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知道的足踝生物力学.doc_第1页
不得不知道的足踝生物力学.doc_第2页
不得不知道的足踝生物力学.doc_第3页
不得不知道的足踝生物力学.doc_第4页
不得不知道的足踝生物力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性解剖足踝部生理解剖足踝部分为后足(hindfoot或rearfoot)、中足(midfoot)、前足(forefoot)三部分。后足是由距骨(talus)和跟骨(calcaneus)组成,是踝关节最重要的部分;中足由7块小骨头组成;前足为跖骨(metatarsus)以下部分。足踝关节(Ankle joint)足踝关节主要由包围距骨之三个关节面组成:胫距关节(talo-tibial joint),距下关节(subtalar joint),距舟关节(talo-navicular joint)。踝关节轴线(Ankle axis)距下关节为了要应付行走时足部形状的改变,呈现S形立体交叉的关节面,其关节轴线为从内测前上方向外侧后下方倾斜。因此距下关节的关节活动系主要沿着轴线,自然产生旋前(pronation)和旋后(supination)两种动作。旋前(Pronation) 旋后(Supination)旋前(pronation)=背屈(dorsiflexion)+外展(eversion)+外翻(abduction)旋后(supination)=跖屈(plantar flexion)+内收(inversion)+内翻(adduction)足部纵向参考轴线(Axial reference line)足部之纵向中心轴线,为通过跟骨中点至第二跖骨头中点之直线。步态动作着地期(Heel strike phase)在足跟着地时,是从跟骨外侧先触地,再向内侧翻转(Lateral-to-medial heel strike),因为摩擦力的关系,距下关节会从轻微旋后姿势 (supination)转为旋前姿势(pronation),这种姿势转变主要的作用就是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吸震作用)。检查鞋子时,足跟外侧通常磨损比内侧多一些,这是正常现象。站立期 (Stance phase)为了吸收身体的重量与着地的冲击力,会使距下关节产生旋前动作(pronation),促使原来前足内翻(约8度)转而贴向地面,接着足跟轻微外翻,胫骨向内转(tibia internal rotation)。这种距下关节旋前角度的控制,主要是受头与关节面之影响,肌肉控制所占的角色很少。站立中期 (Midstance phase)此期负重之下肢股骨与胫骨开始外转(external rotation),使距骨产生旋后(supination)动作,最后距下关节回复到正中位置(neutral position)。推进期 (Propulsive period)从足跟离地开始,进入推进期,此时距下关节回复到正中位置。有效率的推进,必须依赖前足和后足之骨关节互锁机制(osseous locking mechanism),互锁的主要位置在跟骰关节(calcaneocuboid joint)及相关韧带。骨盆位移(Pelvic displacement)当两脚交替着地时,骨盆不断位移,主要目的在保持平衡。膝关节外翻(genu valgum)使胫骨在站立期接近垂直地面,这会使重心偏移减少,也同时减少骨盆之位移。大体来说,正常行走时膝盖以下与地面接近垂直,如果从跟骨后方做中垂线,会与小腿下1/3之中垂线平行。距下关节之正中位置(Subtalar Neutral Position)距下关节的正常活动角度,2/3为旋后(supination)约20度,1/3为旋前(pronation)约10度。在俯卧位姿势下,一手握住踝关节前方距骨头两侧凹陷处(内外踝前下方凹窝),一手将足底外侧第四五跖骨向上推至距骨头两侧间隙一致,此时称为距骨下的正中位置(neutral position of the subtalar joint)。站立时下肢之正常角度正常站立时,胫骨呈现内翻角度为4度(tibial varum)。这使鞋垫后跟部需内建4度的原因。编注:不论前足或后足变形,矫正的结果都希望回到4度内翻的正常位置(也就是距下关节之正中位置),所以是否需要人人量身订做鞋垫实在有待商榷!若直接采用足弓大小之内翻4度标准鞋垫,将可以大大缩短制作过程,降低成本,减轻病人负担。前足底面与跟骨中分线垂直。所有跖骨头应在足底同一平面。跖骨头远端会形成一抛物线。正常人行走时双脚外开7度,站立时外开5-18度(Fick angle)。正常成人胫骨股骨角度约5度。注意在幼儿时期,这个角度是会改变的,2岁以前先是内翻,2岁以后变成逐渐外翻,约在4-5岁以后才维持稳定在5度。站立時,體重的50-60分佈在足跟,40-50分佈於蹠骨頭。正常行走時,足部負重是體重的1.2倍,奔跑時增為2倍,從60公分高處跳下時,負重高達5倍。行走或跑步時,腳掌會因體重下壓或衝擊而變長(約0.7公分)。内侧足弓的发展内侧弓的发展大约从2岁到7岁,8岁以后发展完毕。3岁至5岁因为有膝关节外翻现象,因此常有足弓过度旋前,这算是正常现象。有些孩童虽然足弓正常,但因脂肪较厚,容易被误认为足弓过低。正常内足弓的发展,有赖下列因素:1. 跟距关节面(Well-developed sustentaculum tali)2. 胫后肌(healthy tibialis posterior)3. 三角韧带(Adequate deltoid l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