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练习题.doc_第1页
古代史练习题.doc_第2页
古代史练习题.doc_第3页
古代史练习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口中学高2012级历史练习题(古代史部分)1下列史书记载与秦始皇有关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规定“统一车轨,修驰道”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A B C D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 B井田制C郡县制 D行省制3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窖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种状况表明当时A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 B白瓷走政府营销策略C邢窖白瓷产量大 D邢窖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4南北朝时期的民族火融合带来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胡饼、烧烤等胡食流行 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喜吃胡瓜、核桃、甘薯 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A B C D,5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传播,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活字印刷术 B造纸术 C火药与火器 D指南针6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胡虏”、“匈奴”应该是( )A契丹人 B匈奴人 C党项人 D女真人7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按此纪年方法,中华民国元年是( )A壬子年 B癸丑年 C甲寅年 D乙卯年8“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 ( )A权力世袭制度渐渐消亡 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行消灭C贵族普遍地转化成庶人 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9秦灭楚后,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秦代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湖南大部分地区。该郡( )A设置晚于琅邪郡(今山东境内)B下辖若干县、乡、里C郡守由皇帝任命,定期向丞相述职D县令由郡守任命,定期向皇帝述职10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11“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犹大不可也。”最有可能说此言论的帝王是 ( )A赢政B李世民C赵匡胤D朱元璋 12“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封建王朝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13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一时期应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宋元14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中西文化的交融性15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16宋代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文字为“认门前白兔为记,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能够获取的最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和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批发贩卖的一体化经营模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7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最早运河开通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C汉朝 D隋朝18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它没有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兼爱”主张得民众的支持 B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C“非攻”主张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需要 D私人办学在不断发展19改革,就是要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要求的成分,以下历史现象的出现与改革成败密切相关的是( )周朝的强盛齐桓公称霸秦朝的灭亡隋朝的统一A B C D2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创制出白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张扬个性和对异域文化的认可诗歌完成向七言诗的过渡A B C D21对下列两幅图片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 ( )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A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B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C分别促进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22下列关于先秦儒家学说的表述,正确的是( )A尚未形成理论体系B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C与佛、道思想融合为一体D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学说23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24下列中国人发明或制造的物品中,最早传入欧洲的是( )A火药 B纸张 C丝绸 D瓷器25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C迷信活动 D航海辨别方向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第卷26、阅读下列材料作答:历史上,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兴起了强大的秦国,秦六国统一中原,但二世而亡。始皇以先王之宫廷小,作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遗址隔渭河与咸阳相望。秦朝人民并没有因为统一而生活幸福,反而农民日子更痛苦,反秦之声四起。1从封建农业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4分)2除了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外,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其他经济措施。(6分)3导致秦朝速亡的根源是封建农业经济的破坏,指出其具体原因。(6分)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6分)材料二、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2)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2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匈奴列传:“元鼎(汉武帝年号)四年,汉度河(度河:指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南北走向的黄河段)自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史记平准书:“元鼎六年,数万人度河,筑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侯仁之教授在乌兰布沙漠北部黄河西岸,发现了三座汉代古城遗址:三封、窳浑、临戎(均属朔方郡)和分布甚广的汉墓群,推定这里是汉代的一个农垦区,当时的渠道已被流沙淹没。据邹逸麟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活动。(4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政府在黄河上游地区活动的影响。(5分)(3)研究西汉时期黄河上游自然环境的变化,收集一手史料的主要方法有哪些?(2分)【答案】15 DACAB 6-10 DADBD 11-15 、DBBBC 16-20、CBCAC 21 CDACD26、略27、(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老子,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等。(2)、(6分)反对用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仁者爱人。(2分)28、【答案】(1)设置郡县;建筑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