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作业+答案.doc_第1页
《庖丁解牛》作业+答案.doc_第2页
《庖丁解牛》作业+答案.doc_第3页
《庖丁解牛》作业+答案.doc_第4页
《庖丁解牛》作业+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1、 基础知识。1庖丁解牛节选自 ,该书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世学者的著作。庄周, 时期著名思想家,与 并称 ,是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2给划线的字注音并作解释。 (1)乃中经首之会( ) (2)良庖岁更刀,割也(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 (4)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5)膝之所踦( ) (6)新发于硎( )(7)奏刀騞( )然 (8) 砉( )然向( )然(9)批大卻( ) (10)导大窾( )(11)肯綮(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良疱岁更刀 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动用C以无厚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4解释下列划线的词。(1)臣之所好者,道也。 (2)依乎天理。 (3) 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良庖岁更刀。 (5)族庖月更刀 (6)虽然,每至于族。 (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5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6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 7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8根据下面几句话,写出所衍生出来的成语。(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9对下列句子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卸落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B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因其固然 因利乘便D善刀而藏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二、课内习题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13.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三、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注】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其人:指得道之人。蕲:通“祈”。倍:通“背”。受:禀受。刑:过错,过失。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1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佚吊之(吊:吊丧) B必有不蕲言而言(蕲:祈求,希望)C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遁:逃避,违反) D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乐:音乐)1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B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C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D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1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聃和秦佚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佚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B庄子认为人体秉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C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D庄子本人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不同。参考答案:1庄子 战国 老子 老庄 道家2 (1) zhng合乎(2) gng更换(3) jin空隙(4)ch紧张、害怕(5)y支撑,接触(6)xng磨刀石 (7)hu象声词(8)hu象声词 xing通“响” (9) x通隙,空隙(10)kun空 (11)qng筋肉聚结处3D (德:名词做动词,感激)4 (1)天道,自然规律(2)天然的生理结构(3)本来的样子(4)每年(5)一般的(6)(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7)通缮,这里是擦拭之意(8)(说得)好5 D6吾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7 (1)所见无非牛者(2)未尝见全牛也(3)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8 (1)目无全牛(2)官止神行(3)批郁导簌(4)游刃有余(5)踌躇满志9. C:技,应为枝,支脉10D,均为连词,表顺承。(A是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是名词,处所。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表对象,对。C均为动词,是依照、顺着,为乘着,趁着)11.C: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12译:(1)现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2)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筯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13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解答:14.D 乐:欢乐。15. A “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根据句式结构的一致,这四句中间停顿,排除BCD。16. D “迥异”错,原文“安时而处顺”,庄子-养生主与逍遥游的主旨一样,它们重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译文】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