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称代词.doc_第1页
汉语人称代词.doc_第2页
汉语人称代词.doc_第3页
汉语人称代词.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汉语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自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对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称代词),主要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时考察为纵轴,展开横向的共时研究,系统深入的考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从上古到现在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1 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11上古时期甲骨卜词中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整,到了春秋战国,有了全面的充实和发展,人称代词也大大丰富。甲骨卜词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3个,周代继续使用,又产生了“吾、卬、台、予”4个,以上7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各有不同。我 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商代的甲骨卜词中常见,周秦两汉的典籍中也极为普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如: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 作主语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孟子万章上) 作宾语我躬不阅,惶恤我后。(诗邶风古风)作定语吾 第一人称代词“吾”,在左传、论语、孟子、荀子应用普遍,但不见于甲骨金文。“吾”和“我”不同,只用作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里才用于宾语,出现在动词前。如: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 做主语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作宾语我食吾言,背天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作定语上古“我”和“吾” 形式上没有数的区别。前面例子中“我”和“吾”都表示单数,可分别译作“我、我的”,下面例子中的“我”和“吾”表示复数,可分别译作“我们、我们的”。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孟子尽心上)上古“吾”后面可以加“儕”、“曹”、“属”表示复数,“我”没有这种形式。如:吾儕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左传宣公十一年)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韩非子内储说下)“吾”和“我”音近,可能同源。他们在上古并存,用法略有不同。汉代以后,“吾”和“我”在口语中逐渐合一,书面语里“吾”用的少了。余、予 这两个第一人称代词的读音和用法都没有区别。“余”已见于甲骨卜辞,“予”是后起的。它们大都用于单数,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如: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 做主语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诗魏风)民献有十夫予翼。(书大诰)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左传文公五年)自始合,而失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皇览揆余初度兮,肈锡余以嘉名。(楚辞离骚) “予一人”、 “余一人”、“我一人”为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之词。如: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不以尔万方。(书汤诰)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捭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以上“予”、 “余”可译为“我”、“我的”,少数有用于复数的,可译为“我们”、“我们的”。如: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左传闵公二年)凌余阵兮躐余行,左参殪兮右刃伤!(楚辞九歌国殇)朕 第一人称代词“朕”从商代卜词到周秦两汉,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多数用作定语,少数用作主语,个别用作兼语和宾语。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作定语于乎悠哉,朕未有艾。(诗周颂访落) 作主语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书盘庚上) 作宾语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书盘庚上) 作兼语“朕”在先秦本是一个通用的人称代词,尊卑共用,秦始皇二十六年制定“天子自称为“朕”,臣下不得使用,以后就一直作为帝王的专用称谓流传下来。台 第一人称代词“台”只见于尚书和东周铜器铭文里,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如: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书说命)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最,天命极大。(书汤誓)卬 第一人称代词“卬”和“吾”阴阳对转,可能是一个方言词,只在诗经和尚书里偶见(诗4次,书2次),作主语和宾语。如:人涉卬否,卬需我友。(诗邶风孢有苦叶)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此外,周秦又以“孤”、“寡人”、“不毂”、“臣”、“不肖”、“仆”、“鄙”、“鄙臣”、“下臣”、“下走”、“走”作为自己的谦称。“孤”、“寡人”、“不毂”是国郡的谦称,“臣”、“仆”、“走”是臣下的谦称,他们都是甲骨卜辞所没有的。这些谦词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但他们在句中起称代的作用。1.2 中古时期上古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仍然广泛使用。我、吾 魏晋以后,“我”仍然是第一人称代词最基本的形式,不仅在接近口语的作品里应用的非常普遍,在文人作品里也应用的很广泛。“我”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系词产生以后,“我”又可以作表语,如“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吾”在书面语里用的也很普遍,大约东晋以后,“吾”在口语里已逐渐被“我”字排斥,书面上则仍为文人所应用。“吾”既然逐渐成为书面上的东西,用法上自然会向“我”靠近。在先秦时,“吾”一般不用于动词后的肯定宾语,用作否定宾语时通常置于动词前面。秦汉时这种限制开始打破,但在动词后作肯定宾语的仍然不多。到魏晋以后,这种限制就完全打破了。而且“吾”还可以用作表语。例如:有孝有忠,何负吾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怜吾孤独,当从咸阳来此伴吾。(唐陈劭通幽记萧遇)唐宋时又有复音带词“我侬”、“我自”、“我咱”、“吾家”、“吾侬”,意思都与“我”同。如:若说我家夫主,不是等闲之人。(敦煌变文集)功名富贵,我咱谙分,隨有亦隨无。(宋赵长卿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宋戴复古沁园春词)余、予 六朝以后这两个代词在口语里已经逐渐消失。但在文言作品里应用相当普遍,可能是文人仿古的一种反应。如: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诗)身 秦汉间“身”已有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不过“身”广泛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当在魏晋六朝。如:身是鬼,见使来诣君耳。(南朝宋刘义庆通幽禄)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宋书武三王传)跟“我”、“吾”不同,“身”多少带有强调说话人本身的作用,不与“曹”、“辈”、“ 侪”一类名词组合,只表单数不表复数。而且到了宋代,这个代词即从口语中消失了。奴 也写作“弩”。“奴”的本意是奴隶。六朝时北方方言中用为臣下对国君的谦称,也作“阿奴”,男女尊卑都可以用。如:远指白云呼“且住”,听奴一曲别乡关。(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陈王宣问:“阿奴无德,滥处称尊。”(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宋代以后,“奴”一般只用作女人的自称。侬 第一人唱代词“侬”产生于六朝。如:若不信侬时,但看雪上迹。(乐府诗集子夜冬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乐府诗集子夜冬歌)“侬”在吴、楚歌辞里出现最多,大约是南方方言。“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一直继续到近代文学作品里。侬家、阿侬、侬阿、我侬 这四个词都是第一人称代词,都作“我”讲。如: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唐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一六九)笑语后曰:“阿侬已复得壶矣。”(古小说鈎沈幽明录)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唐长孙无忌新曲诗之一)王家小儿吹笛看,我侬试舞尔侬看。(唐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雪花诗之七)中古新产生的第一人称谦称有“鄙”、“民”、“下官”等。鄙 “鄙”本指边远偏僻的小地方。战国以来往往用作定语谦称自己,有“鄙陋”之意,不是代词。“鄙”单独用作第一人称谦称,开始于汉末,多用于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如:太子至许,遗妃书曰:“鄙虽顽愚,心念为善,欲尽忠孝之节,无有恶逆之心。”(晋书泯怀太子传)民 魏晋以后用为第一人称的谦称,一般用于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员。如:侃怒曰:“今比战皆北,良将安在?今若无食,民便欲西归。”(魏书司马叡傅附司马衍)唐宋以后,口语中“民”已不再用为第一人称的谦称了。下官 本指小官,后引申为官吏自称的谦词,又引申为一般的自称,男女尊卑均可以用。如:要去任王归国去,下官决定不相留。(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某、某甲、某乙 上古汉语“某”是虚指代词。魏晋以后“某”往往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替代词,有表示谦虚的意思。“某甲”、“某乙”在唐代也有这样的用法。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唐韩愈送石处士序)某乙本无父母,亦无宗枝,但缘家贫,游行浪荡。(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此外,“阿”和“乘”在中古方言中也有作第一人称代词用的。1.3 近代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啷个方面,一方面产生了不少新的复音带词;一方面有些代词在形式上逐渐规范,有的消失,有的广泛运用。近代第一人称代词中,“我”仍然是基本的形式,“吾”也不时可以见到。还出现了“我咱”、“我自”、“我当”、“吾侬”等复音代词。另外,北方口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俺”、“咱”、“偺”、“洒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几个词用法上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所谓包括式,就是包括对话人在内;所谓排除式,就是不包括对话人在内。我咱、我自、我当、吾侬 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相当于“我”。如:那人道:“我自姓王。”(明施耐庵水浒全传七十二回)却是吾当有幸,一个太真妃倾国倾城。(元白朴梧桐雨一折)我每、我們(門、悶、瞞)、吾每、吾等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词尾“們”、“門”、“悶”、“瞞”、“等”宋代就有,元代通用“每”,明代以后除少数作品,大都统一用“們”。如:感蒙赏赐,我每就此吃饭。(元王实甫西厢记五本一折)我悶似长江水,娟娟不断流。(南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俺 产生于宋代,元明以后普遍应用,相当于“我”,可作主语、定语或宾语,多用于单数。用于复数时,绝大多数是排除式。“俺”有时也可以指代对方或第三者。如:那一天晌午,李家店里打发人来叫俺。(清高鹗红楼梦八十六回)休言道是俺夫妻,佛也应难负担。(金无名氏刘智远诸宫调卷十二)俺家、俺咱 用于代词第一人称单数,相当于“我”。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作圆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一一九回)俺每、俺们 “俺每”主要用于第一人称代词的包括式,相当于“咱们”;“俺们”为代词第一人称复数,多数用于排除式,相当于“我们”,少数用于包括式;“俺们”也有用于第一人称单数的,大都是表示谦虚的说法。如:俺每都打死人堆上骑着马跑,方才脱了性命。(元无名氏气英布四折)李大姐,你快起来,俺们有椿事来对你说。(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二十一回)六姐他诸般曲儿倒都知道,俺们却不晓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二十一回)咱、咱家 开始见于宋代,元明也有应用,用于第一人称单数时相当于“我”;用于复数时主要为包括式,相当于“咱们”;“咱”后可以加“家”成为“咱家”,用于第一人称单数,相当于“我”。如:咱有事家去,再来看你。(明孟称舜人面桃花)咱兄弟三个且去买些酒吃了。(五代评话史.梁史上)咱家左良玉,表字崑山。(清孔尚任桃花扇)咱每、咱们 在元代“咱每”可用于第一人称单数,相当于“我”,又可用于复数,相当于“我们”,明清以后,除了个别活用的例子,一般不再用于第一人称单数了;“咱们”已见于宋代,用于第一人称复数,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其中少数用于排除式,绝大多数用为包括式。如:咱每都是出家人。(七国春秋平话卷下)咱们祖上亦是宋民,飘落在此。(宋周密癸辛难识绩集卷下)喒、喒家、偺们 “喒”是“咱们”的合音,最初见于元代戏曲,主要写作喒、昝。“偺”出现晚一些,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和宾语,用于单数,相当于“我”;“喒”后面又可以加词尾“家”成为“喒家”,用于单数相当于“我”,用于复数主要是包括式相当于“咱们”;“偺们”也作“偺每”、“喒每”,用于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大都是包括式。如:娘叫喒寻你,是必同去走一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喒家姓察名幽,字能平,别号火珠道人。(明徐渭渔阳三弄)喒这里说话,也不是自在处。(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夫人,喒每闲玩一遭去咱。(明刘兑娇红记)洒、洒家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洒”可能是“佘”的方言音变,学者大都以为北方方言,而明代作品里,只用“洒家”;南方方言不用“俺”、“咱”、“喒”等为第一人称代词,也没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差别。2 第一人称代词发展演变的特点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没有单复数之别的,近代汉语时期不仅产生了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而且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还有了排除式与包括式的区别。现代汉语北方官话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包括式用“咱们”,排除式用“我们”。刘一之考察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