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记录六.doc_第1页
听评课记录六.doc_第2页
听评课记录六.doc_第3页
听评课记录六.doc_第4页
听评课记录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评课记录六时间: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地点:上海实验附属小学授课教师:蒋海静老师课题:一年级两位数加法复习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师: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呢?生: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两位数加法复习。二、 教学新知1、 分类师:你能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吗?(出示算式)请你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小伙伴们!学生交流,教师在与个别学生交流。师:你准备怎么分类的呢?生:我是根据进位与不进位分类的。教师随机板书。不进位:4+92 25+32 34+4 22+10进位: 34+7 17+36 6+18 46+18教师小结:根据是不是进位可以把这些算式这样分成两类,你们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我也能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类是两位数加两数。师: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22+10即属于不进位加法,又属于两位数加两位数。这样太麻烦了,能不能设计一个表让我们一目了然的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师:谁愿意试一试。学生上讲台试一试。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34+7 6+1817+36 46+18不进位4+92 34+425+32 22+10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利用表格进行分类。2、 复习加法师:22+13=?师:你是怎么想的? 22+ 13 35生:用竖式计算。师:我们来复习一下,该怎样计算?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1:22+13=? 20+10=30 2+3=5 30+5=35生2:22+13=? 22+10=32 32+3=35生3:22+13=? 20+13=33 33+2=35生4:22+13=? 2+13=15 20+15=353、 练习师:请同学们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练习课本第61页的练习,注意第一组做61+23,第二组做38+21,第三组做43+3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强调课堂纪律。师:第一组同学说答案,其他同学做小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师生一起完成练习。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分类和计算两种本领。三、 巩固练习我的收获:有人曾经说过,低年级学生最主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蒋老师在写“等号”与“列竖式的横线”时,手中一直拿着尺子在画着。这两种符号对于小朋友来说太容易了,似乎用尺子画这两种符号是一件多余的事,可是就是这小小的动作令我震憾,我们一直都会责备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好好地检讨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是非常的零碎与分散的,那学生如何把这些知识掌握并运用与生活中呢?就要依靠教师通过整理,与学生一起构建一个知识网络,把相关的知识串连起来。在这节课中蒋老师把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这四个知识点通过进行分类把它们串成一个知识网,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加法按进位分可以分成两类,按与几位数相加又可以分成两类。在这节课中,蒋老师还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听课记录一时间:2009年4月8日星期三地点:上海实验附属小学授课教师:钱美琦授课内容:五年级数学可能性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你们玩过摸奖游戏吗?今天,我们也进行摸奖游戏,想参加吗?老师准备了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些小正方体,这是你们的奖品。如果谁能从这个盒子里摸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小正方体其中一种,就有奖品。你们猜一猜,你们能获奖吗?生:可以。生:可能吧。师:那我们来进行摸奖吧!学生进行摸奖,学生一次次地失望。师:为什么你们没有人中奖呢?请看(教师打开盒子,里面只有蓝色。)学生顿悟,在这个盒子中不可能摸出这三种颜色的小正方体。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动手操作,体验可能性师:老师把这三种颜色的球放进去,猜一猜,你们能中奖吗?生:可能中奖,因为里面有我们要摸的颜色。学生体验摸奖,享受快乐。师:要是只有红色的球,你们觉得如何?生:一定中奖。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师: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的现象,你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出示图片,学生进行判断,并让学生说出理由。1、 地球是旋转的。2、 今年我10岁,明年我9岁。3、 明年的今天下雨。4、 太阳从东面升起来。5、 花是香的。四、 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教师都让学生说出理由,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五、 涂色能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涂色,并且说明虽是同一个要求,同时也可以不同形式的涂色形式。六、 浅谈收获在交流中让学生分享学习的成果,共享学习的快乐!七、 扩展练习四月份是科技节,五年级举办纸飞机比赛,要从四个班中先两个班参加决赛,请你预测有哪两个班参加决赛。学生自由发言,而后经过学生的合作,在练习本上罗列比赛的所有可能性。汇报交流。我的收获:学生好的习惯养成要靠教师平时精心地引导,在这节课上课之前,孩子们自觉地诵读前节课老师教学的有关概念、计算公式以及相应的练习,对昨天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重温,把学生的思绪很自然地引入数学课堂,这是收获之一;其二,钱老师自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接受知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课件的精美与否,更不在于流于形式的多种学习方式,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何时引导,何时进行合作交流,何时进行动手操作,在这节课上一节的运作如此的自然,这就是一位优秀教师的独特魅力;三、掌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本上的导入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钱老师大胆地舍去,而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听课记录二时间:2009年4月9日星期四地点:上海实验附属小学授教老师:外国英语老师课题:What are you doing?一、 画出情境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电话,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接着教师自己演示打电话的过程。A:What are you doing ?B:I am raeding a book.A:When are you going to finish?A:At 8.二、 多种形式学习新内容1、教师重复这几句话的内容,而后提问个别学生,一起完成对话。师:What are you doing ?生:I am raeding a book.师:When are you going to finish?生:At 8.2、第二种方式,学生问教师答。生:What are you doing ?师:I am raeding a book.生:When are you going to finish?师:At 8.3、第三种方式学生互问互答。生1:What are you doing ?生2:I am raeding a book.生1:When are you going to finish?生2:At 8.三、 完成句子师在黑板上板出What I am When At生自告奋勇完成。四、 练习出示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模仿说话。五、 开火车练习我的收获我对于英语来说真是个门外汉,今天上实附小有两节外教老师的英语课,我们借此机会听听外国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抱着好奇的心态,我们来到阶梯教室,几位外教老师早早就到了,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脸上荡漾着笑容走进来。变化多样的口头对话,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手拿一张卡片,一个人扮演着两个角色,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肢体语言,生动地示演着。孩子们在老师的扮演中初步感知所说的四句话的意思。接着老师又来到孩子们之间,先与学生进行个别对话,同志接下来原以为是一样的形式,谁知老师用一个手势(并没有英语说明)孩子们很快明白老师的意思,进行几个学生后,教师又用手势示意学生两人进行对话,也可以自己找伙伴交流,流动式交流。孩子们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中基本掌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听试说交流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锻炼。我的困惑对于外教老师的教学方法我并不是全部肯定,也有我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说错时,比如“When are you finish”这个句子是错的,虽然教师也听清学生的答案,但没有进行纠正,更没有说明此种说法是错的,我觉得当学生说错时,为师的我们就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纠正,如果没有及时的纠正,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以后学生还会再次出错。就比如一个要去东面,而出发时却向西,难道你不应及时提醒他吗?虽然经过时间的推移,向东的人也会知道自己的错误,但这已是时过境迁,我觉得要他悟,还不如及时给予他提示。但我一直观察当时说错的学生,最终他也能准确地说出并进行交流,难道学生出错时。我们不用进行纠正,而是应让学生进行悟吗?听评课记录三时间: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地点:上海实验附属小学课题:一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一、 运动之前预热师:小朋友们,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进行体育锻炼,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摆动你的身体吧!师生一起运动着,手部的,身体的,小朋友们在快乐地笑着,运动着。二、 教学跳圈活动师:小朋友们,请看跑道上老师画了什么呀?生:圆圈。师;再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呀?生:大小不一样。生:还有间隔也不一样。师:小朋友们观察地真认真。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跳圈圈吧!师:请小朋友们注意听要求,要双腿跳,不能跳到圈外,跳完后,就从外围回到队伍中,听明白了没有?小朋友们只有几个点着头,看来老师讲得还不是很清楚。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只好重复着刚才的说明。有不少的小朋友脸上都荡着笑容,这回应该明白了吧!老师也相信孩子们都明白了。老师一声开始,排在前面的小朋友向前轻轻一跃,可是问题出来了,有的小朋友只跑到终点,并没有往旁边回来,还有的小朋友,是小跑地过去的。听课的老师,任课的老师都笑了,没有办法此次活动只好提前结束,老师再次地说明活动的规则,而后又叫第一组的小朋友示范着,这回小朋友们终于听明白了。一轮活动结束后,老师又要求小朋友们单脚跳,这对小朋友们来说可是有一定的难度呀,在这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适当地降低要求,并没有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只要小朋友们活动地开心就可以呀。三、 游戏。我的收获: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老师的整节课的设计就让学生在玩中感悟。在本节课中,孩子们通过跳圈圈活动,可以初步体会到进行一些游戏或是一些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通过激烈的小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明白要想赢得比赛的胜利,所有的成员必须齐心协力,任何一个成员都不能出错与犯规,懂得团结力量大。听评课记录四时间: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地点:上海实验附属小学授课教师:傅筠课题:芬芳紫罗兰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生1:是美丽的紫罗兰。生2:是一束束的紫罗兰。师:对,是美丽的紫罗兰。这三个字“紫罗兰”,谁能把它们读读。指名学生读。师:这三个字“紫罗兰”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生1:紫,上面是彼此的此,下面是关系的系字少一画。生2:罗字的上面是四字,下面是夕阳的夕字。教师边说这三个字的记忆方法,边板书“紫罗兰”。齐读课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有关紫罗兰的童话故事。二、 教学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谁把课题读一读。全班齐读课题。师:自己轻声地朗读课本,想一想,芬芳是什么意思?你从什么地方看同来的?生独立朗读课文。同时教师强调要读通什么?读准什么?师:谁能说说芬芳是什么意思?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1:芬芳是香的意思。生2:芬芳是很香的意思。我从香气弥漫开来,说明它很香很香。师:谁能读出淡淡的味道。2、教学生字词教师出示:很疼 虽然 忍耐 蒲公英 故事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生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师:请一位小老师来带大家读这几个词。师:谁来做一个很疼的样子。生演示很疼的样子。师:谁能用“很疼”来说一句话呀!生1:手不小心摔断了,很疼很疼。生2:上次我的头摔破了,很疼很疼。生3:打针的时候很疼。师:这点疼不算什么。师:那谁能做出忍耐的样子呢?生演示着,通过演示体会很疼的样子。教师再出示:挺直 身躯 摇晃 静静地 芬芳 鼻子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吗?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教学“挺”“静”。教师先在黑板上板演,学生再写在练习本上。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师:请小朋友们开火车朗读课文。难读的最后一小节,教师带读。自己再次轻轻地朗读课文。对答式朗读课文师:哪里小小的紫罗兰?生:路旁,小小的紫罗兰。师:路旁,小小的什么开花了?生:路旁,小小的什么开花了?生:路旁,小小的紫罗兰怎样了?练习师:请小朋友们换种说法读下面的一句话。绿油油的麦苗在地里拨节长高。生:在地里,绿油油的麦苗拨节长高。4、体会紫罗兰的美师:今天,路旁小小的紫罗兰碰到了一件意外,是什么呢?生:小朋友们踩到了紫罗兰。师:用线画出蒲公英的话,体会蒲公英的关心紫罗兰。师:你又从哪里看出小朋友们不是故意的。师:请认真想想,这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三、 交流收获师:你从蒲公英身上学会了什么精神?我的收获: 倾听课文课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享受语言的美,教师自然流畅的教学过程的美,学生富有个性的美,师生融洽的关系的美,一堂随堂的语文课傅老师以亲切的谈话导入新课,创设适合学生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接受知识,享受学生学习的快乐,并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朗读课文形式多样。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提出问题,“想想芬芳是什么意思?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先独立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还强调要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学生读完体会芬芳的意思,再请学生读出淡淡的味道,通过语言传递味道,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对于难读的第四小节,教师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适时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每一节教师都用富有感情的语调,似乎是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弥漫着紫罗兰花香的公园。值得特别提的是问答式地读,针对“路旁,小小的紫罗兰开花了。”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种句型。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并没有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书写,而是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学的,通过学生的交流与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也学习了应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优良品质。在课堂上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听评课记录(五)时间: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地点:上海实验附属小学授课教师:蒋海静老师课题:百数表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出示百数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在1100。生:行和列。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数表上的小秘密。二、 新课学习1、 认识行与列师:跟老师一起读“行数”“列数”。向这样水平位置就是行,向这样垂直方向的就是列。师生一起做动作。2、 观察探究百数表上的规律师:预习了这张百数表,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规律,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小朋友们交流交流。(学生小组合作。) 师引导学生先说出行的规律师:说一说行有什么规律?生:每行都有十个数生: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小师;第三行十位上的数有什么规律?生:第三行十位上的数是2。师:第四行和第五行的十位上的数特点一样吗?师:行有什么特点呢?师;行确定十位上的数。(板书) 师生共同探究列师:列又有什么特点呢?师:第3列个位上的数是什么?学生交流。师:列确定什么?(板书)列确定个位上的数。 第十列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第十列上的数个位上都是0,它们都是整十数。三、 练习1、 按要示填数。师:填数时,可以根据前后来填,也可以根据行来填。2、 按要求填数。3、 第3 行第8列的数是几?师:说说第3行的十位是几,第8列是几,那这个数是几?师:说说它们有什么规律?生:行数少一,列数不变。师:顺口溜。行减一,列不变,遇到整十行不变。四、小结。听评课记录七时间: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地点:上海实验附属小学授课教师:赵燕课题:一年级数学各人眼中的20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师:这些算式谁会读?(出示算式:2+2+2、5+5+5+5+5+5、4+4+4+4+4、10+10+10)生读算式。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生1:都是连加。生2:加数一样。生3:除了10,其它的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师:象这样的相同加数的算式,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读。2+2+2还可以读3个2连加。师:谁能用新的方法读一读。生1:6个5连加。生2:5个4连加。生3:3个10连加。二、学习新知1、师:这个盒子里有几只鸡蛋?(出示鸡蛋图片)生1:有20只。师:你是怎么数的?生1:5个5个地数。师:还有其他的数法吗?生2:4个4个地数。师:20个鸡蛋小朋友的数法都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各人眼中的20。板书课题。2、师:请拿出一张练习纸,圈一圈,然后告诉小伙伴们,你是怎样数的?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师:你们是怎么数的?哪个小组的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是怎么样的?生1:5个5个地数,数到4个5。生2:2个2个地数,数到10个2。生3:10个10个地数,数到2个10。生4:4个4个地数,数到5个4。师:各人眼中的20都不一样,有4个5、10个2、2个10、5个4。三、练习。1、 出示图片一。师:你看到了什么?生1:有5个4。生2:4个5。2、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P69,第3题完成第3、4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20可以用几个几表示,其它数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吗?试一试,第4题。四、连线游戏。4+4+4 5个6相加6+6+6+6+6 3个4相加5+5+5+5+5+5 6个5相加3+3+3+3 4个3相加五、扩展练习。把下面两个算式改成用连加几个几的读法。3+3+3+66+6+6+6+7+5五、收获。我的收获:教师能通过描述几个几为后面学习乘法做铺垫,并让学生通过学习把有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等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从多种感官接受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关注,如回答的习惯,问题一定要问清楚,答案一定要完整。如能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更加完美。听评课记录八时间: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地点: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授课教师:邱蕾萍课题:五年级 平均数教学过程:一、 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在统计概率中掌握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平均数。板书课题二、 探究1、 估计平均数范围师:学习小伙伴带给大家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师:你认为人数不知道就不能求平均身高,也就是说要求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我们必须知道男生和女生的人数。那么现在男生、女生人数不知道的情况下,你们能不能估测一下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大致在怎样的一个范围吗?师:在什么情况下,平均身高更接近140厘米?在什么情况下,平均身高更接近142厘米?反馈:师: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可能是141厘米?生:男生、女生一样多时。师:男生多时,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大致会在怎样的一个范围内? 女生多时,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大致又会在什么范围内?反馈并板书:男生多:142141厘米 女生多:140141厘米小结:2、 举例师:这些估测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么办?生:可以兴例验证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当男生、女生一样多时,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141厘米这个结论。验证时可以自己设想一个小队人数来算算看,比如我们可以假设男生、女生的人数都是5人,然后先列式求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最后计算时可以借助计算器。(2)反馈:谁愿意把你验证的结果告诉大家?小结:我们只要用这个小队的总身高除以总人数可以求出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能不能再举例子试试看。学生举例计算。师:二次验证的结果都是141厘米。你们验证的结果是不是也是141厘米?师:经过大家的验证,我们可以肯定男生和女生一样多时,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就是141厘米。先前,当男生、女生人数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用(142+140)2=141这个方法求小队的平均身高,现在,当男生和女生一样时,用男生的平均身高加女生的平均身高和除以2就是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这个方法就成立了。(3)师:人数不等时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也请大家举例计算。反馈:先交流男生多的情况: 再交流女生多的情况:小结:通过我们大家的研究,我们对平均数的范围有一个更精确的估测,象刚才这道例题,通过大家的验证,证明了当男生人数多时,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在142141厘米之间,当女生人数多时,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在140141厘米之间。当男生和女生一样多时,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就是141厘米。三、 巩固新知。1、 练习一、出示练习。我们先估测一下平均数在什么范围内,再列式计算。2、 练习二、选择。四、 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五、 实际运用。六、 课后作业。我的收获:1、 通过猜想、假设等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随着人数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平均数数量关系的内涵,从而形成对平均数概念和数量关系的有意义的认识,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2、 通过具体事例计算,验证了平均数随着人数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理解人数对平均数的影响,正确估计平均数的取值范围,从而提高估测检验的能力。3、 在运用中,通过情境问题的设计,不但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4、 教材的处理方面更值得我学习,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仅是遵循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教学,而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挖掘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听评课记录时间:2009 年 4月 28日地点: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授课教师: 李岚老师课题:四年级语文看不见的母爱一 、 导课:出示慈母吟和一幅画师:看着这幅画,听着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母亲在缝衣服,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师:一个“缝”(画面突出,“递”字加大)字,缝进母亲的全部的爱。用慈母吟可以看出老师精心准备,也可以看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用心。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画,你仔细观察,看看这位母亲在干什么?生:图上这位母亲在给孩子递石子。师:是的,这位母亲在给孩子递石子,它同样也传递着深深的母爱。板书:看不见的爱。用课本中的主题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在画面中初步感知深深的母爱。二、 初读:检查预习:昨天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看着这幅图,结合你的预习,告诉我,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生:双目失明。出示图:那孩子正在用弹弓,打一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初读要求:默读做到眼睛看书,不出声,不动嘴唇。(学生读书,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的每一次活动老师都能做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师:那孩子怎样在打弹弓?生: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点,而且忽高忽低。生: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生:我慢慢发现同学们找得很好。那你认为,孩子打弹弓的技术怎样呢?生:我认为他打得很差。生:我认为他打得很认真。师:你能不能把孩子打弹弓的神情读出来。(生读)师:孩子就这样打着,瞄着,作者就在孩子的后面,看着他。此时,他的母亲在干什么?课文中有两句是描写母亲递石子的,仔细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读书,在书上画。生:母亲一直在给孩子递石子。师:母亲从傍晚一直递到_时候。生:一直到夜色朦胧。师:是啊,一直从傍晚递到夜色朦胧。来我们一起做“递”这个动作。(出示孩子打弹弓的句子,右边出示母亲递石子的句子)一边读,一边跟学生一起做“弯腰递的动作”。师:刚才同学们都在给孩子递石子,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很累师:我们只递了一会,不到十秒钟的时间,你就感觉到了累,母亲一直从傍晚递到夜色朦胧。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仁爱,母亲的耐心。师: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无论是孩子打得好坏,无论是快慢,母亲总是那么微笑着,递着。难怪,我一眼就看出“她是孩子的母亲”。师:从母亲不停的递石子中,我们看到到了母亲的耐心,还有一份更深层次的爱,需要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认真读课文47段,或许从对话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老师捉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解剖了“深深的母爱”,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三 、研读对话出示对话的句子:他母亲对我微微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别的孩子都这么玩。”“我告诉他,总会大中的。”母亲平静的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指导读:读第一句。母亲委婉而坚定。她顿了一下,她在想什么?生:她可能会想要不要把孩子看不见的事实告诉一个陌生人。师:他为什么轻轻说?生:她不想让孩子伤心。师:可是,别的孩子都这样玩,我的孩子_(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母亲想说而未说的话“我的孩子也能做到”)别的孩子都能打中,我的孩子_。别的孩子都能这样做,我的孩子_。是啊,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别人一样坚强自立。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母亲的话“别的孩子都这样玩。”“总会打中的”你读出了什么?生:勇于尝试,不退缩。这句话会在什么时候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母亲不是非得让孩子打中,而是要让孩子(生:进行尝试)师:是的,不管怎样,都要尝试。指导读:关键是他做了没有。去掉提示语,读出母亲的话。师:我们读懂了母亲关键是让去尝试,而不是他非得去打中。所以,母亲始终在递,仿佛在说:讨论:母亲仿佛在说什么?出示句式:母亲始终在递,仿佛说_生:母亲仿佛在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生:母亲仿佛在说:孩子加油,你会打中的。师:从这个“递”中,你看到母亲递给孩子的是什么?生:递给孩子的是信心,是勇气,是坚强。师:板书:鼓励 希望 信心 毅力。泛读,配乐。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在这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与母亲的对孩子的无言的爱。四 、 自由读全文。师总结出示:补充资料 盲人歌手杨光出示:大爱无痕,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五 终于,在“我”将离去时,听到了瓶子破碎的声音。板书 看不见的母爱 递石子母亲失明的孩子 鼓励 希望 信心 毅力听评课记录十时间: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地点:徐浦小学授课教师:徐浦小学陈天贞授课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灰太狼为了能抓住喜羊羊,天天坚持锻炼,每日围着狼堡前一块草地跑一圈;而喜羊羊为了更好的能躲避灰太郎的追击也为围着羊村的一块草地每日跑一圈。(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创设动画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请你判断一下,谁跑的路多?生:不能判断 生:面积要想知道谁跑得多,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课件出示长方形数据(长40km,宽20km),学生摆一摆(手中有小棒)、独立计算,算后小组交流(不合实际的数据,让学生产生了困惑,此时的摆一摆,只能算是形式上动手操作,并不能给予学生具体的帮助,有点画蛇添足之谦。)二、交流指名黑板上摆一摆。生:40+20+40+20为什么?谁能说得更完整些谁还有不同的摆法?生:(先摆再写)(20+40)2生:202+402求灰太郎的路程就是求什么呢?也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能不能根据三种算法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呢?师板书:长+宽+长+宽 (长+宽)2 长2+宽2 揭示完整公式 课件出示完整计算方法师:能不能按照老师的算法计算羊村的周长是多少?(长38米,宽52米)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我们再来计算一下喜羊羊的路程,求喜羊羊的路程就是求什么? (正方形边长:30km)独立列式学生汇报:304师:你是怎么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30+30)2 30+30+30+30 230+230哪个最简便?你能不能再说一说正方形的公式。翻书到61页,把公式补充完整出示完整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你发现了灰太郎和喜羊羊跑的路怎么样?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解决了还学会了 (公式的写法与读法让我质疑,这样的写法对吗?这样的读法可以吗?)三、练习1、请计算羊村和狼堡的游泳池的周长羊村(长方形长:25m,宽5m)狼堡(正方形边长:20m)教师出示答案,集体订正2、小灰灰的生日,灰太郎为小灰灰准备了一张贺卡,他打算将长为24厘米,宽为12厘米的贺卡围上一圈彩带,需要( )彩带?2412 24+122 (24+12)2手势判断师:为什么第一个不对?总结: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拓展题:一根神奇的魔棒,围城的长方形框架长4厘米,宽10厘米。如果围出的是正方形框架,那么正方形的框架的边长是多少?指名回答,师:为什么?第一个学生做出但没有答出为什么第二个学生:用同一个魔棒听评课记录十一时间: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下午第二节14:1514:50授课教师:徐浦小学宗罡课题:总复习“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出示课题,生齐读(直接引入课题,不拖泥带水。)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生回答,师板书:二、学生整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要求:1、以小组形式进行整理。2、先讨论知识如何分类,再商定用什么方式进行整理。3、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或分组或独自整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交流,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交流。)三、交流整理方法第一组按照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分类,交流说出了每个运算定律和运算的性质的意义,并用字母表达师:在除法的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为什么有个附加条件第二小组用树状图第三组 表格 定律、字母表示、举例师:看了三个小组整理的资料,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师:哪一份最有特色?小结:认识更深,整理更有水平(针对不同的整理方法,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理。)四、闯关1、眼明手快、连一连521+318+179=521+179+318 加法结合律627+1427=(6+14)27 加法交换律127+65+273+135=(127+273)+(65+135) 乘法分配律2、幸运52,SAY YES OR NO要求手势判断,错误要说出理由(1)234-34-66=234-(34-66) ( )纠正 3、灌篮高手一球定胜负(3178+4+1。822)12.5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找典型例子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拓展练习形式多样)五、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师:仔细、认真听评课记录十二时间: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地点: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授课教师:蒋海静老师课题:一年级数学上中下 左中右教学过程:一、 情景激趣,导入新课1、 以小强送蛋糕的生活实例引入师: 小朋友,你们瞧,这是谁?电脑出示小强送蛋糕图 小强: 大家好,我是小强,今天是外婆生日,我要给外婆送一个大蛋糕。外婆家动迁搬到了绿洲花园,瞧这是地址: 绿洲花园 1号楼 二楼中间一间 电脑出示绿洲花苑图小强: 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找一找吗? 师:原来今天小强要给他的外婆送一个生日蛋糕,小朋友,你们能帮小强找一找外婆家吗?2、学生到教师机上操作,根据地址找到外婆的房间。3、小强介绍这幢楼的居民小强: 对了就是这儿。师:外婆收到蛋糕后开心极了,还告诉小强一个秘密呢,原来这幢楼里住着很多我们认识的朋友呢!你们听!(电脑出现每层楼面的居民) 小强: 看,三楼住着小巧、小淘气、小丁丁;二楼还住着小胖、亮亮;一楼住着小玲、康康、小亚。嘿嘿,我今天可要好好的拜访他们一下啦!“上、中、下、左、中、右”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感到亲切,教师创设“寻找小强外婆的家”这个生活情景切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用于课本的学习,把学生迅速带入知识学习的氛围之中。同时自然引出了“居民楼层图”,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怎样用“上、中、下、左、中、右”等方位词准确描述物体的方位。二、 情景体验,探究新知1、 小组合作上机学习(书P17练习“谁住在这儿”)电脑出现小练习1“谁住在这儿”师:这就是小强要去拜访的4户人家,那么到底是谁住在这蓝色的房间里呢?小朋友,你们能不能对照这幅画面在电脑里选一选呢?请操作员进入小练习1,开始!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呢?(学生说,教师点)师:小朋友,你们都选对了吗?请操作员推出小练习1。2、 揭示课题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小强外婆住的这幢楼分为上中下三层,每一层又有左中右三间房间,今天呢,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一学用上、中、下、左、中、右这些方位词来表示物体的方位。 出示课题:上中下、左中右3、 巩固练习(书P17页“他们住在哪儿”)(1) 师:比如说外婆就是住在中间一层的中间一间。你们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说一说小巧、小胖、小丁丁、小亚这4个好朋友分别是住在上中下哪一层左中右的哪一间呢?请大家边观察画面边在组内讨论一下,开始!电脑出现小练习2“他们住在哪儿”(2) 学生汇报4、 小组分工合作,口头练习(1) 师:小朋友你们都说对了吗?接着我们再来听听小强怎么说? 小强: 小朋友,你们可真行!但是我还有些问题:谁住在中间的房间里?电脑出现问题“谁住在中间的房间里?” 师:谁能来回答小强的问题呢?(2) 学生回答(住在中间的房间的是。)(3) 师:说对了,小朋友,想一想,小强还有可能问什么问题呢?(4) 学生提问12个(5) 师:你们真聪明,小强也想到了这些问题,就在数学书上17页,请大家把书翻到17页,选择自己喜欢的12个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开始!利用简洁、直观的图示,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正确地使用“上、中、下、左、中、右”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小组学习时,组内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务”: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等,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并促使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三、 实践运用,内化新知1、 小练习3“参观绿洲花园环保园”(选择正确的方位词) 电脑出现环保园的图师:拜访了好朋友之后,小丁丁带着小强来到了小区中的环保园,看一看,园中有些什么呢?师:那么这些动物植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选择正确的方位词填入横线上,开始!学生核对,教师操作教师机2、 小练习4“给小动物们分房” 电脑出现新房子和小动物头像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小强今天来得可真凑巧,工作人员叔叔为小动物们运来了一幢小楼房,你们想不想为它们分配一下房间呢?师:先请大家在组内商量一下准备怎么分配,然后把小动物一个一个拖曳到你们给他们分得房间中,分配完毕之后点击ok,小动物就住进了新家,听明白了吗?开始!展示一组学生的分配结果教师提问:(1)谁住在谁的上面?(2)上面一层住这哪些小动物?师:小朋友,你能不能根据你们小组的分配结果也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我的收获:这一教学内容,选自九年制义务教学 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由于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经有了关于上、中、下、左、中、右等方位的基本概念,而怎样正确表述某一事物具体所在位置,对于他们来讲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关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蒋老师更关注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与实践,来学会用方位词准确表述物体的位置,从而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过程:情景激趣,引入新课,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寻找小强外婆的家”,自然地引出“居民楼层图”,把学生迅速带入知识学习的氛围之中。在“说说他们住在哪儿”、“参观绿洲花园环保园”、“给小动物分房”、“送机器猫回家”等教与学的活动环节中,采用了小班化特有的教学组织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探究怎样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述事物所在位置,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务: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等,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并促使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此外,我觉得比较成功的还有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了信息技术“交互式”的技术手段,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与用。蒋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了便于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鼠标的拖曳与点击,兴趣高昂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与用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听评课记录 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五册课题:Module 10 Manners Unit 1 You should look,then cross the road.教者:庄河仙人洞小学 李金玉年级:五年级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 Revision:1、 Introduce:2、 Greetings:3、 Read the safety rules: (老师说:注意交通安全很重要。Show the slide,then read it together in Chinese.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二、 Presentation1、 Teach the new words: 出示should 单词卡,带读(下面单词以同样的方法处理)不应该是shouldnt,过马路时一定要小心穿过cross,如果跟妈妈一起走,一定要抓住她的手,抓住是hold,手是hand;我们还要做文明小少年,见到老师要说好,说是say,考考你以前学过的单词hurry,这个短语会说吗?in a hurry.教师拿出一张一小孩果马路的图片说The boy is crossing the road.Its dangerous.然后教dangerous2、 Read these words again(看看今天谁是记忆单词的好宝宝?)3、 Listen to the tape(听录音,看看Sam按没按要求做呢?)学生回答:没有 老师提示回答并板书:You should look,then cross the road.4、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find “should” “shouldnt”学生找到后检测,教师板书You should hold my hand,too.You should say hello to my friend.You should take the right child.You shouldnt walk in the road.5、 Ask the student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