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高频头原理.doc_第1页
Ku高频头原理.doc_第2页
Ku高频头原理.doc_第3页
Ku高频头原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头原理前几日,在广州陶街市场淘宝,看到一只牌子为OXFORD(牛津)的二手双本振双极化Ku波段高频头。铭牌标识全是英文,品牌OXFORD,型号TE401,右上角有“CE”标志,品牌Logo下标明是通用LNB。技术指标如下: INPUT 10.711.7GHz LO:9.75 GHz INPUT 11.712.75GHz LO:10.6 GHz NOISE 0.85dB 外壳为一体铸铝,外壳上下盖接缝处配合密封紧密,表面喷涂黑色漆,色泽黑亮,未见漆膜脱落。重量较常见的Ku高频头重,制造商产地不详(估计是英国产)。揭开馈源口防水罩,它的馈源很精致,内表面光洁,馈源是四环结构,外环直径52mm,波导管内直径12mm。两个铜质极化振子比其它国产品牌的粗很多。极化隔离捧也为铜质。 由于店家不保证此高频头完好,售出后不予退换。且现场无法测试。但由于价格便宜,手感重量十足,加之前时在此购买的加洲(California)、嘉顿(Gardiner)等二手高频头,虽然它们外观不佳,但指标优异,性能稳定。用后十分满意,于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念头把这只二手高频头欣然买下。 回来后,将高频头装上已对准卫星的天线测试,这只高频头有噪声电平输出(接收机有信号强度值),用手或金属板盖住馈源口,输出电平有变化,这说明高频头的电源、高放等可能正常,但水平、垂直极化在高、低两本振条件下始终都无法收到卫星信号,怀疑本振频率偏移过大,反复调节高频头高、低本振微调螺丝也无法收到信号。证实此Ku高频头确实有故障。 双本振双极化Ku波段高频头工作原理分析 TE401双本振双极化Ku波段高频头电原理图(实物测绘,原PCB元器件无标号,原理图所有元器件标号均为笔者所加)见Fig 3。 几点说明: 高放管和本振混频集成电路型号不详; 所有电容未拆下测量,故图中电容容量均未标明; 所有阻容元件均为0805封装,TL074和75HCT14D为SOP14封装,7806为TO-220封装,BAV99W和BS62为SOT-23封装。 该高频头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单元组成: 1、供电单元 接收机馈送到高频头的13/18V直流电压经由U3(7806)稳压变成 6V供给各单元电路; U2:A、R201、C204构成一多谐振荡器,振荡脉冲送入由U2:B、U2:C、U2:D三门并联构成的缓冲器,在其输出脚输出幅度为05V、频率为1.67MHz、占空比约为50的方波脉冲,经双二极管D201倍压整流,电容C201和C202滤波产生约-2.6V直流电压,供给高放级负偏置(offset)电压和TL074负工作电压。 2、高频放大单元 Q1、Q2分别对由H、V两组相互垂直的极化振子输入的卫星信号进行低噪声高频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经镜频抑制滤波器滤波,抑制镜频噪声,再送入Q3放大,然后送到本机振荡混频单元。Q4、Q6、Q8分别为Q1、Q2、Q3三只高放场效应营提供适合的栅极偏压,保证高放管工作点的稳定,也是噪声最低、最佳的工作状态。 3、本机振荡器切换单元 对于双极化双本振单输出高频头(LNB)而言,两个不同频率的本机振荡电路是不允许同时工作的,必须用本振切换电路来执行切换。本高频头本振切换由U1(TL074)四运算放大器担任。 当接收机设定22K ON时,送入高频头的13/18V工作电压上迭加有22KHz脉冲信号“包络”,通过U1:C、C205、C206、R204组成的22KHz 有源带通滤波器选出22K脉冲,送入二极管D202作倍压整流,经C208滤波产生约 1V的直流电压(此电压高低与接收机输出的22K脉冲幅度有关)。该电压进入U1:D与由R208和R209分压产生的约 0.36V电压进行比较,由于TL074电源脚分别接 6V和-3V,故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为 6V,低电平为-3V。U1:D输出为 6V,U1:D输出再分别送入由U1:B和U1:A两电压比较器进行电压比较,U1:B输出为 6V,经D203电平钳位输出约0.6V至高本振,高本振工作;U1:A输出为-3V,低本振停止工作。 当接收机设定22K OFF时,有源带通滤波器输出没有22K脉冲,D202整流输出为0V,U1:A输出为 6V,经D204电平钳位输出约0.6V至低本振,低本振工作;U1:B输出为-3V,高本振停止工作。 4、极化切换单元 Q1、Q2两个不同极化的高频放大电路同样也是不允许同时工作的,也必须用本振切换电路来执行切换。该高频头极化切换由U2(74HCT14D)六施密特反相器中的U2:E和U2:F两非门和Dz201(14V稳压二极管)及R202构成。 当接收机设为垂直极化,送入高频头的直流电压为13V,Dz201反偏不导通,U2:F的输入脚(13脚)为“0”,其输出脚(12脚)为“1”, Q5截止,Q1失去D极电压而停止工作;U2:E的输出脚(10脚)为“0”,Q7饱合导通,Q2得到D极电压,处于放大工作状态。高频头处于V极化信号接收状态。 当接收机设为水平极化,送入高频头的直流电压为18V,超过Dz201反向击穿电压(14V),Dz201导通,U2:F的输入脚(13脚)为“1”(在工作电压5V时,74HCT14D输入高电平阈值约为2V),其输出脚(12脚)为“0”,U2:F的输出脚(12脚)为“1”,与上述情况相反,Q1处于放大状态,而Q2处于停止工作状态。高频头处于H极化信号接收状态。从而实现极化切换选择。 5、本振混频单元 本振混频单元由U4(型号不详,表面印有UN3)、空腔介质谐振腔、PCB等构成。 高频放大单元送来的高频信号送入U4 RF INPUT脚,高、低本振分别接入High OSC、Low OSC 两脚。混频后的中频信号经R401、R402、C402及微带滤波器送至F头,输出至室内接收机。 维修过程 拆开高频头盖,见其本振谐振腔与屏蔽盖是一体的,将高放、本振、混频全部罩住。拆下谐振腔,发现谐振腔和外壳的壁很厚,难怪重量十足,且外壳上下盖接缝处密封很严。 PCB为双层板,但反面仅是地线和电源。 目视检查,未发现有元器件明显的烧毁痕迹。因担心高频头过流烧毁卫视接收机LNB供电电路,遂用通用3A可调稳压电源调至13V由F头端子处送入高频头。通电后U3 7806输出电压正常,整机电流近100mA,较正常高频头电流稍低。 用示波器测量U2 74HCT14D 2脚无振荡脉冲输出,U2的14脚无电压,测R203(100)开路,换新后通电R203很快冒烟烧毁,判断U2损坏。由于没有74HCT14D,找一块74HC14贴片电路焊上,更换R203,U2的2脚已有振荡脉冲输出,但数分钟后振荡器停振,U2发热烫手,U2再次损坏。再查发现Dz201正反向阻值为“零”,已击穿短路。将Dz201和U2更换,通电后U2的2脚振荡脉冲输出正常,-3V正常。Q1、Q2的D极电压可随输入的13V/18V直流电压切换变化。检测高频头工作电流,约120mA,正常。接上卫星接收机,改变接收机22K 开/关状态,两本机振荡器切换也正常。 |前几日,在广州陶街市场淘宝,看到一只牌子为OXFORD(牛津)的二手双本振双极化Ku波段高频头。铭牌标识全是英文,品牌OXFORD,型号TE401,右上角有“CE”标志,品牌Logo下标明是通用LNB。技术指标如下: INPUT 10.711.7GHz LO:9.75 GHz INPUT 11.712.75GHz LO:10.6 GHz NOISE 0.85dB 外壳为一体铸铝,外壳上下盖接缝处配合密封紧密,表面喷涂黑色漆,色泽黑亮,未见漆膜脱落。重量较常见的Ku高频头重,制造商产地不详(估计是英国产)。揭开馈源口防水罩,它的馈源很精致,内表面光洁,馈源是四环结构,外环直径52mm,波导管内直径12mm。两个铜质极化振子比其它国产品牌的粗很多。极化隔离捧也为铜质。 由于店家不保证此高频头完好,售出后不予退换。且现场无法测试。但由于价格便宜,手感重量十足,加之前时在此购买的加洲(California)、嘉顿(Gardiner)等二手高频头,虽然它们外观不佳,但指标优异,性能稳定。用后十分满意,于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念头把这只二手高频头欣然买下。 回来后,将高频头装上已对准卫星的天线测试,这只高频头有噪声电平输出(接收机有信号强度值),用手或金属板盖住馈源口,输出电平有变化,这说明高频头的电源、高放等可能正常,但水平、垂直极化在高、低两本振条件下始终都无法收到卫星信号,怀疑本振频率偏移过大,反复调节高频头高、低本振微调螺丝也无法收到信号。证实此Ku高频头确实有故障。 双本振双极化Ku波段高频头工作原理分析 TE401双本振双极化Ku波段高频头电原理图(实物测绘,原PCB元器件无标号,原理图所有元器件标号均为笔者所加)见Fig 3。 几点说明: 高放管和本振混频集成电路型号不详; 所有电容未拆下测量,故图中电容容量均未标明; 所有阻容元件均为0805封装,TL074和75HCT14D为SOP14封装,7806为TO-220封装,BAV99W和BS62为SOT-23封装。 该高频头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单元组成: 1、供电单元 接收机馈送到高频头的13/18V直流电压经由U3(7806)稳压变成 6V供给各单元电路; U2:A、R201、C204构成一多谐振荡器,振荡脉冲送入由U2:B、U2:C、U2:D三门并联构成的缓冲器,在其输出脚输出幅度为05V、频率为1.67MHz、占空比约为50的方波脉冲,经双二极管D201倍压整流,电容C201和C202滤波产生约-2.6V直流电压,供给高放级负偏置(offset)电压和TL074负工作电压。 2、高频放大单元 Q1、Q2分别对由H、V两组相互垂直的极化振子输入的卫星信号进行低噪声高频放大,放大后的信号经镜频抑制滤波器滤波,抑制镜频噪声,再送入Q3放大,然后送到本机振荡混频单元。Q4、Q6、Q8分别为Q1、Q2、Q3三只高放场效应营提供适合的栅极偏压,保证高放管工作点的稳定,也是噪声最低、最佳的工作状态。 3、本机振荡器切换单元 对于双极化双本振单输出高频头(LNB)而言,两个不同频率的本机振荡电路是不允许同时工作的,必须用本振切换电路来执行切换。本高频头本振切换由U1(TL074)四运算放大器担任。 当接收机设定22K ON时,送入高频头的13/18V工作电压上迭加有22KHz脉冲信号“包络”,通过U1:C、C205、C206、R204组成的22KHz 有源带通滤波器选出22K脉冲,送入二极管D202作倍压整流,经C208滤波产生约 1V的直流电压(此电压高低与接收机输出的22K脉冲幅度有关)。该电压进入U1:D与由R208和R209分压产生的约 0.36V电压进行比较,由于TL074电源脚分别接 6V和-3V,故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为 6V,低电平为-3V。U1:D输出为 6V,U1:D输出再分别送入由U1:B和U1:A两电压比较器进行电压比较,U1:B输出为 6V,经D203电平钳位输出约0.6V至高本振,高本振工作;U1:A输出为-3V,低本振停止工作。 当接收机设定22K OFF时,有源带通滤波器输出没有22K脉冲,D202整流输出为0V,U1:A输出为 6V,经D204电平钳位输出约0.6V至低本振,低本振工作;U1:B输出为-3V,高本振停止工作。 4、极化切换单元 Q1、Q2两个不同极化的高频放大电路同样也是不允许同时工作的,也必须用本振切换电路来执行切换。该高频头极化切换由U2(74HCT14D)六施密特反相器中的U2:E和U2:F两非门和Dz201(14V稳压二极管)及R202构成。 当接收机设为垂直极化,送入高频头的直流电压为13V,Dz201反偏不导通,U2:F的输入脚(13脚)为“0”,其输出脚(12脚)为“1”, Q5截止,Q1失去D极电压而停止工作;U2:E的输出脚(10脚)为“0”,Q7饱合导通,Q2得到D极电压,处于放大工作状态。高频头处于V极化信号接收状态。 当接收机设为水平极化,送入高频头的直流电压为18V,超过Dz201反向击穿电压(14V),Dz201导通,U2:F的输入脚(13脚)为“1”(在工作电压5V时,74HCT14D输入高电平阈值约为2V),其输出脚(12脚)为“0”,U2:F的输出脚(12脚)为“1”,与上述情况相反,Q1处于放大状态,而Q2处于停止工作状态。高频头处于H极化信号接收状态。从而实现极化切换选择。 5、本振混频单元 本振混频单元由U4(型号不详,表面印有UN3)、空腔介质谐振腔、PCB等构成。 高频放大单元送来的高频信号送入U4 RF INPUT脚,高、低本振分别接入High OSC、Low OSC 两脚。混频后的中频信号经R401、R402、C402及微带滤波器送至F头,输出至室内接收机。 维修过程 拆开高频头盖,见其本振谐振腔与屏蔽盖是一体的,将高放、本振、混频全部罩住。拆下谐振腔,发现谐振腔和外壳的壁很厚,难怪重量十足,且外壳上下盖接缝处密封很严。 PCB为双层板,但反面仅是地线和电源。 目视检查,未发现有元器件明显的烧毁痕迹。因担心高频头过流烧毁卫视接收机LNB供电电路,遂用通用3A可调稳压电源调至13V由F头端子处送入高频头。通电后U3 7806输出电压正常,整机电流近100mA,较正常高频头电流稍低。 用示波器测量U2 74HCT14D 2脚无振荡脉冲输出,U2的14脚无电压,测R203(100)开路,换新后通电R203很快冒烟烧毁,判断U2损坏。由于没有74HCT14D,找一块74HC14贴片电路焊上,更换R203,U2的2脚已有振荡脉冲输出,但数分钟后振荡器停振,U2发热烫手,U2再次损坏。再查发现Dz201正反向阻值为“零”,已击穿短路。将Dz201和U2更换,通电后U2的2脚振荡脉冲输出正常,-3V正常。Q1、Q2的D极电压可随输入的13V/18V直流电压切换变化。检测高频头工作电流,约120mA,正常。接上卫星接收机,改变接收机22K 开/关状态,两本机振荡器切换也正常。 | 经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雷击高压沿馈线进入高频头,击穿Dz201和U2,导致R203过流烧断。更换U2后,未检查Dz201,通电后13V/18V电压直接加到U2第13脚,大大超出U2的工作电压VCC( 5V),造成U2再次损坏。由于U2损坏,无-3V产生,高放栅极偏置不正常及极化切换不工作。 按拆卸相反顺序装好PCB板,紧固谐振腔、上盖螺丝。谐振腔的螺丝一定要上紧,否则本振频率会飘移。 先拿一个工作正常的双本振高频头装到45cm卫星天线上,连接假百胜P-3800接收机,设定本振为9750/10600MHz双本振,输入11132 V 26667下行卫星信号参数,将卫星天线对准113E帕拉帕卫星。接收机断电后天线换上该维修高频头,拆下高频头上盖,接收机设定22K为OFF,用螺丝刀调节低本振频率微调螺丝,待旋入约两圈时,信号质量已达到9.34dB。再输入11472 V 15558,信号质量达到10.46dB。为了检验另一极化接收是否正常,遂将该Ku头旋转90,极化设置由“V”改成“H”,观察信号质量基本未变。证明该Ku头两极化接收均已正常。高频头低本振频率校准基本正常。 换上正常高频头,将天线对准110.5E鑫诺卫星,在接收机上输入12620 V 32550下行卫星信号参数,再次换上该维修高频头,设定22K为ON,调节高频头高本振频率微调螺丝,至信号质量为最大。高频头高本振调校基本正常。 输入其它几组信号测试高频头,经测试,12620 V 32550一组为8.2dB,12302 V 41530一组为6.2dB,12380 V 41530一组为8.92dB,12440 V 41530一组为7.9dB,12500 V 41530一组为6.9dB。对比国内产某品牌的标称噪声0.7dB的双本振高频头,指标还略有优势。合上高频头上盖,试下载鑫诺卫星12620V32550一组FAT教育节目,工作数小时,图像、伴音正常,说明此Ku高频头故障己经排除。 心得及感言 常见的LNB(高频头),无论是C波段高频头,还是Ku波段高频头,工作原理都基本上是相同的,差异仅仅是所使用的元器件不同,工作的频率范围不用。双极化、双本振高频头对照单极化、单本振高频头仅增加了极化、本振切换单元。它们的信号处理流程(信号链路)基本相同。当然,双极化双本振 C波段单输出工程用高频头在极化信号处理与常见高频头有所不同,它采用两个本振频率5150MHz和5750MHz,对水平和垂直极化信号分别进行处理,在3.74.2GHz范围内的两个极化的信号就被分别变为9501450MHz和15502050MHz内互不重叠的中频频率,其输出中频在两段频带内同时输出两个极化信号,可同时接收到两个极化的卫星信号。其基本原理还是与前述高频头一样。 对于双输出或多输出高频头,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单极化(或双极化)高频头组合为一体,其输出可分别对应一种极化信号输出,或者是两个双极化头的各自输出,只是它们的电源和本振单元共用。 常见的高频头故障多为雷击和水汽进入侵蚀造成。雷击损坏的部位多见三端稳压器和极化切换两部分,高放、本振级故障极少,所以应首先检查电源和极化切换单元;水汽侵蚀损坏的部位多见极化振子(极化探针)、高放、本振、PCB微带等部分,所以应重点检查这些部位有无锈蚀现象,如有,清除锈蚀氧化物,用酒精清洗后烘干,大多数水汽侵蚀高频头都可恢复正常。掌握这些小技巧,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在修理过程中,如无必要,最好不要旋动本振频率微调螺丝。虽然可以用上述简单的方法调校高频头本振振荡频率,但在业余条件下是不可能精确校准本振频率的。由于在维修过程中,需要拆装本振谐振腔,即使未动过本振频率微调螺丝,本振频率可能会有一定的偏移,所以如有条件,可接上有盲扫功能的接收机(如同洲CDVB3188C)扫描节目,下载后调出机内节目参数,对照官方发布的卫星节目下行频率参数推算出维修后高频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