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陶渊明诗歌两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陶渊明诗歌两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陶渊明诗歌两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陶渊明诗歌两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陶渊明诗歌两首》课件 北京课改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渊明诗歌两首 饮酒 陶渊明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 从 诗经 算起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 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 对现实不满 退居山野 避入乡村 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 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 陶谢 学习目标 1 学习课文 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 研读品味 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 反复阅读 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 427 名潜 字渊明 一字元亮 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辞赋家 散文家 曾著 五柳先生传 以自况 卒后朋友私谥 靖节 故后人称 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 其中四言诗9首 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 平淡 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 称其为 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 其中辞赋3篇 韵文5篇 散文4篇 作者简况 篇数不多 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 桃花源记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他三次出仕 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 玄学盛行的背景中 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 饮酒 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仰慕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 的思想 和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精神 是一脉相承的 欧阳修还说 吾爱陶渊明 爱酒又爱闲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 不但爱好其诗 更仰慕他的为人 晚年在 与苏辙书 中说 深愧渊明 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 在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苦闷中 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在 水龙吟 词中说 须信此翁未死 到如今 凛然生气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 桃花源记 散文 2 五柳先生传 传记 3 归园田居 田园诗 饮酒陶渊明结庐 在 人境 而无 车马 喧 问君 何 能尔 心远 地 自偏 采菊 东篱 下 悠然 见 南山 山气 日夕 佳 飞鸟 相与 还 此中 有 真意 欲辨 已 忘言 按节奏诵读诗歌 1 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 分别写的是什么 2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 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 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3 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 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赏析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 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 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 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赏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悠然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如果把 见 改成 望 好不好 为什么 悠然 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 悠闲 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 望 不好 见 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 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将作者的主观情感 采菊的悠闲自得 与客观景物 南山美景 融为一体 相互映衬 达到物我合一 物我两忘的 无我之境 心和自然亲近 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 山中的落日 回巢的飞鸟 都显得那样美妙 诗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探究 1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 抒隐居之情 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 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 但诗人并未明辨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总结全篇 点名主旨 3 结合诗作学习 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 洁身自好 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完善独立的人格 渴望自由 总的特点是 淡泊 独善其身 这在当时来说 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 要改造社会 消除污秽 不能单靠 归隐 与 独善 应该兼济天下 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 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一 背诵默写 1 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 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二 选择题 1 对陶渊明的 饮酒 赏析有误的一项 a 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 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 情与景相应成趣 c 本诗的主旨句是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d 诗中的 菊 山 气 日 鸟 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 真意 的所在 2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 要拥有心灵的宁静 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 投身到大自然中 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 山气日夕佳 中的 佳 字 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 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 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的意思是 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但无法用语言表达 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 本诗描写了恬静 闲适的生活 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3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 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 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 第一 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 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 第三 四句自问自答 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 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 第五 八句将菊花 南山 山中晚景 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 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 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归园田居陶渊明 学习目标 1 了解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陶的生活经历 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 分析体会诗的平谈质朴的语言 3 初步学会诗歌分析 诗歌赏鉴的技巧 学习诗歌方法 1 知背景2 细读诗3 明意思4 品意境5 悟情感6 重积累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 字 名 谥号 自号 浔阳柴桑人 时期 伟大诗人 他开创了诗体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被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代表作有 等 本文选自 作品类型 饮酒诗 咏怀诗 田园诗 散文辞赋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集 饮酒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田园 田园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 外祖父孟嘉 晋代名士 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 父亲是个 寄迹风云 寘zh 兹愠喜 的人 有一庶妹 小渊明三岁 后嫁给程姓人家 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 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 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 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 慈妣早世 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 尔才九龄 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 有诗可证 弱年逢家乏 有会而作 渊明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 爱闲静 念善事 抱孤念 爱丘山 有猛志 不同流俗 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 有过 猛志逸四海 骞翮qi nh 思远翥zh 杂诗 的志向 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 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 很早就喜欢自然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其一 又爱琴书 少学琴书 偶爱闲静 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 时鸟变声 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 北窗下卧 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 谓斯言可保 与子俨等疏 他的身上 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写作背景 陶渊明 二十岁时 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 以谋生路 义熙元年 公元405年 八月 渊明最后一次出仕 为彭泽令 十一月 程氏妹卒于武昌 渊明作 归去来兮辞 解印辞官 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 直至生命结束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如 归园田居 五首 义熙四年六月中 渊明家中火灾 宅院尽毁 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 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 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 王弘为江州刺史 结交渊明 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 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 颜延之为始安太守 与渊明结交 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 去看望他 赠以粱肉 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 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 同年 渊明卒于浔阳 他去世以后 友人私谥为 靖节 后世称 陶靖节 归园田居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 迎新我的颂歌 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种豆 南山 下 草盛 豆苗 稀 晨兴 理 荒秽 带月 荷锄 归 道狭 草木 长 夕露 沾 我衣 衣沾 不 足惜 但使 愿 无违 归园田居 回到田园家乡 晨兴 早起 理 治理 荒秽 杂草丛生 带月 顶着月亮 荷锄 扛着锄头 道狭 道窄 沾 沾湿 但使 只要让 愿无违 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明意思 种豆 南山 下 草盛 豆苗 稀 晨兴 理 荒秽 带月 荷锄 归 道狭 草木 长 夕露 沾 我衣 衣沾 不 足惜 但使 愿 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 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 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 道狭而多草木 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品意境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诗的末句 但使愿无违 的 愿 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 愿 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 为五斗米折腰 强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 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 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 用语平淡自然 朴素随口而出 种豆南山下 夕露沾我衣 之语不见丝毫修饰 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背诵积累 1 表明诗人带着闲适 自豪的心情 写一日的情形 可见诗人勤奋 执著的语句 2 表明诗人热爱田园 怡然自得 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 画龙点睛 的语句 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 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 居然没有丝毫抱怨 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 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 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 这是为什么呢 归园田居 其一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适应 迎合 气质本性 笼中鸟 愚拙 遮盖 昏暗模糊 轻柔缓慢的上升 自然界 田园生活 空寂的屋子 村落 通 巅 顶 y n 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 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 一去就是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 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 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 茅草房子有八 九间 榆树 柳树遮掩着后檐 桃树 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 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 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 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 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诗题 归 入手 用文中的字词句回答 1 诗人从何处归 2 为何而归 3 归向何处 4 归去如何 说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 误落尘网中2 羁鸟恋旧林3 池鱼思故渊4 久在樊笼里 比喻 拟人 拟人 比喻 尘网 樊笼 比喻官场 可见官场生活对于他是一种束缚 不自由 羁鸟 池鱼 比喻自己 旧林 故渊 比喻田园生活 可见他生性超凡脱俗 本属自然 诗人从何处归 官场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厌恶官场向往自然 诗中关键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强调对自然的亲近出于本性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 对长久的仕途生活深表悔恨之情复得返自然 本性回归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简陋空阔恬静幽雅清幽朦胧纯朴自然洁净悠闲 归去如何 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