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规划大纲.doc_第1页
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规划大纲.doc_第2页
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规划大纲.doc_第3页
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规划大纲.doc_第4页
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规划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规划大纲 一、林业现状(一)主要成就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全省最新有林地面积、林木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等,与上期森清相比,增长比例。近5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等。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成、粮食高产稳产;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风沙区生态环境好转;山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等。3、重点工程成效显著国家、省级各重点工程造林面积、天保工程面积、绿化通道长度等,94个县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9个县已建成林业生态县,山区自然植被初步得到恢复等。4、林业产业初见成效经济林总面积、产量;花卉种植面积,销售额;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林纸一体化项目启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数量,游客量,收入;2006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等。5、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天保区严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0.3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1.8%;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891万亩(其中870万亩已得到补偿),省级公益林480万亩(其中120万亩已得到补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2处,面积达735.8万亩等。6、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国家林木种苗工程项目122个;建立了1个省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11个林业科技示范园,建扑火物资储备库140座,各类防火设施442 座,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51个。(二)林业在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态效能(1)蓄水净水作用全省林地涵养水源总量达到49.3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地方大中型水库库容的34.1%;982.8万亩湿地(不包括水稻田)每年可净化氮、磷、硫污染物78.6万吨,净化水4.7亿立方米。(2)固土保肥作用全省林地年减少土壤流失7287万吨,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38.8万吨、速效磷0.02万吨、速效钾0.75万吨。(3)吸碳放氧作用全省森林资源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897万吨,相当于燃烧2826.5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扩大了我省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年释放氧气6105.6万吨。(4)净化环境作用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杀菌和减少隔噪音上,根据相关研究,每公顷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为8800元(其中:每公顷森林的杀菌价值为5300元,减少噪音价值为3500元),全省森林净化环境总价值达211.4亿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5)庇护农田作用我省平原防护林体系有效避免或减轻了干旱、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据专家测算,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全省年增产粮食100亿斤以上。(6)其他作用包括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和地质灾害、森林景观等。2、经济效能我省林业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年产林果产品665万吨,改善了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省内药、果、茶、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收入平均达到325元。3、社会效能全省1.3万家林产加工企业,转移了近6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省6000多万亩集体林地,可使200多万农民得到最直接的就业机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低 全省现有有林地面积4054.5万亩,活立木蓄积1.34亿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0.42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为1.3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19%,在全国排名第21位。林业用地面积6846.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只有27.33%,林地资源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2、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60%以上;山区还有800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平原区806.5万亩沙化土地,特别是28.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沙地亟需治理。3、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2.83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一半。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和灌木林,40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通道绿化标准低。4、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林业投资、公益林补偿标准低,省级资金与国家资金比,与周边省份比;林业科技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二)建设目标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1、总体目标全省新增有林地1350万亩,达到5404.5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5.4个百分点,达到2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太行山区4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平原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80%的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2、具体目标现有8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现有28.8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固定,806.5万亩沙化土地全面得到治理;现有1029.9万亩的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420万亩,达到1167.4万亩;新造生态能源林423.8万亩,改造138.5万亩,达到562.3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350万亩,达到1650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达到110万亩。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95%以上,沟、河、路(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省道、景区道路、县乡道、村道等)、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新增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2966.8万吨,达到9863.8万吨。到“十二五”末,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达到24%),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所有的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三、总体布局根据河南省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规划以“两区”(山、丘区,以下简称山区;平原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一)两区1、山区基本情况共涉及几个市多少个县(市、区)、自然条件、社经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建设重点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先叙述该区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然后按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大别桐柏山区分别叙述建设范围具体到市、县(市、区)、存在问题、建设重点(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等。2、平原区基本情况(共涉及几个市多少个县(市、区)、自然条件、社经情况、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建设重点重点是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防风固沙林,大力发展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等。在滩区、蓄洪区着力营造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先叙述该区分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然后分一般农区、风沙区、低洼易涝区叙述建设范围具体到市、县(市、区)、存在问题、建设重点(列表说明各工程、营造林方式、林种等建设任务)等。(二)两点1、城市绿化美化包括城市(含县城)及郊区,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2、村镇绿化美化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三)一网络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全省所有铁路(含国铁、地方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含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及重要堤防(主要指黄、淮河堤防)。绿化宽度视级别而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各栽植100米以上树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干流及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景区道路、重要堤防等沿线第一层山脊以内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本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四、林业重点建设工程(一)国家重点工程1、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黄河流域的洛阳、三门峡、济源3市的15个县(市、区)和26个国有林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退耕还林工程根据国务院关于延长退耕地还林补助期有关政策的通知精神,暂不安排新的退耕地还林任务,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 3、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南阳、信阳、驻马店、洛阳、平顶山、郑州、开封、周口、商丘、漯河、许昌等11个市的90个县(市、区)。-太行山绿化工程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4个市的20个县(市、区)。4、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拯救和恢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含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5、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在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将各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林种、年度等。1、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在全省山区丘陵区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工程。规划建设以黄连木、油桐、文冠果为主的生态能源林基地562.3万亩,其中,新造423.8万亩,改造138.5万亩。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人为活动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对原址因地制宜,采用“飞、封、造”多种造林方法,恢复植被。在郑州等地的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区生态。2、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平原农区,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3、防沙治沙工程包括郑州、开封、新乡、安阳、濮阳、焦作、鹤壁、商丘、周口、许昌等10个市的44个沙化土地监测县(市、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凡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风沙危害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在一般泛风沙耕地上营造农田林网。4、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在对现有廊道绿化改造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规划布局与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网络。5、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等创建活动,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6、村镇绿化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在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内,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三)省级林业产业工程将各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年度等。1、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在豫北、豫南发展以杨树、松树等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豫东、中部发展以杨树、泡桐等为主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滩区、蓄洪区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规划建设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420万亩。2、经济林经济林发展围绕“绿色”、“有机”,突出名优特新。重点建设大别、桐柏山区的茶叶、板栗基地,伏牛、太行山区的核桃基地,黄土丘陵区的苹果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柿子、石榴基地,平原沙区的大枣、梨、葡萄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在伏牛山区建设山茱萸、辛夷、杜仲等森林药材基地。规划建设经济林基地350万亩。3、园林绿化苗木花卉规划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达到110万亩。4、森林生态旅游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建成太行山、嵩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沿岸及故道、中东部平原等七大森林生态旅游区。五、森林经营管理将以下两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各功能区、省辖市、县(市、区)、年度等。(一)中幼林抚育管理对新造林地,加强抚育管护,促进尽早郁闭成林;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林地生产力。(二)低质低效林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科学改造,使其形成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生态区位一般、立地条件较好的低质低效林,通过集约经营,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