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职业病诊断鉴定实践案例 (2009-5-20定稿)案例一 按程序办理职业病诊断鉴定案例1.案例李某某 男性 自述 2001年4月2日至2004年8月31日在尚准电子有限公司生产部从事含浸工作;2004年9月1日至2006年7月22日在该公司生产部从事灌注工作,工作中接触树脂、稀释剂、固化剂等。2006年初工厂从旧厂房搬入现在新厂房,李某某陈述旧厂房工作场所和通风条件较新厂房差。自诉2006年5月10日上午9点左右在含浸、灌注两个岗位工作大约1小时左右,出现胸闷、气短、喘不过气、伴有咳嗽而到附近医院就诊,治疗后病情好转。 2006年8月17日因“反复胸闷、气喘、疲劳2年,加重半个月”入住G省职业病防治院。入院体查:咽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啰音。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通气功能轻度减退,小气道功能中度异常。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气道反应性中度增高。X射线胸片检查示心肺未见异常。2006年11月8日G省职业病防治院派员到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同工种工人未出现相同症状/疾病;对该单位灌注点车间空气进行检测,检出甲苯二异氰酸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0.42mg/m3。2006年12月21日G省职业病防治院派员在李某某的工作现场进行现场激发试验,结论:现场支气管激发 试验阴性。根据李某某职业病诊断申请要求,按程序受理后经具资格的职业病诊断医师集体讨论, G省职业病防治院对其作出“职业性哮喘观察对象”诊断。当事人双方收到李某某职业病诊断证明书送达文书后,当事人李某某不服,于30天内向G省职业病防冶院所在地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理由是:当事人在旧厂房工作多年,旧厂房工作场所和通风条件较新厂房差,而现场调查检测数据和激发试验是在新厂房做的,不能反映当时情况而作出不利他的职业病诊断。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李某某的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申请和资料后,对当事人双方发出补充资料通知书: 要求当事人双方共同确认职业史(尤其是旧厂房情况和检测资料)、用人单位补充详细工艺流程图、原辅材料化学物质MSDS并说明需缴交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双方无异议并补齐所需资料;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邀约当事人双方到场,告知其双方的权利义务、程序并送达受理通知书。由办公室人员带同双方到设在G省职业病防治院的G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法告知双方抽取专家的权利义务、程序、迥避事项,其时双方并无提出需要迥避的专家名单,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在G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鉴定电脑专家库中抽取5名正选两名侯补共七名专家名单并签署确认书,办公室人员依程序告知双方60天内完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2.分析: 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程序根据当事人双方确认的五名专家组成李某某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李某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委员会与会专家认为:当事人双方确认的职业史显示李某某工作中接触含甲苯二异氰酸酯及有机溶剂的树脂、稀释剂、固化剂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六年余;现病史出现反复胸闷、气喘、疲劳2年,加重半个月症状,入院体查: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啰音。肺功能检查示通气功能轻度减退,小气道功能中度异常。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气道反应性中度增高。X射线胸片检查示心肺未见异常;在李克华的工作现场(新厂房)进行现场激发试验,结论:现场支气管激发 试验阴性。根据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GBZ57-2002),综合分析其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医学观察期表现,诊断为职业性哮喘观察对象是恰当的。有争议的疑点是现场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为此,专家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在尽可能相近的工作环境(必要时模拟当时作业环境)中按诊疗规范重新进行现场支气管激发试验。2007年5月29日李某某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委托D市某职防院对李某某进行现场激发试验,在用人单位现场由于不能把工作场所恢复到李某某原工作时的状况(原厂房巳拆),李克华拒绝作现场激发试验;鉴定委员会专家代表和D市某职防院医护人员陪同李克华在含浸、灌注两个岗位逗留了2小时02分,未见哮喘发作表现,随后安排入住D市某人民医院医学观察24小时,也未见哮喘发作。3.结论李某某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据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GBZ57-2002),综合分析其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医学观察期表现,尤其是重新进行的现场激发试验和医学观察资料,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职业性哮喘诊断依据不足,不能诊断为职业性哮喘,五位专家签署李某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并告知当事人双方如有异议可按规定于15个工作日内向省卫生厅提出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在收到本案职业病诊断鉴定书送达文书后,不再提出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申请,本案结束。4.存在问题和建议在本案例中原诊断为职业性哮喘观察对象是恰当的。有争议的疑点是现场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而且是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GBZ57-2002)关键指标,当事人对原诊断不服的理由亦在于此,双方委托的代理人(律师)围绕这个疑点进行争辨: 当事人劳动者方要求鉴定会之前由鉴定办公室派人到现场调查和进行激发试验,所得材料呈为新补充资料;当事人用人单位方坚持旧厂房巳拆去,且新厂房工作场所上做的激发试验应视为有效,不同意当事人方的要求。很明显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当事人重新进行现场支气管激发试验。问题是在程序上由谁去决定?去做什么?由谁去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规定:“第二十一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承担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鉴定工作。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办事机构承担职业诊断鉴定的组织和日常性工作。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的职责是: (一)接受当事人申请;(二)组织当事人或者接受当事人委托抽取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专家;(三)管理鉴定档案;(四)承办与鉴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五)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有关鉴定的其他工作。”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鉴定办公室)只能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职业诊断鉴定的组织和日常性工作。是否有权决定调查和/或行使调查权在法律上是无依据的,是具争议的程序环节。哪么,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是什么?“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规定:第二十三条参加职业病诊断鉴定的专家,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在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的主持下,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当事人也可以委托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抽取专家。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数为人以上单数,鉴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名,由鉴定委员会推举产生。在特殊情况下,职业病诊断鉴定专业机构根据鉴定工作的需要,可以组织在本地区以外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鉴定或者函件咨询。第二十四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一)是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二)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利害关系的;(三)与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第二十七条鉴定委员会应当认真审查当事人提供的材料,必要时可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对被鉴定人进行医学检查,对被鉴定人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取证。鉴定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向原职业病诊断机构调阅有关的诊断资料。鉴定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向用人单位索取与鉴定有关的资料。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对被鉴定人进行医学检查,对被鉴定人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取证等工作由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安排、组织。第二十八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其他专家参加职业病诊断鉴定。邀请的专家可以提出技术意见、提供有关资料,但不参与鉴定结论的表决。第二十九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应当认真审阅有关资料,依照有关规定和职业病诊断标准,运用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鉴定。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鉴定结论,并制作鉴定书。鉴定结论以鉴定委员会成员的过半数通过。鉴定过程应当如实记载。“上述条文清晰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的决定权和调查权是由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掌握的, 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机构受委员会的指令(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鉴定过程及决议纪录)在委员会专家代表的带领下具体组织相关调查取证活动,本案例依照这个规则实施现场调查和医学观察,接受当事人双方及其委托律师的监督,所得资料公平公正公开,合法采信(尽管本案当事人在现场确实无法恢复到原工作场所环境状况的情况下,当场拒绝做激发试验,但专家代表晓以道理告知权利义务并由其在现场笔录中具结),避免了双方律师的质疑,保证程序的合法性,最终结论得直顺利结案,无出现因程序合法性问题的诉讼。 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是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办事机构进行的行政行为,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为此,G省卫生厅制订并发布G省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规定,规定了职业病诊断鉴定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表格,办事机构根据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表格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活动(其过程公文往来使用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印鉴),每例职业病诊断鉴定活动完成后办公室工作人员按工作流程、表格、职业病诊断鉴定书整理好档案卷宗,报送D市卫生局进行程序性审查,经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组长签名后在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上署D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印鉴,发回办事机构按程序通知当事人双方领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并签署送达通知书(送达通知书附有“如有异议可申请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法律条文告知事项”)。附 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流程表案例二 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鉴定行为法律属性引起的纠纷案例 1案例G省某某市工人路某自述于2002年6月至2007年9月在某某市中原家私有限公司喷涂三车间从事喷漆工作,工作中接触化工原料。2007年2月12日,路某主诉“近1年左眼疼痛、视力下降”就诊于某某市慢性病防治院(职防院)门诊, 实验室检查:血象RBC 6.191012/L、WBC 12.17109/L、 PLT 275109/L;肝功能AST 42 IU/L、ALT 85 IU/L;尿常规潜血2+、蛋白3+(未见眼科检查纪录);2007年11月6日至8日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检查纪录:右眼视力0.07,左眼视力0.4,左眼晶体皮质后囊混浊,右眼晶体皮质后囊轻浊,左眼眼底朦,双眼底视盘界清、C/D0.3、网膜平伏、中心反光存。左眼PVEP异常,右眼PVEP异常。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OU;并发性白内障OD(原因待查)”。2007年11月路某向G省职业病防冶院申请职业病诊断, G省职业病防治院受理后根据诊断程序,要求用人单位补充相关材料,包括共同确认的职业史、生产工艺与原辅材料清单、历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员工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由于用人单位没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员工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档案,遂委托当地卫生部门进行检测和对同工种员工职业健康检查,2007年12月6日某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公司喷涂三车间涂装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车间空气甲醇浓度0.25mg/m3;对阿克苏诺贝尔拍打着色水及阿克苏诺贝尔香蕉水进行成份分析,均未测出甲醇、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等化学物。2008年4月某某市人民医院对中原家私有限公司喷涂三车间23名员工进行眼科检查,未检出白内障患者。G省职业病防冶院根据当事人双方提供的资料,经集体讨论作出:“不能诊断为职业性白内障。不能诊断为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职业病诊断。当事人路某认为该院的诊断行为对其不公平,上访省卫生厅要求行政复议,省卫生厅答复: G省职业病防冶院作出的职业病诊断是技术行为,不适用行政复议,有异议可依法申请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双方收到G省职业病防冶院送达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后,路某表示有异议于30天内向G省职业病防冶院所在地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理由是:当事人曾在该厂多个车间生产线工作,厂方从来没有对工作场所进行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事后仅提供喷涂三车间检测资料,应该还有许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他接触过,他的眼病是从事这些工作后产生的; 认为G省职业病防冶院偏袒用人单位作出不利于他的职业病诊断。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路某的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申请和资料后,对当事人双方发出补充资料通知书:要求用人单位补充详细工艺流程图、原辅材料化学物质MSDS、是否有其它如放射性物质和电磁波作业场所与工艺说明,并说明需缴交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收到补充资料通知书后用人单位以G省职业病防治院巳作出不是职业病的诊断为由不予合作,双方发生纠纷3个月,后经当地卫生监督所介入用人单位最终补充了资料并缴交费用。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邀约当事人双方到场,告知其双方的权利义务、程序,送达受理通知书,并由办公室人员带同双方代理人到设在G省职业病防治院的G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法告知双方在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鉴定专家的权利义务、程序、迥避事项,其时双方并无提出需要迥避的专家名单,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在G省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中抽取5名正选两名侯补共七名专家名单并签署确认书,办公室人员依程序告知双方60天内完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但当事人路某(代理人)事后以G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两名负责管理专家库的工作人员与用人单位有不利于他的行为为由,认为两名工作人员需要迥避,并为此上访省卫生厅、国家卫生部要求暂仃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重新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抽取鉴定专家程序。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认为, 当事人路某(代理人)所提G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两名负责管理专家库的工作人员与用人单位有不利他的行为未有举证材料, 且当事人提出的迥避诉求不在规定范围(专家库专家),加上当事人双方已签署专家抽取确认书后是有法定时限的(60天),所以首次鉴定应按程序要求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该案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2.分析: 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程序由当事人双方确认的专家五名并在D市一间三级医院邀请一名眼科主任为特邀专家(无投票权和签名权)组成路某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路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专家认为:该案例有以眼部球后视神经炎OU、并发性白内障OD(原因待查)临床表现,眼专科检查为内分泌型白内障临床特征,不符合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列举的诊断类型特征;职业史以喷、涂油漆工种接触油漆和溶剂为主, 工作场所甲醇浓度0.25mg/m3;对阿克苏诺贝尔拍打着色水及阿克苏诺贝尔香蕉水进行成份分析,均未检出甲醇、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等化学物;双方未有提供在工艺和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放射性或射频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举证资料;2008年4月D市人民医院对中原家私有限公司喷涂三车间23名员工进行眼科检查,未检出白内障患者,同工种群体调查未出现近似/相同的症状,。当事人否认进厂前有眼部疾患(未有上岗前体检),双方均否认有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病史。当事人提出他在工作中尚接触其它化学物质且用人单位无检测数据和证明对眼无损伤的证据的诉求,但用人单位提交的原辅材料清单和化学品MSDS,现有文献并未提及可能会产生与当事人相同临床表现,当事人提出他在工作中尚接触其它化学物质(无具体名称)无法以现有科技未能知及的推断支持其接触后可能产生眼部损伤的诉求;3.结论根据鉴定对象路某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眼部疾患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和眼科会诊意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35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GBZ71-2002),经综合分析,路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认为:维持原诊断结论,不能诊断为职业性白内障。如有异议可按规定于15个工作日内向省卫生厅提出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当事人要求迥避的请求对象不符合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范围,其它诉求应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当事人在收到本案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书送达文书后,一边提出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申请,一边就其认为的当事人(G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两名负责管理专家库的工作人员)要求迥避的诉求申请行政复议,并上访省卫生厅、卫生部。4.存在问题和建议 本案中当事人眼部疾患临床表现和医学观察资料齐全、明确,双方并无异议。职业史中并未有证据证明其接触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列举职业性白内障所致职业病危害因素,卫生学调查同工种员工未见出现同类症状/疾病, 不能诊断为职业性白内障的结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要求的,但当事人在办理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问题是值得注意:当事人引用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要求“以用人单位未能提供不会引起眼部损害的证据确立其职业病诊断的诉求”. 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从法律上理解似乎是可行的,但包括负责诊断的职业病诊断医师和负责职业病诊断鉴定的专家委员会专家所用的临床思维是以客观指标为依据的,“没有证据”用在肯定/否定都存在较大的风险,除非该法律条文有更细的司法适用解释,否则相信是行不通的,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意义; 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鉴定的属性引起的纠纷本案当事人(代理人)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对有异议的、有不满的诉求一直用行政复议的方式进行申诉甚至上访(其理据是职业病诊断-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都是行政部门设定的机构的作为,有异议应适用行政诉讼法要求行政复议)。无可否认国家把职业工伤和职业病都列为工伤保险赔偿救助的范畴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而进行职业病诊断是赔付的前置条件是公认的,但职业病诊断行为和为有争议设置的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其属性是属于技术行为抑或行政行为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职业病诊断是诊断机构的技术行为、为有争议设置的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是行政行为,有人认为无论职业病诊断抑或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最终都是以职业病诊断医师和专家以临床思维综合分析作出的技术结论因而应是技术行为,甚至有人引用法学理论解释为准仲裁行为,这需要权威部门依法界定,让法律精神得以正确弘扬。 建议修订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时,在重视弘扬法律精神本意的同时,更应注重执行细则和条文界定,减少岐义,有利施法。案例三 职业病诊断鉴定采用新的医学观察数据引起的疑问案例 1.案例 鉴定对象翟某某于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在新新鞋业有限公司公司大底车间从事热压工种,每天工作8小时,工作中接触噪声,但有佩戴耳塞。 2005年8月和2006年5月新新鞋业有限公司所在地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公司大底车间噪声强度进行检侧,结果分别为82.386.6dB(A)和84.185.1dB(A)。2007年11月2日至12月4日因“耳鸣伴听力下降4年”入住G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查治疗。住院期间耳科检查:双外耳正常,鼓膜完整,轻度内陷,无充血及穿孔。2007年11月在G省职业病防治院住院期间,4次重复性纯音测听检查均示:双耳语频、高频听阈听力损失,各频率阈值偏差10 dB;声阻抗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等检查均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特点。根据瞿某某职业病诊断申请要求,按程序受理后经具资格的职业病诊断医师集体讨论, G省职业病防治院对其作出“职业性中度噪声聋”的诊断。当事人双方收到瞿某某职业病诊断证明书送达文书后,当事人用人单位不服,于30天内向G省职业病防冶院所在地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理由是:当事人在进该公司前在不同的鞋厂从事鞋楦打磨等高噪声岗位,而本公司作业场所噪声仅在卫生标准上限左右,且对当事人的听力损伤程度有质疑(认为当事人有意装扮),并提出请求协助分清与进厂前职业史所涉及的厂企赔偿责任。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瞿某某的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申请和资料后,对当事人双方发出补充资料通知书: 要求当事人双方共同确认职业史(尤其是进该公司之前的职业接触史和检测、健康监护资料),并说明需缴交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双方无异议并补齐所需资料;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邀约当事人双方到场,告知其双方的权利义务、程序,送达受理通知书,并由办公室人员带同双方到G省卫生厅设在G省职业病防治院的G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法告知双方抽取专家的权利义务、程序、迥避事项,其时双方并无提出需要迥避的专家名单,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在G省卫生厅职业病诊断鉴定电脑专家库中抽取5名正选两名侯补共七名专家名单并签署确认书,办公室人员依程序告知双方60天内完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根据本案的特点(申请鉴定的理由), 鉴定办公室征询五位专家意见并得到指示:需安排当事人在脱离工作环境72小时后在第三方(三级以上综合医院)进行连续三次的重复性纯音测听检查、声阻抗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当事人双方无异议并按专家要求进行上述医学观察检查2.分析: D市卫生局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程序根据当事人双方确认的专家五名组成瞿某某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瞿某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与会专家认为:G省职业病防治院对瞿某某作出“职业性中度噪声聋”的诊断。程序合法,引用标准和法规准确;按专家要求2008年3月17日至21日第三方(三级以上综合医院)进行3次重复性纯音测听检查,各频率阈值偏差10 dB,临床诊断为双耳感音神经性聋;根据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2007),3次纯音测听检查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为58 dB()、58 dB()和56 dB()。其程度巳达到重度噪声聋诊断分级.3.结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综合分析其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2007),修正原诊断结论,鉴定为职业性重度噪声聋。(五位专家中有4人同意,1人保留意见)。根据集体诊断鉴定原则,五位专家签署瞿某某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并告知当事人双方如有异议可按规定于15个工作日内向省卫生厅提出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2)瞿某某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认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赔偿责任的厘定不在卫生部门及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职责范畴。经D市卫生局程序审查本案卷宗后,同意发出本案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当事人双方在收到本案职业病诊断鉴定书送达文书具结后,不再提出最终职业病诊断鉴定申请,本案结束。4.存在问题和建议在本案例中依据当事人提供的诊断资料,原诊断为职业性中度噪声聋是恰当的。在原诊断后三个月后进行连续三次的重复性纯音测听检查、声阻抗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 各频率阈值偏差10 dB,临床诊断为双耳感音性神经性聋;根据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2007),3次纯音测听检查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为58 dB()、58 dB()和56 dB()。其程度巳达到重度噪声聋.据此瞿某某首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修正原诊断,鉴定为职业性重度噪声聋。有争议的疑点是使用新的医学观察数据得出有异于原诊断结论是否有重复诊断之嫌? 争议的理由为:虽然本案只是进行程度上的修正,但形式上与得出另一诊断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职业病诊断鉴定只能用原诊断卷宗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卫生部的文件精神, 职业病诊断不能进行重复诊断是非常明确的,有异议则可通过首次、最终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进行伸诉。而首次、最终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只是对原诊断的程序合法性和原诊断技术适用诊断标准的科学性、逻辑性进行鉴定;首次、最终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的工作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是用职业病诊断鉴定是行政行为的思维方式认为首次、最终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只是对原诊断的程序合法性和原诊断技术适用诊断标准的科学性、逻辑性进行鉴定;还是用职业病诊断鉴定(尤其是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是技术行为的思维方式认为首次、最终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除应对原诊断的程序合法性和原诊断技术适用诊断标准的科学性、逻辑性进行鉴定外,更应从临床思维角度对当事人是否患职业病进行判断(而不应局限于原诊断病)。这个问题业界一直有不同意见,缘在于现行法律法规未有详细订明,建议国家在修订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时厘清首次、最终两级职业病诊断鉴定的工作内容,尤其是使用有别于原诊断的调查数据和新医学观察资料而作出有别于原诊断的鉴定结论是否属于重复诊断。案例四 卫生行政部门未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案例1.案例 患者何某,男,27岁,广西灵山人,2007年6月6日至2008年6月6日在某私营企业工作,先后在仓库搬运、生产车间生产工岗位,每天工作812小时,2008年6月12日,自觉身体不适,反复头晕头痛,先后到某镇医院、广西灵山太平中心卫生院、某区第一人民医院,某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某市职防院)就诊治疗。2008年8月8日在某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因“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临床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何某于2008年7月18日向工厂所在地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7月21日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到厂进行现场调查及生产环境检测, 该公司于2006年建厂,未进行职业危害职业卫生审查,主要产品甲聚氨脂固化剂、醇酸树脂,固化剂年产量约3000吨。全厂总人数80人,生产工人约37人,主要生产车间和仓库各一座,车间和仓库没有通风排毒设施,生产工艺较简单,原料进厂卸料、备料、投料、反应、兑稀、罐装、成品进库。合成用的原料有二甲苯、醋酸正丁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三羟基丙烷、苯乙烯、邻苯二甲酸酐、乙二酸等。对生产车间的投料、分装、仓库的配料、卸货等工序进行工作场所空气检测:苯、二甲苯未检出,甲苯浓度1.9mg/m2.1mg/m,乙酸乙酯最高91.8mg/m,乙酸丁酯127.1mg/m,对使用的部分原料和部分产品共三个样本(树酯、二甲苯、固化剂)进行挥发性组份分析,未检出苯。该厂自建厂以来,没有进行定期生产环境的卫生检测;没有进行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未建立工人健康档案。事发后对该厂45名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病,但发现了5例血细胞偏低(血红蛋白偏低3例,红细胞数偏低1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均偏低1例),8月15日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有职业病诊断资格医师进行职业病诊断,名诊断医师经充分讨论后一致同意诊断为职业性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本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执业药师之药事管理与法规综合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执业药师考试基础巩固试题
- 护理研究学试题及答案
- 2025 年大学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 年大学护理学(外科护理)试题及答案
-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试题及答案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试题及答案
- 智慧城市技术与发展基础试题及答案
- 服装助理面试题目(3篇)
- 2025江苏南通如皋技师学院秋季招聘教师7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初中作文写作技巧与实例解析
- 2025年青海选调生考试题及答案
- 招商园区营销方案
- 工程股权转让合同关键条款详解
- 职业生涯决策与管理
- GB/T 5231-2001加工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
- GB/T 28864.2-2012软磁铁氧体磁心术语定义第2部分:尺寸标注
- GB/T 16714-2007连续式粮食干燥机
- 最新《工会基础知识》试题库及答案1000题【完美打印版】
- 行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办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