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技术.doc_第1页
有线电视技术.doc_第2页
有线电视技术.doc_第3页
有线电视技术.doc_第4页
有线电视技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综合介绍了北京有线电视网络目前实施的系统组成,特别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HFC 款待接入网的拓扑结构,及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关键词:线电视网络 同轴电缆混合网络 HFC 双向传输l有线电视系统技术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有线电视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一支新兴产业。中国有线电视技术从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系统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从VHF频段、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到750MHz、860MHz有线电视城域网系统,从同轴电缆传输到光缆、电缆、MMDS等多种传输技术的混合应用,从只传输模拟信号到模拟、数字信号的混合传输,从单向广播网到双向交互网络。同时,先进的数据传输设备、数字传输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成功运用,中国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今天已经确立了它在国家信息化结构框架“三网一平台”的基础网络地位。有线电视技术先进,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型共用天线系统、大型共用天线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 11小型共用天线系统阶段(19751985年) 1、生长的自发性 2、经费的自筹性 3、企业的主动性 4、系统的分散性 5、节目源的局限性 12大型共用天线系统阶段(19851995年) 13有线电视系统阶段(1996-现在) 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阶段。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纤、电缆、MMDS微波等传输技术,在省、市、县各行政区域范围内建设有线电视网。目前正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网络实践,一个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A平台和一个以传输数据为主的B平台已经取得成功。既保证了千家万户收看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又为数据通信和各种信息的传输提供高速率、大容量、低资费、安全可靠的传输手段。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己开通采用数字技术的光缆干线,实现了全省、全市范围内的联网。同时,全国骨干网采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为开展数字、数据传输业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我国有线电视进人了实现数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体信息网的实验阶段。 2有线电视系统性能指标及相关标准 21基本概念 1、有线电视Cable televition(CATV):用射频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 2、付费电视Pay-TV:采用加、解扰技术,用户需额外付费方可收看的电视节目。 3、双向有线电视Two-way:具有上、下行传输的有线电视系统 4、前端Bead end: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用以处理需要传输的由天线接收的各种无线信号和自办节目信号的设备。 5、分前端hub headend:系统辅助前端,通常设置在服务区中心。其向下传输模拟和数字电视信号,同时接收源于服务区内所有用户上行传输的信号。 6、干线系统Trunk feeder system:在有线电视广播系统中,用于各类前端之间或前端与各分配点或各光节点之间传输信号的链路。 7、光链路optical link:利用光纤通信技术传输声音、图像和数据信号的链路。一般由光发送机(电光转换器)、光纤、光接收机(光电转换器)及其它必需的光器件(如光放大器、光连接器、光分路器和光衰减器等)组成。 8、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qhybrid fibercoaxial以光纤为干线、同轴电缆为分配网的接入网。 9、光节点fiber node:为HFC网络中完成光、电或电、光转换的节点,以光纤与前端(分前端)相连,以同轴电缆与分配网络相连。 10、下行传输通道downstream transmiwssion path:HFC网络的一部分,其信号在下行方向从前端或任何其它中心节点分配到用户的网络部分。 11、上行传输通道upstream transmissionpath:HFC网络的一部分,其信号在上行方向从连接到网络的用户到前端或任何其它中心节点的网络部分。 12、系统输出口System outlet:连通用户线和接收机引入线的接口装置。 13、双向用户端口two-way subscrider port:用户室内的可向下传输信号和向上传输信号的双工接入端口。 22性能定义 1、图象载波电平:在75Q终端上调制包络峰处(同步头)的图像载波电压的有效值,以dBuv表示。 2、伴音载波电平:在75欧姆终端上无调制声音载波电压的有效值,以dBuv表示。 3、载噪比(cN):图像载波电平有效值与规定带宽内系统噪声电平均方根值之比,用dB表示。 4、交扰调制比(CM):在系统指定点,指定载波上有用调制信号峰一峰值对交扰调制成分峰一峰值之比,用dB表示。 5、载波互调比:在系统指定点,载波电平对规定的互调产物的电平之比,用dB表示。 6、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CCSO):在系统指定点,图像载波电平与在带内成簇集聚的二次差拍产物的复合电平之比,用dB表示。 7、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CTB):在系统指定点,图像载波电平与围绕在图像载波中心附近群集的复合三次差拍产物的峰值电平之比(多簇产物时应取叠加功率),用dB表示。 8、交流声调制比(HM):基准调制与峰一峰值交流声调制之比,用dB表示。 9相互隔离:在待测系统的频率范围内,任意频率上系统某个输出口与另一个输出口之间的衰减,对任何特定的设施,总是取其频率范围内所测得的最差值做为相互隔离,用dB表示。 10、色度亮度时延差:电视信号中色度和亮度分量通过被测系统之后,它们的延时不等称为色度亮度时延差,用m表示。 11、回波值:在规定测试条件下,测得的系统中由于反射而产生的滞后于原信号并与原信号内容相同的干扰信号的值。 12、上行汇集噪声:源自于用户端、电缆和无源传输设备引入的干扰,以及光纤和有源设备自身产生的噪声在前端或分前端汇集形成的噪声。 13、上行最大过载电平:保证链路中上行光发射机和放大器不造成严重过载失真条件下,在用户端可以注入的最大上行电平值。 14、上行通道群延时:在规定频段内不同频率信号从用户端到前端接收端产生的传输时间差。 15、上行通道传输延时:信号从最远路由用户端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传输的总延时。 16、窄带数据频段:适应于传输窄带低速数据的信道频段 17、宽带数据频段:适应于传输宽带高速数据的信道频段 18、通道串扰抑制比:在双向系统运营时,上行信号(满负载时)对下行电视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传输技术指标劣化。下行图象载频电平与因此产生的寄生产物电平的比值。 19、上行通道的载波汇集噪声比(CN):用于在规定上行测量信号源电平值为标称值条件下,对上行物理通道作广义性的传输质量判别。CN=上行信号电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一上行汇集噪声电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 20、用户端口保护隔离能力:当某用户端引入强干扰时,可能导致某信号频段(信道)停止服务。系统对其引入干扰抑制的分贝值。 21、用户电视端口噪声抑制能力:在同一用户室内,规定其用户电视端口(或电视传输物理通道)相对于该用户的双向数据端口(或数据物理通道)对上行传输公共通道具有的抑制(隔离)能力。 22、上行电平:上行信号功率(P1)与基准功率(P0)比的分贝值,即101gPlP0。通常用dBuv表示。以在75欧姆负载电阻上产生luv电压的功率(0.0133uuW)为基准。 23、上行传输增益:在双向用户端口注入电平为A1的信号,经过上行传输通道,在前端或分前端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处测量到的电平为A2,上行传输增益G=A2-A1以dB值表示。 23系统性能指标 1、下行传输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1)系统输出口电平(dBuv)60-80 (2)载噪比(dB)43(B=5.75MHz) (3)载波互调比(dB) 57(对电视频道的单频干扰) 54(电视频道内单频互调干扰) (4)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dB)54 (5)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dB)54 (6)交扰调制比(dB)46+10Lg(N一1)(N为电视频道数) (7)载波交流声比(%)3 (8)色亮度时延差(ns)100 (9)回波值(%)7 (10)微分增益(%)10 (11)微分相位(度)10 (12)系统输出口相互隔离度(dB)330(VHF)22(其它) (13)特性阻抗75欧姆2、上行传输通道主要技术要求:(1)特性阻抗75欧姆(2)频率范围(MHz)5-65(基本信道)(3)标称上行端口输人电平(dB,V)100(设计标称值)(4)上行传输路由增益差(dB)10(任意用户端口上行)(5)上行通道频率响应(dB)10 94618MHz)15(32MHz范围内)(6)上行最大过载电平(dBuv)112(三路载波输人,当二次或三次非线性产物为-40dBc时测量)(7)载波汇集噪声比(dB)20(Ra波段) 26(Rb、Rc波段)(电磁环境最恶劣时间段测量,一般为18点-22点,注入上行载波电平为l00dBuv,波段划分见附表)(8)上行通道传输延时(us)800(9)回波值(%)10(10)上行通道群延时(回30(任意32MHz范围内)(11)信号交流声调制比7(12)用户电视端口噪声抑制能力40(13)通道串扰抑制比(dB)54附表:上行传输通道波段划分波段频率范围(MHz)业务内容传输媒质条件Ra5.0-20.2上行窄带数据业务、网络管理(上行)共缆Rb20.258_6上行竟带数据业务共缆Rc58.6-65.0上行窄带数据业务、网络管理(上行)共缆24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GBT6510-19962、GYT106-19993、GYT121-1995有线电视电缆传输网络有线电视电缆传输网络,作为有线电视城域网的一部分,其规划设计,从规划思路、设计标准、技术指标、施工工艺规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线电视电缆传输网络已不再象以往那样:每个小区都自成体系,具有接收电视信号的前端、传输外线和楼内分配网络,属于封闭的、小型独立的共用天线系统。今天的电缆传输网络不需要前端,要建成双向传输宽带网络,它不但要符合达到相关的国家标准,还必须执行所在地域有线电视网的总体技术要求。51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在HFC接入网中,为了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同时采用了空分复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技术。从光节点至前端(或骨干网的分前端)的光纤传输链路中,上下行信号采用空分复用:从光节点到用户的电缆网中,上下行信号采用频分复用,数据传输采用时分复用方式,52回传通道的噪声在HFC网络中,反向通道的汇集噪声是影响双向数据传输的主要问题。由于反向噪声大,数据传输链路的CN大大降低。因此,解决反向回传通道的噪声问题,是c网络顺利开展双向业务的关键。上行通道中汇集的噪声来源于多种形式。其中,影响上行信号传输的主要是信号的削波失真、网络结构噪声和侵入噪声。(1)削波失真主要由系统中的反向回传光发射机和双向放大器等传输设备的非线性失真造成。(2)结构噪声主要来源于系统中的有源设备的器件自身产生的基础热噪声。同时,由于放大器的级联以及各支路回传信号的汇集,造成噪声的功率叠加,形成“漏斗效应”。(3)侵入噪声主要由外界电磁波的侵入造成。是一种随机的、不规则的射频干扰。它是HFC网络开展双向数据通信需要努力克服的技术难题。系统中的侵人噪声主要有两种,即:A窄带短波信号的干扰:B冲击脉冲干扰:主要包括雷电、电动机、发动机,以及家用电器设备产生的脉冲干扰。53电缆分配网络的组成1、传输系统包括光节点中的正、反向RF放大模快、双向延长放大器、线路分支器、分配器、供电器、同轴电缆等。光节点中的正向光接收机将下行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经置于光节点内的RF宽带放大器放大至较高电平,再由延长线上的延长放大器、同轴电缆和线路分支、分配器,将信号下行信号分路传送给各分配系统。来自分配,系统的反向回传上行信号,从分配放大器的输入端口沿着正向传输的途径进行反向回转,经同轴电缆、线路分支器、分配器、延长放大器,进入光节点,送人回传激光器。2、分配系统包括双向分配放大器(即楼头放大器),分支器分配器,双向用户终端和同轴电缆等。延长线路将下行信号传送到各分配放大器的输入端。分配放大器将信号放大至所需电平后,经过同轴电缆、分配器、分支器,传送给每个用户终端。来自用户的反向回传上行信号,从用户应用设备的回传发射机,通过用户电缆回送人用户终端,经过分支器、分配器和同轴电缆,送到分配放大器的输出端,经分配放大器放大到合适的电平,从分配放大器的输入端送入传输系统。54电缆分配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由于住宅小区的网络规划受土建规划的制约,各种形式风格住宅小区的土建设计千差万别,建筑物大小、高低、形状各异。特别是各小区内建筑群体布局各不相同。因此,住宅小区的网络规划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只能因地制宜。1光节点的位置光节点应设置在服务区的中心建筑物内,以达到尽量减少延长线电缆传输的最远距离,并减少延长放大器的级联的目的。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