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一) 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有读f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有读f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间 有读jin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二) 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1、 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王 原音wng 破音w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 原音y 破音y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 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孰为汝多知zh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 有同又3、 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hn y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人也,字叔。二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 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比至陈) 间 控(拉开)恶(怎么) 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 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之者谁(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 说出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 亲旧知其如此 (亲戚朋友)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 发扬光大 )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屠户) 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 认为这样很怪异 ) 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 恚尉 (使恼怒 )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 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 (1)动词 拿、持 -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天涯若比邻 (2)动词 比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 相比-曹操比于袁绍 兵 (1)士兵 军队-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池 (1)名词,古代 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墨池记出 (1)动词,出现、露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不复出焉 (3)动词 拿出-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江山代有才人出处(ch)(1) 名词 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乡书何处达(3) ch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次 (1)名词, 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 ,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从 (1)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道 (1)动词 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 道德-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5)名词 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 (1)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 (3)动词 ,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 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 (1)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 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负 (1)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 (1)动词 感动-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观 (1)名词 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 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a向 告之于帝 b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 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连词 w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 (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乃 (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夫 (1)指示代词 念f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四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 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
- 徐州市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期末试卷及答案
- 数学人教六年级下册期末真题模拟试题经典套题
- 人工智能训练师3级理论知识复习题练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安全员专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CPA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预测题含答案
- 深圳传动方案咨询中心
- 扬州品质截流井施工方案
- 校园文艺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 服装咨询渠道方案怎么写
- 白酒企业召回管理制度
- QGF009-2021 三偏心硬密封蝶阀
- 呼吸系统用药指南
- 2025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合同法》一平台在线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iqc进料检验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92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校艺术团管理工作职责
- 民兵学习护路知识课件
- 抵押房屋处置三方协议
- 股东出资证明书范本
-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