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地质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理坐标:东径1164011752,北纬31303237。周边毗邻为:东至肥东县元祖山与滁县地区为邻,西至肥西县金牛乡与六安地区交界,南临巢湖隔湖与巢湖地区相望,北抵舜耕山与淮南市接壤。东西横距133公里,南北纵距124公里。全市总面积7396.7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163.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6.8%,水域面积23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市辖区为:东、中、西三市区,一郊区;郊县为肥东、肥西、长丰三县。 一、地质(一)构造: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子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震旦纪前,该地为烟波浩淼的海浸区,吕梁造山运动,产生了淮阳高地与古大别山。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江淮间出现皱褶,形成了江淮丘陵。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走向的江淮分水岭,形成江淮分水格局。合肥地区断层较为发育,除郯庐(山东省郯城至安徽省庐江)深断裂通过其东部外,境内尚有纵横九道断层。从北向南依次为:孤堆至七里塘断层、瓦埠湖至护城岗断层、年家岗至吴山庙断层、朱巷至双墩断层、肥中断层、蜀山断层、桥头集至东关断层、巢湖断层和六安断层(亦称肥西韩摆渡断层)。(二)地层:合肥市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外,大部分为中生界地层。肥东郯庐断裂带以东低山残丘区,为古淮阳地质延伸部分,有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前磷片岩和震旦纪变岩裸露。断裂带以西以垩纪地质为主,堆积约四千余米厚中生界地层。长丰北部属舜耕山脉地质,为古生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岩持以灰岩和沉积岩为主,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石英砂岩、页岩、白云岩亦有出露。中南部及合肥市城郊多为白垩纪地层。肥西县境内,大部分为大别山沉降地层(又称中生代合肥凹陷地层),除坊虎山南麓呈东西向狭窄地带有少数前震旦纪变质岩裸露外,其余皆为中生界侏罗纪陆相地层,地下分布着红砂岩、砾岩及大别山杂岩。全市境域内地层上部,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其厚度,据钻探资料:肥东八斗9米、护城岗29米、梁园33米、路口集38米、店埠44米、撮镇63米,郯庐断裂附近分别为103米和144米以上。郊区从西北向东南由薄变厚,在10100米之间。肥西县境内大柏店上派柿树岗洪桥一线以西厚度在10米以内,五十小庙花岗桃溪以东厚度在20米以上,再东达40米。岩性以粉砂、粘土为主。巢湖北岸平原,为近代冲积型地层,堆积着数十米厚的内陆湖泊沉积物。二、地貌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境内具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最大地貌单元。(一)丘陵岗地:北自舜耕山南麓,南至巢湖北岸,其间绝大部分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地青呈岗、冲三种地形。江淮分水岭出大别山向东北延伸,在肥西县大潜山入境,蜿蜒逶迤,横贯市境中部,至肥东县元祖山北侧出境。市辖境内分水岭脊高程7592米(废黄基点)。江淮丘陵岗地面积6303.7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87.2%。地表绝大部分为耕作田,作物以水稻为主。(二)低山残丘:低山残丘区分布于市境东、西边陲地带。东部山区,山脉自肥东县东北部元祖山起,沿肥东县东境边界线向西南延伸,经马湖、文集、西山驿、桥头集等乡镇地界,直至巢湖北岸,绵延110公里,大小山峰24座。东部山区以浮槎山为最高,海拔418米(全市最高点),其余皆为100300米之间低山。西部山区为大别山余脉,脉络西东走向,绵延25公里,山峰6座,并列于肥西县西部地带,以大潜山为最高,海拔289米,其余皆为200米左右低山。另外,市境中部有独出山体4座,以大蜀山为最高,海拔282米,为合肥城郊最高点。低山残丘区面积为358.1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5%。东部山区,矿产丰富;西部山区,林木繁茂;中部大、小蜀山,已辟为自然、人文景点。(三)河湖低洼平原:长江流域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等河流下游两侧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地肥沃,圩堋相连,物产丰饶,地面高程715米。淮河流域,瓦埠湖、高塘湖沿岸为近代沉积所形成的沿淮湖滩。滩地平原,地面高程20米左右。河湖低洼平原面积为501.44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7.8%。河湖平原面积包括巢湖、瓦埠湖、高塘湖各一部分水域面积,肥东县黄荡湖沿岸及其各支流沿岸地带。三、地壤植被(一)土壤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黄棕土壤遍及全境,成土母系下蜀黄土。该土壤土层较厚,质地粘重,阻水、阻气,在30厘米深以上形成滞水层,水分难以向下渗透。降雨时上层滞水,即从地面流失,雨过天晴,土壤很快又变干,出现龟裂。适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关也差。此土壤俗称黄泥或“黄泥板子”。农民形容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开裂”,还有“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之说。水稻土呈黄白色或青灰色,下部有细砂层、砾石层,其成土母质为下蜀黄第四纪堆积物。原成土母质,经过人类长期耕作水稻后,逐渐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耕作土壤。该土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旁中间。该土壤在上旁地肥力较差,下旁地及十阶地平坦地带,肥力较高,低洼地带,土性冷,团粒结构差,系石灰岩风化物,属自然土壤。市境内东部和西南低山残丘及舜耕山南麓,零性分布着紫色土和砂黑土。紫色土质地较轻,结构疏松,含有砂粘、砾石,成土母质为大别山红砂岩,含水性差,有机质贫乏。砂黑土(又称黑土)成土母质为黄泛沉积物,上部为黑土层,下部为砂石土层,故又名砂石黑土。黑土层一般厚度30厘米,颜色浅灰或暗灰,质地多属粘壤,无石灰反映,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低;砂石层局部出现在70厘米左右浅土层,多数在两米以下深土层。砂黑土土壤组合变化,按地形从上到下划分为黄土、灰白土、黑粘土三个亚类。三亚类土都是质地粘重,土性冷,耐旱,易涝渍,是水、肥、气、热很不协调的一种土壤。此类土壤亦是适耕期短,耕作阻力大,难以耕种。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二)植被合肥市境内土地,大面积已开垦为农田,植被覆盖主要是农作物,林木甚少。建国前,山峦多为荒山秃岭,自然景观极差,水土流失严重;波状丘陵地带无成片林,只是村屯宅旁有少量林木。灰色和黄褐色,是旧合肥城乡的两大主色块。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人工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逐步在扩大。现全市陆地垦植指数为52.3%,其中农作物覆盖占垦植数92.9%,森林占垦植数7.1%。农作物方面,以稻、麦、菽类为主,其次为薯类、玉黍、棉、油料、瓜蔬等。历史上合肥地区农耕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即以一季中稻为主。建国后,耕作制度有所改变,麦稻轮作,一年两熟。南部低洼圩畈区,1964年以来,推广油菜或紫云英和双季稻轮作,实行一年三熟耕作制。森林方面,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主要森林木植被类型。常绿树种主要有:女贞、松、柏、广玉兰等40余种;落叶树木主要有:椿、枫杨、槐、柳、榆、桐等30余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桃、李、柿、杏、枣、苹果、枇杷、桑等20余种。庐江地质第一节 地质 岩层分布 庐江地质构造古老而复杂,地层有南北两相之分。城北丘阜区出露有上元古界到中生界较全的沉积岩系;砖桥丘陵区拥有庐枞盆地广泛的火山岩系堆积;县境西部柯坦、浮祥山一带,隐伏着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兹分述如下: 一、变质岩 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出露有白云质大理石,含磷片麻岩、石墨片岩等,分布在西部浮祥山、柯坦一带,但大部被侏罗系上统毛坦厂组火山岩系所覆盖。其中浮祥山穹折断束一带断续出露,在白石山北坡经罗家埠到青龙山西北有零星露头,洪家山出露较广。 二、沉积岩 1、震旦系下统张八岭组:绢云母石英片岩和上统灯影组硅质层,灰岩夹页岩及上部含硅质白云岩,零星分布于城西、盛桥东顾山褶皱带之西,郯庐断裂带以东。 2、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含泥质结晶灰岩及硅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等,主要分布于东顾山、二蛟子山东侧,直到盛桥南零星出露。 3、志留系高家边组黄绿色泥质页岩夹粉砂岩,在城东部及东北部出露。茅山组和坟头组灰色中厚层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下部夹页岩,在鲢鱼山、二十里铺、十里茶亭及盛桥西南地区和东顾山东坡,多呈低阜和洼地状。 4、泥盆系五通组灰色石英砂岩、石英岩、夹页岩及粘土层,含鱼骨化石、磷木化石,出露在城东北的东顾山、磨盘山、龙池山、夏砾山。 5、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局部夹泥灰岩。出露于石山到东顾山、黄金凹一带。孤峰组为灰黑色燧石层及硅质页岩、含磷结核页岩。其上统龙潭组上部含碳质板岩,下部棕色板岩夹粉砂岩。大隆组为深灰色页岩、碳质页岩夹硅质页岩、粉砂岩常出露于钻孔中,地表少见。 6、中生界三叠系中统铜头尖组,下部为钙质粉砂岩,上部为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夹泥灰岩。上统拉犁尖组,下部为灰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碳质页岩,上部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含泥砾和硅质,分布在岳山、龙桥一带。 7、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在庐枞火山岩盆地边部及岳山和城北丘阜区两侧,下部磨山组下段为浅灰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细砂岩,含砾石层,有时夹粘土;上段为杂色泥质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碳泥岩,含植物化石。上部罗岭组下段泥质粉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碳质,有砾石层;上段为紫红色铁锰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上统为火山岩系(另述)。 8、白垩系下统杨湾组,为砖红色细砂岩夹细中粘砂岩,砂岩上部含石膏。分布在七桥、泥河一带。上统浦口组为红色角砾岩夹薄层细砂岩互层,分布在龙王顶一带。 9、新生界第三系,以红色砾岩和砂砾岩为主,砂岩和砾岩相互成层,夹有薄层页岩,分布于庐北的魏家老屋、许家墩,西南部的石榴山、龙王顶、岱鳌山一带,广泛出露在罗昌河以北、菖蒲山以南地区。 10、第四系上、中、更新统,在各丘阜区边部呈现为棕红色网纹状粘土夹砾石层。上部为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含铁锰结核,在黄屯南山至马鞭山一带,出露为砾岩卵石及红土、红黄土堆积,以次生石英岩与火成岩碎块为主,砾石大者1米以上,一般均碗口大小,形状不等,多出现单面刻划擦痕。 第四系全新统,呈现黄褐色亚粘土及砂质粘土、浮泥、沙卵石。广泛分布在县境低洼区、平坦地区岗垄地带及河谷地带。 三、火山岩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到白垩系下统。境内燕山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的火山岩系多分布在县境东南部庐枞火山盆地。其次有牛王寨低山丘陵区、沙溪、巢湖岸边同春等地。庐枞盆地火山岩系,以其喷发旋回,可归纳为四组七段,自上而下列表分述。另外,沙溪、柯坦以及巢湖岸边同春等地,见有安山质、粗面质熔岩及碎屑岩等,因研究程度低,分布零星,统归毛坦厂组。地质构造 本县位于下扬子准地台西北、大别山地盾的东部边缘,大部属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部份,又有郯庐大断裂带通过,构造较为复杂,就构造形式而言,可分“构造单元”和“断裂形迹”两部: 一、构造单元 境内较大的构造单元有四: 1、北东向复式背斜褶皱带 北自盛桥入境,经龙池山、东顾山、县城至菖蒲山,长37公里,宽约5公里。出露地层呈紧闭线状褶皱,轴向北东南西(30左右),包括若干个不完整的背斜和向斜。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至北北东向走向断层,该断层由于受两次以上力的方向不同,产生先逆后正断层性质,使地层产生迭瓦状或地堑与地垒。其次为北西向横断层(300度左右),为张扭性,有平移断距,自盛桥至庐江城北,已知大小断层在16条以上,常使纵断层和岩层发生错位。上述两组断层的切割,构成区内“多”字型构造格架。至于庐南地段,因受庐江土桥横断层影响,南盘下降,形成断陷,更受后期火山岩活动覆盖,特别是近轴部闪长岩体的侵入,与沙溪铜矿床有密切关系。 2、庐枞火山岩盆地 位于县境东南部,属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和淮阳地盾东部结合地带。其火山岩系不整合于中、下侏罗系象山群之上,呈一开阔的向斜盆地,地层倾角在边部约1520度,中心部位平缓。由于在火山岩系底部,见有较厚的沉积角砾岩,说明在“宁镇运动”以后,该区有断陷活动性质。而在其下,象山群底部也出现含角砾沙岩,而且厚度较邻区为大,又说明在更早的“南象运动”已使该区从震旦系到三叠系产生沉降断陷性质。因此说该盆地为“继承性断陷盆地”。本区的火山活动,具有明显的旋回性,每个火山旋回,产生不同类型的火山机构。早期旋回的火山机构,常被后期旋回作用所破坏或覆盖,大部难以恢复。据目前已知资料认为:罗河、大包庄、盘石岭、何家小岭矿区,皆系早期盘石岭、砖桥旋回期,岩侵性隆起。何家大岭(钟山铁矿)为盘石岭旋回期爆发角砾岩简。矾山、刘家山为盘石岭旋回期破火山口。东部的古火山机构,由于剥蚀较深,保留不完整,已难辨认。至于双庙期和浮山期两个火山旋回的爆发,则认为:双庙旋回以溢流相为主,浮山旋回以爆发、喷发相为主。浮山期距今最近,火山机构保存也最好。区内对盆地有较大影响的构造,北东向“罗河金湾断层”(罗河善厚集断裂的南段)将火山岩盆地切割成东西两部,东部半边盆地北宽南窄,状如人耳;西半边相对下陷,接受上白垩红层沉积。 3、浮祥山穹折断束 该断束两侧皆为郯庐断裂所夹,成一狭长状,东北隔巢湖与“桥头集穹折断束”相对应,是“张八岭台拱”向西南延展部分。自戴桥至浮祥山一线,有下元古界地层零星出露,浮祥山磷矿点为一个破碎背斜的东翼。 4、大别山地质东部边缘 该区位于县境西部和桐城交界处,属大别山台背斜南翼的倾伏处,轴向大致为北东东,分布在大狮子山至长岗岭一线、北翼在安山一带。地层出露较全,为上侏罗统毛坦厂组安山岩、粗面岩及其泥灰岩等,倾向北西,倾角2035度。南翼受郯庐断裂影响,地层遭受破坏,产状较紊乱。东部鸭池山附近为北东向(约60度)次级构造裂隙,有萤石矿脉充填。 二、断裂形迹 境内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至北北东纵向断裂,其次为北西至北西西向横向断裂,构成交织格局。其中北东向纵断裂,主要为郯庐大断裂带及与之接近平行的塔山中垾断层,盛桥菖蒲山断层,罗河善厚集断层、乌江蜀山断层;北西向横断裂有庐江土桥断层和泥河黄梅尖断层。 1、郯庐断裂带 该断裂于1956年由地质部航空磁测队概查时发现,它北起黑龙江、吉林、辽宁、过山东的郯城、安徽的庐江,直至华南,是我国东部一条巨大的超岩石圈断裂带。该断裂在庐江有四、五条主干断裂及伴生、派生构造形迹,构成一个以断裂为特征的北北东向构造带。嘉山至庐江段断裂规模最大,北宽南窄,庐江以南强度减弱。主断裂自桐城孔城入本县境,以北东3035度方向经浮祥山至白石山入巢湖出境,高角度倾向北西。主干断裂确有导岩、导矿及地震活动带之特点。另一支自浮祥山南、乐桥镇北,经庐江县城西,至许桥附近出境,其产状和主断裂同。现已探明郯庐断裂带金刚石保有储量占世界第10位。2、中垾塔山纵断层 北东向,南段和郯庐主断裂平行,北段以40度方向和盛桥菖蒲山断裂相交于巢湖中。 3、盛桥菖蒲山纵断层 北北东向,北段沿盛桥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东侧,南部发育在菖蒲山复式背斜轴部,构成沙溪矿区导岩、导矿通道。 4、罗河善厚集纵断层 北北东向,在本县罗河金湾段纵向切割了庐枞火山岩盆地。东边大部为庐枞盆地主体,蕴藏有多种矿产;西边小部断陷下降。 5、乌江蜀山纵断层 北东向,南段在本县砖桥黄屯一线东北入无为县境。 6、庐江土桥横向断层 北西向,西段南盘下降,切割盛桥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东段控制了庐枞火山岩盆地北部边缘。 7、泥河黄梅尖横断层 北西向,西段自菖蒲山南,再次切割菖蒲山复式背斜褶皱带,南盘下降;东段在黄梅尖一带为控岩构造通道。 岩浆岩活动 侏罗系末白垩系初,剧烈的宁镇运动造成本区断陷和破裂,给岩浆活动以通路。境内的岩浆岩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一、侵入岩 一次侵入体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次为辉石闪长岩、辉石闪长斑岩及其它变种。主岩分布在沙溪的福泉山、凤台山一带,面积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矿物成份简单。次岩分布在矾山、砖桥东、焦冲、缺口及冶父山一带。分布在矾山2平方公里,主要矿物为正长石,次为酸性斜长石、辉石,副矿有磁铁矿、黄铁矿、磷灰石、锆石等;分布在焦冲约11平方公里,主矿为正长石,少量石英,副矿为磁铁矿,蚀变有黄铁矿化;分布在缺口北三公里处为辉石闪长岩和二长岩等杂岩体,钻探控制北东西南向长5000米,宽1800米,矿物成份为中长石、更长石;分布在冶父山,面积约35平方公里,岩体结晶较好,有少量黄铁矿化。 二次侵入体为二长岩、二长斑岩,多为小岩株,岩脉分布在巴家滩、青山水库、岳山等地。其中主要分布在巴家滩,面积约3平方公里。矿物成份为拉、中斜长石,钾长石,少量辉石、黑云母,岩体边缘有轻微铜矿化。 三次侵入体为正长岩、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花岗闪长岩,以岩株、岩脉为主。主要分布在枞阳的黄梅尖、浮山、大岭脚等处。县境为牛王寨岩体,罗河、砖桥一带有脉岩。牛王寨正长岩体在县之西境,跨桐城县境,出露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主矿为钾长石和少量熔蚀状石英斜长石,副矿为磷灰石、绿帘石等。在郯庐断裂的西侧安山岩、粗面岩中,接触带蚀变有硅化、角岩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等。 二、脉 岩 境内脉岩主要分布在火山岩盆地,以南北向为主,少量为北西向和北东向。 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安山玢岩、微晶闪长岩主要分布在砖桥一带,其中微晶闪长岩分布在牛王寨岩体内,咏宽0.510米,长几十米到千米。此类脉岩形成较晚,不伴生金属矿化。 正长斑岩、粗石斑岩,脉宽15米,长几十米到数公里,规模较大,分布较广泛。矿物主要成分为钾长石、少量石英和斜长石。这类脉岩和铜矿化关系密切,如黄树堡、石门庵等地,脉体本身即铜矿化。流纹状石英正长斑岩,脉宽1米左右,长几十米,主要产于牛王寨岩体和黄梅尖岩体。 玄武岩、粗玄岩、拉斑玄武岩数量少,规模小,仅在何家冲一带见到,常和含铜石英脉相伴生,可作脉状铜矿找矿标志。 煌斑岩规模小,主要分布在牛王寨和黄梅尖岩体中,在雾顶山和獭猫尖之间,岩脉和含铜石英脉平行或穿插其中。 三、次火山岩 或称超浅成侵入岩,也称潜火山岩。其形成多发生在火山旋回的末期。隐伏于盘石岭、罗河大包庄地区和何家大小岭地区,也有出露地表。 砖桥旋回次火山岩,岩性单一,为粗安玢岩,分布最广,呈岩床、岩舌状出露在山间沟谷。 双庙旋回次火山岩,为斜长粗安玢岩,暗色矿物较少,分布在庐枞盆地中偏南。 浮山旋回次火山岩为粗石斑岩,多充填在火山管道中,呈柱状突出地表。其分布地区已出县界,在枞阳北部、庐枞盆地之南沿。地貌 境内地形复杂。西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绵延而南;东挟黄(陂)、白(湖)二湖、北襟巢湖,圩畈相连;中多丘阜,纵横起伏,冲塝相间。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最低为境北同大圩的同大浦5.8米,相对高差589.2米,一般海拔为2040米,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在全县总面积(含巢湖水域12.4万亩)中,山区、低山区面积422平方公里,丘陵区1270平方公里,圩区400平方公里,湖泊260平方公里,大体是山、圩各两分,一水五丘陵。 山区丘陵区 一、牛王寨低山丘陵区 位于县西境。地括果树、马槽、长冲、水关、柯坦、汤池、石桥、岳庙、葛庙、陈埠等10乡39个村。西与舒城、桐城毗邻,为大别山东伸余脉,呈西南西北东走向,面积约52平方公里。该区山陡谷深,形势险峻,其东北向丘阜起伏,顶阔谷浅;浮祥山、白兔山一带已成老年残丘。一般山峰标高在199438米之间。 主峰牛王寨(又名刘郎寨),海拔595米,是县境最高点。峰北老和尚包583米。峰西荒草尖545米,南与桐城交界。三山301米,三峰尖326米,两峰之间有大小马槽山(山上有石槽、旁有人马迹,相传为曹操屯兵饮马处)。主峰东侧为龙池山(又称檽山,顶有龙池,水常不涸)438米。主峰外围有平顶山,脉自起风尖,上有老虎洞,下有关山(又名冷水关,相传为曹操拒吴守隘处立关而名),明设巡检守隘并设驿站。其东北闸山,有半山亭迹,黄蜀山座落在芮岗乡,海拔199米。鸭池山202米,巅有石池,边有鸭嘴迹,在岳庙乡境。 牛王寨外围东侧有浮祥山106米,座落在金桥乡境。 本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植被良好,适宜林茶,是本县主要茶叶产区。 二、沙溪至龙王顶丘阜区 在县城南境。地括大化、乐桥、杨岗、桂元、沙溪、小墩等乡及庐城南侧。该区山低谷浅,多为残丘小阜,地势起伏,冲沟罗列。 区内以龙王顶为最高,海拔265.4米,呈西北东南走向,方圆8平方公里。龙王顶西有老虎洞,双层可容数十人。龙王顶之北也有个平顶山,在桂元乡境。龙王顶南马鞍寨山,上有风洞岩,连脉绵亘的便是岱鳌山,海拔245米,南为枞阳县境,西北为庐江县境。峰间石婆岭有仙女岩,三石峭立,称谓石公、石婆、石小姐。 区内菖蒲山117米,在盔头乡境。福泉山175米,在沙溪乡境,传山下有泉,饮可愈疾。山之东有凤台山156米,以“五峰并列,中高如台”而名,“凤台秋月”昔为庐江八景之一。与之相连的铜坑山,旧曾冶铜,今探为铜矿产地,介于马厂、沙溪、胜岗三乡之间。沙湖山89米,在胜岗乡境。 三、砖桥丘陵区 位于县境东南部。地括砖桥、天桥、店桥、洋河、双凤、矾山、黄屯等乡、镇45个村。东南与无为、枞阳接壤,南北走向。该区山势陡峻,谷底切割较深,多成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地形属壮年期,出露地貌多随水流向呈南北或北西向纵列。区内有釜顶山、寨基山、獭猫尖、双顶山、钟子山、黄山寨等山峰,其中釜顶山(486米)、寨基山(463米)、獭猫尖(462米)较高,(黄梅尖657.6米在枞阳县境),其余数峰在342米至422米之间。 釜顶山形如覆釜,山西为西峰岩。峰西南有黄山寨406米,山巅凸起,高耸云际,上有石牛、仙人洞胜迹。釜顶山南与香炉尖(294米)相峙,东为獭猫尖(又名三公山,462米)处庐江、无为、枞阳三县交界。东北为寨基山,山顶四围如城,有金华寨址和饮马池迹。 钟子山(又名钟鼎山)418米,顶上有龙池,泉水常流。矾山的东西山分别为238米和303米,产矾,为古今矾矿开采地。双顶山海拔344米,在双凤乡境。郎官山,原名栏关山,又名南宫山,山下有黄演冲,山上有寨址,相传黄穰屯兵于此。四、城北丘陵区 地括晨光、庐北、冶山、迎松、顺港、魏岗、田埠、五里、石山、盛桥、七里、东岳、许桥等乡及金沈、戴桥、同春等乡一部分,其间丘陵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间显陡峭,是巢湖与黄陂湖、白湖的分水岭。 区内有冶父山,海拔375.4米,传为春秋越人欧冶子在此冶铁铸剑而名,山上有伏虎洞、诸葛岭和实际寺等胜迹。冶父山南有东顾山,海拔(286米),又名马家山、铅山(以出铅锌矿得名),东南为独山(208米)。冶父山东为二蛟子山,又称栖凤岭(219米)。东北为龙池山,山之东麓有高岭土矿。再东北为夏砾山、三山(207米)。 五、其它低山 还有不属于以上山区的独立山峰。县境西北20公里的金牛山,海拔107.8米。白石山距治东北30公里,滨临巢湖,海拔134.8米,山之东临湖尚有牙山、双山等小山丘。姥山有二:一在白湖中,高136米,峰南有将军庙;另一在巢湖中,高105米。梅山(又称梨山)高70米,位于境东南30公里的杨柳圩西北隅。 圩畈区 城北丘陵区和牛王寨丘陵区以北的广大区域多呈圩畈,地势较低,河网交错。庐北大圩,位于县北,东滨巢湖,南临白石天河,西界马槽河,北濒杭埠河,圩田面积122617亩,内含同大、石大、牛广圩,地括北闸、南闸、新河、常丰、黄道、古圩、新渡、牛首、广寒等乡。金同圩滨巢湖,地括金沈、同春乡,圩田面积12055亩。金牛、白山、盛桥一线,傍山有部分岗塝田地,沿河流是平畈和圩田。 城北丘陵和砖桥丘陵之中,东有黄陂湖和白湖,地势低凹,为河湖平原和近湖圩区,河网纵横。座落在盛桥乡的盛桥联圩,面积11570亩。座落在杨柳乡的杨柳圩,面积43000亩。裴岗联圩介于白湖和黄陂湖之间,面积20248亩。黄陂湖南岸天井乡的天井圩,面积15000亩。丘陵间的城关、盛桥、缺口、泥河区,山岗冲畈相间,共有14个千亩以上圩口。 其它丘陵、丘阜区间,除罗河乡的千亩同心圩外,多为岗塝冲畈,有自然河流及人工水利设施,利于农耕。 湖 泊 光绪庐江县志载:南有五湖,即沙湖、黄陂湖、后湖、排子湖、白湖,北有焦湖(巢湖)。今只有黄陂湖(含沙湖)、巢湖,余湖均围垦。 一、巢 湖 位于治北35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积820平方公里,跨巢湖市和肥东、肥西、庐江县界。本县自白山、盛桥两区临湖南畔,拥有巢湖水域12.4万亩,纳杭埠河、兆河、白石天河诸水,岸阔水丰,航运畅通。 勘查巢湖姥山、孤山皆系安山岩,安山玄武岩流,南北两岸皆出露火山岩系地层,又为郯庐断裂带所通过,应为断陷火山岩盆地,成湖当在史前。 二、白 湖 位于县境东,距治16公里,周围长约61公里,东西两岸相距14公里,湖面积200平方公里,湖面标高46米,由断层下陷形成。地处庐江县境,东连无为县,北接巢湖市。历史上起蓄洪、灌溉、运输作用,是天然淡水湖,水产甚丰。圩区为深灰、蓝灰色粘质粉砂,厚010米,白湖东南本层内含劣质泥炭,厚约3060公分,当地居民常挖作燃料。此湖自1957年起,开始围垦建成国营农场。 排子湖位于白湖姥山西北,与白湖相连,湖名久已湮没。白湖围垦后,统称白湖农场。 三、黄陂湖 位于县城东南615公里,纵径10公里、宽3.5公里。水位10米时,相应水面积37.9平方公里。由于多年来围湖造田建圩占原水面10余平方公里,使湖面积减少约三分之一。该湖纳瓦洋河、失槽河、黄泥河、县河诸水,过缺口大桥后分流:东流入西河,北流经塘串河过白湖、兆河入巢湖。 沙湖位于治东南,径7里,与黄陂湖相连。康熙庐江县志记载:“治东南15里,面径8里连沙湖,其北隔一陇达后湖、黄陂。”沙湖在历史上位置分明,现统称黄陂湖。 后湖位于黄陂、白湖之间,湖面0.8平方公里,1955年围垦,1972年并入裴岗联圩。四、城北丘陵区 地括晨光、庐北、冶山、迎松、顺港、魏岗、田埠、五里、石山、盛桥、七里、东岳、许桥等乡及金沈、戴桥、同春等乡一部分,其间丘陵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间显陡峭,是巢湖与黄陂湖、白湖的分水岭。 区内有冶父山,海拔375.4米,传为春秋越人欧冶子在此冶铁铸剑而名,山上有伏虎洞、诸葛岭和实际寺等胜迹。冶父山南有东顾山,海拔(286米),又名马家山、铅山(以出铅锌矿得名),东南为独山(208米)。冶父山东为二蛟子山,又称栖凤岭(219米)。东北为龙池山,山之东麓有高岭土矿。再东北为夏砾山、三山(207米)。 五、其它低山 还有不属于以上山区的独立山峰。县境西北20公里的金牛山,海拔107.8米。白石山距治东北30公里,滨临巢湖,海拔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保安员专业技能认证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西安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从业职格上岗证模拟考试及答案解析
- 油田安全监督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毕节安全生产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广东省潮州市电影院消防安全测试题十(含答案)
- 广东省湛江市数据中心消防安全测试题十二(含答案)
- 广东省东莞市旅游景区消防安全测试题十五(含答案)
- 洞口出租车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操作规范
- 物流库区进出管理制度
- 中美大学技术转移模式与效率的深度剖析:基于多维度视角的比较研究
- 房屋共有份额协议书
- 人工智能辅助的核医学影像诊断系统-洞察阐释
- 外贸公司简介课件
- 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客户服务解决方案
- 电气柜安装服务合同协议
- 加工终止合同协议书
- 2023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规范
-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 法务合同协议模板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