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考卷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doc_第1页
北师大版考卷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doc_第2页
北师大版考卷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doc_第3页
北师大版考卷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doc_第4页
北师大版考卷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考卷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与运用 (共5题;共20分)1. (4分)古诗文名句填空。 (1)树树皆秋色,_。(王绩野望) (2)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入则无法家拂士,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三峡中“_,_”两句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2. (2分)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B .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C .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D .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夸张)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B . 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C . “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而是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D .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生活中,有利于更多人走进、研究、了解古诗词。4. (7分)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El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Et”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节日习俗】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年夜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一个与中秋节和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中秋节七夕节(乞巧节)(3)【策划节日活动】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目的:增加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5. (5分)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 tioh,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_。 (2)“强聒不舍”一词在语段中的含义是( )。 A . 态度强硬,强迫别人继续听B . 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C . 孜孜不倦,勤奋学习,不知疲倦D . 对受过苦难的人不舍弃(3)语段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 A . 表示引语B . 表示否定和讽刺C . 表示特定称谓D .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二、 阅读 (共5题;共76分)6. (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乙】浪游记快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 , 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选自浮生六记卷四)【注】选段写去朋友处借钱的返途中游虞山的经历。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罅(xi):缝隙,裂缝。(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 兴 发 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2)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划线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循山脚_A通“巡”,巡视 B顺着 C抚摩 D遵循、沿袭怀之归寓_A居住 B寄托 C通“遇” D居住的地方(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小石潭的特征,非常真切。B . 【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C . 【乙】文中高山险峻,作者下去时小心翼翼,背靠着山壁,依靠着藤蔓才下来。D . 【乙】文作者下山后,邀请同行的游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5)【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7.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轮椅上的歌早晨,去公园的次数多了,发现园内不仅有晨锻的人、有唱歌的人、有跳舞的人,还有许多乘坐轮椅的人,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却也构成了晨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与他相识是在一道坡道上,那天我正走出公园大门,发现相邻的坡道上,一男子推着轮椅车正夹在拐角处,我正欲上前相助,他用眼光制止了我。只见他身子软软地倚着轮椅,双手紧握着车的把手,两眼注视着坡面,双脚行着,巍巍颤颤的,一寸一寸的向前挪动,额头上的青筋在微微抖动。经过约二十多分钟的艰难推进,轮椅终于拐过了转角,他长长的舒了口气,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陪着他的妻子告诉我,他每天要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拼博”。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他从患病卧床不起,经半年锻练,已能推着轮椅,每天早上到公园来散步了。我在他微微的笑意中看到了生命的坚持。公园溜鸟区就在河边的竹林旁,一长排挂钩上,每天早上挤滿了各式的鸟笼,动听的鸟鸣声此起彼伏,在小河上空盘旋。我沿着公园环道快走,每次经过这儿,在一群溜鸟人中,数他的笑声最欢快。有一次问他,什么事让你天天这么快乐?他笑答,鸟欢叫我快乐!手指处,一只圆型的大鸟笼中一对美丽的小鸟正上下跳跃,欢快的鸣叫着,坐在电动轮椅上的他不时的与鸟儿呼应着。鸟友们悄悄对我说,他是位高位截瘫者,十年前一次交通事故留下了后遗症,溜完鸟他还要载着失智的老伴去散步。他的人生哲学是: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心中充满了快乐,痛苦就进不去了!生活给了他一片阴暗,他的脸上却充满了阳光。每次看到他笑呵呵离去的背影,我从中体会到了人生的欢乐。那天,走过小树林旁,林间小径推出一辆轮椅,上面坐着个中年妇女,推车的却是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太。我正纳闷,只听中年妇女对白发老太说:“阿姆,你推了这么多路吃力不?我跟你换一下,你坐着我来推你。”老太说:“我很开心,一点也不吃力。”这时跟在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子对我说,老太是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医生嘱咐要多散步、多晒太阳,但老太就不愿外出,他们夫妻俩就对老太说,按照居委会的要求,全家一起去公园做游戏,才每个礼拜天把老太“骗”了出来。我不知他们具体用了什么方法,但我从中年夫妇关注老太的目光里感受到了关爱与孝心。生活是一首五彩缤纷的乐曲,这些坐在轮椅上的特殊人群,用自己对生命的坚持,用自己对人生的欢乐,用自己对亲人的关爱,谱写出了一支支轮椅上的歌,在生活的乐曲中奏响了独特而又感人的旋律。(1)简述“我”在公园晨光中发现的一道道“独特风景”。(2)第段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3)谈谈你对“生活给了他一片阴暗,他的脸上却充满了阳光”这一句的理解。(4)从结构上看,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5)联系实际,谈谈“轮椅上的歌”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8.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灯侯发山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小伟感到很踏实(2)小说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9. (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对联”的主题阅读(话题背景)1月17日,央视网与国家图书馆、中国楹联学会共同发起鸡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三天时间内征集到原创春联2万多副。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首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摘自互联网)(话题溯源)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之为春联。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就桃换新符”。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话题现状)近些年来,写对联、贴春联的人明显少了,因而有人担心对联文化将会逐渐衰落。如今,写对联已成为过去式,春联纸无处可寻,写对联的人也纷纷老矣。人们不再习惯于写对联,而是到超市、集市上去买对联。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商家年年只卖“大路货”,鲜有个性化春联。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正在悄然改变,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有新闻报道指出,单元楼住户权20%贴春联,在“键盘时代”,能够自创、自书春联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调查数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一)你家过年对联的来源(二)你对对联知识了解多少?(分为“十分了解、一般了解、几乎不了解”)(三)日常生活中你会创作吗?(四)你认为目前学生不了解对联的原因是什么?(各方声音)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对联是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播文化、鼓舞士气,作用大,影响广。这种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是不断沉淀,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结果,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结果。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包括对联文化在内。通过对联文化教育人民、鼓励人民、激励人民能够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教师崔伟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常用到对联,语文课本也增加了对联知识,就连春晚也推出对联。然而现在对联文化存在断层现象,热爱对联文化的人都是五十岁以上年长的人,中青年人很少,他希望通过在学校推广对联文化,让孩子了解并喜欢对联文化,成为对两文化的传承者。(摘自互联网)(精选案例)“执政为民众志成城描绘宏伟蓝图,依法治市深化改革建设幸福商洛。”今年元旦过后,经过市政府的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幅大气磅礴的对联。创作这幅对联的人是商州城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叫刘心诚。几十年来,老人醉心于对联,把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心得,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编写成了一幅幅朗朗上口的对联,以此传承古老的对联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摘自商洛日报2015年2月12日)(新闻现场)石碁镇中心小学引导学生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总有一群小学生参加,他们来自石碁镇中心小学,别看年纪小,却已是十足的小联迷,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石碁镇每月一联活动中脱颖而出,还有多幅作品被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采纳并刊登。(摘自番禹日报2015年5月17日,有删改)(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国粹,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B .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人不了解对联,不会创作对联。C . 对联文化的传承,关键还是在教育,在学校。D . 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包括对联文化。(2)下列关于材料中“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中小学生学习对联,能成为对联文化的传承者,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B . 对联文化能教育人、鼓励人、激励人在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C . 可从对联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学习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D . 对联是传统习俗的一种,能传播文化、鼓舞士气、陶冶情操,却不属于传统文化。(3)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校对对联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对联知识枯燥无味,所以对对联不感兴趣。B . 春联实现工业化生产后,人们选择到超市、集市上去买对联,鲜有自创、自书春联。C .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联这种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已悄然改变,现在已淡出我们的生活。D . 近年来,由于对联文化的逐渐衰落,人们不再习惯于自己写对联,所以春联纸无处可寻。(4)请从内容方面对(精选案例)中的对联“执政为民民众志成城描绘宏伟蓝图,依法治市深化改革建设幸福商洛”做简要赏析。 (5)就激发学生学习对联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两点建议。 10. (12分)名著常识填空。 材料一:王伦见头势不好,口里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里?虽有几个身边知心腹的人,本待要来救,见了A这般凶猛头势,谁敢向前。A拿住王伦,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肐察地搠倒在亭上。可怜王伦做了半世强人,今日死在A之手。(选自水浒传)材料二:猴王道:“玉帝轻贤,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