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20).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20).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20).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20).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爱莲说。2.翻译并背诵爱莲说,掌握文言常用实词。3.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4.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5.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重点】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及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难点】理解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能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导入新课文体作者读一读译一译析一析背一背延一延导入一:点题型设计意图由莲花引出课题,过渡自然,点明主题。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2-1-c-n-j-y导入二:关联型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赞美荷花的古诗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的古诗积累。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挖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导入三:谜语型设计意图通过谜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配以古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利用课件播放千姿百态的荷花,配古曲水中莲。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大家说说,你觉得莲花美么,美在哪里。一、了解文体,熟悉作者设计意图了解“说”这种文体的基本常识,为下面更好地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做好准备。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题目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2.简介作者。明确本文作者周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人们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二、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准节奏,为下面准确背诵课文做准备。1.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2.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生字字音:蕃(fn)淤泥(y)清涟(lin)濯(zhu)噫(y)亵玩(xi)鲜有闻(xin)3.齐读课文。三、译一译设计意图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利用原有的文言文知识自己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自读自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指导:(1)落实重要实词。落实重要实词是文言句子翻译的重点,对句中出现的重要实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2)把握句式特点。主要考查内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型的理解翻译能力;对文言文判断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被动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语句大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理解语句大意;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语句大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语句大意。1.自由读课文,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3.注意如下重点语句的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明确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在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明确(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明确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4)莲,花之君子者也。明确莲,是花中的君子。四、析一析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的每一段落,帮助学生逐步梳理清楚文章的大致内容、主旨思想、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等。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明确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赋予莲花高洁质朴、正直芳香的品格。(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做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明确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的反衬作用。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小结: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1教育网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明确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明确“谓”。文中有哪一个字做了提示? 明确“噫”。(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怎么读?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五、背一背设计意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背诵,增强了学生背诵的兴趣,提高了背诵的效率。1.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2.结合前面对每一句的翻译和“说”过程的梳理,用前后关联法指导学生背诵。3.小组之间展开背诵对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诵得既快又准确。六、延一延设计意图设计两个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的句式说一段话。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孩子之间的攀比风”),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