大 降雨集 中 又是一次降水可高达 200 300mm 当地面覆盖差时 暴雨就会造成强烈的 水土流失 1 并且红壤一般养分含量不高 有效磷极少 PH 在 4 5 5 2 之 间 粘重 保水保肥力差 耕性较差 有酸 粘 瘦的特性 2 因此 大面积 红壤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且对生态保持也不利 为了更好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 我们有必要对红壤进行改造治理 我们以泰和千烟 洲为例对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治理进行学习 1 泰和的 泰和的 千烟洲模式千烟洲模式 从 晴天一块铜 下雨一包脓 远望黄蒙蒙 近看水土空 到 丘上林 草丘间塘 缓坡沟谷鱼果粮 畜牧水产相促进 加工流通两兴旺 千烟洲从 曾经的不毛之地转变为综合开发示范地区 经历了哪些发展瓶颈 采取了哪些 应对措施 看千烟洲的华丽转变 1 1 改造前的千烟洲改造前的千烟洲 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的千烟洲 是典型的南方地上丘陵红壤分布区 开发前是无林 缺水 土地大量荒芜 经营单一 不通车 不通电 信息不灵 经济落后的贫困小山村 只有 7 户人家 31 口人 11 个劳动力 平均每人占有 土地 6 3hm2 其中人均占有耕地 0 68hm2 荒山草坡 5 54hm2 4 由于植被覆盖 率低 水土流失极其严重 千烟洲被人们用这样的几句话来形容 晴天一块铜 下雨一包脓 远望黄蒙蒙 近看水土空 严重的水土流失反过来又是的土层更 加贫瘠 这里的土地利用率仅为 10 9 因为开发前的不合理利用 致使资源 优势难于发挥 农村经济难于发展 据 1982 年统计 千烟洲年农业总收入仅 5828 元 种植业占 76 7 其中 粮食收入占种植业的 98 05 畜牧业占 20 02 副业和渔业占 2 2 和 0 9 人均年纯收入 120 4 元 耕地平均产值仅 345 75 hm2 3 1 2 如今的千烟洲如今的千烟洲 经过多年的发展 千烟洲形成了 丘上林草丘间塘 河谷滩地果鱼粮 畜 牧水产相促进 加工流通两兴旺 的立体产业链模式 见图三 四 水土流失 得到控制 森林覆盖率增长到 95 以上 土地利用方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利用转 向了多种方式利用 大大加大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并且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 表二 图二为改造前后土地利用方式的对比图 表二 千烟洲土地利用方式对比表二 千烟洲土地利用方式对比 4 面积 m2 总构成 农业内部用地构成项目 规划 前 现在规划规划 前 现在规划规划 前 现在规划 土地总面积3062 53062 53062 5100100100 3 合计332 12278 5293810 974 495 9100100100 小计314 8226 627010 37 48 894 8109 2耕地 经济 作物 00170008 2005 8 小计0360 5373011 812 2015 812 7果园 柑橘0303 032309 910 5013 311 小计13 2147718640 448 260 94 064 863 4林地 林下 种草 07523502 47 703 38 牧草地2 1134 43110 14 410 10 65 910 6 农业用地 养殖水面2 0801200 12 63 90 63 54 1 合计2730 4784124 589 125 64 1 荒丘荒地2530 5611 6082 6200 裸地50 13001 61 00 非养殖水面108 246 828 93 51 51 0 非农业用途 道路建筑用地41 695 695 61 43 13 1 图二 规划前后千烟洲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二 规划前后千烟洲的土地利用方式 1 3 因地制宜的千烟洲模式因地制宜的千烟洲模式 1 3 1 什么叫做千烟洲模式 什么叫做千烟洲模式 由图表三 四可见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为 由山顶到山谷依次为 用 材林 经济林或毛竹 果林或人工草地 农田 鱼塘 这种因地制宜 的发展方式与当地的大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耕地 果园 林地 牧草地 养殖水面 荒丘荒地 裸地 非养殖水面 道路建筑用地 规划前 规划后 4 图三 图三 千烟洲模式千烟洲模式 示意图示意图 图四 千烟洲立体农业图四 千烟洲立体农业 1 3 2 千烟洲的条件与治理千烟洲的条件与治理 结合图表我们可知 从自然条件看 见表二 图五 图六 千烟洲位于南 方低山丘陵 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水热条件好 但由于治理前的 千烟洲生态效应差 加上降水多集中在 4 5 6 月份 致使水土保持差 从社 会条件看 千烟洲是一个小的边远地带 人们的生态意识不足 加上该地的生 活用材不足 乱砍滥伐现象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劣 农村 生活用材不足而过度樵采导致水土流失 这两大问题导致千烟洲宜林而少林 多雨而缺水 资源多样而经营单一 土地有余而生活贫困 在这种恶性的循环 下 千烟洲的生态问题日益放大 要发展首先要解决水 田 坡 丘的问题 表二 千烟洲资源条件的优势与弊端表二 千烟洲资源条件的优势与弊端 农业资源优势缺陷 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丰富 配合 好 季风活动不稳定 气象 灾害多发 生物资源品种多样 产品产出能 力较高 利用品种单一 潜力发 挥小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丘陵比重大 土地类型 多样 农业布局呈立体 化 低产的红壤分布广 水资源水资源丰富 利用农业 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流水侵蚀强烈 增加开 发利用难度 5 图五 千烟洲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图五 千烟洲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 平均降水量 mm 0 100 200 300 一月六月十一月 月份 降水量 mm 平均降水量 mm 图六 泰和年气温降水图图六 泰和年气温降水图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恶劣的问题 科学家提出构建立体农业生产体系 4 1 治水治水 5 充分利用各小流域的丘间沟谷洼地 因地就势地新建或加高加固原 有水塘 雨季有效地拦蓄山洪减少水土流失 旱季保证农田和果园的灌溉 同时还可在水塘中养鱼 2 治田治田 由于水塘蓄水较丰 灌溉有保障 这样就将原来的一季稻改种为两季 稻 同时改造低产田 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 治坡治坡 利用水塘周围比较平缓的坡地进行人工种草或开辟橘园 形成 草基 鱼塘 和 果基鱼塘 开辟丘陵地区 基塘 生产新模式 4 治丘治丘 在丘陵上种毛竹 湿地松 马尾松等用材林 幼树时林间人工种草 防止水土流失 这样 初步改善了千烟洲的农业生产环境 提高了农民的收 入 其次 还要解决农业生活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生活用柴不足而过度樵采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 科学家提出构建 生态农业体系 6 6 1 推广沼气化推广沼气化 首先 千烟洲地处亚热带 沼气池每年的有效利用时间长达 9 个月 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 3 4 最大限度上减少对柴草的樵采 沼气池 的残渣和废水又是农业生产的优质有机肥 这是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的一个重 要环节 2 发展畜牧业发展畜牧业 7 如果没有足够的牲畜粪便提供 沼气池产气不足 就不能很 好地满足农村生活用能 进而有可能是丘陵植被再次遭受破坏 另外 如果 没有食草牲畜的发展相配合 幼林下种植牧草就成为了单纯的水土保持活动 没有经济意义 而市区了经济动力也就没人愿意种草了 在扩大肥源方面 如果没有大量有机肥的充分供应 生态果园 农田 鱼塘的高产也就会受 到影响 由此可见 畜牧业不仅是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更是 它的灵魂 1 4 千烟洲的开发效益千烟洲的开发效益 3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 经过 10 年的开发治理 千烟洲红壤丘陵区已获得显著的经济效 益 据统计 千烟洲土地利用率由 10 9 提高到 91 5 共造林 169 84hm2 建 果园 33 33hm2 改造和开辟田 15 06hm2 复种指数由原来的 116 提高到 190 粮食平均单产由 1717 5kg hm2 提高到 6120kg hm2 增长 249 3 水面 由开发前的 4 06hm2 扩大到了 8 93hm2 年蓄水量由 5 72 104m2 增长到了 15 104m2 人工饲料 饲草地面积比开发前的 1982 年增长了 66 倍 养牛 养 猪和养禽数量比原来增长 7 倍 90 倍和 16 倍 养殖水面不断增长 鲜鱼产量 比开发前增长 33 倍 1995 年统计 试区人口已增长到了 273 人 人均收入已 达到 2947 4 元 比 82 年增长 20 5 倍 农业总收入已达 114 95104元 比 82 年增长了 190 倍 千烟洲 60 户农民 有 2 3 户已经是 万元户 或 几万元户 了 达到了小康水平 生态效益生态效益 8 千烟洲开发伊始就很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 仅几 年时间生态环境就得到了根本改善 主要表现在 1 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 开发前的千烟洲有林地面积仅 0 88hm2 森林覆 盖率仅 0 43 从 1984 1986 年共营造人工湿地松 马尾松以及其他常绿阔叶 林 123 17hm2 并进行了树种的引进与育种研究 红壤丘陵的森林生态系统基 本形成了乔 灌 草复合结构 林内的各种兽类以及鸟类 昆虫等种类不断增 加 森林覆盖率达到 70 以上 2 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 据 1983 年实地调查 开发前的千烟洲有水土 流失和裸露地 28 处 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1 16 以上 随着千烟洲大规模的植树 造林 使得千烟洲境内的 81 个丘陵全部绿化 水土流失已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据实际观测 千烟洲的平均径流量和水土流失量分别从开发前的 260 34t hm2 和 0 48t hm2 减少到 1987 年的 167 52t hm2 和 0 103t hm2 3 生物生产量不断上升生物生产量不断上升 1984 年开始封山育林的次生疏林灌丛地 生物 生产量已由 2 5 3 0t hm2 上升到 1997 年 90t 230t hm2 与此同时 在森林地 植被中已逐步出现一些耐阴植被种类 它标志着森林群落内的乔 灌 草结构 正在形成 植被正朝着顺向演替 森林生态系统正向着良性循环转化 7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 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实验从 1983 年开始实施 仅用 3 年时间 到 1985 年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综合效益 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千烟洲经验在江西省 特别是吉安地区大面积推广 千烟洲模式对红壤丘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土壤地理学 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