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案及反思)_第1页
家(教案及反思)_第2页
家(教案及反思)_第3页
家(教案及反思)_第4页
家(教案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教案及反思) 16家是什么 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极富真情的文章,笔墨不多,却情感真挚,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但颇耐人寻味。 通过两个不同的事例向我们揭示了“家”的含义。 课文第 1、2节讲述在美国洛杉矶,一位富翁虽然有别墅,但醉卧街头,没有亲人照管,警察要送他回家,他却说自己没有家,接着作者发出议论即使有了房子或者庭院,但没有温馨和亲情也不能算有家。 第 3、4节讲述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口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 其中第3节是两个故事的过渡段,用“家是什么?”这个问题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第5节总结全文,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学生分析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本课中我采用多样的理解赐予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对课文的认知。 通过出示高堂华屋、竹篱茅舍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复述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卢旺达内战的资料,用录相或短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可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从而理解“悲喜交集”。 同时“卢旺达”本国及周边国家的地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辗转数地”一词。 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读正确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第二节中,“然而”一词所带有的转折意思及带有反问意思的问句都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体会,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节的学习中,既是解释“家是什么”,又是为学习理解两个具体事例而作的铺垫。 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三个“有时在”,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男女生分节读,老师引读等反复朗读,知道家可以在高堂华屋,可以在竹篱茅舍,更可以在无家可归的人群里。 课堂中朗读形式的多样,可以激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有所悟、学有所得。 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卢旺达内战的资料,用录相或短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可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课堂上,更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抓住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他悲喜交集些什么?指导学生复述,通过学生的复述,进一步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绳子6个,读准文中的四个多音字,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高堂华屋”“无家可归”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喜欢的词句。 2、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想象将第二个故事情景说具体。 3、通过学习理解“家”的真正含义,懂得有了爱,才又真正的家。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亲情与爱。 2、理解文章最后一节。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板书课题家是什么 1、师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个别读)能带着疑问的口气读吗?(齐读) 2、师文章的题目像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家是什么?”让我们先把目光集中在这个家字上。 学过这个家字吧! 3、师那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家?(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有的向大家介绍了家里的摆设、居住环境,有的介绍了家里的亲人,有的表达的是父母对你们的爱。 二、了解故事,提出问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关于“家”的小故事,想不想听?那么,认真听,听清故事讲了什么,并发现故事所要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 (1)出示图片了解“洛杉矶”,理解“富翁”。 师故事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 教师简要介绍洛杉矶是美国西部一座最大的城市,正像图中看到的,它非常美丽、繁华。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富翁。 故事中的那个醉汉其实就是富翁,一个非常有钱的男子。 (2)师请你轻声读读这个故事,根据下面的提示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在美国洛杉矶,有个富翁,警察要,结果富翁。 (预设在美国洛杉矶,有个富翁喝醉酒躺在街头,警察要他送回家,结果富翁说他没有家。 )师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往往可以抓住那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和主要人物的表现。 (3)师这个故事就是围绕警察与一个富翁的对话展开的。 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有疑问吗?问题归纳为什么富翁把他的家说成是他的房子?为什么富翁明明有家,却说自己没有家?师有房子却说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板书房子家?)这个问题留一留,请听第二个故事。 2、听第二个故事出示图片了解“卢旺达”,主人公名叫“热拉尔”师这件事发生在卢旺达。 教师简要介绍非洲卢旺达是非洲中东部的一个国家。 1983年发生的内战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热拉尔。 (2)师请你读读这个故事,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也来概括一下它的主要内容。 出示在,有个叫热拉尔的人,于是他说自己。 (教师预设在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个叫热拉尔的人辗转数地找到了女儿,于是他说自己又有家了。 ) (3)师这回你又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板书女儿家? 3、师那个富翁拥有别墅却说“我没有家”,热拉尔没有了房子,只有5岁的小女儿却说“我又有家了”,家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1、自读课文师自己读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并想一想家是什么?课文中有一个段落告诉了我们答案,把它找出来,打上星号。 2、检查自读情况。 3、师文章中那一小节揭示了家的含义? (1)出示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一生读) (2)师这段话中,有两个比较陌生的词语。 出示竹篱茅舍、高堂华屋谁能读正确? (3)师你们看,(出示图片)这就是高堂华屋。 它外观气派,内部装修华丽、考究。 当然文中的别墅就是高堂华屋。 这是(出示图片)竹篱茅舍。 它简陋、破旧、寒酸。 而“竹篱茅舍”、“高堂华屋”又是一对反义词。 (4)师同样,在这一小节中也有两个意思相反的层次。 引读不管这个家是高堂华屋,还是竹篱茅舍,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有了亲情就有了家。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无家可归的人。 四、学习 3、4节,想象复述 1、师课文用卢旺达难民热拉尔的故事说明“家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请一个学生读第 3、4节热拉尔的故事。 、师有两个词语中出现多音字,请读准字音。 出示离散(sn)丧(sng)生辗转(zhun)数(sh)地。 、师读了刚才的故事,你能试着说说离散丧生是什么意思?(和亲人失散,失去生命。 文中指热拉尔一家口人,有的和他失散了,有的死去了。 )师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他面临的不仅是长途跋涉的辛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你看(出示画面战火、饥饿、病痛) 4、师难怪找到了女儿,热拉尔的心情是悲喜交加,他悲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注意联系上下文)他悲的是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又有家了。 5、师父女俩见面了,那是怎样一幕情景呢?出示练习父女俩相聚了?热拉尔小女儿 (1)边看边出示一些关键词语目瞪口呆、紧紧相拥、轻轻抚摸、泪如泉涌? (2)师请你选择词语,根据提示展开想象,说一说父女俩见面时的情景。 6、师热拉尔找到了女儿,就是找到了亲人、亲情,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家。 (擦去板书第二个问号)配音感情读第4节 7、小结这就是家,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无家可归的人。 读第五自然段。 五、学习 1、2节,感悟真情 1、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富翁的生活。 一生读小节富翁为什么说他只有房子而没有家?(可能没有亲人,可能有亲人但没有亲情;可能自己曾经伤害过亲人,众叛亲离。 )师这个醉汉可是当地的富翁啊!拥有的是别墅高堂华屋。 没有的又是亲情、爱。 从哪儿看出他失去了这些?(醉卧街头无人问津) 2、指导朗读富翁和警察的对话。 3、正如第2小节中写到的那样出示并引读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那儿还是家吗?不是家是什么?对名人来说那儿是故居;对一般人老百姓来讲只能说曾经在那儿住过,那儿已不是家了。 师所以说家不一定指房子,有了房子并不一定表示有了家。 (擦去第1个问号) 4、让我们再读第2节,体会家与房子的区别。 5、师美国富翁的故事告诉我们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情感上的富有,家财万贯换不来真情,也换不来爱。 6、那么家究竟是什么?(板书亲情关爱) 六、总结全文,拓展小诗师一个美国富翁和一个卢旺达难民关于家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度、无论居住在竹篱茅舍还是高堂华屋,无论身处战争或是和平,只要有了亲情有爱就有了家。 1、伴随着抒情的音乐,一起读读最后一小节 2、能够记住这段话的一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没有的人和,才是的人。 3、铺垫夹叙夹议师这篇课文除了讲述两个故事之外,又穿插了作者的两段议论,一段在第2小节,一段就是最后一小节,这种一边叙述一边议论的写作方法,叫夹叙夹议。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 4、师呈现关于家的小诗(大屏幕出示)教师朗诵 七、练习设计续写一节小诗,念给爸爸妈妈听。 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和家庭。 八、板书设计 16、家是什么亲情关爱房子家?女儿家? 九、教学反思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 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展朗读教学。 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感知性读)研读(理解性读)品读(情感性读)。 最终体会到“家”的真正含义。 二、利用媒体,解决难点。 “悲喜交集”一词的理解是课文第4节的难点,三年级的小朋友是难体会的。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当热拉尔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时,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喜的是(),他终于又有家了”。 填空题只是从字面理解“悲喜交集”。 为了让他们深入体会这一复杂的情感,我在后面环节中插入了影片中的一个感人片段。 通过影片的直观画面,人物的激情演出,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深刻体验了“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用教师所给的词,并根据影片的画面加上合适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把悲喜交集的感受叙述出来,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样做,使得学生对“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的认识水到渠成。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