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oc_第1页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oc_第2页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oc_第3页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oc_第4页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黄小龙 张建东 陆剑峰 龙川县田家炳中学)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关键阶段,是一生性格发展的定型阶段。在我国,由于升学与就业的压力在高中阶段显现,高中往往成为一生中心理矛盾冲突最激烈、烦恼最多、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甚至成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高发的阶段。我们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健康发展,同样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成为当今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作为研究点,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龙川县田家炳中学作为初级抽样单位,从该所中学随机抽取高一10个班、高二8个班、高三9个班作为次级抽样单位,调查对象为所抽取班级的全部在读学生。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294份,回收问卷1294分,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55份,有效回收率为89.3%。被调查者中男生532名(46.1%),女生623名(53.9%),高一443名(38.3%),高二322名(27.9%),高三390名(33.8%)。1.2 研究工具1.2.1 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 主要包括性别、年纪、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条目。1.2.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 1。该量表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和心理不平衡性10个因子,每个因子包括 6个条目,共6O个条目。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从无1分,偶尔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每个因子的6个条目得分之和除以6即为该因子得分;60个条目得分之和除以6O为量表总均分。总均分及其各因子分小于2分表示正常,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5分表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按照总均分及各因子分评价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分布。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1.2.3 家庭支持量表 采用Procidano和Heller设计的家庭支持量表2,该量表由9个项目组成,分是否两级(是=1,否=0)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受到家庭成员支持程度越高。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1.2.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3,由27个应激性生活事件组成 ,调查期限为最近1年。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为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间内发生与否;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按“无影响 (1)、轻度 (2)、中度(3)、重度(4)和极重度(5)” 进行评定 ,累计各事件分值即为总应激强度值。因素分析将这 27个事件分为 6个因子 ,分别累计各因子得分即为各因子的应激强度值。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指标较好。1.2.5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4 该问卷评估个体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特点,由20个项目组成。问卷进一步分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内容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采用0-3四级评分(0为不采用,1为偶尔采用,2为有时采用,3为经常采用)。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1.3 调查方法 由学校协助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指导语 ,学生按实际情况认真、独立回答每一个问题 ,当场作答 ,当场回收和核对。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通过Excel 2003软件进行录入,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所用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2 结果2.1 心理健康状况 1155名学生心理健康总量表得分为(2.260.48)分,10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为焦虑(2.410.72)分和情绪波动性(2.410.64)分,最低的为敌对(1.960.67)分,见表1。表1 高中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及不同性别差异比较因子得分(N=1155)(MSD)性别tp男(N=532)女(N=623)(MSD)(MSD)强迫2.370.542.320.552.410.53-2.7680.006偏执2.130.612.150.642.110.571.1470.252敌对1.960.671.940.651.980.69-0.9290.353人际关系敏感2.300.652.310.672.300.630.1120.911抑郁2.250.662.140.642.340.67-5.3030.000焦虑2.410.722.350.722.460.72-2.6160.009学习压力感2.370.722.390.772.360.670.6840.494适应不良2.400.582.450.642.360.532.3880.017情绪波动性2.410.642.470.692.370.592.5300.012心理不平衡性2.000.612.000.642.000.58-0.1460.884总均分2.260.482.250.512.270.47-0.6700.5032.2 心理健康各因子异常人数及发生率 适应不良异常因子的发生率最高,不同程度异常发生率合计为80.1%;其次是强迫因子,不同程度异常发生率合计为78.6%;敌对因子的异常发生率最低,不同程度异常发生率合计为45.9%。总体上 69.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见表2。 表2 高中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人数及百分比(N=1155)因子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合计强迫724(62.7)178(15.4)6(0.5)0(0.0)908(78.6)偏执551(47.7)108(9.4)11(1.0)3(0.3)673(58.3)*敌对422(36.5)94(8.1)11(1.0)3(0.3)530(45.9)人际关系敏感647(56.0)151(13.1)24(2.1)0(0.0)822(71.2)抑郁603(52.2)136(11.8)27(2.3)1(0.1)767(66.4)焦虑636(55.1)196(17.0)39(3.4)6(0.5)877(76.0)学习压力感595(51.5)192(16.6)37(3.2)3(0.3)827(71.6)适应不良718(62.2)185(16.0)22(1.9)0(0.0)925(80.1)情绪波动性653(56.5)211(18.3)24(2.1)0(0.0)888(76.9)心理不平衡性476(41.2)92(8.0)6(0.5)1(0.1)575(49.8)总均分716(62.0)82(7.1)5(0.4)0(0.0)803(69.5)注:表中括号内数字为百分比,*处的合计百分比与前几项累计不一致系四舍五入之故。2.3 不同性别、年级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得分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女生在强迫、抑郁、焦虑3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在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2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这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得分比较见表3 ,结果显示高三在强迫、敌对、焦虑、心理不平衡4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高一,高二在心理不平衡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高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不同年级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比较因子得分(N=1155)(MSD)年级Fp高一(N=443)高二(N=322)高三(N=390)(MSD)(MSD)(MSD)强迫2.370.542.310.552.380.512.420.564.8630.008偏执2.130.612.100.612.130.562.150.630.6020.548敌对1.960.671.910.691.950.612.030.703.5960.028人际关系敏感2.300.652.290.672.350.642.280.641.1680.311抑郁2.250.662.240.692.230.642.290.650.8660.421焦虑2.410.722.350.762.400.682.470.713.1010.045学习压力感2.370.722.400.772.350.692.360.700.4100.664适应不良2.400.582.390.612.420.582.390.560.1650.848情绪波动性2.410.642.390.662.380.622.470.631.8330.160心理不平衡性2.000.611.930.602.020.592.060.635.2570.005总均分2.260.482.230.512.260.442.290.491.6420.1942.4 不同家庭气氛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家庭气氛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得分比较见表4。表4 不同家庭气氛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比较因子家庭气氛Fp父母分居(N=20)经常争吵(N=45)偶尔争吵(N=413)和睦安宁(N=677)(MSD)(MSD)(MSD)(MSD)强迫2.390.612.520.552.420.522.330.553.9570.008偏执2.380.892.360.682.190.612.070.587.0090.000敌对1.930.642.350.732.010.671.910.667.4080.000人际关系敏感2.320.952.770.732.380.622.230.6412.7560.000抑郁2.481.002.650.862.350.662.160.6214.3010.000焦虑2.611.122.730.882.530.722.300.6813.3180.000学习压力感2.280.642.510.712.460.722.310.724.0730.007适应不良2.560.722.760.562.480.582.330.5712.5940.000情绪波动性2.550.872.760.662.510.652.330.6112.2800.000心理不平衡性2.180.682.160.622.070.581.940.625.5940.001总均分2.370.682.560.522.340.472.190.4715.0370.000从表4可以看出,家庭气氛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经常争吵和偶尔争吵在强迫、偏执、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性6个因子及总均分的得分高于和睦安宁;经常争吵在敌对、人际关系2个因子的上的得分高于父母分居、偶尔争吵和和睦安宁;偶尔争吵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4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和睦安宁;经常争吵在适应不良上的得分大于偶尔争吵和和睦安宁。上述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得分比较见表5。表5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比较因子父母教养方式Fp强制型(N=111)放任型(N=165)溺爱型(N=33)民主型(N=846)(MSD)(MSD)(MSD)(MSD)强迫2.440.632.400.552.460.432.350.531.5110.210偏执2.360.672.340.692.360.622.040.5520.1580.000敌对2.240.822.140.722.020.491.890.6314.3030.000人际关系敏感2.510.672.470.782.390.482.240.6110.7020.000抑郁2.460.772.510.772.370.672.170.6018.1650.000焦虑2.580.782.630.832.490.562.330.6810.7720.000学习压力感2.540.732.630.772.380.692.300.6912.0410.000适应不良2.620.552.570.622.570.462.330.5616.2290.000情绪波动性2.630.722.660.662.580.612.330.6118.8070.000心理不平衡性2.230.702.140.632.110.561.940.5811.9800.000总均分2.460.522.450.532.370.372.190.4522.4680.000从表5可以看出,除了父母教养方式在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因子及总均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强制型和放任型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7个因子及总量表的得分高于民主型;强制型、放任型和溺爱型在偏执、适应不良2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民主型。上述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6 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家庭支持的得分及相关分析 表 7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家庭支持的得分及相关系数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家庭支持得分(MSD)2.260.4850.9214.371.780.501.260.535.942.37心理健康10.581*-0.139*0.376*-0.309*注:*表示P0.01从表7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消极应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家庭支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7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家庭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生活事件 、应对方式及家庭支持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 。回归分析表明,生活事件、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及家庭支持全部进入了回归方程,四者可解释因变量总变异的42.3%。生活事件、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其预测性分别是=0.455、=0.278;积极应对、家庭支持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其预测性分别是=-0.151、=-0.137。表 8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家庭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因变量自变量值标准误标准化值t值p调整后的R2心理健康生活事件0.0160.0010.45519.1930.0000.318消极应对0.2560.0220.27811.5210.0000.373积极应对-0.1470.024-0.151-6.2660.0000.407家庭支持-0.0280.005-0.137-5.7070.0000.4233 讨论3.1 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本研究通过对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在焦虑、情绪波动性及适应不良方面的得分较高,在敌对因子方面的得分最低。总体而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处于轻度水平(2.26分),这与同样使用MMHI-60量表的方奕(2.18分) 5、刘超正(2.16分) 6、孙丹(2.36分)7等人的研究结果接近。从心理健康各因子异常发生率来看,排名前三的是适应不良、强迫及情绪波动性,最低的是敌对因子,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异常发生率高于同类研究5 68。异常发生率虽高于同类研究,但是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的异常发生率都集中在轻度水平上,发生率高的因子集中在焦虑、情绪波动性、适应不良及强迫上,发生率低的因子集中在敌对、偏执和心理不平衡上。在本研究中,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异常发生率偏高,其原因可能是被试来自于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县城中学,娱乐及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无法释放不良情绪,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和焦虑都是由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过重的升学压力造成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适应不良的异常发生率高达八成,究其原因,一方面高中生对事物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却无法正确把握,对问题容易出现固执、片面性和绝对化、产生不认同感而不喜欢、不适应;另一方面家庭的过分照顾使学生的自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研究资料表明父母的过分保护是形成青少年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9。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加重,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增多或由走读变为寄读,自立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对新变化或新环境产生不适感。3.2 性别、年纪、家庭气氛及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女生(2.27分)在心理健康总均分上的得分略高于男生(2.25分),但差异不显著,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与方奕5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因子差异比较中,高中女生在抑郁和焦虑因子上较男生严重,这与国内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 10 11。上述结果可能与女生较男生敏感,更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有关。男生在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2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传统观念虽有所改变,但是由来己久的社会文化、性别角色及社会规范使女孩在获得同样结果情况下要付出比男孩更多的努力,因而女生更容易学会自立、学会适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情况在小县城中更为突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虽然随着年纪递增,但这种年纪差异不显著。心理健康10个因子按年级进行差异比较发现,高三在强迫、敌对、焦虑、心理不平衡4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高一,高二在心理不平衡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高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年纪对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高三是毕业班,面临高考,整天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心理负担重,因而更容易导致焦虑、敌对及心理不平衡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研究表明,高考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显著12。因此,学校和家长不能只关心升学和考试成绩,这样会加剧学生的压力和紧张,同时学校可采取播放音乐、放松训练等措施让高三学生在辛苦的学习后适当放松自己缓解压力。家庭气氛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除学习压力感及总均分外,经常争吵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和睦安宁,这与孙丹、高艳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 13。家庭在中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的关系好坏以及形成的家庭氛围能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处于心理发育重要时期的高中生,在学习、生活或交往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产生多种心理烦恼,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如果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和、家庭关系冷漠或父母离异,子女不仅不能得到关爱还会长期处在压抑、苦闷、伤感的环境中,影响心理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心理失衡形成心理疾病13 14。父母教养方式除了在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因子及总均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除强迫因子外,强制型和放任型在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其他9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民主型。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3 15。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以至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强制的、放任的、否定的、消极的、拒绝的等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而民主的、肯定的、积极的等教养方式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6。3.3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家庭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家庭支持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发现,积极应对及家庭支持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积极应对方式越多,家庭支持越高,则心理健康总均分越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则心理健康总均分也越高 ,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则告诉我们以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家庭支持预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其决定系数R2=0.423,也就是说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家庭支持可以解释高中生心理健康42.3%的变异。其中生活事件的解释最大,可以解释26.44%(R*B=0.2644)的心理健康变异(以自变量与心理健康总均分的相关系数乘以自变量对心理健康总均分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即R*B),其次是消极应对,可以解释10.45%(R*B=0.1045)的心理健康变异。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生活事件、消极应对的值越高,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心理健 康水平越低,而积极应对、家庭支持的值越高,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与国内多项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7 18 19。4 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从本研究当中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既往的有关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影响,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应该发挥中心纽带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学校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20。4.1 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中校长们要全面、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增强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明确校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使命。上海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证明,高中学校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20。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有条件的高中学校可以建设由学校全体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三级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特别是心理咨询师应由专业人士担任,因为实践证明担任了学校其他教学任务或行政工作的人员兼做心理咨询师会使学生担心其心理秘密被泄露而产生信任危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前提,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还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所需,设立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阅读室、心理宣泄室;按照学生数下拨专项心理健康教育经费,配备电脑、电话、录音笔、音响设备、测试软件等常用工具。第三,规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根据高中生不同年级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学习任务和侧重点,开设不同主题的心理活动课,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比如高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是“适应环境”、“人际交往”、 “做情绪的主人“;高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是“学习策略”、“时间管理”、“面对青春期”;高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是“升学择业”、“应试技巧”与“心理减压”。此外,心理咨询教师应走出心理咨询室,利用班会课、广播、海报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本质、目的与原则,消除高中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敢于前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以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个别辅导作用。第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教育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全校教师全方位地进行疏导、诱导、指导和引导。所以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或者是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因而把心理健康教育只局限于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上,实际上,各学科本身就蕴含着许多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因素。创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在各个学科、各项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且非常有效的途径。结合各个学科的教材教法,各项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各个学科各项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使学生在每一课堂中每一次活动中都能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而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各项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其前提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教育水平。最后,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有关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 起的学生心理问题,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这是减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4.2 家庭要重视对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家庭支持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家庭支持得分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考上好大学是中国每一位父母的心愿。为此,许多父母在子女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与排名异常关注,但很少关心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面临巨大的压力,非常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家庭还不能给予正确引导与心理支持,还错误地施压,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将更令人担忧。家长们应该明白现代社会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它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亦即情商。情商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非智力活动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在学校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以后事业的成功或达到专业领域的高峰,智商决定人生的20%,情绪智力(情商)主宰人生的80%21。4.3 广泛争取社会支持,优化育人社会环境来自社会的支持通常是广义的和模糊的,只有当具体的问题出现时,所需要的社会支持才显示得清晰而具体。校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常也是隐性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比如,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压力问题、考试焦虑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恐怕得国家、政府、社会全面重视,从改变人才观、改革人才选拔模式、健全考试制度、优化考题质量等方面去努力;为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各界也应尽一份自己的努力。如社会媒体、影视业、新闻出版业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舆论宣传,多出版一些有利于孩子心身健康的普及性读物、音像制品,尤其是训练教材,社会要多关心与帮助特殊家庭的生活与教育。此外,社会文化变革或者观念转型等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比如不同的爱情婚姻观、金钱观等可能给高中学生带来困惑、怀疑等心理问题,我们也一定程度地寄希望于社会环境的优化来帮助解决。4.4 高中生自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是人才素质的重要衡量指标,在人生的许多挑战中,心理素质往往是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原因。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负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活事件成为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首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增强自身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多一些积极应对方式,少一些消极应对方式,对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所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增进心理健康,首先是高中生自身的事情,只有高中生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充分发展。我们认为,高中生提高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做到三点: 首先要学会释放压力。高中学业紧张,压力在所难免,适当的压力也是学习的动力,但当自我发现压力影响到你的学习效率时一定要及时释放压力,比如说写日记、听音乐、呐喊、做运动等等。 其次,要克服自卑、自傲心理。自卑与自傲是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自卑与自傲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结果,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自卑不必要,自傲不可取。 最后,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中,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