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doc_第1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doc_第2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doc_第3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doc_第4页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尺子,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估测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教学重点:1、认识尺子,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教 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师傅一拃的模型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活动一:师:小朋友们好。你们昨天晚上看过动画片吗?老师昨天晚上也看过动画片了,猜一猜我看的动画片的题目是什么?告诉你们吧,老师看的动画片的题目是阿福的新衣,想看吗?来,我们一起来看。(放映动画阿福的新衣)动画内容:有一天,一位叫阿福的年轻人来到了一家缝衣店,“师傅,我要做一件上衣”。缝衣店的老师傅一边给他量衣服,一边告诉小徒弟:“身长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小徒弟在一旁认真地记录:“身长三拃,袖长”。衣服量好后,小徒弟就按照记录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身长一拃、两拃、三拃”。两天后,阿福高高兴兴地来拿新衣服,穿上一看“啊,太小了!”,老师傅用手量了量新衣服,就埋怨起徒弟来:“告诉你身长三拃,你怎么做成了两拃?”小徒弟莫名其妙:“我,我是做成了三拃啊?这是怎么回事?”活动二:师:看了这个动画,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是啊,师傅量得是身长三拃,徒弟做得也是身长三拃,怎么会把衣服给做小了呢?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师:是的,他们两个人的拃不一样长,量出的身长就不相同。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助小徒弟找出了原因,我替做衣服的小徒弟谢谢小朋友们。那想个什么办法使做出来的衣服不大也不小,正合身呢?能把你的想法再说具体点儿吗?(学生如果想不出来,老师可以提醒小朋友们联想一下量校服的阿姨所使用的工具尺子)小结: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傅和小徒弟听了以后啊,一定会把阿福的新衣服做得不大不小正合身的。活动三:师: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人们之间互相交流的方便,人们通常都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小朋友们有尺子吗?来,仔细地观察一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看谁观察得仔细,发现得多。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厘米的认识(齐读课题)厘米是长度单位,当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如书、本、笔的长度时就用厘米做单位。再观察一下,尺子上还有什么?猜猜从哪到哪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活动四师:多有趣啊,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想不想知道老师傅的一拃有几厘米长?先来估计一下。师:到底哪个小朋友估计的更准确一点呢?还是用尺子来量一下吧!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合作来量一量。(师发放学具师傅一拃的模型)(屏幕显示:师傅的一拃及 一把尺子 )教师总结测量的方法: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师傅的一拃确实是18厘米长,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都要把物体的一头对准尺子的0刻度,那么,另一头指向数字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师:知道了师傅的一拃有多长,我们再来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好不好?屏幕显示:徒弟的一拃(与师傅的一拃对应)师:谁来估计一下,徒弟的一拃有几厘米长?师:哪个小朋友估计得最准确呢。请看师:想不想量一量你自己的一拃有多长?那就拿出尺子来仔细的量一量吧!(课件:判断正误)活动五:师: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了,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老师发给小朋友们每人一根1厘米长的小棒,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找一找在你身上或者身边有哪些物体,它们的长度跟这根1厘米的小棒长度差不多,也是1厘米。师: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东西,它们的长度是1厘米,只要小朋友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找到。师:想不想再量一量别的物体的长度?师:你最想量什么?师:想量什么就量什么,量之前先估计一下有几厘米长。汇报测量结果。(略)全课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并且学会了测量。还想不想继续来量?老师建议你们回到家里,选一些你喜欢的物品,先估计一下,再量一量它有多长,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和全班的小朋友交流,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观看动画生可能提出:为什么会把衣服做小了呢?学生在小组里认真地商量、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师傅的手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的手大,一拃就长;徒弟的手小,一拃就短。师傅的拃比徒弟的长;徒弟的拃比师傅的短。学生可能回答:师傅来量,师傅来做徒弟来量,徒弟来做用尺子来量生各抒己见(略)教师总结,得出:同一个人来量,同一个人来做或者用尺子来量就不容易出错。学生手拿尺子,边观察边和小组里的伙伴交流,老师巡回到各小组里俯下身子听取学生的观察所得。学生可能发现:尺子上有数字,这些数字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尺子上有许多长的、短的竖线条(刻度线)0的旁边有两个字母cm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cm (板书) 学生看着尺子,交流各自的见解:0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920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56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生可能估计19厘米、20厘米、30厘米教师对此不作评论,允许学生自由估测。小组合作测量,然后总结测量方法。到实物展台前交流各小组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学生可能估计:20厘米 15厘米 12厘米 17厘米教师对此不作评论,允许学生自由估计。生兴高采烈地测量之后,同桌交流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学生在小组里边观察,边思考和议论,教师巡回,适时点拨。集体交流:学生可能会找到:和拇指甲盖差不多,和食指的宽度差不多,和学具袋里的小正方体的长度差不多,学生量,教师巡回指导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动画,生动再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积极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动思考,参与问题的讨论。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和长度单位“厘米”,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关注全体,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动手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中,自己感悟测量的方法。能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进一步体会测量的方法通过游戏,使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给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 学 设 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阿福又要去做衣服,他这次想做一件长袍,缝衣店的师徒俩吸取上一次的教训,不能再用来量,他们也买来了一把尺子,这次阿福做衣服肯定不会再出错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师接着讲故事)师傅拿着再给阿福量身长,师傅说:是1米,徒弟说:是100厘米。师:看到这儿,你想提什么问题呢?学生交流。师:学了今天的内容,这些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的。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师:阿福的长袍到底做成1米,还是100厘米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师傅用的那把尺子吧。(出示米尺)师:请用你的直尺来量一量它多长。学生测量米尺的长度。2、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我们用直尺测量这把尺子的长是100厘米,今天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这把尺子的长,这个新的单位就是“米”。100厘米就是1米。(板书:1米=100厘米)米用字母m表示。师:认识了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你能对师徒俩的测量结果进行判断了吗?3、体会米的实际意义(1)伸出胳膊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生自己比划1米的长度(2)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米?学生交流(3)动手量一量:如1米长度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量桌子的长,看看1米到哪儿,量桌子的高,看看够不够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估一估,量一量观察周围的物品,估一估它有多长,再量一量,看看用什么单位比较好?(凳子的高、红领巾的长、小黑板的长和宽、窗玻璃)2、找朋友(填cm还是m)屏幕显示一枝铅笔长7( ) 旗杆高约8( )毛巾长约60( ) 房子高约3( )黄瓜长约20( ) 衣柜高约2( )3、动脑筋大家估计一下,黑板的长有多少?用我们手中的米尺怎么测量?小组讨论,请一个小组到前面量,其他同学看,再发表意见。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最棒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生看课件,师讲故事。生提问题: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米是什么?师徒俩谁说得对?学生测量并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