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高一语文必修2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高一语文必修2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高一语文必修2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2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文本定位策略: 听听那冷雨所在单元为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的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本课时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意境美的方法,学会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涵咏品读,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空间。 目标及攻坚策略 知识重点、难点:如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化散文”的情思、意境和语言。(5、10、12节为重点) 攻坚方法: 授之以渔。让学生首先学会解题和寻找文脉关键句段,把握情思。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配乐,个人朗读与教师朗读,在比较中总结朗读的一些技巧,通过断句和意象分析来品味意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创设中,运用美读的技巧,在实践中把握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可设计一个仿写,观察学生对于文本语言或其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师生PK,激发学生斗志,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点。通过读、赏、写多角度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念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展示第一教学板块标题: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1、作者写了哪些地方和哪些时候的雨,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利用这两个问题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脉络和基本技巧) 参考:台北的街巷、美国落基山、大陆的江南;从太初有字到南宋再到公寓时代。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第5节开头有一句承上启下局为答题关键“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和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第1节、第2节可以概括为感觉或“想”(第1节中多次出现,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完成“嗅”、“观”、“听”、“想”的相关板书为下文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2、同学们你们认为从题目中来看最能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是哪一个字?“冷”包含着怎样的含义? 明确:此问题难度较大,而且是一个导引性的习题,所以不必在此解决,可带着这个问题过渡到美读文本体会情感这一教学环节,在5、9、11、12节的文本分析体会中寻找答案。 “冷”有多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冷”,包含着内心的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从意境来说,表现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也表现作者人生之思、家国之痛、文化之思。 (三)展示第二教学板块标题: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代表作品:诗歌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散文望乡的牧神。 (四)展示第三活动板块标题:美读文本,体会情感 给学生提供钢琴曲秋日私雨、眼泪、宋家王朝,让其自由选择,找出5-12节中最能打动读者或最美的语段。各人初读、讨论、总结并交流技巧。(可适当明确,朗读时的表情达意要做到以下几点。) 音乐美快慢、轻重、高低; 构图美带出意境、人物性格及时间的层次感; 感情美丰富的情感,要表达处理得当。 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断句、停顿。基调:低沉、缓慢、自白、倾诉、一往情深、乡愁难奈、幽思邈远。 教师可适时范读,但要以鼓励学生朗读为主。 在第5节中,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之思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和乡思,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家国之痛。那种乡愁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完成相应板书)明确:是故乡是家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五)展示第四活动板块标题:慢慢走,含英咀华。 从5-12节中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分组讨论第10节中“雨是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分析作者不加标点的好处是什么?(此题难度较大,答案不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 可明确:更利于表现思绪万千、一气呵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或者更利于表现诗歌化语言的多义性,“形象大于思想”。 教师建议课后可将此段改为一首小诗。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第11节和12节中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想到了江南、四川。但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文化之思的。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什么意象表现出来的?(完成本节课主体板书“雨”) (六)展示第五活动板块标题:一花一世界一字一天堂。 课堂仿写训练:第2节中“譬如凭空写一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可仿用此句的手法用一字概括本课你所学到的内容并加以说明,角度不限。(教师参与学生小组间竞赛以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分组PK、师生PK。(教师可借助此题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归纳复习。) 参考:教师可用一“思”字概括全文、重申主题,一边书写一边解释: 本文将横的地域感,从台北的街巷到美国的落基山再到大陆的江南,海角天涯;(完成板书的三横)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忘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横亘古近。(完成板书中的三竖从而形成“田”字)在这片“田”地中,是一场冷雨将一切都幻化为雨滴,我们从中品味到的是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和深深的眷恋,(完成板书中三点)然生命有所不能承受之重,是什么承载了这一切?听:是李煜诗中的“月如钩”,是李清照的“舴猛舟”,是诗人笔下的一张“窄窄的船票”、“一片雪花白”、“一段腊梅香”,是诗人沉吟声中的“悲歌的舟子”,是他怀中带着体温的“白玉苦瓜”。(完成“思”的板书中的最后一笔)正是他“步步莲花、字字珠玑”诗化般的语言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思、家国之思、文化之思。(回到主体半书“雨”中的相关内容的复习)听听那冷雨,哦,不!听听我们大家体内“长江”、“黄河”中那颗永远不会冷的心,听听(此时此刻也可要求学生全体起立,用心美读课文最后一节,结束此课。) (七)海阔天空,课外练笔。 能否在学习此课后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新的疑难问题。诗人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的冷雨。工作近十年,尚未参加省级大赛,“十年磨一剑,双刃未从试”是我心中的冷雨。那么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课后试写一篇作文我心中的冷雨献给自己。 (八)板书设计:(两字左右并列书写形成“雨思”二字) (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课后反思: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家园,在她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作者的魂魄,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内涵,读者必须沉下心来,走进文本,用心涵咏品味,才能走进作者的“家园”。文学鉴赏的核心:应是美的探求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活泼流转的美的体验,将文学作品这块感情的结晶重新融化,使它的情感之流,汇进我们生命的长河。传统文字板书魅力有时也可胜过多媒体,因为它更具有想象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个人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化品读,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