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专题二.doc_第1页
刑法专题二.doc_第2页
刑法专题二.doc_第3页
刑法专题二.doc_第4页
刑法专题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一周两小时,送你一百分刑法专题二【知识点识记】1罪过是犯罪构成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历年司法考试的传统重点,考生应加深理解罪过形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也可以说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结合构成了罪过形式。罪过的形式主要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而犯罪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失也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该四种罪过形式在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方面皆有一定的区别,具体图示如下:认识因素 意志因素 罪过形式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必然会发生 希望 直接故意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 放任 间接故意 (不反对结果发生) 轻信 过于自信过失 (反对结果发生)没有认识到行为及其结果的发生 大意 疏忽大意过失而要特别注意区分的罪过形式如下: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认识因素程度不同;意志因素有重大区别,表现为:对结果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或措施,即间接故意表现出行为人对法益的蔑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则表现出行为人对法益的尊重,即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持反对态度。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关键点为是否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即行为人知否具有注意义务、是否具备注意能力,其判断的标准是在行为人标准。2正当防卫作为排除违法性的法定事由之一,是历年考试中常有涉及的考点正当防卫的本质属性就是: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属私力救济,“正与恶的较量”。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包括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及限度条件,表格如下: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现实性人为性:不法侵害通常由人实施危害性:包括违法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紧迫性:只有针对具有进攻性、破坏性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危害结果时才能进行正当防卫对于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侵害的处理:可以实施正当防卫,但应尽量限制在必要的场合不法侵害不限于作为的不法侵害条件违反责任“假想防卫”: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应运用事实认识错误理论解决故意针对合法行为进行“反击”成立故意违法或者犯罪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即法益侵害的紧迫性)“不法侵害已经开始”:通常应以不法侵害人着手实行不法侵害为其开始,但在不法侵害现实威胁十分明显、紧迫,待其着手实行后来不及减轻或避免危害结果时,也应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如:为杀人而侵入他人住宅的,开始侵入他人住宅时即可以进行防卫)“不法侵害尚未结束”:法益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中。 属于不法侵害已经结束的情形包括: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了侵害能力、不法侵害人已经自动中止了不法侵害、不法侵害人已经逃离现场,不法侵害已经造成了危害结果并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对于财产性违法犯罪,行为虽已既遂但可以当场回复的,应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条件违反责任“防卫不适时”,包括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构成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对象条件不法侵害者本人包括:针对不法侵害者人身进行的防卫;针对不法侵害者财产进行的防卫条件违反责任故意针对第三者进行防卫成立故意犯罪误认为第三者是不法侵害人而防卫,成立假想防卫防卫第三者符合紧急避险条件的,以紧急避险论主观条件具备防卫的意图出于保护合法权益而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为目的具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条件违反责任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必要限度”应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合理需要为标准,只要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所必须条件违反责任防卫过当 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特殊防卫权的行使:本质对特殊危害行为的社会防卫措施适用条件符合正当防卫成立的基本条件以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必须。非暴力犯罪以及作为一般违法行为的暴力行为,不适用特殊防卫适用否定并非对任何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进行防卫均适用上述规定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已经结束后,行为人将不法侵害人杀死、杀伤的,不适用上述规定3部分共同犯罪说是历年来最重要的考点之一,近年来的考题中皆有涉及“部分犯罪共同说”不需要必须绝对符合同一个犯罪构成,只要两个以上的人实施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就可以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重合的类型:(1)法条竞合:如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罪与盗窃罪、抢夺罪。(2)侵犯的法益相同,严重犯罪包含了非严重犯罪的内容: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强奸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抢劫罪和抢夺罪,抢劫罪与盗窃罪,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3)犯罪侵犯的法益不完全相同,但一种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包含另一种犯罪侵犯的法益: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4)法定转化犯,部分人实施了转化行为的,就转化前的犯罪成立共同犯罪【测试题】单项选择题1. 甲想杀死同事乙,多次投毒害乙未果。某日甲在车间里抽烟随手扔烟头引起火灾,甲在大火中被严重烧伤,乙在大火中丧生,其余同事安全逃生,甲对乙死亡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选项?A过失 B间接故意 C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D直接故意2. 李某为灌溉麦田,用潜水泵从麦田南侧的沙河引水。为避免大堤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碾压电线,李某将电线分别挂在大堤两侧距地面约2米高的树上。一日晚,由于风吹树摆,电线从树上逐渐下垂。恰逢村民张某驾驶无灯光的农用机动三轮车中速经过此地,行驶中张某被垂下的电线挂住脖子,导致翻车事故,张某当场死亡。李某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属意外事件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3. 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4. 甲乙两家有仇。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C属于防卫过当D属于故意杀人5. 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C.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6. 甲、乙共谋行抢。甲在偏僻巷道的出口望风,乙将路人丙的书包(内有现金一万元)一把夺下转身奔逃,丙随后追赶,欲夺回书包。甲在丙跑过巷道口时突然伸腿将丙绊倒,丙倒地后摔成轻伤,甲、乙乘机逃脱。甲、乙的行为构成何罪?()A.甲、乙均构成抢夺罪B.甲、乙均构成抢劫罪C.甲构成抢劫罪,乙构成抢夺罪D.甲构成故意伤害罪,乙构成抢夺罪多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直接故意的有:( )A.甲想杀死乙,用枪顶在乙的脑袋上射击,他明知这种行为必然致乙死亡而仍决意为之,追求乙死亡结果的发生B.丙想枪杀丁,但只能于晚上趁丁返家途中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丙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打死丁没有把握,但又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希望能打死丁,并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施了射击行为C.某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只酣睡的猎物,同时又发现在猎物附近有一个孩子在玩耍,根据自己的枪法和离猎物的距离,甲明知若开枪不一定能打中猎物,也可能打中小孩。但甲打猎心切,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又看到周围无其他人,遂放任可能打死小孩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仍然向猎物开枪,结果子弹打偏,打死了附近的小孩D.甲临时起意,不计后果,捅乙一刀即扬长而去,致乙死亡2. 李某与其妻子赵某不和已久,李某为了杀死赵某便在赵某的饭碗里投放毒鼠强,李某明知孩子甲可能分食而中毒,但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下列选项中,李某对赵某的心理态度和对甲的心理态度分析正确的是:( )A.对赵某为直接故意B.对甲为间接故意C.对甲为疏忽大意的过失D.对甲为过于自信的过失3.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关于刑法对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A.对于正在进行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没有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能称为正当防卫B.“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表述,不仅说明其前面列举的抢劫、强奸、绑架必须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而且说明只要列举之外的暴力犯罪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也应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C.由于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这种犯罪一旦着手实行便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允许防卫时间适当提前,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处于预备阶段时,也应允许进行特殊正当防卫D.由于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时可以杀死不法侵害人,所以,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结束后,当场杀死不法侵害人的,也属于特殊正当防卫4. 关于正当防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A.成立正当防卫要求存在着现实的不法侵害,因此,一般的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都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对象B.违法犯罪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是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情况下,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此时可以进行正当防卫C.正当防卫行为的对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由于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和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所以对这两种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D.相互斗殴的双方,由于不具有正当防卫的意图,不符合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5. 甲欲绑架张某之子勒索财物,但恨无帮手,遂对其好友乙伪称张某欠债不还,希望乙能与自己一道将张某之子绑架,逼其还债。乙信以为真,遂与甲协力将张某之子绑架到甲家地下室,在绑架过程中因用力过猛致张某之子重伤。后甲指使自己的另一朋友丙打出勒索电话,向张家索要人民币100万元,丙按甲授意打出电话后遭拒绝,甲将张某之子残忍杀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二人在非法拘禁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但甲成立绑架罪,乙成立非法拘禁罪B.甲、丙二人成立绑架罪的共同犯罪C.对甲应以绑架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丙对其加入进来以前甲、乙二人的过失重伤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6. 甲、乙、丙共谋要“狠狠教训一下”他们共同的仇人丁。到丁家后,甲在门外望风,乙、丙进屋打丁。但当时只有丁的好友田某在家,乙、丙误把体貌特征和丁极为相似的田某当作是丁进行殴打,遭到田某强烈抵抗和辱骂,二人分别举起板凳和花瓶向田某头部猛击,将其当场打死。关于本案的处理,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A.甲、乙、丙构成共同犯罪B.甲、乙、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C.甲不需要对丁的死亡后果负责D.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不定项选择题1. 王某是某市钢铁厂的业务员,已婚,育有一女。王某某次出差,遇到一名饭店女招待乙,互有好感。王某欺骗乙自己没有结婚,于是1997年11月乙便和王某结婚。后来被王某的原妻李某察觉,但王某每次都顺利搪塞过去。2001年3月,王某害怕法律制裁,便和乙离婚。2002年12月左右,李某还是一直询问此事。王某此时也升任钢铁厂领导,害怕此事曝光影响自己前程,便决心杀死李某。于是便买来氰化物,放在李某常喝的袋装咖啡里(王某知道李某爱喝咖啡,且喜欢用咖啡招待客人)。但是当天李某父母来访,李某便用咖啡招待他们。结果导致父母双亡。王某对于李某父母的死亡结果的主观心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2.甲听说仇人乙今天晚上要来杀死自己,便在自己家围墙和门上装上电丝网,并通上电,心想“来了就让你有去无回”。乙果真晚上来寻仇,在闯入门的时候被电死。甲的行为:( )A.属于事前防卫 B.属于防卫不适时C.不构成正当防卫 D.构成故意杀人罪3. 甲为了防盗,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晚,盗贼乙撬门潜入甲的住宅后,触动了防卫装置,并被击为轻伤。下列选项中,对甲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A.故意伤害罪B.正当防卫C.防卫不适时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4. 丁某教唆17岁的肖某抢夺他人手机,肖某在抢夺得手后,为抗拒抓捕将追赶来的被害人打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丁某构成抢夺罪的教唆既遂B.肖某构成转化型抢劫C.对丁某教唆肖某犯罪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D.丁某与肖某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一周两小时,送你一百分刑法专题二测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同时存在的原理,或罪过心理是指行为当时的心理。甲虽有杀乙的故意,但造成乙死亡结果的火灾却是由甲过失行为引起的。甲引起火灾造成乙死亡的行为时的心态是过失的,只能以行为时实际心态为准,对乙死亡结果仅仅承担过失责任。故A项正确。而对于意外事件与过失,其相同之处在于从认识因素来看,二者都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从意志因素来看,都不希望发生危害结果。但主体存在过失时,该危害结果能够被主体预见而且应该被预见的;在意外事件中,主体无法预见危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所以本题情形不是意外事件。故A项当选。2.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态度。前半段在理论上称之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后半段在理论上称之为过于自信的过失。李某将电线挂在行人通行的大堤两旁的树上。他应当预见该电线可能被风刮下或者自行松动下垂,影响行人通行。特别是在晚间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交通事故。但是,李某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最终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认定为疏忽大意的过失。3. 答案:B解析:犯罪的主观要件分为故意和过失,其中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又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在本题中,甲为了逃避检查,不顾抓住车门的乙的生命安全,在疾驶中突然刹车,导致乙死亡,属于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乙的生命安全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是典型的间接故意。所以本题应选B项。4. 答案:D解析: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相互斗殴是指参与者在其主观上的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上所实施的连续相互侵害的行为。在相互斗殴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其行为不得视为正当防卫。本题中,甲乙两人的行为属于相互斗殴,因此甲不成立正当防卫,也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因此AC选项错误,不当选。根据 刑法第21条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本题中,甲不存在避险意图,也没有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属于紧急避险,B选项错误。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D选项正确,当选。本题应选D。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正当防卫。A项中,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意味着不法侵害不可能继续侵害或威胁法益,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如果又对不法侵害人实施加害行为的,已经不存在防卫的时间条件,应成立故意犯罪。A项说法正确。B项中,在财产性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B项说法正确。C项中,不法侵害应是人实施的不法侵害。在饲养人唆使其饲养的动物侵害他人的情况下,动物是饲养人进行不法侵害的工具,这种侵害属于不法侵害。如果是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因为没有行为人实施,所以并不存在不法侵害的问题。C项说法正确。D项中,不法侵害不限于故意的不法侵害,也存在过失的不法侵害,此时也可以进行正当防卫。D项说法错误。6. 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共同犯罪的认定。本题“甲、乙共谋行抢”,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共谋抢劫,故不能以共同抢劫作为判断标准。甲乙二人没有形成抢劫的共同故意,此时认定为抢夺的共同故意更合适,属于共犯中“过限行为”,也就是说甲属于在共同抢夺中单独使用暴力转化为抢劫罪的情况,乙没有使用暴力的共同故意,仍属抢夺罪。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多项选择题1. 答案:AB 解析:间接故意在实践中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情况表现出来:一是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二是行为人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发生;三是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本题中,AB 项均属直接故意的范畴,CD 项属于间接故意。2. 答案:AB解析: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里的“放任”是指行为人在认识到某种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情况下,虽然不是积极地追求这种结果发生,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设法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本题中,李某毒死赵某是杀人的直接故意。李某的目的在于毒死赵某,不是希望甲死亡,但对甲的死亡却持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便是放任的心理态度,因此是间接故意。3. 答案:ACD解析:特殊防卫权只是赋予防卫人可以使用更大的防卫强度的权利,并不要求防卫一定要出现伤亡结果,因此A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包括与抢劫、强奸犯罪的暴力相当的针对人身安全的犯罪如抢劫枪支弹药罪、劫持航空器罪等。B选项的说法正确。特殊防卫权是正当防卫权之一种,与普遍的正当防卫一样,必须符合法律所要求的时间条件一一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所以C和D选项中将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看作正当防卫的说法是错误的。4. 答案:ABCD解析:关于A项。合法行为自然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对象,但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都可以成为正当防卫的对象。其中,犯罪行为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违法行为包括严重的违法行为和一般的违法行为。所以A项错误,当选。关于B项。正当防卫要求具备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但在财产性犯罪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此时可以成立正当防卫。注意:这种情形只能发生在财产性犯罪中,人身性犯罪不可以。所以B项错误,当选。关于C项。未达到法定年龄、不具有责任能力的人的法益侵害行为属于不法侵害,应当允许对其侵害行为进行正当防卫,但对防卫的必要性应当予以限制,应尽量限制在必要的场合。所以C项错误,当选。关于D项。正当防卫要求具备主观防卫的意图,因此,挑拨防卫、偶然防卫和相互斗殴都不能成立正当防卫。但在斗殴中,也可能出现正当防卫的情形:其一是在相互斗殴中,一方求饶或者逃走,另一方继续侵害的,斗殴事实上已经结束,前者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其二是在一般性的轻微斗殴中,一方突然使用杀伤力很强的凶器,另一方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此时,后者可以进行正当防卫。所以D项错误,当选。5. 答案:ABD解析:本题中乙并不具有绑架罪的故意,只有非法拘禁的故意,因此只能认定为非法拘禁罪。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理论,甲、乙二人在非法拘禁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但甲成立绑架罪,乙成立非法拘禁罪;绑架之后杀人的,仍定绑架罪一罪,处死刑;丙属于绑架罪的事中共犯,但对其加入之前的结果无需承担刑事责任。综上,本题ABD正确,当选。6. 答案:AD解析:甲乙丙有共同伤害丁的意思联络,且实施了共同的行为。因此,甲乙丙成立共同犯罪。A项说法正确。甲乙丙仅在故意伤害的范围内有共同的犯意,成立共犯,在实施伤害行为时,由于甲在外望风,没有参与实行行为,甲对杀人行为没有犯意,因此,对故意杀人行为不负刑事责任。B项说法错误。甲虽然不成立故意杀人罪,但是应该对死亡后果承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因此,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不定项选择题1.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点是对犯罪主观状态的理解。判断主观心态有一个很好的公式,即首先看行为人是否已经认识到了危害结果发生,如果没有认识到,再看他是否应该认识到,应该认识到,那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无法认识到的,则一般是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已经认识到了,再看他对危害结果是持追求、放任还是反对的态度,追求的一般是直接故意,放任的一般是间接故意,反对的,如果是采取了一些防止危害结果放生的措施,一般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再看本题,王某是否已经认识到李某父母可能死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王某知道李某喜欢用咖啡招待客人,一旦客人食用了放了氰化物的咖啡,王某当然知道可能会导致李某父母的死亡。但是,王某为了追求杀死李某的目的,而放任了李某父母可能会食用咖啡而死亡的结果,故就心理而言,王某是间接故意。故选项B是应选项。2. 答案:ABCD解析:乙的不法侵害还没有发生之时,甲就布置电网想要阻止乙的伤害,是典型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