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子之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ppt_第1页
骄子之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ppt_第2页
骄子之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ppt_第3页
骄子之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ppt_第4页
骄子之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下的东西方世界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 江南经济发展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制度上多有建树 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完善了中央集权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文学艺术绚丽多姿 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承发展时期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农业 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文化繁荣 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一 魏晋南北朝1 政治 1 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 继而又有中书省 门下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 九品中正制 含义 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 途径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衰落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 依靠门第选官无法继续下去 隋朝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2 经济 1 农业 均田制实行 北方农业恢复 先进耕作技术向边疆扩展 2 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 北朝有成熟的白瓷 3 商业 北方商业一度破坏 南方相对繁荣 出现 草市 3 思想文化 1 思想 佛教 道教兴起 冲击儒学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 科技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 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被称为 书圣 文人画出现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二 隋唐时期1 政治制度 1 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 2 科举制隋朝创立 唐朝继承并完善 把读书 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 扩大了官吏来源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 影响深远 3 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2 社会经济 1 农业唐前期 继续推行均田制 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 2 手工业丝织技术高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 柜坊和飞钱问世 城市中坊市分开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长安 洛阳 扬州 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至迟从唐代起 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 思想文化 1 思想佛 道盛行 三教合一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2 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 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末 火药用于军事 3 文学 诗歌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 诗体完备 风格多样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 出现唐传奇 4 艺术 绘画 进入繁盛阶段 隋朝展子虔的 游春图 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唐代阎立本 吴道子善画人物 书法 楷书大家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等 草书大家张旭 怀素等 三 宋元时期1 政治制度 1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 二府三司 地方 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 派文臣做地方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元朝的政治制度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 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小结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中央制度创新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 秘书等人 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 内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 宋代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 元朝设中书省 2 地方制度变革 汉代郡国并行制 刺史 后改称州牧 制度 唐朝设置节度使 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 结果 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 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皇权逐步加强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北宋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4 选官 用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2 社会经济 1 农业技术继续改进 租佃制发展 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2 手工业方面 在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 纺织业方面 丝织业继续发展 棉纺织业兴起并迅速发展 黄道婆推广改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 商业方面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市坊界限被打破 商品经济向农村扩展 草市更加普遍 服务设施完备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3 思想文化 1 思想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程朱理学 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 主张 理 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提出 格物致知 陆九渊的心学 主张 心即理也 求理方法是 发明本心 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 2 科技 宋代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元代 郭守敬制成 简仪 编制 授时历 王祯的 农书 3 艺术 书法 追求个性 倡导 有意无法 绘画 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 代表作是 清明上河图 戏曲成熟 两宋之际 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 被称为南戏 到元代 杂剧在北方兴起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 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 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 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文学发展呈现出市民化趋势 四 总结提升1 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的特点及影响 1 分封制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周王和受封诸侯以人口 土地和义务为纽带 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 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 拥有领地 可以再分封 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影响 在当时巩固了周王统治 形成了 天下共主 的局面 但诸侯拥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 2 郡县制 特点 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管理制度 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 不世袭 郡县长官只领俸禄 没有封地 必须服从中央 影响 秦朝实行郡县制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决了分封制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 巩固了国家统一 是历史的进步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 郡国并行制 特点 汉初实行郡县制 同时又分封诸侯国 郡国并存 西周分封制度的再现 封国势大 一度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影响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使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不断膨胀 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导致了 七国之乱 的发生 4 行省制 特点 行省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地方管理机构 行省具有两重性 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 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制 影响 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行省制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2 全面理解中国封建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1 古代政治制度的两大发展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 监察制度 秦朝 御史大夫 西汉 刺史 北宋 通判 元朝 御史台 3 分权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 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二府三司制 4 加强君权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西汉 中朝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解除大将兵权 编制禁军 设参知政事 枢密史 三司使 元朝 中书省 御史台 枢密院 宣政院 5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 郡县制 西汉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刺史制度 唐朝 道 北宋 路 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 设知州 通判 转运使 元朝 行省制度 6 选官制度 秦朝 中央直接任命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西汉 察举制 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注重门第 隋唐宋元 科举制 注重才学 3 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从西周至唐商业发展的特征 坊 市分置 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市的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 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 宋元明清时商业发展的特征 坊 市界限被打破 打破了时空限制 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 草市 发展 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出现了夜市 晓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 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 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城市的生产性 专业性 商业性增强 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 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 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 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 沿江一带发展 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4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含义 就是指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 表现 以农业为主要表现 其次是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城市布局和对外贸易 3 过程 南北朝时期 江南得到开发 经济发展迅速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趋于平衡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 南方赶上了北方 五代时期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 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4 原因 北方长期动乱 北民南迁 为南方发展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南方统治者开明 安顿流民 民族融合 各民族相互交流 政治中心的南移 5 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推动了南北交通的发展 5 宋元时期思想 科技文化的时代特征 1 思想 理学出现 儒家思想逐渐成熟 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出现的 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 科技 宋元时期是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 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 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 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 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 文学 宋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 宋代民族政权并立 国家分裂 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扩大 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 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 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 如关汉卿借 窦娥冤 呐喊控诉 4 书画艺术 宋代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展 城市经济繁荣 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 画家 风俗画盛行 宋代强化中央集权 反映在绘画方面 如宫廷画盛行 强调以景写意 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大量产生 1 2016 全国卷 史载 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原因 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偶有误失 史官必书之 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考向1 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下 皇权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材料中讲 你们以为我可以随意行事 但一有失误 史书就会记载 我才不高兴 这就说明皇权受到史官的制约 使其不敢恣意行事 a项正确表达了材料主旨 b项只讲史官记载属于片面 c项看似正确 但程度过深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失误 d项属于以偏概全 答案 a 2 2016 全国卷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至隋唐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简单说 本题在考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与察举 九品中正制相比较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扩大官吏来源 但a b两项都不是仅考试所能做到的 c项过于绝对 结合所学知识 科举制把读书 考试 做官结合起来 d项正确 答案 d 3 2015 全国卷 河南 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下南方和北方状元的结构变化 从图表中可知 唐宋状元以北方为主 明清状元以南方为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 唐代理学尚未形成 a项错误 b项体现出南方北方经济变化的趋势 c项表述是基于对经济重心南移的错误理解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4 2015 山东卷 唐宋时期 地方官任职避亲 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过程中的回避制度 这种避亲 避籍的做法是避免地方官地方势力的膨胀 目的在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很显然 避亲 避籍是减少宗法关系对行政的影响 而不是瓦解宗法体系 材料没有突出地方行政机构 因此c项错误 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5 2015 广东卷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 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 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 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建立内阁c 反对三省六部制d 主张加强相权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 乱政 的理解 该大臣谴责的是皇帝 事不出中书 而 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 的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皇权加强 因此该大臣的基本立场是加强相权 答案为d项 答案 d 1 2016 全国卷 宋代有田产的 主户 只占农产总数20 左右 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 坊市制度崩溃d 政府管理失控 考向2 隋唐宋元的社会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农业领域内的变化 主户 即地主 客户 即佃农 租佃关系发展源于土地兼并 结合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所以b项正确 a项违背史实 c项是讲商业领域 d项错误在于失控 违背了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史实 答案 b 2 2016 浙江卷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 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 居则有室 佃则有田 薪则有山 艺则有圃 婚媾依时 闾阎安堵 妇人纺织 男子桑蓬 臧获服劳 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 a b两项仅仅对应引文中 佃则有田 而忽略了材料整体 反之d项表述又忽视了 佃则有田 的现实 所以排除a b d三项 只有c项全面反映了材料中的经济状况 答案 c 3 2015 全国卷 唐宋时期 江南经济迅猛发展 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业 因此推动江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农业的发展 尤其是农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 c 1 2016 全国卷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 认为其 仅得成书 无丈夫之气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 尽善尽美 于是连西州 今吐鲁番 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考向3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 解析 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统治者的好恶对于艺术有影响 但不能 决定 评判 b项仍是绝对化表述 否定了艺术的发展性 d项表述包含于c项 属于c项的一部分 所以正确应选c项 答案 c 2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主张 存天理 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b 本质是恶c 非善非恶d 本善习远解析 理学是新儒学 儒学主张性善论 排除b项 存天理 即认为人性本善 而人欲则是后天形成 所以认为人性本善习远 因此 存天理 灭人欲 答案 d 3 2015 重庆卷 安史之乱 755 763 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a 杜牧b 孟浩然c 杜甫d 白居易 解析 本题考查唐诗的基本知识 注重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从材料 安史之乱 可知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 而且经历了安史之乱 由此可知此诗人是杜甫 该诗为 月夜 杜甫的诗具有 诗史 之称 答案 c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 1 2016 日照第一次联考 历史学家钱穆说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 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直到今天 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士众民的大国家 举世莫匹 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 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作者肯定了 a 分封制度b 郡县制度c 行省制度d 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