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肝胆病证,第二节:黄疸,中医内科学,主讲:公培强南京中医药大学,2,概述: 概念 文献摘要 讨论范病因病机: 病因 病机 (小结)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类证鉴别 相 关检查辨证论治:诊断要点 治疗原则 预防调护 : 结语: 测试,目录,分证论治,3,一、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概述】,4,5,二、文献摘要:1、病名和症状表现:首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 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病诊尺说:“身痛面色微黄, 齿垢黄, 爪甲上黄, 黄疸也。故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其对黄疸主症的描述十分准确,尿黄、目黄是黄疸的基本特征之一,此外,还可见到身体其他部位发黄。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这是最早对黄疸病因病机的描述。内经提出了炎暑湿热之邪搏结为黄疸的病因病机,这也是至今临床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6,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疸”古字 “瘅”,“黄瘅”即“黄疸”。内经又云“疸者热也。”康熙字典解释“瘅者,热、劳也”因此从字面上看黄疸与“热”、“劳”有关。内经指出黄疸的病因病机是湿热,即“湿热相交”,后世认为湿热是黄疸的主要病因,其理论渊源于此,正如丹溪心法所指出的。“疸不用分其五,统是湿热。”,7,2、分类: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以上两条经文指出了无汗、小便不利、湿热瘀滞不解是产生黄疸的根本原因。无汗 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 要点在于“瘀热在里”,治疗原则是给邪以出路。为后世汗、吐、下三大法则治疗黄疸提供了理论基础。,湿热合邪,郁积不化,便产生黄疸。,8,孙思邈千金翼方:瘀血黄疸千金翼方黄疸“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孙氏最早提出某些黄疸是时行病,并指出瘀热发黄是黄疸的病机。张仲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孙思邈“凡遇时行热病,必多内瘀著黄”叶天士“气血不行则发黄”周学海“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善治,盖用化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红花、茜草、丹参之类,为其已坏之血而不能还原质,必须化之”现代医家关幼波“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形成“黄疸瘀血说”可见,黄疸必有瘀,9,诸病源候论提到“急黄”危重证候和阴黄。 “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曰阴黄。”“阴黄”病名最早记载于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 ,但此论与后世医家有关阴黄的认识不同,把热毒郁滞于内所致的阴黄称为阴黄;而后世常把寒湿郁滞于内所致的黄疸称为阴黄。宋圣济总录:“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生黄疸。”圣济总录指出黄疸的病因病机是因过食烟酒,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侵淫肌肤而发黄。,10,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 :黄疸分阴黄阳黄卫生宝鉴发黄:“身热,不大便,发黄者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阳黄。”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在总结前人经验,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把阳黄和阴黄的辩证论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意义重大,后世治黄无出其右。至今仍被采用。罗天益还创立了茵陈四逆汤治疗阴黄方剂。,11,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病名。“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张氏所提胆黄非常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淤胆型黄疸。明吴又可瘟疫论:温热黄疸,大黄为主吴氏认为对温热黄疸的治疗,主张以大黄为主,他认为治黄疸不用大黄,则很少有效。他认为黄疸是由于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则又由于胃热移热膀胱所致,即黄疸是俯病,而非经病,用大黄直泄胃热,是治本之法。吴氏退黄喜欢用茵陈蒿汤,其所用茵陈蒿汤(名为茵陈汤)与仲景之茵陈蒿汤药味完全相同,惟两方的配伍剂量差之甚远。仲景之茵陈蒿汤以茵陈为主药,辅以山栀子、大黄,茵陈与大黄剂量之比为3:1;而吴氏茵陈蒿汤则重用大黄,茵陈与大黄剂量之比为1:5,可见,吴氏更注重攻下泄热退黄。,12,林佩琴类证治裁:阴黄补脾类证治裁黄疸:“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侵淫,外渍肌肤,则发而为黄。”“瘅久不愈当补脾。”清林佩琴再次指出了脾与黄疸的关系,对阴黄和慢性黄疸而言,健脾益气具有重要的意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阴阳分治叶氏提出阳黄治胃,阴黄治脾,对黄疸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叶氏亦提出分销三焦湿热法是叶氏对仲景治黄诸法的重要补充,使湿热之邪分销,而无伤脾气之弊。后世医家根据此组成三仁汤、甘露消毒饮等治黄疸良方,已为临床所常用。,13,黄元御四圣心源:黄疸主要与肝胆脾相关四圣心源黄疸根源:“其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黄氏认为黄疸的病变脏腑为肝胆脾。肝主风,主疏泄,肝气不疏,木盛克土,脾土不化,湿聚成黄。此观点源于素问玉机真脏论:“病入舎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 弗治,肝传之脾,并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盖肝主疏泄,肝失疏泄之职,由脾胃产生的水湿就会停滞不化,水湿郁滞不能及时排泄出去,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黄疸。,14,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温黄“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沈氏指出瘟黄的传染性及严重性。沈氏所言瘟黄类似于后世的“急黄”,与现代医学的重型肝炎相似。,重型肝炎的共同特点(了解): 高度黄疸 高度乏力 严重消化道症状 严重肝损:胆酶分离、PT明显延长、PTA40 严重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严重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15,3、治疗: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文献摘要,16,三:讨论范围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身目黄染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黄疸常与胁痛、癥积、鼓胀等病证并见,17,各种原因,如药物、疾病、遗传因素等,使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出现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这好比流水生产线的第一步,原料堆积过多,产品也就会相应增多。 人的肝脏是制造、处理胆红素的关键“机器”,它极易受病毒、细菌、药物、毒素等因素的损伤,一旦肝脏损伤,正常结构被破坏,胆红素就泛滥入血引起“肝细胞性黄疸”。 如果排泄通道,即胆道系统被结石、炎症、寄生虫、肿瘤阻塞,有时是胆管受到挤压,已加工好的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就是“阻塞性黄疸”,,讨论范围,18,黄疸(jaundice),血中胆红素升高使皮肤、黏膜、巩膜黄染既是症状,又是体征隐性黄疸:肉眼不易察觉,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mol/L显性黄疸:肉眼可察觉,血清总胆红素34.2mol/L 34.2171mol/L 轻度黄疸 171342mol/L 中度黄疸 342mol/L 重度黄疸,19,20,21,22,黄疸:分类,按病因学分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旧称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按胆红素性质分类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23,USB+清蛋白 CB(直接排入胆道,不入血),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当胆道阻塞、肝细胞损伤或胆管破裂时,结合胆红素可进入血液CB血中正常值为06.8 mol/L ,UCB血中正常值为1.7 10.2 mol/L,胆红素的肝内代谢,24,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CB进入肠道后,由肠道细菌的脱氢作用还原为尿胆原,尿胆原的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中排出(粪胆素),小部分尿胆原(约10 20 )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CB,有随胆汁排入肠道。,CB,肠道,脱氢作用,尿胆原,氧化作用,尿胆素,肠道,粪胆素,粪便排出,25,非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区别,26,黄疸:胆红素的正常代谢,红细胞衰老(占80-85),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原,肠肝循环,粪胆原,尿胆原,吞噬分解,肝脏代谢,随粪排出,随尿排出,27,黄疸: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原,肠肝循环,粪胆原,尿胆原,吞噬分解,肝脏代谢,随粪排出,随尿排出,28,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红细胞衰老,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原,肠肝循环,粪胆原,尿胆原,吞噬分解,肝脏代谢,微胆道排泄,随粪排出,随尿排出,尿胆红素(+),29,30,黄疸:肝细胞性黄疸,31,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红细胞衰老,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原,肠肝循环,粪胆原,尿胆原,吞噬分解,肝脏代谢,胆道排泄,随粪排出,随尿排出,尿胆红素(+),32,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33,34,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35,黄疸:先天性黄疸,红细胞衰老,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原,肠肝循环,粪胆原,尿胆原,吞噬分解,肝脏代谢,胆道排泄,随粪排出,随尿排出,Gilbert syndrome摄取UCB障碍,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 UCB,Dubin-Johnson syndrome排泄CB障碍, CB,Crigler-Najjar syndrome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UCB,Rotor syndrome摄取UCB和排泄CB障碍, UCB, CB,36,黄疸:三类黄疸实验室鉴别,37,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38,黄疸:伴随症状,发热: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急性肝炎、急性溶血、全身性疾病上腹痛:剧痛:胆道结石、胆道蛔虫持续性钝痛:肝脓肿、肝癌、肝炎夏科(Charcot)三联征(痛/热/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肿大:肝炎、肝癌、早期肝硬化、胆道阻塞胆囊肿大:胆总管梗阻(胰头癌、结石)Courvoisier征:胰头癌、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明显肿大无压痛脾肿大:肝炎、肝硬化、传染病、血液病腹水:重症肝炎、晚期肝硬化、肝癌,39,黄疸:辅助检查,无创性检查B超:胆石、肿瘤、肝硬化、胆道扩张CT:肝、胆、胰占位病变、胆道扩张、结石MRI:鉴别良恶性肿瘤、胆石MRCP:无创性胆道系统成象,胆石、肿瘤、狭窄X线:腹平片,胆石有创性检查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石、肿瘤、狭窄PTC :经皮肝胆道造影,胆石、肿瘤腹腔镜:疑难病例诊断肝穿刺活检:疑难病例,胆汁淤积性黄疸慎用或禁用,40,【病因病机】一、病因:外感和内伤1、外感湿热疫毒:暑湿、湿热、疫毒2.内伤饮食、劳倦 (1)过食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 (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 3.病后续发胁痛、癥积或其它疾病之后,41,病因病机病因,(一)外感湿热疫毒,阳黄,急黄,病源:“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暑湿,42,病因病机病因,(二)内伤饮食、劳倦,阳黄,阴黄,43,病因病机病因,(三)病后续发,病后湿热内蕴,久病耗伤脾阳,癥积日久不消,湿热残留,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黄疸,寒湿困遏,瘀血阻滞,44,病因病机病机,(一)病理因素以湿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 病理因素:湿、热、寒、疫毒、气滞、瘀血; 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困遏脾胃,壅塞肝胆,胆汁疏泄失常,下注,外溢,目黄、肤黄,小便黄,呕恶.纳呆.便溏,胁痛口苦,45,病因病机病机,黄疸的主要病机:湿邪壅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若: 湿热疫毒深重 充斥三焦 高热口渴 内陷营血 出血(衄、便、紫斑) 侵犯心肝 神昏、抽搐 卒然发黄 疸色如金,迅速加深,46,病因病机病机,(二)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湿热所伤 热重于湿 酒热甘肥 湿从热化,湿热交蒸 阳黄 素体阳盛 湿重于热 湿热疫毒壅盛 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急黄寒 湿 伤 人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寒湿中阻 阴黄中 阳 素 虚,47,(三)阴黄、阳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阴黄 阳黄 急黄,热毒炽盛,侵犯营血,热毒出营,湿热留恋,失治误治,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复感外邪,湿郁化热,病因病机病机,阴黄与阳黄的联系与区别?阳黄与急黄的联系与区别?,48,病因病机病机,(四)预后转归以速退为顺 1阳黄消退较易,但湿盛者易迁延为阴黄; 2急黄常危及生命; 3阴黄可酿成癥积、鼓胀,预后较差。 金匮要略:“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不治。”,49,暑湿湿热,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疫毒,热毒炽盛,内伤饮食劳倦,脾胃损伤,湿浊内生 湿热熏蒸,湿从热化,胁痛,癥积,其它疾病,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从寒化,内及营血,脾虚 寒湿内生,胆汁不循常道外溢黄疸,湿遏瘀阻,阳黄,急黄,阴黄,病机,传染性,50,二、病机小结:1、病因:外感多属湿热疫毒,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 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 2、病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3、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4、病性: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为什么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51,分类:(1)阳黄: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2)急黄: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卒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症,称为急黄。(3)阴黄: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如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面目肌肤淡黄晦暗久久不能消退,则形成阴黄的脾虚血亏证。,阳黄、阴黄、急黄的概念,52,【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主证: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2.兼证: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3.病因: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53,【诊查要点】,二、病证鉴别1.黄疸与萎黄,54,2.阳黄与阴黄,【诊查要点】,55,黄色鲜明,56,疸色如金,57,黄色晦暗,58,59,三、相关检查血清总胆红素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 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定量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 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 而三者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亦有助鉴别。此外, 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B 超、 CT、 MRI、胃肠钡餐检查、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肝穿刺活检均有利于确定黄疸的原因。,60,61,【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62,二、治疗原则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如属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如属寒湿,应予健脾温化。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人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试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63,三、证治分类(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主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兼证: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侬,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本方有清热通腑,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常用药:茵陈蒿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使邪从小便而去。,64,加减:1、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2、如热毒内盛,心烦懊憹,可加黄连、龙胆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3、如恶心呕吐,可加陈皮、竹如、半夏和胃止呕。,65,2、湿重于热证 主证: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兼证:头重身困 胸院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 大便搪垢。舌脉: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证机概要:湿遏热伏 困胆中焦,胆汁不循常道。治法: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二方比较,前者作用在于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中去;后者作用在于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是湿热并治的方剂。常用药:霍香、白寇仁、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茵陈、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利湿清热退黄。,66,加减:如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等症较著,可加入苍术、厚朴、半夏,以健脾燥湿,行气和胃。本证湿重于热,湿为阴邪,粘腻难解,治法当以利湿化浊运脾为主,佐以清热,不可过于苦寒,以免脾阳受损。如治疗失当,迁延日久,则易转为阴黄。如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疏表清热,利湿退黄,常用药如麻黄、霍香疏表化湿,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解毒,甘草和中。,67,3.胆腑郁热证主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兼证: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脉;苔黄舌红,脉弦滑数。证机概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本方有疏肝利胆,通腑泄热的作用,适用于肝胆失和,胃腑结热之证。常用药: 柴胡、黄苓、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黄、枳实通腑泄热;郁金、佛手、陈皮、山楂疏肝利胆退黄;白芍、甘草缓急止痛。,68,加减:若砂石阻滞,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胆化石;恶心呕逆明显,加厚朴、竹茹、陈皮和胃降逆。,69,4.疫毒炽盛证(急黄)主证: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兼证: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譫语,烦燥抽搐,或见溺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证机概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本方功能清热退黄 凉营解毒,适用于湿热疫毒所致的黄疸。 常用药: 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解毒;茵陈、土茯苓利湿清热退黄。,70,加减:1、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凉开透窍;2、如动风抽搐者,加用钩藤、石决明。另服羚角粉或紫雪丹,以熄风止痉;3、如纽血、便血、肌肤瘀斑重者,可加黑地榆、侧柏叶、紫草、茜根炭等凉血止血;4、如腹大有水,小便短少不利,可加马鞭草、木通、白茅根、车前子,并另吞琥珀、蟋蟀、沉香粉, 以通利小便。,71,(二 )阴黄1.寒湿阻遏证主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兼证:腕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证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本方温化寒湿,用于寒湿阻滞之阴黄。常用药:附子、白术、干姜,温中健脾化湿;茵陈、茯苓、泽泻、猪苓,利湿退黄。若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可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以健脾燥湿,行气和胃;。,72,加减:1、若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可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以健脾燥湿,行气和胃;2、若胁腹疼痛作胀,肝脾同病者,当酌加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气;3、若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癥结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矾散,以化浊祛瘀软坚。,73,2.脾虚湿滞证主证: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兼证: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证机概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可温中补虚,调养气血,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寒之证。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74,加减:如气虚乏力明显者,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畏寒,肢冷,舌淡者,宜加附子温阳祛寒;心悸不宁,脉细而弱者,加熟地、首乌、酸枣仁等补血养心,75,(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黄疸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湿邪不清,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黄疸反复发生,甚至转成癥积、鼓胀。因此,黄疸消退后,仍须根据病情继续调治。,76,1.湿热留恋证证状: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证机概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常用药:茵陈、黄苓、黄柏清热化湿;茯苓、泽泻、车前草淡渗分利;苍术、苏梗、陈皮化湿行气宽中。,77,2.肝脾不调证主证: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 证机概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前方偏重于疏肝理气,用于肝脾气滞者;后方偏重于调养肝脾,用于肝血不足,脾气亏虚者。常用药: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养血疏肝;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陈皮、山植、麦芽理气助运。,78,3.气滞血瘀证主证: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证机概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痰。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常用药:柴胡、积壳、香附疏肝理气;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活血化痰。并服鳖甲煎丸,以软坚消积。,79,附:萎黄,主证:两目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小便通畅而色不黄,倦怠乏力,眩晕耳鸣,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濡细。证机概要:虫积食滞导致的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既不能滋润皮肤肌肉,又不能营养脏腑,以致肌肤萎黄无泽。另,失血过多、大病之后,血亏气耗,气血不足而发本病。治法:调理脾胃,补气养血。代表方: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80,黄疸辨证论治简表,黄疸的证、治、方、药?,81,【预防调护】黄疸与多种疾病有关,本病要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1、在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节制,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应戒酒类饮料。2、对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3O45天,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他人。注射用具及手术器械宜严格消毒,避免血液制品的污染,防止血液途径传染。3、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四时变化,以免正气损伤,体质虚弱,邪气乘袭。,82,4、预防 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可用菌陈蒿30克,生甘草6克,或决明子15克,贯众15克,生甘草10克,或茵陈蒿30克,风尾草15克,水煎,连服37日。,83,关于本病的调护,在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须绝对卧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静养功之类。 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肝气条达,有助于病情康复。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脾益肝;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防止助湿生热,碍脾运化。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 若出现黄疸加深,或出现斑疹吐纽,神昏痉厥,应考虑热毒耗阴动血,邪犯心肝,属病情恶化之兆;如出现脉象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神志恍惚,烦躁不安,为正气欲脱之征象,均须及时救治。,84,【结语】 证候特征: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目睛黄染为本病重要特征。 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它病续发。 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以湿邪为主。 病机: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溢,是黄疸形成的主要病机。,85,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分阳黄和阴黄。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阳黄当清化,热重于湿证予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湿重于热证予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管理卓越案例集
- 奔驰培训资料课件
- 2025门面租赁合同模板下载
- 厦门公交司机安全培训课件
- 化工分离过程课件
- 厂房运作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大雪道路安全培训课件
- 大队安全生产月培训总结课件
- 2025标准担保借款合同协议书
- 2025外汇质押人民币贷款合同范本
- 应急广播系统维护管理制度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 体检中心知识
- 开办药店申请书
- 《社会化网格治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700字
- 甲状腺腔镜手术课件
- 高一 人教版 英语 必修一第四单元《Lesson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课件
- 保险核保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世界500强集团)2025年
- 中建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指南
-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 《品类管理》教材正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