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B卷.doc_第1页
统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B卷.doc_第2页
统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B卷.doc_第3页
统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B卷.doc_第4页
统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B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8:文言文阅读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文言文阅读 (共20题;共272分)1. (1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湖中人鸟声俱绝(_)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是金陵人,客此(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奇”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B .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说明为一体。C .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从侧面表现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D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作者采用了宽视野,远镜头,营造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连成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2. (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面划线词。 与人期行_相委而去_元方入门不顾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下面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B . 文章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C . 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惭”、“下”、“引”三个动词,把陈太丘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D . 陈太丘与友期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3. (2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天镜园浴凫堂 , 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 , 一泓漾之,水木明瑟 , 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舠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天镜园)【注】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樾:树荫。兰荡:湖名。明瑟:明净新鲜。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轻舠:小船。牙人:商人。枻:船桨。(1)解释下列划线词。 晓雾将歇_夕日欲颓_无可名言_但有惭愧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3)【甲】文表达了苏轼_的情怀,【乙】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 4. (17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凝,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 河阳之北_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固不可彻_(2)翻译下列句子。 如太行、王屋何?甚矣,汝之不惠。(3)对愚公移山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愚公的子孙杂然相许,赞成并付诸行动。愚公的妻子则持反对意见。B . 京城氏的遗男,虽然年幼,却非常热心,帮助他们移山。C . 愚公不愚,其移山精神不仅感动了天帝,而且鼓舞了炎黄子孙。D . 智叟不智,他只看到愚公的力量小,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5. (16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钩月矶: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尝秋夜坐钓月矶_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_(2)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朗读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3)翻译下列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并试着找出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6. (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对下面文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委而去之 委:离开B . 威天下不以兵革利 威:威慑C . 亲戚畔之 畔:通“叛”D . 以天下之所顺 顺:归顺、服从(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B . 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C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不以物喜,不以己D . 故君子有不战 故日月星辰移焉(3)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B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译文: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C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B . 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C .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D . 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7. (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注】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B .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C .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D . 置盆中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 例:以石盆养之A .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 .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C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D .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 游 慈 湖 山 中(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8. (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出师表)【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注】厚:丰厚,用做动词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三:指很多,虚数致:招来见事:被任用凑:聚集,奔赴(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B . 人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C .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2)下列句子划线字的用法与“深入不毛”中“毛”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置人所罾鱼腹中B . 夜篝火,狐鸣呼曰C . 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D . 一狼洞其中(3)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5)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9.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是鱼之乐也_固不知子矣_全矣_请循其本_(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与惠子的这场辩论的主题是“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B .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C . 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4)在庄子与惠子的这一场辩论中,你欣赏的人物是谁?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10. (1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身亡所寄_因往晓之_其人舍然大喜_(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B .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C .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原来就有的。D .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表明,杞人的担心是无根据的。11. (1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故不为苟得也 _万钟于我何加焉 _是亦不可以已乎 _(2)翻译划线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B . 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C . 纵使路途再漫长,屈原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D . 本文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12. (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的词 太丘舍去_尊君在不_下车引之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B .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C .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 .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13. (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养浩执法张养浩,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 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注】楮(ch)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旧盗之朔望参者: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毋负张公/负者歌于途B . 及为丞相掾/将复何及C . 是绝其自新之路也/自非亭午夜分D . 去官十年/则有去国怀乡(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父 母 忧 其 过 勤 而 止 之 养 浩 昼 则 默 诵 夜 则 闭 户 张 灯 窃 读(3)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百姓为张养浩“立碑颂德”的原因? 14. (13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田子为相 , 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注】为相:做宰相。镒:二十两。安:怎么。对:回答。治官:做官。事亲:侍奉父母。馆:这里指家。去:送还。造:到去。就狱:接受处分。贤:以为贤。说:通“悦”,为感到高兴。舍:通“赦”,赦免。诗:这里指诗经。承承:谨慎小心。(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_下车引之_三年归休_非吾所欲也_(2)翻译下列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宜尔子孙承承兮。(3)【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4)【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5. (11分)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稀、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日:“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注】高祖:指汉高祖刘邦。高起:高祖的臣子。略:攻占。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子房:西汉谋士张良。连:率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_性行淑均,晓畅军事_战胜而不予人功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B . 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C . 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袜、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D . 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6. (1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请给诗句中加下划线字标注读音。 山岛竦峙_幸甚至哉_(2)下列诗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临碣石(靠近)B .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C山岛竦峙(耸立) D幸甚至哉(达到极点)(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B . 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C . 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D .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话的妙处。 (5)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人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17. (11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诫子书诸葛亮夫君于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非学无以广才_ 淫慢则不能励精_险躁则不能治性_ 年与时驰_(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_(3)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志”与“学”的关系。 18. (16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含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矿,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屋舍俨然_阡陌交通_不独子食子_货恶其弃于地也_(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B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 . 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19. (12分)阅读北冥有鱼,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