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doc_第1页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doc_第2页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doc_第3页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doc_第4页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刘毓庆内容提要 诗经产生在与现存迥然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中:黄河的支流与支津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水网,上百的湖泊星罗棋布于其间;充沛的雨水,造就了许许多多的隰地;川流水泊之间,形成了不少人类居住的洲岛与土丘;山林之中,泽薮之畔,生长着梅竹之类亚热带植物,并活动着犀牛之类热带动物,野猪时出,鹿群觅食,水鸟云集。这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先民的生活方式与性格、心理、情感,形成了诗经温柔敦厚的风格。关键词 诗经生态环境温柔孰厚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诗经是在与现存迥然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中产生的。其所咏及的河流水道、湖泊丘隰及许多动植物,今皆不复旧貌,因而为我们理解(诗经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地理生态背景的考察,展示周代先民活动的历史舞台,从而对先民的生活、习俗、性格、心理、情感以及诗经风格的形成,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诗经时代的河流 诗经主要产生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海拔约600米至5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如果找来一张彩色的中国地形图,就可以发现,诗经产生的主要地区正是地图上用绿色和浅绿色所标识的区域,而绿色正是与水紧密联系着的。在古代这一区域,更是河流湖泊遍布,以黄河为主干,构成了网络与星棋交织的地貌结构,成为华夏先民活动的最主要的舞台。 诗经中所言及的水流,大约有20余条,关中地区有泾、渭、洽、漆沮、丰等;山西境内有汾、杨之水;河南、山东境内有洛、溱、洧、淇、寒泉、泉源、肥泉、济、汶、淮等。另外还涉及到了江、汉。同时每言及水,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水流量之充沛、水之清澈、水生植物及动物之丰富繁多,展示出当时一种良好的生态境况。不过对于溱洧淇汾等河流情况的描写,其所反映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环境,而真正对上古北方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无疑是黄河。黄河在诗经中出现过27次,是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条水流。 关于黄河,说文水部云:“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尔雅释水云:“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春秋说题辞云:“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风俗通义山泽云:“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发原注海”、“并千七百一川”、“荷精分布”、“播为九流”,写出了古代黄河的一派浩茫气概。今日的黄河水流量锐减,它的支流、支津大多已干涸或变为田地,不复昔日景观。而在上古时代,黄河浩浩荡荡,横行于北方大地,庄子秋水篇所描绘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清崖之间,不辩牛马”,正是当日所目睹的情景。这是一个大水系,它一面接纳百川,一面支津纷出,大大地影响着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生态格局。 最早记载黄河水道的是成书于先秦时代的奇书山海经。如依此书所记,黄河的气势要远大于长江,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河流。书中记长江的支流只有12条,而黄河的支流则多达49条,大多支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其实远不至此数。如北次三经所记载水道,黄河是由今河南武陟向东北经浚县、内黄、曲周、平乡、巨鹿、宁晋、深县、安平、蠡县、高阳、安新、霸县,至天津入海的。在这约600余公里的流程中,汇入的支流就有19条。而据谭其骧先生的研究,北次三经)中实际最终注入黄河的水道(包括与其它水合流后注入的水道)达34条之多1(P82)。由此而言,古代黄河中下游支流之多,实不可胜计。山海经中共记水道约280余条,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水经河水注中记载的河水支流,从黄河壶口以下算起,约近80条。而每条支流,又不知汇入了多少条小的水流!仅一条不大的淇水,在注入黄河之前,就汇合了十几条水流。这些水道恐怕大多在上古时代就存在了。 再就黄河支津观之,禹贡有如下描写:“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大坯,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大陆旧以为指大陆泽,今研究者多认为是指一片广阔的平陆,即河北巨鹿一带的平原。其实说泽也未尝不可,因为这里本是一片水泽,水消退后而成为一片平阔的原野。所谓“北播为九河”,是指在这块平原上,黄河歧流纷出,像一把展开的折扇,分布在河北、山东平原。略言之,黄河出龙门后,直向南到华山之北,然后东折,过三门峡(砥柱)、孟津,至武陟(大坯)而北折,沿太行山东麓与漳水(降水)合流,至巨鹿、隆尧一带开始满溢散开,“播为九河”2(P330-402)。关于九河,历代研究者很多,他们或据文献或据目验,来确定九河所指。也有学者认为九是泛言其多,未必是实指。但不管怎么说,在上古时代黄河有许多支津入海,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岑仲勉先生曾力辩上古言河未必为黄河之专称,如,河水清且涟漪”之河即非指黄河,因为黄河不可能清。古人称洹水为河,也是一例。认为河是水道的通称3(P219.82)。谭其骧先生认为:河为河道之通称,只能适合于唐宋以下,唐宋以上“河”是黄河的专称。汉书地理志除河水外,河北平原水道称河的计有12条,水经中除河水外称河的水有7条。这十多条称河的水道中,有5条是西汉黄河决流所形成的,“其余诸河,估计都应该曾经是春秋战国时代黄河干流或其岔流的故道1(P82)。其实春秋前称河的水道何尝不是与黄河发生过关系的水流?“九河”未必是春秋之后才出现的。尽管不少学者认为禹贡成书于战国,但此书即托名于禹时代的产物,自然所记的河道不可能是战国时代才出现的。简言之,在上古时代,黄河流域与黄河发生过关系的河流很多,特别是中下游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定有不少同时也可以称河的水道存在。 除黄河水系外,在北方与黄河相邻的还有淮河水系的水群,分布在中原一带。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黄河夺淮入海的事情。这些河流在上古时代是否与黄河发生过关系虽不好确定,但这种可能是存在的。这样黄河中下游一带,像布下了巨大的水网,中国文化便在这里发生。正如钱穆先生所云:“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于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中国文化之摇篮。4(P2) 二、诗经时代的湖泊与隰地 诗经中每言及“于沼于沚”、“从子于沃”、“东门之池”、“彼泽之陂”、“集于泽中”、“东有甫草”、“王要灵沼”等,所谓沼、泽、薮、池等,自然是与湖泊相联系的。这也反映出了先民生存的地理生态背景的一个特点。据谭其骧先生研究,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河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道。在此之前,黄河基本上是安稳的、平静的。正因为它的安稳、平静,黄河流域才能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而其之所以能安稳平静,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下游的湖泊和下游从黄河分支出的支津很多,足以停蓄或分泄一部分洪流与泥沙”,后来“黄河流域缺少湖泊是容易发生水灾的原因之一”5。在上古时代,黄河中下游流域几乎布满了湖泊。 尔雅释地记有十大泽薮:“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护。”这十大泽毅,除云梦、具区在长江流域外,其余八薮都在黄河流域。禹贡和周礼职方氏记载是11个湖泊,吕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地形训等,记有9个湖泊。各书所记湖泊名称、分布地区虽都略有不同,但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则是一致的。这些湖泊,动辙数百里,如昭余祁,汉书地理志邬县下云:“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王先谦补注云:“陂泽连接,其薮有九,谓之九泽,总名之曰昭余祁。6(P680)看来到了汉代,因泥沙淤积,此湖已分割成许多小湖泊了。其原先之大,可想而知。据田世英先生研究,昭余祁位于晋中盆地,约相当今介休以北,平遥、祁县西境,文水、汾阳东境,方圆有数百里7。最大的湖泊恐怕要数大陆泽的前身太行山东麓的大泽了。山海经北次三经记有发鸠之山“精卫填海”的故事,说发鸠山有鸟名精卫,它是炎帝少女所化。炎帝之女女娃游东海,溺而不返,故化为此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论者多以为东海指祖国东部的大海,这是个不小的误会。发鸠山在今太行山西的山西长子县,距东海有千里之遥,其何以要飞行千里去填海呢?其实这里所谓的“东海”,可能就是太行山东麓的汪洋大泽。说文水部云:“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上古太行山东麓河北平原是一片汪洋,山中的条条水流皆汇于此。即使黄河之水也流入了这片茫芒水泽之中,其有海之名也是自然的。山经中共记湖泊约40个左右,而以反映太行山东河北地理为主的北次三经就占了7个。这7个湖泊可能就是水退之后留下的遗迹,诸湖泊之中有泰陆(大陆)、大泽、海泽等名称。“海泽”据谭其骧先生研究,在今河北平原中部的周县境内1(P43),这里正是当时大泽的中心所在。既然是“泽”,为什么又冠以“海”名呢?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名字中蕴含着由大海湖演变为沼泽的信息。春秋感神符说“后妃恣则泽为海”,说明泽大则为海,在古人的观念中二者是有联系的。精卫所在的发鸠山在太行山西侧,山中漳水流出,即流入太行山东麓的黄河。北次三经与“精卫”相邻,就记载了“海泽”。由此推测,经中的西山当指的是太行山,因为在“海泽”之西,故名“西山”,“海泽”在其东,故得名“东海”。所谓“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当是说衔太行山的木石堙这汪洋之水。虽是神话,但侧面反映了河北平原的地理形势与先民对这个大湖泊的认识。 除尔雅、周礼、禹贡等提到的大湖泊之外,黄河流域还分布有许多较小的湖泊。如左传中提到的蒙泽、荧泽、澶渊、阿泽、修泽、萑苻、洧渊、棘泽、狼渊、豚泽、沛泽、鸡泽、空泽等,约30多个。在黄淮海平原范围内,先秦文献记载的大小湖泊有40个左右,水经注则记载有190个之多8(P178-181)。这190个湖泊中的天然湖泊,可能大部分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只是没有专书记载而已。 与湖泊相近似的是隰。在诗经中每将山隰连称,如邶风云“山有榛,隰有苓”;郑风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唐风云“山有枢,隰有榆”;秦风云“山有苞棣,隰有六驳”等,也有单称隰者。这也反映了上古河域的一个生态地理特点。 隰与湖泊不同,湖泊是与河流相通的,而隰则主要是由雨水形成的。尔雅释地说:“陂者曰阪,下者曰隰。”邢昺疏引李巡注云:“下湿谓土地窊下,常沮洳,名为隰也。”根据尔雅与李巡注,隰指地势低下、土壤阴湿的地方。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野上的低湿之地,即诗经中所谓的“于彼原隰”、“原隰既平”、“度其原隰”的“隰”。一种是与山相连的“隰”。这些“隰”位于山脚下不远的平地,由于山洪由高而下,激流冲击山下平坦之地,进入平野之后,水流减慢,冲击力消失。这样在山下便形成了低洼的地势,一下雨便有雨水积储。卫风氓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表明隰一般面积还比较大,所以诗人才以为喻。因为隰常有积水,所以可以种植莲藕。郑风说“隰有荷华”,即可以证明。邶风说“隰有苓”,前人关于“苓”有卷耳、地黄、甘草、黄药等说,其实这“苓”也就是“莲”。七发“蔓草芳苓”,李善注:“诗传曰苓,古莲字也。”字汇:“苓读连,古莲字。”隰的周围则长有丰茂的草木,如榆、桑、苌楚、芦苇等喜水植物,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生态环境。在山与隰之间冲积而成的扇形地带,则是先民们所选择的较理想的宅地。诗经中“山有XX,隰有XX”的咏唱,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发的。 三、诗经时代的州与丘 诗经中每言及水中的洲、渚、沚、坻,同时也常提到丘,如曰“丘中有麻”、“至于顿丘”、“旄丘之葛”、“宛丘之上”、“陟彼阿丘”。对于诗经中的丘,今人大多认为是山丘或丘陵,因而每等闲视之。其实它与水及洲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山海经海内经云:“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九丘”,每丘上住一个氏族,所谓陶唐、叔得,都是氏族之名,这些氏族不少是见于其他古籍的。丘之下有水环绕,这实际上就是九个洲了。左传昭公十二年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贾逵注云:“九丘),九州亡国之戒。”马融也说:“九丘,九州之数。”释名释丘云:“泽中有丘曰都丘,言虫鸟往所聚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水经汾水注云:“汾水西经癸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癸丘也。”或有水环绕,或在泽之中,而却名之曰丘,这里的丘与洲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说文丘部云:“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此解字形显系有误,卜辞中之丘字即象丘阜之形。但许氏强调丘为人居之所,则特别值得注意。而其解“州”字也是突出了个“居”字。说文川部:“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地,故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毛诗作“在河之洲”,“洲”与州”在古代是相同的。字汇水部云:“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别州县之字也。”尔雅释水云:“水中可居者曰洲。”广雅释水:“州,居也。”释名释水:“洲,聚也,人及鸟所聚息之处也。”所谓“居”就是居住,即易传所谓“穴居而野处”之“居”。更值得注意的是释名将“洲”声训为“聚”,而伪孔安国尚书序)亦云:“丘,聚也。”说明古代“丘”与“州”在读音与意义上都是有关系的。大禹治水,将天下划为九州,实际上是以水为界,划为九个区域。淮南子地形训说:“宵明、烛光处河洲,所照方千里。”尚书说命下云:“既乃遁于荒野,入宅于河。”伪孔传云:“遁居田野河洲也。其父欲使高宗知民之艰苦,故使居民间。”孔颖达疏云:“河是水名,水不可居,而云入宅于河,知在河之洲也。释水云:水中可居者曰洲。初宅遁田野,后入河洲,言其徙居无常也。”显然河洲也是先民栖居之地。 丘与州从形式到意义上的联系,显然都是缘于一个“水”字。州是有水环绕之地,而丘则是由水而形成的。丘一般形成于河道拐弯或二水交汇之处的三角洲地方,由于水的冲积形成土包,水道移向低处,而土包则因风吹,土沙堆积越来越厚,形成高丘。因为川流纵横,湖泊广布,人皆依择高地而居,因而古书中出现了许多以丘、州为名的地名。据顾颉刚先生统计,春秋与左传中以丘名者有48处之多,而以宋(11)、齐(10)、鲁(7)、卫(b)、晋(4)为最多,渭水流域的秦与江湖间的吴越一个也没有。而宋、齐、鲁、卫、晋正当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湖泊河流分布最稠密的地区9。这些地名可能是大水退后的遗存。从清儒杨守敬的春秋列国图中就可以看出,名丘之地多在水边,如营丘在淄水东,贝丘在渑水东,葵丘、渠丘在时水东,牡丘在黄河北,重丘在大野泽西南,中丘在沂水东等。水来为州,水退为丘。春秋桓公五年有:“州公如曹。”州为国名,姜姓,据括地志说,在密州安丘县东三十里,即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此地距海近百里之遥,且当汶水、潍水交汇之处,上古时很可能是水中之高地可居者。而且周时名“州”,汉时得名“安丘”,大有水退为丘之意在内。出土的西周周公簋有铭云:“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东人、郭人。”其地不详。左传昭公三年:“赐汝州田。”注:“州县,今属河内郡。”春秋前其地正处于黄河北折处,夹于沁水、黄河之间。诗经小雅钟鼓云:“淮有三洲”,“三”言其多,说明在淮河上也有不少水洲。历史上黄河曾一度夺淮入海,显然在黄河与淮河形成的三角地带,是受着黄河的影响的。在汉书地理志中,涿郡有州乡,王先谦补注云:“一统志:故城今河间县东北四十里。”地名河间,显然是由黄河支津歧出、地在两河之间而得名,而其又名洲”,其意义就更明确了。据周礼大司徒记载,周时户制“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用“州”划分行政区域,显然也是由自然地理的区域分割而定的。一州犹今之一村,论语卫灵公说:“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里的州里,犹今之所谓乡里。周礼小司徒又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总之,无论是丘、州之类的地名,还是以州、丘为单位的区域划分,都反映了上古时代水居洲处的人类生存环境。 四、诗经时代的生态环境 无论河、泽,还是丘、隰,都是因水而形成的。现在我们根据春秋与左传的记载,通过研究先秦河流、湖泊、丘洲在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所经当时各国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河流、湖泊、丘洲的分布,集中在了黄河下游的晋、卫、郑、齐诸国。晋本当黄河中游,但它的地盘较大,今河南的北部、河北的西部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属于它。西部的秦国,只有泾渭二水,湖泊、丘洲的记载则是空白。据周礼、尔雅等书记载,秦地也有湖泊,像弦蒲、阳华等,曾与大陆诸大泽并提,但与中原地区的湖泊相比就要小得多了。诗经中提到的关中境内的水道与水泽似乎还较它国为多,当是因周王室建都关中,对此生态地理较多关注的缘故。 管子揆度说:“共工之王,水处者什之七,陆处者什之三。”淮南子地形训说:大禹时“凡鸿水之渊薮,自三仞以上者,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这些数字可能是根据当时情势对上古地形做出的推测,但也由此可以想见诗经时代的地貌状态了。由于川流湖泊众多,加之诗经时代北方气候温暖湿润,因而影响到了当时的生态环境。据史念海先生说:“当时黄河流域主要是森林地区。这个地区大致从渭河上游及更西的地区开始,一直到下游各地。黄河中游西北部则是草原地区。森林中兼有若干草原植被,而草原地区也兼有森林茂盛的山地。 l0(P352)像梅、竹之类亚热带植物,在北方也较常见,故秦风言“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卫风言“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小雅吉日还说:“发此小豝,殪此大兕。”说明当时北方还产有现在只有热带地区才有的大犀牛。在湖畔水边以及泽薮之地,生长着大片草木,水中有荇菜、苹、藻等水草,湖畔大量水鸟云集,芦苇荡里大批野猪之类野兽出入,林中及原野时常可见到鹿群觅食、奔走。如召南驺虞)说:在芦苇荡里可以“一发五豝”;大雅桑柔说:“瞻彼中林,甡甡其鹿。”属于黄土高原的陕西境内,今日已多为干旱区,而(诗经的秦风与雅、颂中,却多次歌咏到这里的泽地、水产与芦苇,如云“兼葭苍苍,白露为霜”、“鸿雁于飞,集于中泽”、“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鰷鲿鰋鲤”、“振鹭于飞,于彼西雍”,俨然一幅水乡泽国情景。魏风、唐风中说,山西晋南的汾河岸边是大片沮洳之地,这里有大片的桑田,山上长有刺榆、山樗、漆树等木,山下的水洼的周围则有榆树和楸树等。在中原地区,曹风写到了地下水冒出地面的情景,郑风中写到了在大泽中围猎的情景,卫风写到了淇水湾丛生的绿竹与水岸栖息的大雁、飞鸣的野鸡、水中的大鱼,还有成千的马群。齐风中写到了雄兽、大兽、狼,还有闲游的狐狸,以及大片的狗尾草;鲁颂中写到了众多的马群。这些诗篇正是对当日生态环境的描写。 现在许多河流已经干涸,大量湖泊已淤为平地,不少水洲与丘阜也因水枯或挖掘变为平地,如宛丘在春秋时还是陈国的一个热闹繁华之地,到水经注的时代,却已“不知所在矣”11(P733),昔日的景观不复存在。但我们根据诗经给予的信息,可以想见这种生态环境对当日先民生活的影响。生命离不开水,故人要傍水流而居。丘阜水洲,是人类避水患的生存栖身之所。川流是湖泊的水源,湖泊是河流水量与气候、气温的调节系统,洪水到来时它们可以泄洪储水,平时则可以积水养河流;夏天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冬天则散发热量使气温升高,同时蒸发水分,使空气保持湿润,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积极的作用。湖泊还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渊薮,故尚书、左传、周礼诸书中都记到了专门管理湖泊泽薮的官员。正如顾颉刚先生说:“中国古代对于薮泽是最注意的,所以然之故就因为这是生产的大本营,在农业不甚发达的时候,只有依赖天然的力量。泽是众流所归的大湖泊,薮是卑垫之地。湖泊中产有尊鱼之类固不必说,薮则当每年水长的时候,也盛满了水,和泽没有分别;等到水退,留下了沉淀物作肥料,就很能生长草木,连带着繁殖禽兽,天然的生产品比了泽中还要多。”12这种条件对农业、渔猎,都是非常有利的。一般认为周朝是个农业社会,而忽略了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王廷洽先生则认为,渔猎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无论食用还是祭祀,或是对皮革羽毛的利用,都体现出了渔猎的意义13。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代婚礼纳采用雁,吉礼以鹿皮为贽,之所以用雁用鹿,也就反映了当日狩猎生活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位置。 周代的地理生态环境,规定了农、渔、猎并举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人类更注目于自然的春秋更替与生物的休养生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律,顺天之所赐以充庖厨的生活情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循环,使人们将自己的生活、劳动、欢乐、悲伤、优愁,融入了大自然的运行之中。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他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祥和与亲切。因而在诗经中山水草木鸟兽都成了有情之物,它们与人类共悲欢。“呦呦鹿鸣”,是要与同伴共享丰美的苹草;“鸟鸣嘤嘤”,是要求得朋友的呼应;大量的以草木起兴的诗篇,所展示的也多是抒情主人公的情绪状态。于希贤先生认为,诗经“温柔敦厚”诗风的形成,与西周地理环境有关。他说:“中国的文化的风格始终保持着一种温暖、祥和的传统,与西周地理环境的培育有很大关系。温柔敦厚的诗教,一直是国人崇奉的典范。14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诗经中也提到大旱、地震,专家们也曾指出西周初年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但这都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黄河流域能成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这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时这些川流、湖泊、水洲的分布,也大大地影响着人类早期聚落的分布。当时人烟稀少,原野因时有水患而空旷无人居住。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