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主观幸福感概论 何瑛 什么是幸福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这是东方和西方 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 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 人们从哲学 语 言学 伦理学 社会学 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从心理 学的角度看 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 包括动机 欲望 兴趣 认知 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 多层次的 心理状态 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 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一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有几个社会心理概念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生活质 量的有关方面 这些概念包括自尊 抑郁 控制源及疏离感 但按照重要性来说 只有生活满意感和快乐 感对个人具有最基本的影响作用 在不同的领域里 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不同 幸福 高兴 快乐 充实 自 我实现感 成就感等等 这些术语含义有一定重叠 但并不完全相同 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已涉及人们对幸 福感的看法 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 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 对幸福的理解 有多种看法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三种 1 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 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如 Coa n 认 为 拥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就是快乐 并不考虑主观状态 A ri st ot l e 价值 看作判断标准 T at ar ki e w i ca 则将 成功 作为标准 因此 许多人只要看到别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或者某方面取得了成 功 就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样 一个人在不同的评价者眼中 其幸福程度是不同的 实际上 古代的哲学 家就是以他们自己认定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幸福的 如 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 联系在一起 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幸福只不过是 善 的 理念 人们只有摆脱现实世界 才能进人幸福的理念世界中去 我认为 这种看法只注意了幸福的外在方面 而忽略了幸福的内在体验 纯粹将幸福作为一种观念来认识 具有一种片面性 2 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等于各种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简单相加 Bvu d b 盯 n 1 96 9 这种标准侧重情 绪体验的成份 东方和西方许多哲学家普遍持有此看法 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 仅仅把肉 体快乐看成是一种幸福是错误的 德漠克利特认为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 也不是财富 而 是正直和谨慎 伊壁鸿鲁进一步指出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 善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快乐 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中国 古代著名哲学家 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悦乎 又说 父母双全 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人 俯不作于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这里 的 乐 与 悦 就是情感的满意状态 我认为 这种看法与前一种看法有殊途同归之处 虽然它已 经具备了一定的体验成份 但最终仍然将幸福更多地视为一种观念 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 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依据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 S h in 和 J o h u s o n 1 9 78 1 9 7 6 年 A n d r e w s 和 Wi h e y 研究发现 在实际生活中 9 9 以上的人所做的都是这种 主观性的对生活的评价 这种概念就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 我认为 这种看法就比前两种看法要全面些 更接近主观幸福感的本质 对于主观幸福感 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 它是以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 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的整体评价 二 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与测量 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整体评价 它依赖于文化及其个体生活结构 但由于人类的共 性 它也应存在共同的结构 本世纪 60 年代 Br ad b u r n 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 他认为 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 2 两个方面 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 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 组成 他认为 拥有负性情绪并不等于拥有正性情绪 所以 要改善生活质量 既要减少负性情绪 又要增加 正性情绪 随后 D i e n e r l a r s e n l e v i n g 1 9 5 5 等人提出 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 情感类型的频 率和强度 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频率变化相反 体验正性情感的时间多 体 验负性情感的时间少 而在强度的变化上则有相关的趋势 即容易体验到强烈正性情感的人也容易体验到 强烈的负性情感 这一观点证实了正性和负性情绪并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 从而支持了 Br ad b 盯 n 的 观点 所以 将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同时列人主观幸福感是很有必要的 此后 A n 击 e w s 和 w i th e y 1 9 7 6 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 认知维度 这个维度指个 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 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 工作 婚姻 健康等 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 己的满意感程度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 但是 个体对每个领域 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 因此 不能仅仅依赖实 验者所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 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 Di e ne r etc 1985 概括起来说 主观幸福感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整体性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一种综合评价 它包括正性情感 负性情 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 2 主观性 指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 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 因此 测量主要 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 3 相对稳定性 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的影响 但研究却证实主观幸福感具 有相对稳定性 D ie n e r 1984 H e a d e y e t e 1989 p a r o t W 1991 依据上述主观幸福感的三种维度和特点 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 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 法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 概括起来说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包括 Gurin 和 v e r of f 的直接询问被 试是否感到快乐 C a n t r ir 采取二自我安置等级法 让被试者自己确立最好的生活标准和最坏的生活标 准 然后评定自己目前生活状况所处的位置 Brabdurn 设计了 情感平衡量表 K a m m a n 和 Fl at 分 别设计出测量情感频率和强度 问卷 Di en e r 等编制了 生活满意感问卷 多种测量方法的出现不仅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从 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人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 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 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 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 量表 一词有两种 不同的用途 一种情况和常规的心理测验相同 量表是用来获取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根据所获取的信息 评定主观幸福感 另一种情况下 它是一系列不同回答的集合 例如 阶梯量表 面部表情量表 快乐一可 怕量表 山高量表等等 这些量表均被广泛运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里 通常可用其中的一种记录人们 对主观幸福感的许多不同项目的回答 这些项目既可组合成单一的量表测量总体的主观幸福感 也可彼此 分开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三 主观幸福感的有关理论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由于角度的不同 形成了各种流派和观点 概括起来说 有如 下几种 1 判断理论 判断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等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的比较 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 主观幸福感就高 相反 现实条件低于标准 主观幸福感降低 判断理论的基础是它所使用的标准 由于判断标准不同 产生 了不同的理论 如 社会比较理论 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这种理论主要依赖于它所使用的标准 而标 准又具有相对性 所以 从这点来看 这种理论局限性比较大 社会比较理论是作横向比较 自己优于别人 就感到幸福 许多研究证明 与更幸福的人比较会降低自己 的主观幸福感 与更不幸的人相比会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比较对其它一些相关领域的满意感判断 都具有较强的预测力 3 适应理论是作纵向比较 即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 就会感到幸福 一般来说 第一次出现的事件 由于 其性质的好坏 使人产生幸福感与不幸感 但当事情重复出现时 它就会逐渐失去激发情感的能力 因为 人们可以适应好的环境 不再感到幸福 也可以适应坏的环境不再感到不幸 这时 只有事件的改变才可 再次引发情感的变化 但人们的适应力又是很迅速的 以致有时根本觉察不到事件的影响 这个理论可以 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 自我理论则是依赖于自我概念这一标准 H 馆 g ins 认为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 郁 沮丧 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而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 2 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满足和目标是否实现 F re u d 认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 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们放 弃本能的快乐而去追求文明的目标 因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人本主义则注重人的价值 Mas law 提出需要 层次论 认为个体在特定的需要满足之后 相应的主观幸福感就会得到提高 进而追求高层次的幸福 与 F r C u d 不同 他将人的潜能和价值看成是人类最高的幸 福感 F re u d 提到了通向心理健康的两条途径是爱与工作 其实质相当于 Mas fo w 提出的 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认为 正性情感与目标的出现与维持有关 也与靠近目标或实现目标有关 而缺少目标 目标之间的 矛盾和冲突 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 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 幸福感 成功的体验会使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 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3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 如跑步这项活动过 程本身比跑到终点这个结果带给人更多的快乐 A vi st ol e 是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人之一 他认为快乐来自于有价值的活动本身 对这一观点表达得更为充分的是 流滋论 即当人们投人到一 项活动中 且活动难度与其能力相匹配时 就会产生一种 幸福流 的感觉 太难的活动使人焦虑 太容易的活动使人厌烦 这种理论与我们今天常说的 幸福在于追求的过程中 的 说法非常接近 应该说 这是一种较浅层次的意识 4 特质理论与状态理论 特质理论又叫从上到下的理论 它认为 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 即有快乐的素质 快乐的人总是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 幸福就是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 A n d re w s 和 Wit h ey 发现 某一领域的满意感 下 对整体生活满意感 上 的产生没有多大关系 前者来源 于后者 这一观点支持从上到下的理论 有关记忆网络的研究表明 人们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记忆网络 因而 会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对事件作出反应 有些人的积极网络非常强大 以致形成了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 习惯 即使面对没有明显倾向的事件时 这种积极的网络也起作用 也会使人感到愉快 这就是具有快乐素 质人 G ra y 在 70 年代提出了预测内外向和神经情感易感性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有两个动机系统 行为激 活系统 通过奖励调节行为 和行为抑制系统 通过惩罚调节行为 不同的人对奖惩的感受性不同 外 向者对正性情感敏感 非神经质及稳定的个体对负性情感不敏感 这两类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Mo C ra e 和 C O S t a 提出的外向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起气质性作用的观点也认为 它们直接决定 产生快乐的能力 此外 E ys c e n k St r e l a n T e h g a n 等人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性格对人的 行为方式的影响 对任何事情都看到它的积极的一面 这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面对诸多困难之 时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状态理论又叫从下到上的理论 它认为 幸福等于各个快乐因素的简单相加 在判断人们的幸福感时 只须对许多暂时的痛苦和快乐作出心理运算即可 即幸福等于快乐减去痛苦 此观点很具代表意义 F or a 4 yc C 也发现 若用意识努力来减少暂时的消极情绪 确实可以增加幸福感 缺乏愉快的事件确实会导致抑郁 这种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价值 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从上到下的理论和从下到上的理论分别得到不同证据的支持 因而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5 动力平衡理论 由于人格因素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一部分变异 而且 并非所有的生活事件都直接 影响主观幸福感 而更多地是通过人格起作用 所以单纯的人格理论或生活事件理论存在 着不足 动力平衡理论则试图弥补这一不足 它认为 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生活事件水平和平 衡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它们都建立在稳定的个人特点之上 任何事件对主观幸福感都有三 种可能的影响 使主观幸福感提高 降低或保持平衡水平 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 主 观幸福感不变 当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 如变好或变坏 主观幸福感就会升高或降低 但 这种偏离是暂时的 因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平衡功能 会使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都回返到平衡 水平 但这个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生活事件的变化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应影响 以 及人格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四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牵涉多种因素 既有人的诸多内在心理特点的作用 又有许多外在 的社会 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 我们将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因素分别予以扼要论述 1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以哪些维度来描述人格的差异 至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以美国学者为代表 该观点对人格提出 了五个维度 外向性 S uv ge ne y 和谐性 A gr e b len es s 原则性 C o n e ie n t io u s h e s s 情绪 稳定性 E m o t im a l S t a b i l i t y 和文化性 e u l t u r e 第二种以英国和其它西欧国家的学者为代表 提出了三至四个维度 内 外倾 情绪易动 稳定 精神质和智力 第三类以东欧学者为代表 他们着重从 巴甫洛夫的理论得出了三个维度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 平衡性和灵活性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前人已作了许多探讨 如 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 1 9 7 3 年曾经对五 千名成年人作过调查 10 年后的 1 9 8 3 年再次调查表明 尽管工作条件 居住条件以及家庭状况有了种 种变化 但当年感到最幸福的人到 10 年后还是感到最幸福 C os ta 和 Mc C r ae 1 98 0 总结了人格与主 观幸福感的关系 认为与其它因素相比 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人格 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 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 并且认为人格可预测 10 年甚至 20 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1 9 8 4 年 Di e ne r 和 L a r se n 也证实情感体验不同更多地是由于人格差异造成的 这些证实了主观幸福感的相对稳定性 1 9 8 0 年 Cos ta 和 M c C ra e 研究了 1 1 0 名被试者 发现某些特质 如 社会活动 社会性 有活 力等 产生正性情感 另外一些特质 如焦虑 担心等 则产生消极情感 而这两组特质群分别具有较高 的内部一致性 构成人格特质中的外向和神经质 另外还有许多研究 C o s t a 和 M e C r a e 1 9 8 0 M e C r a e 和 Z o n d e v m a n 19 8 7 A r g y le 1 9 8 7 H e a d e y 19 8 9 Me C r a e 和 C o s t e 2 9 9 一 D e N e v e 和 C o o p e r 1 9 98 也重复得出 T 相同的结论 外向与积极情感 生活满意感有关 与负性情绪无关 可提高主观幸福感 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 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1 98 1 年 G ra y 提出了外向者对奖励更敏感 神经质则对惩罚更敏感 内向 外向个体对负性情感的 反应相同 但外向者对正性情感的反应比内向者更敏感 所以外向者更快乐 神经质 非神经质个体对正性 情感反应相同 但神经质个体对负性情感的反应更敏感 所以不如非神经质个体快乐 T e l l g a n 19 8 5 E y s e e n k 1 98 7 IJ a r s e n 1 9 9 8 也认为外向表示对正性情感的敏感性 神经质则对负性情感 具有敏感性 以上是按照艾森克对人格特质三分法 即神经质 精神质以及内外向来论析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最近又出现了人格五大理论 除了神经质和内外向还有其它三杯 即开放 O p en es st o e x p e ie n e e 简称 O 尽责 C o n s e i e n t io u s 简称 C 和谐 A g r e e a b le 简称 A Me C r a e 和 C os ta 比较系统的解释了人格五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认为 外向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起着气质性作用 5 即他们分别对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有较高的内在敏感性 O 虽然并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但却增加了对两 种情感的体验 它起着经验性的作用 A 和 C 则对主观幸福感起着工具性的作用 它们通过创造使人们快 乐的环境及生活事件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可见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 2 主观幸福感与自尊 与心理控制源 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D ie ni e r 1 9 8 4 研究认为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 也就是自尊高的人有更多的幸福感 B a r uo h 和 Bar ne l 19 86 研究中年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时 将自尊 愉快 压抑作为幸福感的三个维度 也发现自尊与幸福感正相关 但也有研究发现 二者之间相关性不强 H u v b er t 1 9 9 2 等人研究发现 了一种不幸福的自尊 也就是说该水平的高自尊与低水平幸福感相关 他解释的原因是评价不同 而这种 评价来自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一个人对自尊潜力的失去或伤害引起他愤怒的情绪 所以不幸福的自尊跟 愤怒与对抗情绪有关 有关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理控制源的概念反映人们对行为与后来事件之间关系的期望 并反映人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 向性 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决定的 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 如 他 人 环境 命运等 决定的 有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研究有两种结果 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如 T a lo r 1 9 8 3 D ie n e r 1 9 8 4 C a p l o n 1 9 8 5 的研究表明 如果人们认为不良生活事件是无法 控制的 就会产生抑郁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Al fo y 和 A b ra m so n 1 9 82 进一步指出 抑郁者并不是一 个抑郁的人 而是认为世界不可控制才导致抑郁 V e v o f f 和 E t a l 1 9 8 1 P a r k s 1 9 8 4 研究表明 内控者有更好的应激方式 他们试图去改 变情境 而不象外控者那样逃避现实 凡是能应付各种问题的人 其主观幸福感较高 但是 近年来有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王登峰 1 9 9 1 张吉连 1 9 9 2 的研究都得出了外控 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 有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仍有待进一 步研究 我们认为 自我概念是个体进行调节的心理系统 包括自我认知 自我情感及自我意 识三个方面 R og er s 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就是指维持自我知觉一致 性的机能 Hi g in s 1 9 8 7 提出了自我不一致理论 他提出了两种自我不一致 知觉到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之间的不一致 知觉到的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不一致 W i ls o n 1 9 6 7 S t r a u m a n 和 H ig g i n s 1 9 8 8 Ca r w e r 1 9 90 研究表明 自我和 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 自我不一致者主观幸福感较低 3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 与生活事件 与经济收人的关系 C o he n 和 Wil s 1 9 8 5 提出了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两个模型 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 前者认为 社会支持对维持一般状态下的良好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个体是否处于应激状态 社会网络 总会增加主观幸福感 后一种模型则认为 社会支持可以保护应激状态下的个体 它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 缓冲器因素间接地发生作用 可见 社会支持既可以增加正性情感 也可以抑制负性情感的出现 从而提高 主观幸福感 R o o k 1 9 5 4 I a n d i s 1 9 5 8 G o y n e 和 DO w n e y 1 9 9 1 的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有 利于身心健康 可提高主观幸福感 而我国汪向东 1 98 8 解亚林 1 9 9 3 研究也发现 社会支持与身 心健康显著相关 Block 和 Z a u t r a 1 9 8 1 R e iC ll 和 Z a u t r a 1 9 8 3 H e a d e y 1 9 8 9 研究发现 良性 生活事件与正性情感有关 不良生活事件与负性情感有关 C a s ta 的研究则发现 有些生活事件 如 婚姻状态 工作状态及居住变化对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 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少 有关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也 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6 Br ad bu vn 1 9 6 9 研究证明 高收人者有较多的正性情感 而低收入者则产生较多的负性情感 1 9 8 3 至 1 9 8 4 年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也支持了 B ra d b u vn 的观点 但另外的研究并不支持上述结论 一项 研究调查了美国 1 9 4 6 一 19 78 年间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发现人们的快乐水平并没有随收人的增 加而提高 反倒有下降的趋势 I ian g 1 9 7 9 认为这可能与分配偏差及相对的剥夺感有关 可见 收入 的影响是相对的 它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比较 向上比较会减少主观幸福感 向下比较与更穷的人相比则提 高主观幸福感 E a s t e r l in 1 9 7 4 W il l s 1 9 8 1 K e a v l 1 9 8 1 另一方面 收人的增加预示着经 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噪音 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等 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Bvi e k m an 1 9 7 8 研究表明 收人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 而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 收人 的影响就很小了 C a m p e l 的一项研究就发现 收人对美国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逐渐下降 4 主观幸福感与躯体健康状况 与性别 与生活满足感的关系 健康是影响整体幸福感的一个因素 其中 自我评价的健康比客观的健康状况更重要 而对于不同年龄 的人来说 健康的意义也不同 无疑 它对老年人更为重要 在英美的一些研究中 甚至将健康看作是除婚 姻之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当然 健康同时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首先 人格影响健康 如神经质个体常会 有较多的躯体主诉 头疼 胃疼 不安 焦虑等 而且 不同的人格也标志着不同的行为方式 不良的行 为方式则会影响健康 E a g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会计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创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考试《创业融资策略》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工程管理师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商铺合作经营合同协议2025
- 全职2025年员工转兼职合同协议
- 汽车租赁经营合同协议2025年车辆保险
- 内容兼职合同协议2025年细则
- 借款合同协议2025年还款计划调整方案
- 2025年非全日制用工管理规定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手镯链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青少年科普活动工作计划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练习7练习七(附答案)》教学课件
- DL∕T 5366-2014 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
- JT-T-1221-2018跨座式单轨轨道桥梁维护与更新技术规范
-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考试题与答案
- 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新进展
- 1996年劳动合同模板下载 全新版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
- 预防校园欺凌行为
- JJG 976-2024透射式烟度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