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doc_第1页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doc_第2页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doc_第3页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中文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本文将从传统节日中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首先,由传统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第二,从节日习俗中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起源;习俗;中西文化交融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AbstractThere are aspec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essay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traditional festivals. First, they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in their origins. The festivals in China mainly stem from seasons and solar period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e. The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generally stem from religion and its relative events. So that they all are influenced with religious features. Second, they are apparently different in their customs. When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s, the Chinese tend to focus more attention on eating and drinking, while the westerners tend to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eking of pleasure and entertainmen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d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e can feel the quick step of Chinese-western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oples celebration on each others festivals. The people of both sides accept and adore each other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re is a new tendency of selecting the superiority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ity.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origin; customs;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引言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这不仅因为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因为对同一文化现象如果选择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看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将从传统节日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1(P 9)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文明大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无数的节日。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he Qing Ming Festival)、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Festival)、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和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等。这些节日大都属于全国性节日,除汉族外,还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过这些节日,这些民族传统节日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而以英、法、意、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 的主要传统节日有:圣诞节(Christmas)、元旦(New Year)、万圣节(Halloween)、情人节(Valentine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复活节(Easter)和狂欢节(Carnival)等。一、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及其节日习俗,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 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从以下这个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一差异。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起源西方传统节日传统节日起源春节岁时农节圣诞节宗教节祀元宵节岁时农节万圣节宗教节祀清明节岁时农节情人节宗教节祀端午节岁时农节感恩节宗教节祀七夕节岁时农节复活节宗教节祀中秋节岁时农节狂欢节宗教节祀重阳节岁时农节主显节宗教节祀(一)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岁时节令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令源于古代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和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看到古代完备的历法纪年。” 2(p322)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以七夕节为例,据中外节庆大观记载,“七夕节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日。又名乞巧节、双星节、女节。此俗兴起于两汉时代,源于民间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晚跨越天河相会的神话。除此而外,由于汉族民间俗信观念中,认为天河的晴晦,预兆农业收成的丰欠。所以,还有七夕夜观天河、祈五谷的习俗。据说这晚如果天河晦暗,当年的收成便会减少;如果天河清亮,当年的五谷则会丰收。故而在一些地方人们便举办青苗会,大家共同集资,祈祷五谷丰登。” 3(p4-5)再比如清明节,古代又称为三月节。最早是农事重要节日,在我国这个节气是最好的耕种时令。江南浸种耕田、植树造林,北方农谚“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农村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长期以来中国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有着强烈的季节特征,于是十分重视季节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然时序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学说,形成了以岁时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4(p9)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是岁时节日,既是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某些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节日。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而农事活动的直接决定因素就是岁时岁令的变化。“据信史记载,中国春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对天、地、神、祖先及其相关图腾等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崇拜,逐渐产生一系列与农业息息相关的郊祭、祈年、祭祖、谢神和迎春等农祀活动。同时农业社会时期,“年终岁首”正处于农作物已经收获的农事清闲时期,使得举行这些农祀活动不仅可以表达人们报祭农神,乞求新的一年继续丰收的主观需要,而且,也使得举行这些活动有了客观条件。由于这些农祀活动集中在正月初一左右举行,久而久之,逐渐把农历正月初一法定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专门举行一系列农祀活动。”5(p90)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具有农业色彩是因为“中国距今4000余年就已建立国家,而我国的道教及外来的佛教在距今3000年左右才在黄河流域出现。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6(p91)由此可见,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中国的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例如基督教的圣诞节(Christmas,耶稣诞生)、复活节(Easter,耶稣复活)、主显节(Epiphany,纪念耶稣三次向世人显示其神性,与前述两个节日并称为基督教历史上最悠久的三大节日)”7(p66)圣诞节(Christmas)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 “据圣经记载耶稣于公元1世纪初,生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耶稣是为救人类,赎人类的罪而降世为人,所以又称救世主。耶稣的母亲叫玛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耶稣。公元354年,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公认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旧历是1月6日)。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这一天为圣诞节。”8(p41)圣诞节的起源明确告诉我们:圣诞节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所以也称为“耶稣圣诞瞻礼”或“主降生节”。又如复活节(Easter),“复活节是基督教庆祝耶酥复活的节日。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酥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复活节指的是春分(3月21日)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此,复活节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9(p264)复活节是最古老最有意义的基督教节日。因为它庆祝的是基督的复活,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教徒都要庆祝这一节日。再如狂欢节,“狂欢节是天主教(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在每年封斋期(即复活节前40天)开始的前三天内举行的狂欢活动。因为天主教会规定,封斋期内禁止肉食,所以教徒们在封斋前欢宴喜饮,故狂欢节又称谢肉节。”10(p382)西方的其它主要传统节日也都具有宗教色彩情人节(Valentines Day)是为纪念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Halloween)于公元9世纪被罗马教皇法定于11月1日,以纪念教会所有的圣人和殉道者;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州普利茅斯早期英国移民为感激上帝的恩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奉土地乞求丰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尽管后来农、工、商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大多没有成为立国之本,因此人们对季节气候的重视程度不及中国,他们最注重的是基督教。“西方国家大部分都是先形成一种宗教、一个民族,然后才各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这使得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时期就带有的宗教色彩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11(p91)二、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这种隐喻和象征性在节日风俗的饮食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