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略例明象.doc_第1页
周易略例明象.doc_第2页
周易略例明象.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注】1、象,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卦而言,是指卦象;推而广之,是指一切可以名状的征兆。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陆德明经典释文:“象,拟象也。”2、意,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卦象或任何物象所涌现出来的意义;另一层是圣人之意,也就是象和言的本原。3、言,一是指卦辞或爻辞(狭义);一是指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4、这里的“出”和“生”都有始,见,进的含义。说文出部: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出,显也。庄子天地:“至言不出。”(成玄英疏) 说文生部:“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夫象者,出意者也”就是指“象”绽现“意”。5、“观”,尔雅释言:“观、指,示也。”刑邴疏:“观,指示也。释曰示,谓呈见(现)于人也。”说文见部:“观,谛视也。”在这里“观象”就是体察“言”中所现示的“象”,而“观意”就是体悟“象”中所所现示的“意”。【译】“象”是绽现“意”的,“言”是明示“象”的。尽“意”的,没有比“象”更好;尽“象”的,没有比“言”更合适。“言”由“象”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言”来体察“象”;“象”是由“意”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象”来体悟“意”。“意”因“象”而能得以绽现,“象”因“言”而能得以明示。【述】这里王弼初步界定了言、象、意的关系。第一,应该看到,如果“出”和“生”的含义相同的话,王弼的象意关系是由矛盾的。首先,他认为“夫象者,出意者也”,也就是“象”生“意”,即“象”在“意”前,可以说,这个“意”是经验的的总结;接着,他又说“象生于意”,就是“意”生“象”,即“意”在“象”前,可以说,这个“意”是先验的设定。这样,在王弼这里,到底是“象”生“意”,还是“意”生“象”呢?到底“意”是经验的总结,还是先验的设定?我个人认为王弼在这里用的“出”和“生”并不表示谁生谁或谁先谁后的意义,而是指一种共在的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象”和“意”是这样得关系:“象”在“意”中绽现,“意”在“象”中明示。第二,王弼明确表示“意”是可以尽的。他说:“尽意莫若象”“意以象尽”。这就是说通过“观象”就可以致意,达意,尽意。这是因为意和象是一种共在关系。【原文】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注】1、“忘”,在这里是不执著。古“忘”和“亡”通用。说文心部:“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又说文:“亡,逃也。”也就是说,“忘”指的是主体人(此在)之思的意向性不是在“言”或“象”,而是在“意”。这里的“忘言”“忘象”不是抛弃“言”或抛弃“象”,而是不执著于“言”或“象”。2、王弼的蹄、筌之喻来自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译】因此,“言”就是在于明示“象”的,得到“象”就不能执著于“言”;“象”就是在于绽现“意”的,得到“意”就不能执著于“象”。这就像“蹄”是用来猎捕兔子的,得到兔子就不能仅仅执著于“蹄”;“筌”是用来捕捞鱼的,得到鱼就不能仅仅执著于“筌”。这样,“言”就是“象”的“蹄”;“象”就是“意”的“筌”。因此,“言”存,就是没有得“象”;“象”存就是没有达“意”。【述】在这部分王弼进一步阐述他的“言象意”的关系,并发展了庄子的言意观念,提出了“忘言”“忘象”的重要思想,从而是言意关系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得象”与“尽象”、“得意”与“尽意”是一样的吗?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尽象”就是“象”得以完全明示,“得象”就是“象”得到明示,它们最起码在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同样,“尽意”就是“意”得以完全绽现,而“得意”就是“意”得到绽现。“得象”与“忘言”、“得意”与“忘象”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吗?我认为王弼在这里不应该是指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因为“言”是明示“象”的,若执著于“言”,就会蔽于“言”而不知“象”;同样,若执著于“象”,就会蔽于“象”而不知“意”。意得而象忘,不是指得到“意”而把“象”抛弃,而是指思之意向性在于“意”而不在“象”。【原文】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注】邢璹曰:“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这里对言象意作了明确的区分,虽然“象”是由“意”所生,但“象”并不是“意”;虽“言”是由“象”所生,但“言”并不是“象”。语出易传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译】“象”是由“意”所生,并因“意”而存,但所存之“象”并非是“象”之本身;“言”是由“象”所生,并因“象”而存,但所存之“言”并非是“言”之本身。然而,不执著于“象”就是达“意”,不执著于“言”就是得“象”。达“意”就在于不执著于“象”,得“象”就在于不执著于“言”。因此,(圣人)通过明示“象”来绽现“意”,“意”绽现就可以不执著于“象”;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来极尽事物的情实,事物情实尽了就可以不执著于卦象了!【述】王弼在这里揭示了“言象意”之间的深刻矛盾:言存则象未著,象存则意未尽也。然而,无言则无以著象,无象则无以尽意;且象生言,意生象。是故,所存之言非其言也,所存之象非其象也。故忘言而言存,言存而象著;忘象而象存,象存而意尽。【原文】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徵。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注】触,逢也,动也。说文角部:“触,抵也。”易传系辞上:“触类而长之。”焦循章句释触为进也,虞翻解为动也。类,谓事类。易传系辞下“于稽其类”(孔颖达疏)说文犬部:“类,种类相似,以犬为甚。”类的最初含义是指犬的相似,后引申为相似的事物。徵,信也,验也。或,惑之假借,迷惑。纪,纲纪,要领。【译】因此,触逢事类可以为物象,集合物宜可以相为徵验。如果物宜合于刚健,就不必拘泥于具体的马之象;若事类合于柔顺,就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牛之象。爻辞如果合于柔顺,就不必拘泥于坤为牛之象;物宜如果应合刚健,就不必执著于乾为马之象。然而,惑罔之人执著于把乾确定为马,按照文字来责求卦意(按图索骥!),仅仅看到马之象而没有乾之卦意,这就造成虚假之说蔓延滋长,无法抓住卦意之要领。(这样,为了牵强附会解释卦意,就引入了互体之说。)互体之说不能使卦意圆融,于是就引入了卦变之说;卦变又不能使卦意圆融,就推用五行之说。一旦失去了卦之原意,各种虚巧之说就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