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doc_第1页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doc_第2页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doc_第3页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我国自1998年开始要求计提减值准备以来,学者们开始了其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各类研究,这其中又经历了“四项计提”到“八项计提”的变更、2001年和2006年的会计改革等,研究随着时间和变更不断深入、愈发全面。而FASB和IASC更在上世纪就颁布了资产减值准则,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多方位的启示,文献成果较为丰富。一、国外的文献综述Francis等(1996)认为管理层基于何种动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层进行资产减值是为了体现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值准备反映了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另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层可能利用会计规则赋予的弹性操纵会计盈余,不确认减值或仅对他们有利时才确认减值。这里所指的盈余操纵,即普遍意义上的盈余管理。Basu(1997)中认为盈余稳健性(earnings conservation)是指财务报告中会计师要求对确认好消息比坏消息有更高的可证实性程度的倾向。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Healy(1999)中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经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与组织交易等活动中运用了判断,改变对外财务报告,以误导证券持有人对公司基本业绩的评价。部分学者的研究论证了第一种观点,还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则偏向于第二种观点。Ree等(1996)通过研究发现计提减值的企业在当年发生了大额的超常负应计项目,且以后年度这些项目并没有被转回。由此研究者认为这些负应计项目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其所处经济环境变化的正确反应,并非以盈余管理为目的。Chen等(2004)从市场反应的角度对中国资本市场A股公司1998年自愿执行三项减值政策(只包括短期投资、存货以及长期投资减值)的动机和后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公司自愿减值的行为对其价值有正面影响,因为无论是报酬模型还是价格模型,市场对自愿执行三项减值的行为都作出了显著的正面反应,说明公司自愿减值的行为被市场认为是公司将来业绩会得到改善的信号,并且市场的这种预期也在自愿减值与未来经营业绩变化关系的检验中得到了证实。Strong 和Meyer(1987)在研究中发现,价值损毁因素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有显著的影响,盈余管理因素中的经理人变更因素也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较大影响,在主要管理人员变更时企业会提取大量资产减值准备(秘密准备),以便在来年转回减值时提高业绩。McNichols等(1988)的研究却证实在利润较高和较低时企业都会计提较高的资产减值准备,这表明企业有利润平滑的动机。Zucca和Campbell(1992)在研究中认为在减值准则出台前,大多数管理者希望强调减值事件的非正常性和罕见性,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大清洗而进行资产冲销。Francis等(1996)的研究在与Strong等(1987)观点一致的基础上却发现利润平滑因素和大清洗因素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并不显著。Riedl(2004)对SFAS 121发布前后资产减值报告动机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与准则发布之前相比,准则发布之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经济因素的关联度更低,而与大清洗行为的关联度更高,而且大清洗行为多是机会主义报告,而不是提供与公司业绩相关的信息。在SFAS 121发布后,资产的冲销没有反映公司的基本经济状况,资产冲销报告的质量下降了。在关于公司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大清洗的研究上,不同的研究者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Walsh等(1991)用澳大利亚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公司对异常项目的调整数额越大,大清洗的程度就越高。Yoon等(2002)对韩国工业企业进行的研究却发现:在经营业绩不好时企业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而且,当经营业绩非常不好时,一些公司倾向于进行大清洗。Kirschenheiter和Me-lumad (2002)的观点与Yoon等(2002)一致。他们认为如果遇到“坏”消息,经理人会进行大清洗,以便在将来期间提高盈余水平;而如果遇到“好”消息,经理人会平滑利润,平滑的数额取决于观察到的现金流量水平。二、国内的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也各持不同观点。孙铮、王跃堂(1999)认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股票上市的审批制度,造成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性,停牌、退市等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显著的影响。与每股净资产大于1的公司相比,每股净资产小于1的公司存在明显地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因此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有极强的动机扭亏为盈。周忠惠、罗世全(2000)认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因为研究表明,市场会对企业资产的价值进行“调整”标价,资产计量越接近其真实价值,越有助于市场的投资决策。李增泉(2001)对1998年度和1999年度的减值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被赋予是否提取减值准备的会计选择权时,一般是选择不予提取,即使选择了提取,其提取比例也显著偏低。当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执行资产减值政策时,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而具有亏损动机、变更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未来期间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而不是根据对企业业绩的预期做出的。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管理者在运用短期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陆宇建(2002)根据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申请增发新股和配股也有连续三年盈利等类似规定。公司为达到配股的条件,往往利用资产减值会计等手段操纵盈余。王跃堂、周雪、张莉(2005)通过对我国沪深股市的A股上市公司在执行新四项减值后的2001年和200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当年,普遍进行了长期资产的减值,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管理人员对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下降的预期,证实了追溯调整政策为公司夯实长期资产,如实反映公司资产未来的收益能力提供了政策途径,并没有沦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戴德明、毛新述、邓璠(2005)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亏损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在控制这些经济因素的影响后,盈余管理因素对亏损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仍具有显著影响。亏损公司存在着较强的大清洗动机。此外,亏损上市公司进行巨额资产冲销,更可能是在连续亏损期间,而不是在首亏年度。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和亏损前盈利年度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均受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的影响,但在亏损年度存在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同盈利年度相比,两者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永琦,冉茂盛(2006)也认为,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可能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并指出,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越差,越有可能发生操纵盈余现象。赵春光(2006)在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的大背景下,提出其结论:(1)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2)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大清洗,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3)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化的盈余管理;(4)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三、总结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来看,影响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由于行业和公司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资产的价值损毁(因此经济因素也称价值损毁因素);盈余管理因素主要包括经理人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