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想.doc_第1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想.doc_第2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想.doc_第3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想.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这篇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学生,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教这样的文章,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安塞”,并出示中国地形图,知道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齐读课题)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设计意图:通过媒体手段展示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的画面,并配以“黄土高坡”的歌曲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二、感知“腰鼓”1、听课文录音。2、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安塞腰鼓给你带来的感受。(慷慨激昂、热闹、震撼、气势磅礴)(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的同时,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表演腰鼓的壮阔场面,感受这种音乐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怀着向往的情感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分成三大部分)哪些段落是写腰鼓表演的?4、默读课文第517小节,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段落,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5、有一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请找出来读一读。联系前后文读读、想想安塞腰鼓好在哪里?三、情动“腰鼓”1、感受“场面美”(1)指名朗读“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引导讨论: a、说说概括腰鼓场面特点的词语。(壮阔、豪放、火烈)你从这几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场面美) b、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场面的? (这段文字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生动地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黄土高原上,爆出-安塞腰鼓!”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弘气势。)(3)指导短句、排比句的朗读,要求:读出力量,读出激情。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让全班练习朗读。(4)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教师作适当点拨。 2、感受“鼓声美” (1)指名朗读第9-11自然段,并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我在读这几个“隆隆”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果人在现场,我也会融入这鼓声中。)(2)这一部分是写鼓的什么?(鼓声美)(3)引导理解: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鼓声震耳欲聋,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时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4)想像说话: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上。()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5)指导朗读。3、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 (设计意图:在黄土高原上,击鼓的后生,如骤雨,如流苏、如火花、如斗虎,气势昂扬,这些镜头使学生从声音到画面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为了进一步展现这一瞬间的雄壮,学生在诵读之后又观看塞腰鼓的大型演出。屏幕上展现出精彩的视频镜头,那么逼真生动,击鼓的后生闪转腾挪的优美舞姿,和着隆隆的鼓声,充分展现了西北汉子热情、奔放、憨实的性格,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仅是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因情入趣,很好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四、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感受“后生美”1、这铿锵激越的安塞腰鼓是谁敲打出来的?黄土高原养育了怎样的后生?生读句子:“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力量”并说感受。2、既然是写后生打鼓,为什么不用“敲击”,而用“搏击”? 补充黄土高原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理解“搏击”“元气淋漓”,联系前后文的重点词句说说感受。3、指导朗读。(设计意图:再次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及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适时穿插一些柔美的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理解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让学生感悟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黄土高原的后生,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人。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和坚持!)五、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腰鼓”感受“舞姿美”1、生读“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2、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能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我被震撼了,他们没被现实生活压垮,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快乐,用鼓点和舞姿来寄托希望和追求。)+3、再现安塞腰鼓的动态画面。(设计意图:这舞姿和鼓点给我们一点人生的启示:黄土高原的后生是在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4、配乐朗读。六、体验到生命意义在延伸的“腰鼓”1、鼓声戛然而止,由静至动,又归于静。言犹未尽,情犹未了,一切尽在静默之中。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妙在何处?(文章开头布置了一个安静的场景“他们的神情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呆呆”一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腰鼓的普通写到极致,为下文它的震天动地埋下伏笔,同时“呆呆”也将高粱地里这群茂腾腾的庄稼汉的淳朴、实在体现了出来。此处的“静”与结尾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遥相呼应,一静一动,在动静的辉映下,通过声响效果渲染了腰鼓敲击时那种震耳欲聋的热闹和震撼之力。)(“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2、课堂小结: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七、布置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