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论文“对锯”断木高潮至 于无声处听惊雷 【摘要】学生和教师在锯的两端对着同段木头(也即文本)在锯的往复运动、来来往往、平平仄仄中一同去把握节奏,去解决课文难点重点。语文师生互动交流就像是拉锯的双方,他们向同一个目标行进,在互动的过程中使课堂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拉锯的过程中去把握节奏,掌握锯的使用方法,提升用锯的能力,在锯的过程中体会掌心的热度变化,聆听锯木的美妙声音,感受锯木的艰辛,体会与教师对锯的愉悦,为高潮来临也就是木头被锯断的时刻而欢欣鼓舞。【关键词】对锯 节奏 方向 高潮 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效率 已故巴拿马著名领导人托里霍斯有句名言说:“革命就像是拉锯,它可能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革命形势一直在向纵深发展。”简单的几句话却充满了哲理,给很多迷茫中的革命群众予莫大的信心。看上去,这句名言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是我们细细感悟后仍然可以从中得到许多课堂教学的启迪。一、“锯木”的喻义阐释 日常生活中的锯有两种,一种是单人使用,一种是双方对拉。无论使单锯还是双锯,同样都能将木头锯断,拉锯过程中同样都发出了声音,锯子和木头摩擦都同样产生了热度。但实质上差别很大,其锯木时间长短、锯木效率以及费力程度肯定不同。单锯使用者往往两手起泡也只能锯到木头的一半,而对锯双方一旦和谐,就能在短时间内轻松解决问题。此外,拉锯过程中,无论是使用单锯还是对锯,拉锯者都能感受到锯在运动中传导过来的热度变化,在听到锯子发出声音时内心的快感、愉悦感和旁听者的感受也是迥然不同的。 我们将语文课堂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目标比作是断木。断木的手段工具各异,斧头,单锯,对锯均可。在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使用的常常是“单锯”,也即“拉锯”的是教师一人而已,教师不放心学生来对锯,不放心他们锯木的能力、对锯的把握、熟练程度以及锯子运动的方向控制等等。(令人想到那个著名的对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句锯?”)。于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讲解给学生听,一句一句将课文肢解,最后将课文讲完。这个过程中学生听见了“锯木”的声音,看见了木头被锯断;但是却无法感受锯木的过程,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怎么“锯”,最后教师讲完了,学生也和教师一起看到了木头被锯断的样子。但是最重要的东西锯的过程,也即体验的过程,学生没有感受,或者说没有充分感受,他们无法感受锯木过程中的艰辛和快感,也无法感受到锯木过程中热度的不断升高直到高潮,也就是木头被锯断的一刹那的成就感。这个过程中的热度和高潮只感染了教师自己,套用荷塘月色里的一句“热闹是他自己的,而我们什么也没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探讨是一个互动过程。”p15同时也指明:“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p17教师既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乱锯一通,也不仅仅是自己锯给学生看。学生和教师在锯的两端对着同段木头(也即文本)在锯的往复运动、来来往往、平平仄仄中一同用力拉锯,一同去把握节奏,去解决课文难点重点。语文师生互动交流就像是拉锯的双方,他们向同一个目标行进,在互动的过程中使课堂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拉锯的过程中去把握节奏,掌握锯的使用方法,提升用锯的能力,在锯的过程中体会掌心的热度变化,聆听锯木的美妙声音,感受锯木的艰辛,体会和教师对锯的愉悦,为高潮来临也就是木头被锯断的时刻而欢欣鼓舞。二、如何实践课堂“对锯”艺术 选择了对锯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不等于就能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就比方工匠对锯时,如果一方可能出工不出力,另一方只能吃力地拉着带着锯下去;也可能锯走偏锋,歪歪扭扭锯下去,导致锯出来的截面很难看;或者即使锯完了木头也还牵连不断,需要用斧头补上几下。师生双方都拿上了锯子,不等于就都会拉,更不等于就能拉出和弦般的美妙,要使课堂“对锯”活动达到艺术的高度,还有很多因素要解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来找准锯入点,把握对锯的节奏,让学生和自己劲往一处使,锯往同向走,形成合力,才能使拉锯的过程更加的和谐,才能达到同一个高潮,才能使锯木活动效率更高,费时更少,所锯的截面更加的漂亮。下面就以本人整理在博客上的2008年浙江省优质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自丽水的钟海平老师的获奖课破阵子的课堂实录来分析“拉锯”艺术的几个要素。(该课堂实录主要部分附在本文后)(一)选好锯入点,省时又省力。面对一段木头,对锯前,锯木人要先选好锯入点。有经验的工匠,根据树木材质、木头的大小、生长习性等因素,知道什么地方下锯会比较省力,尽量要避开树疖,要量好每段的距离,然后才动手。同样,课堂教学选择的切入点如同锯木中的锯入点一样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对全文的解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用,同时又能将课堂内容提纲挈领,让下面的教学环节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从而因势利导将课堂教学往纵深发展。以附录中钟海平老师的破阵子教学为例,他选择了一个“壮”字作为“锯入点”,逐步引出了相关问题:1、“壮”字怎么解释?2、哪些语句体现了壮?3、喝酒吃肉很雄壮,点兵点将场面很雄壮。4、你还觉得这是雄壮吗?5、老师的感叹是悲壮学生也就慢慢地在和教师的“对锯”中逐步体会认识到,这里不只是“雄壮”,而是“悲壮”,最终水到渠成地自发地认识到这其实是“壮志未酬”的“壮”。可以说,课堂能进展得如此顺利,线条如此清晰,效率如此之高,这和“壮”字这个切入点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二)同向同节奏,对锯乃和谐。工匠锯木,对锯双方的方向的统一、节奏的同步,是对锯能否和谐的最关键因素。否则就会出现“扭锯”也就是拉锯过程中,锯子渐渐偏移了方向,导致锯出来的木头截面不平整。甚至出现“吃锯”现象,也就是锯片被陷入到木材中了,前后上下都不能动弹。所以控制对锯方向的主导方,要特别注意双方的动作方向、节奏快慢、力量大小、兴奋点、疲劳度等等。从而顺利使对锯活动既平稳而又张弛有度地向纵深发展,一直到木断为止。作为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对锯方向的一方,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以及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课堂上的兴奋程度、情感态度、教材深浅等等都要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发挥教学急智,引导学生随着自己的指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与教师一同将课堂引向高潮。 钟海平老师破阵子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和谐的对锯过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教师和学生对锯般的你来我往,清晰得连“拉锯”的回合数都能数清楚,更清晰地看到了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不断铺垫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节课上,教师一共使用了12次诵读,每次诵读过后,教师或对词语解读加深词的主题理解,或补充诗歌材料,或补充背景知识每两次诵读之间,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教师的追问也一次比一次急切,声调也一次比一次高昂,学生的回答也一次比一次激动,每回答一次就相当于对锯的一个回合。教师带着学生往同一个方向进发,教师把问题抛过去,学生的感知一旦被点燃,马上又被教师拉过来,重新读一遍;然后又一个更深的问题抛过去,待学生领悟后又带着更深的情感读一遍,如此循环往复这节奏一开始似“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然后越来越快,越拉越急,乃至“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特别是临末,单单“可怜白发生”一句,师生就拉了六个回合。教师在对锯的五个回合中一拍急比一拍,教师先后送出六个问题1、你觉得你老了吗?2、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3、盼望,你们知道多少年吗?我们的王师在哪里?将军在哪里?4、将军在抚剑长叹!你有什么话要问辛弃疾吗?5、还有人在醉吗?6、你还觉得这是雄壮吗?这样,“锯就越拉越快,越拉越急,越拉越烫” ,直到最后师生都完全忘我,沉浸到了词的意境之中,这就是节奏之妙。 (三)木断高潮至,无声胜有声。技艺高超之工匠,有时在对锯之后,往往会出现戛然而止对锯抽出,而痕迹难寻。半晌之后,两截圆木方缓缓脱落,截面平整如镜,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令旁人叹为观止。课堂处理同样如此,在繁管急弦的对锯之后,而课堂高潮来临之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留白艺术,要给时间让刚刚对锯滚烫的学生有一个心灵回味缓冲的时刻,让他们消化、想象,让艺术的氛围感染到学生心灵的最深处,让惊雷般的艺术震撼在无声无息间内化到学生的脑海中。此时最忌教师画蛇添足,发表议论,拔高人物。破坏这辛苦对锯之后难得的艺术氛围。在破阵子最后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可字当头造句,已经实现了对诗歌主题的认识,于是就不再赘言,而是在音乐的配合下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让全场听课的师生不由自主进入角色,静静地沉浸在对作品所蕴含意境的想象当中。收到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 “姥姥门前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古老而清新的民谣响起,我们渴望语文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中对锯,一起入戏,而不是大家一起来看戏,一同来实现这美妙的课堂艺术,到那时将是“你也去,我也去,拉大锯,扯大锯,大家一起来入戏。”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p15. p172本人博客/s/blog_4853af720100bkzm.html附录:师:刚才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发现,壮词,寄,这是什么朝代? 师:宋代为什么要分南北? 生:北宋被打败了,从北方迁下来。 师:我们把诗歌读好,再看发现?要求读两遍,字正腔圆,读好停顿读后,请某学生起来读了一遍。 生齐读师:“壮”字怎么解释?哪些语句体现了壮? 生:梦回吹角连营,因为要打仗,所以肯定雄壮 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师:哪俩字?哦,快,惊,体现了什么?哦 激烈 很好 生:“八百里声”体现了战斗意志。 师追问,哪些词语? 生:分,翻 。 生,这是一件大事,沙场秋点兵 师:对婉约派写的是儿女情长,豪放派写的都是军国大事,分什么?炙?(黑板上解释这个字的来历)牛肉是不切碎?老师的解释和书上不一样,烤熟的牛肉,但是未分,要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才雄壮点,调兵谴将?雄壮就体现了,雄心壮志等 师:谁来读一下,读出这种雄壮。 师生齐读“八百里声” 师深情地:山河破碎中原大地沦为金人铁蹄的牧马之地 再读一遍,我大宋男儿怎么能沦为阶下囚? 生大声齐读师:既然有报国之志,既然“了却身后名”为什么还要说“可怜白发生”? 生:因为环境不允许因为天下事是君王的 生:因为不是现实,是在醉中,梦中 师:梦回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 生:梦醒来。 生:可怜白发生,是作者晚年还没有看到收复失地 。 师:不是了却了吗? 生:写是写了却,但是没有实现。 师:梦里醒来,梦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再读“可怜白发生”你读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生:感到了一种悲哀。 生:当时腐朽的社会 师:你觉得你老了吗? 生:他自己觉得老了,其实没有老 师:他已经49岁了,究竟是老了没有?读幻灯显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教师再解释典故 稍做讲解再问:廉颇比谁? 生:辛弃疾自己 师:其实那是他66岁时写的,那时候都尚不服老,而本诗是49岁时写的啊 生再读一遍“可怜白发生”。 师: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 生:还有岳飞,宗泽,陈同甫 师:还有更苦的啊!幻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这个望是什么望?盼望,你们知道多少年吗?66年啊,2万多个日日夜夜啊! 再读一遍“可怜白发生” 师:我们的王师在哪里?将军在哪里?再读可怜白发生!学生又读了一遍,效果很好了,教师喊道:将军在抚剑长叹!你有什么话要问辛弃疾吗? 生:你为什么不去打仗啊? 师:他没有兵可带他被小人排挤,赋闲在家啊。再读一遍“可怜白发生”。 师:你为何而醉呢? 生:国家大事未了生:借酒浇愁,喝闷酒。 师:因为醉后可以入梦,难怪古人说,但愿长醉不愿醒师:还有人在醉吗?幻灯:暖风醺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师:游人是谁? 生:南宋官员 师:歌舞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扇形课件教学课件
- 慢性肺心病课件
- 情绪的力量课件
- 色彩绘画考试试题及答案
- 混凝土安全考试卷及答案
- 海底捞内部考试题及答案
- 工人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母婴保健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中国香文化智能应用师认证考试指南及预测题
- 2025年中职专业课教育教学理论试题预测
- 2025宁波宁海县国有企业招聘5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本科院校团委笔试备考手册
- GB/T 45940-2025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运维实施指南
- 敦煌课件讲解稿子
- 教育与宗教分离课件
- 2025年环境工程师初级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眼科特检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专题质量检测(A卷)
- 2025 年小升初沈阳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课件
- 摄影剪辑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