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树梁散文创作研究.doc_第1页
钟树梁散文创作研究.doc_第2页
钟树梁散文创作研究.doc_第3页
钟树梁散文创作研究.doc_第4页
钟树梁散文创作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钟树梁散文创作研究万平咏涛轼华(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610106)摘要:钟树梁先生散文创作数量繁多,成果丰硕。其散文创作,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城市的新气象而欢欣鼓舞,灌注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对新事物的关注,使其理性的思辨带着生命的体温,做到了主观真挚与客观真实的较好统一。作者将其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融于散文之中,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吟诗填词,信手拈来,适得其体,尤其是散文集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抒情散文、悼念文章,读来感人至深。关键词:钟树梁;散文;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2(2009)014904收稿日期:2008-10-10作者简介:万平(1954),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钟树梁先生在成都大学执教多年,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在杜诗研究方面,多有研究成果问世,故学界多以钟树梁先生为诗人兼学者,对其散文却留意不多。其实,钟树梁先生散文创作数量繁多,亦有丰硕的成果,只是并未完全整理出版(其全部创作成果成都大学名师传承项目组正在整理编目之中),仅有一本草堂之春(钟树梁散文集)于1991年由成都出版社出版。该散文集收集了钟先生建国以来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四十年间的七十篇散文。篇目虽然不多,但散文集由四川大学的张志烈、西南民族大学的祁和晖两位教授和当时成都出版社的编辑濮禾章先生代为整理编排,可谓独具慧眼,足以代表钟树梁先生散文创作的成就。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钟先生在散文集的自序中,开宗明义说到自己的写作宗旨:“我素来服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主张,故所写作品往往是直接、间接地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映并期其于世有益都是我内心之所欲言,有感而发,情难自已,颂其所当颂而斥其所当斥。”散文集中,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城市的新气象而欢欣鼓舞。当他看到百花园里姹紫嫣红开遍,是因为园艺工人的巧夺天工和先进科技的运用时,作者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别出心裁地提出,因为人们前进的步伐日益加快而“人不同”,也感叹自然界的“花也不相似”:花更娇、更美,更奇丽多姿,因为花会中的百花园,“正是新社会里园艺工人的奇思壮采的表现,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结晶。”(赞成都百花园)花重锦官城、更新的精神,更高的境界两文均是有感于成都花会的随笔和杂感,既赞美海棠、玉兰、茶花等“三胜”,也由此引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看到那贴梗海棠,成片成林,如灿烂的朝霞,如炽热的烈焰,当会激起人们火热的心情,大长精神;看到烈士墓前的玉兰林,皓雪浮空,嚼然不滓,当会内省自己的心灵,有没有沾染泥污,能否无愧于革命先烈;看到从霜冻中度过来的山茶、水仙,它们不屈于严冬,也不骄于暖春,仍是脉脉含情地开放,当会激励自己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和不因成功自满的谦抑胸怀;看到桃花灼灼,杨柳依依,燕燕于飞,自由活泼,当会使你更加热爱生活,感谢春光;看到许许多多还叫不出名来的小小花草,都笑吟吟地成长在春风里,生机茂畅,为百花园添香增色,当会使你深感不管能力大小,职位高低,都要贡献所长,克尽其责”锦城新秋三题里,老成都院坝头春意盎然,儿歌声声;西玉龙街与羊市街口景色的变化,使作者回忆起国民党军队的大卡车草菅人命,就在这里撞死无辜女青年蒋国英的暴行。车如流水乐音飘则是有感于成都电车新年即将通车而发。作者细数了成都市区的交通史:从鸡公车、轿子、黄包车、公共汽车,再到电车,“今昔相比,真当载歌载舞,快步迈进。”写于1977年的霜重色愈浓则是借陈毅元帅题西山红叶诗句,表达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意,对“四人帮”的鞭笞。还有漫步春熙路、青山着意化为桥、总把新桃换旧符、榴花红胜火、人民六亿庆团圆、篇篇文字动人心、新华49信念、为祖国祝福等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钟先生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腐朽势力的憎恨。这里用得着杜甫的两句诗来概括钟先生的创作动机,那就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故而,钟先生的散文爱憎分明,朴实典雅,既无矫揉造作之态,亦无故弄玄虚之病。散文创作讲求“真”,首先要求作家创作主观上的真诚,要求散文作者捧出一颗火热的心来与读者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推心置腹,因为,散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散文作家的创作是他的人格的投影:你可以在其他体裁中掩盖自己,却无法在散文中将自己的灵魂掩藏。散文不仅是创作主体的精神个体和人格智慧的艺术体现,同时也是作家的生命个体个人性情、艺术感悟、审美性灵到文化素养的全貌写真。如果只有精神的独创性而没有生命电光火石的碰撞,则散文难免流于抽象和冷硬。钟先生正是在其散文创作中灌注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对新事物的关注,故使其理性的思辨带着生命的体温,做到了主观真挚与客观真实的较好统一。二诗圣遗泽溉后人,草堂春色变古今钟先生之所以以草堂之春定其散文集名,乃由于先生“幼小便喜读杜诗,多能成诵,对诗圣杜甫颇怀高山仰止之思,杜甫草堂也常为我游憩之地,故有关草堂的篇章较多”。且文集之首篇亦题为草堂之春,故以此名其集,的确不乏深意。锦城之有草堂,实得诗圣之遗泽。钟先生由于幼小便喜读杜诗,对诗圣杜甫颇怀高山仰止之思,在其教学、科研中,对杜甫更是情有独钟。以其对杜甫其人和杜诗的独到见解,钟先生长期担任杜甫研究会的领导职务,故有关草堂的篇章较多,其草堂之春、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甫草堂游记,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年作、不废江河万古流纪念杜甫诞生1270周年是为代表。草堂之春写于建国十周年之际,介绍了草堂今昔,草堂博物馆在文化普及和杜甫研究、杜诗版本等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由于有了优美的杜甫草堂,“诗人再不必为幽栖地僻经过少而愁吟,再不必为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悲歌,再不必为哀哀寡妇诛求尽而愤激,再不必为戎马关山而涕泗滂沱。今天,如果要用诗人自己的最有概括性的语言,热情、有力地来歌唱,那么,我们应当同声高吟着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草堂与神州大地一起,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作者为诗圣的生平遭际而扼腕,为草堂的新生而击节,为杜诗研究的成果而雀跃。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甫草堂游记,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年作作为一篇游记,首先描写了成都平原的春色:蔬菜麦苗绿,油菜花黄,引用陆游“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把游客带到了草堂。“成都春浓,草堂的春色更浓”,草堂的红花绿叶,把玻璃窗、画屏映照得色彩斑斓。展厅内,杜甫诗意画,集众家的手笔,绘出一人的诗意,反映了公元八世纪唐帝国的一个动乱时期乃至漫长的中国封建主义时代。作者凭着自己对杜诗的真知灼见,点评了几幅有代表性的诗意画以后,“想到我们的诗人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热。那一种愈老愈挚也愈老愈炽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热。从诗人几十年的诗歌创作中,使人深深感到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人故旧、对文学艺术莫不是满腔热情,满怀热望;有时他悲歌流涕,也流的是满眼热泪。诗人也有冷的一面。那是对那些不仁的贵人,权臣,纵暴杀人的将军,酒肉腐臭的朱门和黄金浪掷的恶少。”在这篇文章中,杜甫的为人、创作和个人的不幸遭际似乎引起钟先生的共鸣,一个正直、善良、满腔热忱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心声,在本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露。作于1982年的不废江河万古流纪念杜甫诞生1270周年,首先揭露了“文革”中“四人帮”猖獗时对于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毁灭性破坏,歌颂了那些想方设法保护草堂珍贵文物遗存的各方面人士。随着成都杜甫研究学会的成立,钟先生在全国率先提出“有红学,自应有杜学”。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杜甫研究会已经成为全国性学会,成为团结海内外杜甫研究者的精神家园,“杜学”确乎已经成为一门“显学”,钟先生功不可没。该文还在高度评价杜甫的诗作之后,提出学习杜甫的品德和为人:“严于律己而乐观人善,转益多师而戛戛独造。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做学问、搞创作的人最值得向杜探究、以杜为师的重要方面。”在这部分关于诗圣和草堂的文章中,钟文似乎深得诗圣和草堂的灵气,颇有杜甫草堂诗的清新雅秀的格调。其实,散文的格调,就是指作家的真实自我无保留地渗透进散文之中而后形成的一种情调和文化氛围,它是散文家的个性、气质、修养、趣味和才情的自然而然的流露。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胸襟,什么样的趣味和什么样的才情,就有什么样的散文的格调,实即“文如其人”也。三一生好入名山游,万里写入胸怀中草堂之春除了“有关草堂的篇章较多”外,对成都及蜀中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多有描述。至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钟先生游踪所及,确也“留下了一些雪泥鸿爪似的文辞”。诸如武侯祠、青羊宫花会、大足石刻、昆明西山、西安半坡村、长城嘉峪关、香港九龙以及风俗民情等,都具史证的价值。成都武侯祠作于1991年。武侯祠与杜甫草堂遥相呼应,均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两位贤哲交映50侯祠的地理位置及简单考证之后,重点评析了“三绝碑”:诸葛亮的功业,“万古凌霄一羽毛”,求之于历史人物实在不多,应称一绝;裴度的文章评论诸葛,全面恰当,求之于史论与碑铭也十分难得;柳公绰的书法虽不及其兄柳公权,亦为书法大家。该文对裴度的文章推崇备至:“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有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写得气度雍容,机韵流畅。以至钟先生在和日本友人的诗作中写道:“丞相祠堂喜共登,益州天府正清澄。千秋著论裴中立,异代倾心杜少陵。”裴度用文,杜甫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可谓“异代倾心”。文章对武侯祠的楹联、牌匾、名物典章,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等,都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出之,举重若轻,剪裁得当。文章结尾处更是针对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在讨论的对青少年加强美育教育这一重要论题,提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不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的地方么?历史人物品德之美,殿堂建筑之美,林园布置和花木栽培之美,文物书画之美,文章诗词之美,清洁卫生之美,对青少年、成年人都能起到美育教育的作用,使他们知道美的实质,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这正是学者、诗人、教育家钟树梁所具有的前瞻性眼光。对于明代成都籍作家杨慎,钟先生也是充满赞赏之情,多次到杨慎故居桂湖游赏。写于1961年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新都桂湖游记与写于1978年(1990年有所补记)的桂湖与杨升庵祠对杨慎这位“我国历史上一位对封建皇帝不阿附,坚忍不拔而又博学多才的伟大文人”称赞不已:“他直言敢谏,不避斧钺,这个状元郎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因“议大礼”之争而两次招致廷杖,死而复苏,后被谪戍云南省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地区),以致客死他乡。两文互为补充,引经据典地对明世宗(嘉靖皇帝)时“议大礼”一事进行了考证,认定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于封建礼制两种意见之争,就是对历来封建制度关于继统与入嗣典礼的两种解释和由之而作出的两种主张之间的论争杨升庵在这件事情上能够不屈于权势,也不迎合皇帝旨意,其正直不阿的精神是可贵的。尤其可贵的是:他不怕廷杖,不怕充军,置生命于度外,视富贵若浮云,几十年谪居僻远地区不颓废,不懈怠,勤勤恳恳于祖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其研究范围,举凡经史、金石、声韵、文字、词曲、文学评论、诸子百家无所不包,以及天文、地理、医药、动植物学都有所研讨和著述。还写了大量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反映边疆风土人物,揭露封建暴政的诗、古文辞和通俗文学作品算得是博学通人。”文章本是游记,但是通过对桂湖主人的评论,带出了桂湖的来历,桂湖的美景:“桂湖的庭园布置,充分显示了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的特点和优点。特别是它的因地制宜和着重天然,更耐人寻味。它将城作山,依水布局,亭台楼阁,桥廊馆榭,匠心独运。”格调高雅,整篇散文既在风和日丽、湖光山色中抒春光明媚之欢畅,又在评论杨状元生平遭际中发思古之幽情。在有情有景的“文人之游”中折射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有我之境”。无论是蜀中胜景在嘉州通过“渡舟、望佛、登山、入寺”记凌云与乌尤的雄伟、瑰丽,还是记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中对北山摩崖石刻中的观音众生相的细致刻画;无论是无妨人自纵心游昆明西山游记中的纵情山水,还是南京五题的纵论古今;无论是北京香山漫笔,还是香港九龙的杂忆(散文集中有香港杂忆数篇),钟先生游踪所及,留下的篇篇美文,总能给我们带来历史的深沉思考,如睹湖光山色的旖旎,总是闪烁着智性和思辨的火花,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冲击力。我们说散文之美主要表现为思想见解的深邃思辨之美,话语表达的鲜活灵动之美,以及结构形式的潇洒活泼之美,以之衡量草堂之春(钟树梁散文集)中的散文,其是之谓乎!四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人情草堂之春散文集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抒情散文、悼念文章,如悼念叶老、怀想治澄兄、慈母与良师等,读来感人至深。写于1988年2月的悼念叶老是祭奠叶圣陶先生的。作为全国知名的老作家、老教育家,叶老早已名满天下,而树梁先生与叶老则更有深一层的关系:同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只不过叶老继周建人先生之后继任民进中央主席,树梁先生则为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四川省主任委员,他们的关系可谓是亦师、亦友、亦同志。文章先述听到叶老仙逝的噩耗传来,“我既惊且痛,春酒废饮,黯然寂然。”悲痛之余,作者忆及与叶老四十多年间的五次会面:作者在学生时代便喜读叶老作品,尤其是倪焕之等,从而爱好新文学。抗战期间,树梁先生参加了在府河万福桥边“野店”举行的、由成都进步文艺界发起,陈白尘先生主持的为圣陶先生庆祝五十寿辰的庆典。叶老的忠厚长者形象,谦逊、朴素而热情的话语,给不到而立之年的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十四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拨乱反正的1978年,作者在锦江宾馆再次见到了与周建人、叶至善、雷洁琼等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到四川视察工作的叶老,汇报工作,组建四川、成都的民进组织,照像合影。后作者赋诗一首,将照片寄给叶老,而叶老则很快回信,谈到他还保存着三十多年前在成都的五十岁生日合影,并问作者当时照片中的具体位置。两人长达四十余年的交往,全以细节出之。文章的结尾,则是树梁先生与四川的几位民进中央委员联名发的唁电:“昔人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圣陶同志,兼而有之。”斯为至言!51文集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洋洋洒洒,一万余言。郭治澄是树梁先生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结识的经济系的同学,他们都是当时地下党领导的川大进步文学团体文艺研究会的成员。郭实际上是地下党员,对树梁先生思想政治进步影响很大。由于家境贫寒,树梁先生大一以后又停学从峨眉回到成都供职于银行。送别时,郭治澄还送了作者一套瞿秋白所著,鲁迅所编的海上述林,并畅谈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当郭治澄因参加革命而不能在川大读书,即后被捕入狱,又越狱被通缉时,树梁先生主动致信,邀郭到成都自己家中暂避风险。解放后,郭治澄先后担任长江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钟、郭二人时有会面,君子之交,推心置腹。文章叙写二人几十年的交往,既有影响人生理想的大是大非讨论,更多则是同学、朋友之间的琐碎小事,娓娓道来,沁人心脾,暖人心意。文集压轴的是慈母与良师一文。此文自然是钟先生的力作。在海外发表后,深受好评。这篇散文不仅把钟先生母亲的贤良品性作了生动感人的描绘,而且钟先生奉母至孝的品德亦跃然纸上。读罢,不能不为其母“作孀居的慈母难,作家徒四壁的孀母尤难”的慨叹而深深打动。树梁先生家境贫寒,其父虽也世代书香,廉吏子孙,却一贫如洗。正当英年有为之时,却因外无靠山,屡尝失业之苦,由于贫病交加,山穷水尽,四十二岁便吐血而亡。钟母独立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艰难度日。“含辛茹苦,抚育孤儿,不知耗尽了母亲的几多心血与精力。母亲虽处穷家,在儿女面前常不露忧戚之色。”钟先生称其母“教子不在多言,总是以爱心感人,以身教教人,慈祥恺涕,教于无形。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良师,也是我终身的良师。”伟大的母爱,人间之至情。钟母的坚韧不拔,循循善诱,这于我们今天的父母岂不多有启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人子女,自当以钟先生为楷模。我们强调散文创作要求“善”,就是要求散文在抒发“真情实意”的前提下,用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思想去引导人,感召人,因为真挚的感情本身就包含有善的因素。古今中外的散文佳作,无一不是充满着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思想,充满着“善”的感召力。对师长的尊敬,对朋友的真诚,在树梁先生的这几篇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感人至深。草堂之春不失为一本难得的散文集。集中无论歌颂新生事物、抨击丑恶现象的讽喻之文,还是回忆叙事之文,谈艺言理之作,或是对诗词的鉴赏,无不如小溪之潺潺水声,自鸣其所鸣。钟先生幼承父教,奉孺尽孝,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后又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故而其国学基础甚为深厚。撰联作对,吟诗填词,更为钟先生平素所喜爱。这也成为了钟先生所作散文的一大特点。这就是将其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融于散文之中,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吟诗填词,信手拈来,适得其体,使其散文增色不少。集中有的文章获过奖,有的文章曾为多种报刊转载。其行文如行云流水而又明白晓畅。其长篇洋洋洒洒万余言,既有抒情,亦有说理,读来不知其倦。短篇千余言,状一物一景,写一人一事,均透辟入微,读之甚觉清新。参考文献:1钟树梁.草堂之春自序成都出版社, 1991.2钟树梁.草堂之春自序成都出版社, 1991.3参见濮禾章钟树梁与草堂之春,文史杂志1992. 2.(本文系成都大学名师传承钟树梁项目课题成果之一。)A Study ofM r.Zhong Shuliangs Prose CreationW an Ping, Yong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