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设计学校石空完小班级四年级教师马冲时间xx年2月24日教学进度表2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节数备注02.21/2.23开学准备检查寒期作业开学报到12.25/3. 11、古诗词三首 32、桂林山水2523.4/3. 83、记金华的双龙洞 24、七月的天山1语文园地一25妇女节33.11/3.15语文园地一 25、中彩那天 26、万年牢1543.18/3. 227、尊严28*将心比心1语文园地二2553.25/3.29语文园地二 29、自然之道 2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1564.1/.4. 5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1、蝙蝠和雷达 212、大自然的启示14清明节1天74.8/4.12语文园地三413.夜莺的歌声1584.15/4.1913.夜莺的歌声 114、小英雄雨来 2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1594.22/4.26语文园地四 317、触摸春天25104.29/5. 318、永生的眼睛 119、生命生命 220、花的勇气14五一节1天教学进度表3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节数备注115.6/5.10语文园地五44期中考试125.13/5. 1721、乡下人间 222、牧场之国 123、古诗词三首25135.20/5. 2424、麦哨1语文园地六45145.27/5. 31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26*全神贯注127鱼游到了纸上14六一节1天156.3/6. 727、鱼游到了纸上 228、父亲的菜园1语文园地七25166.10/6.14语文园地七 229、寓言两则24端午节1天176.17/6. 2130、文成公主进藏 131、普罗米修斯 132、渔夫的故事1语文园地八15186.24/6.28语文园地八45197.1/7.5总复习54207.8/7.12考试、放假5复习学生成绩表4序号姓名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总评12345678合计1徐文蕊2张家旺3徐翔4张文科5董一硕6崔建翔7田璟媛8张静9孙阳10平原梅11祝嗣蕊12史金平13薛晨14李薇15崔海祥16张志浩17祝璐18罗晓帆19张思杰20刘海龙21周骏22鲁旺23张朔2425学生成绩表5序号姓名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总评12345678合计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6石空完小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现状分析(一)基本构成四年级共有学生23人(本学期转出2人胡文浩、崔媛),其中男生14人,女生19人。 大部分学生石空村,部分学生外片。 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有外来打工的等。 (二)基本技能经过了四年的语文学习,我班有四分之一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自主阅读能力,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这些学生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钢笔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的作文能力参差不齐,优秀者写作时洋洋洒洒(有5人),把作文作为一种乐趣,而笔拙者半天挤不出多少字来,依赖性很强(占大部分学生)。 另外,部分学生的书写也很成问题,写出来的字东倒西歪,结构不全,个别学生写出来的简直不是字,让人难以入眼。 (三)学习态度本班多数学生学习自学性高,主动性强,自控能力不错,能够自觉完成各科作业,但少数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很差,甚至有十来名学生依旧痼疾不改,听讲能力差,不能自觉完成作业。 (四)学习方法与能力发展状况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本班学生大多学会并掌握了一些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如识字,多数学生会采用编儿歌,顺口溜,加与减,拆与分,换部件等方法进行识字。 在作文方面,不少学生学会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写出了不少的优秀作文。 阅读方面,我班多数学生掌握了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节省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但多数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等方面的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这些学生仍然是本学期扶持的重点。 (五)成绩分析从上学期末乡中心学校的测查情况来看,我班的语文成绩居全乡平行级中间位置。 但也有部分学生时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针对7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 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 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 (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二)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 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8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 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 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9(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关于字词利用字典自学生字词。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利用已有的识字知识识记字形。 词汇教学的重点是积累词语。 另外,还要重视写字的指导。 (二)关于看图学文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人物和相关景物的关系,体会画面的内容。 图文结合,提高看图和学文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精读课文 1、继续重视词句训练 (1)是学生学会借助字典、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3)理解重点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词句的训练,要侧重抓住重点词句、含义深刻词句的理解。 2、加强预习的指导 3、渗透阅读学习重点。 4、精读课文的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5、重视朗读指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关于略读课文教师要放手一些,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教师自行设计的少量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 (五)关于语文园地 1、阅读短文的训练。 培养学生阅读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把文章写的有内容、有顺序、语句完整、通顺。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设想为了比较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学习成绩,10现初步制定以下策略(一)教学措施 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依靠是快速反应直觉,是要长期实践,反复训练的。 2、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 因为班级有新生,他们学习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可以一开始上课就很快,第一周,要注意培养他们集体意识,使他们融入到其它同学之中。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要指导全班学生把书读通顺、流利、连贯。 4、要充分利用好教辅手段,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 这学期继续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 6、多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书,借书过程中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7、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二)、教学设想 1、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注意把握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识字、写字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设计活泼多样,承认个体差异,不要一刀切。 5、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各种方式的朗读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设计问题既要让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感兴趣。 6、口语交际要提前准备,创设情境。 7、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五、业务学习计划 111、广泛阅读教育教学书刊,写读书笔记。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认真做好记录。 3、阅读文学类、科学类、历史类综合书籍,上网查找教育信息资料。 4、认真参加教研活动,上教研公开课,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六、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雷锋实践活动。 2、38妇女节“我给妈妈写封信”书信比赛。 3、51国际劳动节“劳动最光荣”摄影、书法、美术作品评比。 4、我的发现身边的小动物观察小论文写作比赛。 5、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综合性活动。 6、“走进田原”实践活动。 7、古诗文背诵。 8、读伟人、名人故事,激励自我成长。 七、教学评价 1、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质。 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 3、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采用自评、互评、家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八、培优补差 1、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2、作业布置体现层次性。 3、老师注意个别辅导,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4、以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 5、多与家长沟通,加强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监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2 九、教学用具、学具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其它教具见单元计划及课时教案) 十、教学进度表及全册课时安排(见前面)学科第单元教学计划13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要求教材简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之间前后联系教学措施及教学设想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时安排 1、 3、复习测试?2课时单元总课时4课时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 1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句意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2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指名读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3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自己带着感情读四人小组读古诗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老全班再齐读古诗第二课时望洞庭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指名读汇报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师强调“潭”字笔画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5多诵读,悟诗情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5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忆江南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 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美景大自然) 2、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6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 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7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 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 (4)学生试说图意。 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 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 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 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 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8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 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9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 “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 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 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 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 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分小组讨论)(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10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 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 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4学习第三段。 课文 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a“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11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b“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指导朗读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12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 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13(三)总结扩展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 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 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14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 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 把()比作了()。 七、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 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余丁完小电子备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教学源于生活成功源于反思 15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