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二则).doc_第1页
曾国藩家书(二则).doc_第2页
曾国藩家书(二则).doc_第3页
曾国藩家书(二则).doc_第4页
曾国藩家书(二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曾国藩家书(二则)一、课时安排:2节课二、教学目标: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2、了解曾国藩及曾国藩家书的一些情况;3、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三、教学重点:1、理解学习两封家书阐明的哲理。2、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学习两封家书阐明的哲理。2、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内容:曾国藩家书(二则)曾国藩一、作者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东拼西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曾国藩家书介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三、内容述评(一)、学生自读课文和注释,初步了解家书的内容。 1、意译这两则家书。2、各抒己见:(1)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想。(2)两则家书是分别写给两个儿子的,内容上有什么区别?(3)从信中看父爱体现在那里?(4)信中有哪些哲理性的句子?(5)信中有没有曾国藩自责的内容?(二)理解这两封家书1、字谕纪鸿儿【原文】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尔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手谕。父涤生字 九月二十九夜在江西抚州门外【译文】家中人来营中的,多称赞你举止大方,我为之稍感欣慰。大凡人们多希望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做大官,只希望做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处安乐中,可处俭约中。这就是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场气习,饮食起居,仍遵守寒素家风,极为俭朴也行,稍之丰盛也行,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大凡做官人家,由俭朴到奢侈容易,由奢侈返回到俭朴就难。你年纪还幼小,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无论大户人家、小户人家,士农工商各种人,只要勤苦俭约,没有不兴旺的,骄奢倦怠,没有不败落的。你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失高曾祖父以来相传习的家风。我父我叔,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知道的。大凡富贵功名,都有命运注定,一半由于人力,一半由于天命。唯有学做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我有志学做圣贤,小时少了居家恭敬的功夫,所以至今仍不免偶尔有戏谑言语和戏谑行为。你应举止端庄,话不妄说,那是进入道德的基础。手谕。父涤生字 九月二十九夜在江西抚州门外唐浩明评点:这封信文字虽短,然内容丰富,情意真挚,用语浅直,倾注了曾氏疼子爱子的一片慈父之心。笔者以为,此信可称得上曾氏上千封家信中最堪铭记传诵的一篇。曾氏的小儿子纪鸿此时年方九岁。曾氏在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后,直到三十八岁才生纪鸿,对这个儿子他自然极为疼爱。曾氏以一种较为少有的温婉语气,给九岁小儿子单独写了这样一封信,谆谆告诫儿子习劳习苦,不要沾染官家气息,保持寒素家风;读书写字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以此培养勤奋的习惯。曾氏希望儿子重点放在德行的修养上,不必过多地考虑功名之事,因为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来修炼的。并以举止端庄、不说妄语作为培养德行的基础。曾氏此信的特点是不仅讲明道理,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是极平易简单的,不难做到,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使自己一步步地向“君子”靠拢。以极具操作性的简易行为去实现崇高远大的目标,曾氏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在此信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信中“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来广为传诵在士人之间。自己身为大官,却不愿儿子做大官。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原文十九日曾六来营,接尔初七日第五号家信并诗一首,具悉次日入闱,考具皆齐矣,此时计已出闱还家。余于初八日至河口,本拟由铅山入闽,进捣崇安,已拜疏矣。光泽之贼,窜扰江西,连陷沪溪、金溪、安仁三县,即在安仁屯踞,十四日派张凯章往剿。十五日余亦回驻弋阳,等安仁破灭后,余乃由沙溪云际关入闽也。(课文已省此段)尔七古诗,气清而词亦稳,余阅之欣慰。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余所选钞五古九家,七古六家,声调皆极铿铿,耐人百读不厌。余所未钞者,如左太冲、江文通、陈子昂、柳子厚之五古,鲍明远、高达夫、王摩诘、陆放翁之七古,声调亦清越异常。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锻诗来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尔好写字,是一好气习。近日墨色不甚光润,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换,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推步算学纵难通晓,恒星五纬观认尚易。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中所辑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矣。凡作一事,无论大小易难,皆宜有始有终。作字时先求国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钞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续,无穷受用皆从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三者皆足以弥吾之缺憾矣。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国朝大儒,如顾、阎、江、戴、段、王数先生之书,亦不可不熟读而深思之。光阴难得,一刻干金!以后写安禀来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此谕。谕纪泽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弋阳军中一、字谕纪鸿儿 曾国藩与儿子的家书,没有高深难测的空洞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严词峻语,他是在点滴的学问商讨中,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鼓励其上进,教给他们做人和治学的道理。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殷切嘱咐纪鸿修身齐家、读书做人之理:读书是为了做“明理之君子”,不为升官发财;“勤苦俭约”是持家之本。他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于懒惰”。作为权绾四省、位列三公的清廷重臣,曾国藩教育子女能够做到“爱之以其道”,确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今天为人父为人母着借鉴、学习。同样可贵的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缺陷勇于承认,在子女面前不遮丑,这也正是教育子女严谨做人的好材料。全文教子读书做人,语气切实中肯,句句语重心长,读后令人感慨至深,回味无穷。二、字谕纪泽儿曾国藩教子有方。他对子女读书、做人的训导,要求十分严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责,而视是身教重于言教。这封家信督促纪泽习文作诗,不放空言,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以研究、讨论的姿态对儿子进行指导。曾国藩认为:“盖有字句之诗,人赖也;无字句之诗,天赖也。解此者,能使天赖人赖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深得传统诗学之精髓,表现出极高的诗学修养。曾国藩在信中讲述自己生平三耻:对天文算学的无知;做事治业的有始无终;写字迟钝而不适于用。其实,曾国藩的能力和文书比一般人都高明,讲述自己的“三耻”,是希望儿子能弥补自己的缺憾,用这种方法激励儿子奋发上进,同时,严于律己,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曾纪泽后来在经史、诗文、书画、地理、天文、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父教子有方是分不开的。五、讨论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今天学习曾国藩家书有什么现实意义?附:摘录评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