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旷达乐观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副画,大家看这幅画美不美?美在哪?看了这样一副画你的心情怎样?是啊,这幅画真是太美了,在900多年前,著名的大文豪苏轼也曾经历过有着如此美景的夜晚,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记承天寺夜游 。有时,为了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适当地了解写作作者的背景是很重要的。好,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苏轼都有哪些了解,谁给我们介绍介绍。(学生充分回答后,教师适当补充)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后现在我们可以来读一读他的这篇佳作了。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老师范读,听清读音和句读。 2、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4、学生齐读 5、拖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拖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拖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三、析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解决学案中的字词句问题,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感受美景、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四、品内容:赏美景、悟心境(一)赏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苏轼找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板书:寻友赏月学生找后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板书:庭中月色) 师:那他们在庭中见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光,还有竹子、柏树的影子;还有水中的藻和荇 师:请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师:现在你认为这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月光和竹柏的影子 师: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生:月光的照射 师:请同学们再次翻译一下全句。后引导学生体会欣赏美景的心情。 用拖音朗读法大声读一下该句子,后再在“盖”字前加上“哦”再读。 体会作者心情。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梦初醒。-那是一幅清幽宁静、皎洁空灵、摇曳多姿似真似幻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 师:景色如此优美,可见苏轼携友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用加字的方法再读一下。在“盖竹柏影也”加上“哦”。体会赏月的欣喜。-师总结:可以说这篇美文的字约义丰,让我们相隔千年还能感受到了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读出苏轼当时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补充板书:庭中月色-空明澄澈、宁静淡泊)(二)品心境-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冬夜,也许别已酣然入梦,而苏轼却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并且还有张怀民同游同赏,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他是“闲人”,有时间欣赏。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怎么理解?先翻译一下。 师:生活中真的夜夜都有月?处处都有竹柏吗? 生:不是。 师:那苏东坡怎么这样写呢?难道是他犯了个低级错误吗? 生:不是。这里的月和竹柏可以理解为美景。 师:月光 竹柏象征美景。 这里的“闲人”清闲的人,那我们能否从文中描述的细节中体会到他此时的清闲?(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其行。步于中庭。) (板书:月下抒怀)师:这些地方都不难体会出一种清闲的生活。那这里又说“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别人都没有出来欣赏美景,怎么只有他们两个人呢?请大家看注释:因为此时他是被贬官黄州,当了团练副使,有职无权,不得签书公事。张怀民也被贬到黄州。师:这里似乎是说自己和怀民因遭到贬谪,没有重要公事而忙,无官(权)一身轻,故有很多闲暇,才会来夜赏明月。那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呢?生:不愿意 指名学生补充作者介绍: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38岁就担任密州太守,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0岁转任徐州太守他抗洪救灾,力挽狂澜。如此壮志满怀年轻有为的苏轼,却从春风得意到谪居黄州,可以说他正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落差,他的痛苦孤独可想而知。 师:而此时他却故意说自己是“闲人”,能折射出他怎样的心理? 生:自嘲、无奈、落寞、悲凉 师: “闲人”二字包含着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我们这样读试试“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仿读,读出自嘲和无奈。)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学生试读,齐读。-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比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请同学们在句子后加上“哈哈”字,再大声读读这个句子。是吧!大家是不是能从中要求读出作者的那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我们一起来再试试)-学到这,我们不难感觉作者入夜即睡,清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悠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有闲情雅致。处处有美景,而冬夜出游赏月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所以,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既是“清闲的人”,又是那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在“闲人”二字里,饱含了作者那“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以及自我排遣的豁达乐观 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既要读出古文味,又要读出“闲人味”。 -是啊!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哪怕是身处逆境也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灯具库存收购合同范本
- 购买维修配件合同范本
- 连锁酒店合伙合同范本
- 物业出租空地合同范本
- 维修内河船舶合同范本
- 翡翠商品交易合同范本
- 物业维修维护合同范本
- 贸易采购服务合同范本
- 小学北师大版3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 21.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浙教版
- 沁园春雪朗读技巧指导教案设计
- 温度检测及仪表
- 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
- 国开电大应用写作(汉语)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4单元:面积问题专项练习(解析版)人教版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JJF 1975-2022 光谱辐射计校准规范
- 布袋除尘器技术协议
- 危大工程验收记录表(模板工程)
- 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运营课件(完整版)
- 绿色城市任务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