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景祥:从地理和历史看中国和美国.doc_第1页
宿景祥:从地理和历史看中国和美国.doc_第2页
宿景祥:从地理和历史看中国和美国.doc_第3页
宿景祥:从地理和历史看中国和美国.doc_第4页
宿景祥:从地理和历史看中国和美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宿景祥:从地理和历史看中国和美国中国经济转型在赞誉与崩溃论中进入2012年。实际上,在更长远的时间里审视这段转型期,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论断。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预测,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到2030年时可能会增加到23%。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恢复在长期历史上的经济领先优势。凭什么超越美国?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美国经济统计手册作者宿景祥发表中美经济对比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消除一些盲从与误解。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诸多重要变化,中国的迅速崛起是主要趋势之一,而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美国战略重点东移。一些西方人士预言,中美之间的“新冷战”已拉开序幕,两国长期尖锐的战略竞争迫在眉睫,中国今后能否继续顺利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政策,取决于中国如何过美国这一关。当今世界的确处于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时期,西方世界的确有人不愿看到中国崛起,美国加紧向中国周边布局也是世所共知。但并不能据此认为,中美之间的冲撞一定会成为新时代最突出的特征。21世纪世界的精神生活,注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复杂。中国与美国之间绝非单纯的对立关系,两国未来如何在世界上共存共处,与其说主要取决于美国的意愿,毋宁说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发展。社会革命与知识复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但在过去几百年里却国运衰微,远离了世界发展的前沿。直到近几十年,中国才逐渐步入复兴的轨道。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和发展的速度,中国也更加专注地、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世界的发展。但由于落伍的时间太久了,长期只是专注于内部事务,置身于世界发展之外,处于世界发展的边缘,这种时间感和距离感,妨碍了我们对世界事物的洞察和理解能力。英国诗人雪莱曾在论文保卫诗(In Defence of Poetry)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都必然会以“知识复兴”(the intellectual renaissance)为先导,并伴随着社会公众知识和才智总体水平的提升,伴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和艺术成果的生成。换句话说,没有与知识复兴相伴随的社会革命,不可能是真正的社会革命。从历史上看,法国大革命是随着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启蒙而到来的,而那场革命的爆发,使19世纪整个欧洲社会民众的心智有了一个大跃进。到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的知识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准备了巨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俄国革命则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先声。“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摆脱了“欧洲最落后、最野蛮国家”的面貌,实现了工业化、电气化,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今天的俄罗斯虽然不复当年苏联的政治经济实力,但仍然不失为一个世界强国。这不仅是因为俄罗斯拥有无与伦比的辽阔国土,更多的是因为它在过去100多年来,始终未远离世界发展的中心。世界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就是因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社会革命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是相互联系并依次展开的,而它的内在动力,则出自于深海巨大的洋流。从历史上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继续,而法国大革命则是1776年美国革命的继续。美国建国的历史虽短,经过7年“独立战争”,于1783年与英国签订合约正式建国,至今不足230年。但不能据此就认为,美国是一个历史浅显的年轻国家,因为美国立国时社会民众的知识水平,丝毫不逊于当时欧洲各国。美国首位总统华盛顿,绝对是一位老成沉厚,如深山大泽般的杰出英才。美国第一位财政部长、联邦宪法的主要创设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同样是一位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政治巨人。至于美国早年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更是世界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流人物,是欧洲人文主义知识传统的继承者。而这一知识传统,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由柏拉图集于大成,再经欧洲和阿拉伯世界无数知识精英所传承下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深入地了解今天的美国。世界地理与文明源流一般认为,美国出自于欧洲的知识传统,代表着西方文明。而中国则是相对独立的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但东西方文明的分野,并非源自于人性的不同,而是由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现代考古学证明,人类的出现距今至少已有近200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远古时期,人类的进步异常艰难、缓慢,直至最近的几千年,才越来越明显地加快了步伐。约在公元前1万年前后,由于气候变暖,结束了覆盖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一个长久的冰河期。巨大的冰川和冰盖逐渐融化,造成了古代传说中的“大洪水”和“洪荒”。长时期大规模的河水泛滥,冲积形成大片宜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平原,加之气候的变暖,为古代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跃进,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东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地都显现出人类文明的曙光。中国文明因所处地理位置所限,东临大海,北临极寒之地,西有大漠相阻,南有崇山相隔,在秦汉以前可谓闭关自守,不与其他文明之邦相闻问。而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地区的文明,由于在地理上相通,自古便处于相互交融、相互冲突之中。其中,这种交融与冲突最为繁复、最为激烈的地区是近东和地中海周围,因为这里汇集了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正是围绕这两大文明而展开的长期文化交融与冲突,产生了现代欧洲文明的部分基础,即古希腊文明。希腊文明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从历史上看,希腊是伴随铁器而兴起的,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东西方世界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铁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相形之下,所有其他的发明和发现都显得微不足道,或至少退居到次要地位。”“有了铁,就产生了用金属制造的锤、錾、斧、凿、刀、剑、铧、犁。可以说,过去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基础就是建立在铁这种金属之上的。”铁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飞跃。进入铁器时代后,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便开始明显地加快了。从公元前700年左右开始,地中海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涌现出许多新的制造业工艺。这场工业革命的中心是地中海东岸的小亚细亚地区,主要是腓尼基和爱奥尼亚(Ionia)。腓尼基人在造船、航海、军事和民用工程及战争艺术等许多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创新。爱奥尼亚当时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世界工厂”,为各地提供制成品,包括纺织品和各种金属制品。爱奥尼亚也因此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最富庶的地区,被希腊大陆的人们称为“甜蜜的爱奥尼亚”。这场“工业革命”迅速传播到整个希腊世界,促进了雅典等希腊大陆的城市国家的工商业发展。与此同时,希腊世界的文化也有了重大飞跃,正是在这一时期,爱奥尼亚人从南部近邻腓尼基人那里学到了字母,并加以改进,创造了希腊字母。也是在这一时期,希腊产生了最早一批文学作品,这就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但古代希腊文明最具历史性意义的成就,还不是商业、工业和荷马史诗,而是科学和人文主义的产生。科学的意义在于发现自然规律与人类心灵之间的某种和谐。爱奥尼亚城市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548年)是历史上最早一批科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曾经通过对磁力的观察而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受到某些“能”的作用,人们可以掌握并利用这些“能”,以此提高人自身的“能力”。这与荀子在劝学中所讲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异曲同工,是同一个道理。科学和哲学兴起的同时,希腊世界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建立“共和制”国家的思想萌芽。公元前594年,梭伦任雅典执政,雅典正处于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之中。梭伦为雅典制定了一部建立“共和制”城市国家的法律框架,重新组织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府。作为梭伦的政治盟友,泰勒斯直接参与了这次著名的“梭伦改革”。梭伦的经济改革包括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面,为普通民众减免债务,从而使数以千计的小农免遭破产的命运。梭伦还强调发展城市制造业,促进经济的繁荣,称“工艺表现了人类成就的高级程度”。泰勒斯和梭伦为希腊世界开创了科学和人文主义传统,被后来的柏拉图继承下来了。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知识传统,源头正在于此。寡头政治与帝国主义近现代欧洲文明,不只是从希腊文明中继承了人文主义知识传统,同时也承袭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寡头政治和帝国主义传统。希腊文明兴起时,古埃及文明早已衰落不堪,步入停滞阶段。埃及今天遗留下来的金字塔,多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造的,证明埃及人曾在很长的时期里,将无比巨大的人力物力空耗在这种非生产性活动中,这可能也是导致其文明衰败的直接原因。与埃及文明相比较,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更有活力。在埃及衰落之后,美索不达米亚是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的中心,是当时“惟一的”强权和“超级大国”。古代近东和地中海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在大部分时间里主要是围绕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这个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无论在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时期,还是在波斯帝国时期,埃及、希腊、腓尼基和希伯来等民族所建立的国家,通常多正式地或半正式地依赖、服从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帝国。从美索不达米亚强权的角度看,同埃及、希腊、腓尼基和希伯来等国家的关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而是类似于某种“民族政策”或“殖民地政策”。文明的本质在于知识的积累和积聚,这也是一切文明的共同特征。没有科学,就没有文明。如果没有高超的科学和数学知识,古埃及人就不可能建成那些宏伟的金字塔。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等方面,同样有很高造诣。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沿岸已经出现了近百座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方面,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是先驱者,领先于同时期的埃及人和中国人。巴比伦祭司很早便已经理解了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没有成百上千年对天象的观察经验,没有很强的抽象力,是不可能得出这种与常识相悖的结论的。关于古代祭司集团的产生,考茨基曾在基督教之基础一书中做出过很重要的论述:“在东方各条大河的很多丰饶流域中,很早便有农耕之发展,它供给有多余的粮食,并且能够于农业者以外,还容许很多从事于别种职业的人口之存在及活动。艺术家、手工艺人和科学家,都繁盛起来,而一个贵族阶级便逐渐发展,贵族们有机会研究战争技术,于是这种贵族阶级便在河流丰富的地方成为必要,因为土地丰饶便会开始诱导好战的游牧邻族劫掠他们,入侵他们。农民如想安静地耕植,便需要一个贵族阶级的保护。”“当其他强有力的部落兴起,并变成尚战的新贵族时,那些旧贵族便失去了以往保护农民的能力,不得不依附于新贵族。但是,他们在知识领域仍然高于新贵族,只不过这时他们已不再属于战士阶级,而属于祭司阶级。”世界历史上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古代中国文明一个很显着的特征,是不隐瞒知识的来源,充满了唯物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按中国古籍所记,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画八卦;教民佃、渔、畜牧;作书契,作甲历,制嫁娶,造琴瑟。神农氏教民艺五谷,兴农事,知耕稼;制医药,作方书,疗民疾,立医道,以使人尽天年。黄帝、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等在文化和政制等领域,同样有重要的知识上的贡献。而这些知识发展的顺序,也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为人们所理解。在中国,神权几乎从没取得过统治地位。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数千年时间里,都将一切重要的知识归功于神灵,尤其归功于巴比伦的主神马尔都克。按古巴比伦创世史诗的说法,人类是马尔都克神用一个骄傲自大、具有叛逆性情的神灵的血液所造成的,属于有缺陷的生命,是低级的存在;人类只有对神灵俯首帖耳,才有生存的权利,因而应保持应有的谦卑,时刻记住自己的奴隶地位。在美索不达米亚,祭司被视为诸神的仆从,国王则被视为诸神的代理人,二者共同掌握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神庙的祭司集团垄断着科学、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知识,占有大部分地土地,并拥有向农民征税的权力。国王也必须依靠祭司集团,才能取得合法的统治权。王朝更迭变换,但祭司集团的统治却长久如恒。“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这个名称,源于古希腊地理学家,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地”。这块土地的大部分现今在伊拉克境内,多为冲积平原,而西部和北部在叙利亚和土耳其境内,是山区。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时,曾亲自视察过波斯湾海岸,并乘船沿底格里斯河溯流而上。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势较低,两岸高于河身,水量湍急,不易用于灌溉两岸的土地。幼发拉底河正好相反,河床高,河水一路向两岸泛滥,可挖沟渠引水灌田。但在一个相对并不广阔的地区,同时存在着两个富饶的河谷,为人们创造了多种的定居条件,同时也产生了特殊的问题。古代中国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依赖于尼罗河,都是一条河流,而不是两条河流。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谈及,中国之所以很早便形成统一国家,其经济基础是避免“以邻为壑”。黄河流域的富庶,使得中国文明能够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拓展至长江流域。而在埃及,尼罗河东西两侧都是险恶的沙漠,南部河谷的上埃及国王美尼斯,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征服了北部的下埃及,国家此后便一直保持着统一的状态,直至于公元前525年被新兴起的波斯所亡。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两条河谷的存在,农业方面十分富足,养育了众多城市和人口,但文明繁荣发达所必需的许多重要资源却非常贫瘠。在这些资源中,首先是铜和锡,它们是制造青铜器的两种金属。此外,这个地区还缺少建筑用的石材和木材。为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必须发展贸易,用所生产的谷物、椰枣和亚麻布等产品,通过周边其他民族,获取所缺乏的各种资源。自古以来,美索不达米亚人便从现今的土耳其和伊朗进口锡,从阿拉伯海岸得到铜、黄金、象牙、珍珠、赭石(用于制作化妆品)和石材,从东非海岸得到乌檀、黄金、光玉髓,从腓尼基(今黎巴嫩)获得雪松木和芳香油,从阿富汗得到制作珠宝的天青石。这种贸易所经过的各个部落,包括邻近的腓尼基人、以色列人、贝都因人都富有起来,他们一方面直接从事商品贩运而获利,另一方面则向过境的商品征收赋税。阿拉伯沙漠里的贝都因人,则通过向过往商队提供保护而收取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希腊人和他们之前的克里特人,也是因为从事这种贸易活动而兴起繁荣,向外扩张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地理和经济特征,决定了这个地区难以统一。两河流域各城市在经济上互不依赖,政治上多各自为政,军事上相互征伐,加之来自周边广阔地带各民族的不断袭扰劫掠,使得战争在这一地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事实上,在波斯帝国兴起之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政体。或许正是长期对无常命运的担心,才使得美索不达米亚的知识集团锤炼出了这种独特的世界观和知识论。在这看似荒诞不经的信条背后,实际上蕴含异常深奥隐秘的洞察力,隐藏着极为高级的生存艺术和政治战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这一世界观,对地中海世界其他民族都有很大的影响。古代希腊人将一切知识都归功于普罗米修斯,古代犹太教将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一切,都归功于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西方文明中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于美索不达米亚的祭司集团。而寡头政治和帝国主义的历史源头,也正是产生于这个地区。这也再一次证明,世界历史上的大部分重大问题,首先都是地理问题。人文主义与“共和国”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是理性发展的历史,理性是人和社会生存、进步,产生文化、文明和科学的源泉。同时,人的历史也是反理性的历史,是人文主义者与帝国主义者斗争的历史。帝国主义的概念虽是近代才出现的,但帝国主义古已有之。柏拉图时代,波斯是地中海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霸权地位是在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祭司集团强有力的支持下所实现的。波斯政府的行政政策,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原则上是“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帝国主义是“强盗国家”,其最本质的特征,也突出地表现在“分而治之”的政策上。“分而治之”的目的,是阻止被压迫、被剥削的弱小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防止其联合起来,组成联合阵线,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强权。事实上,这也是自古以来一切帝国主义国家,从古代的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到近代的威尼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共同的对外战略。雅典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地中海世界人文主义者集团的中心和政治基地。柏拉图所建立的“雅典学园”并不仅仅是一个公开的学校,一个教育机构,它同时也是一个秘密的、旨在培养政治精英的训练营地。柏拉图通过各种渠道,在地中海世界招募优秀青年,通过严格的培训,让学员们熟练掌握其他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他自己的哲学和政治学理念。学成后,学员们再度分散到各地,有的学员被一些国家的统治者所招募,有的学员则在当地办学,传播“雅典学园”的知识和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经过多年的经营,从希腊本土到小亚细亚、埃及、塞浦路斯、意大利和马其顿,都可以感受到“雅典学园”的影响力。许多古希腊文献都提及,“雅典学园”与许多国家的政府、国王及有影响的个人保持着“外交关系”,为他们充当中间人,调节其彼此间的纷争。柏拉图代表着古代希腊世界人文主义知识集团的传统,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可以不断地进步,有无限发展的潜力;人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发展和进步。柏拉图的共和国是一部有深远意图的着作,同时是一部很完整的政治组织方法纲要,它结合柏拉图本人20余年政治组织活动的经验,对地中海世界人文主义集团数百年来的斗争进行了总结。在这部着作中,柏拉图不仅提出建立“共和国”的“理念”(ideal),而且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方法,即“柏拉图方法”(Platonid method),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国王”(the philosopher-king)的概念。柏拉图所提出的“共和国”,无所谓“君主制”、“僭主制”或“民主制”,只要符合公理,使社会实现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之效即可。但建成这样一个社会,必须使整个社会有“知人之明”,从而有能力选择真正有才能的领导人,将国家权力授予之,并服从之,而后,整个社会都会从其卓越的领导中得到益处。如果整个社会无“知人之明,国民多只懂得将荣誉和权力给予那些对自己私利有益的人,那么,无论采取哪一种制度,都只能是媚世阿俗、好谀悦佞之社会,最终总会无可避免地走上自亡之路。由此,柏拉图直接提出,建立“共和国”的核心问题,就是政治领袖的问题,而政治领袖的首要问题,则是对领导集团和公民的教育问题。在柏拉图看来,为政之道,首在得人,而天下之广,何患无才!作为政治领袖,首要任务是倡导学术,开启文明,能够为天下好学志士提供向学之地,并使天下发愤的贤明王者有法可取。而教育问题的核心,则在知识论的问题。因而,政治领袖必须能够使公民掌握真正的知识,懂得更高级的知识论。柏拉图最早揭示出,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最高形式,是一切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源泉。他清楚地阐释了社会意识归根结蒂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而社会总是在内在经济动力的驱使下向前进步的,科学和技术进步,始终都是社会经济进程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柏拉图的“理性”指导下,从“雅典学园”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投身到现实政治斗争中。公元前334年初春,在“雅典学园”的指导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联军,开始了那场历史上最著名的远征行动。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曾评价说,亚历山大大帝“有一个很好的参谋组织来帮助他,其中有秘书长、日记记录员、国王计划的保管员、测量人员、战史家,还有许多专家和科学研究人员。就其全体而言,这种军事组织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是一支征服性的军队,更是一支占领性的军队,不仅是一个战斗组织,更是一个科学开发性组织。”在这场远征中,亚历山大一改古代地中海世界传统的做法,试图建立一系列由多民族平等共处的“共和国”,废除寡头政治制度,制定宪法,建立民主政权;由各城市组成的统一的“邦联”(Confederation),促进整个地区的商业活动,在地中海世界建立多个商业中心;实行新的行政制度,创建统一的财政制度,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成立中央政府的铸币机构,发行可通行世界各地的统一货币,使财政当局起到中央银行的作用;强化中央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这些计划中,包括修两条运河,将红海和地中海、尼罗河与红海连接起来。在幼发拉底河上建设大规模的灌溉设施,将巴比伦城建成世界最大的港口,以服务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制定一项大规模的教育计划,全面推行东西方文化和民族融合计划,倡导“四海一家皆兄弟”的观念,以尽快地将希腊的科学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文化将各不同民族结合在一起。亚历山大大帝所创建的帝国持续时间虽然很短,但同较早时期的巴比伦、雅典、斯巴达、波斯相比,其疆域、政治体制和国力,都显得无限伟大。亚历山大在极短的时间里,便将东西方两个世界拉到了一起,随后,这两个世界才得以缓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向同一条轨道。到了后来的罗马时代,从中国经中亚、印度,一直到西班牙的一种世界性商业关系便建立起来了。而亚历山大的远征,则为罗马帝国崛起奠定了基础,从此,地中海世界也不再以一群城邦国家为中心了,世界历史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时代了。美国革命与世界进步自柏拉图和亚历山大大帝之后,欧洲人文主义知识集团备受迫害,柏拉图的政治哲学长期处于隐蔽的状态。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则长盛不衰,成为欧洲主流政治哲学。柏拉图的哲学是革命者的哲学,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统治者的哲学,代表古代地中海世界统治集团的思想观念,更强调现实,解释现实统治权的合理性,认为人与动物同属自然,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世上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区分,这不仅事属必需,实际上也是有益的;有些人在出生时就注定将是被统治者,一些人则注定将是统治者。”“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理智的,就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这种人就天然是奴隶。”与古代巴比伦马尔都克祭司集团、希腊阿波罗祭司集团的神谕相比,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无疑阐述得更清晰、更全面,也更“科学”,更符合统治集团需要,因此也能够长期屹立不坠。在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前,欧洲人文主义知识传统的集大成者,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戈特弗莱德莱布尼兹。按照严格的现代科学意义来说,莱布尼兹也是第一个经济科学家,他于1671年发表的题为社会与经济的论文,论述生产性劳动力的必要成本和工资问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莱布尼兹曾担任过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顾问,为俄国制定了开发矿山和发展工业的综合计划,使得俄国工业产出在18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都高于英国。在莱布尼兹的建议下,德国和法国都设立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直到19世纪初,德国多数著名科学家都是出自以莱布尼兹思想为基础的几所工科院校。法国著名的巴黎工业学院的基础,也是按照莱布尼兹的科学思想所奠定的。在拿破仑时期,法国军队中出色的炮兵和工程兵多出自于这所学校。在整个18世纪,莱布尼兹经济科学思想盛行欧洲许多地方,并影响到美国知识界最前沿的一些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富兰克林便在他所创建的费城学院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讲授莱布尼兹的经济科学原理。从1791年到大约1830年这段时期,莱布尼兹经济学思想被称为“美国政治经济制度”(American 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这个词出自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于1791年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其核心思想是建立国家银行,充分向企业提供信贷;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自然环境,使国家更适合于民众工作和生活。整个19世纪,美国正是在这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在林肯担任总统时期,他的经济顾问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亨利凯里(Henry Carey),“美国政治经济制度”学说的代表人物。1876年在费城举办的“建国百年展览会”上,美国向世界展示了其最新的工业技术成果,尤其是铁路和农业机械,使欧洲各界人士大为震撼。俄国科学界领袖门捷列夫亲自参观了此次博览会,回国后便立即组织力量,聘请美国工程师,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正是这条铁路的贯通,为俄国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曾在美国工作多年,是“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倡导者,回国后领导组建了德国“关税联盟”,从而保障了19世纪德国的工业发展。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作为一种政策取向被引入了日本。在19世纪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亨利凯里的学生、美国经济学家佩兴史密斯(E. Peshine Smith)被日本政府聘为经济顾问,指导日本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成为了一个现代工业大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亨利凯里都曾指出,人类生产活动价值的真正衡量标准,是通过技术进步而实现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即劳动力的节约。这一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如果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不会有人均产出或人均消费的提高,换言之,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如果世界不是因为通过技术进步而实现了劳动力效益的增长,从而带来整个经济的发展,那么人类至今还仍旧处在所谓“狩猎采集”阶段。而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为了维持生存,人均土地需要量接近10平方公里,整个地球可以支撑的最高人口量只有约1000万。而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均预期寿命不足20岁。惟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利用科学和技术成果克服空间障碍,充分地利用时间,才能使人真正地获得解放,成为世界和自己的主人,实现自己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也必然会逐步从野蛮走向文明。美国是从旧世界中蜕变而生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就整个世界文明发展进程而言,1776年美国革命和19世纪美国的崛起,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的历史意义首先是终结了一个旧的时代,为20世纪彻底消除欧洲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经济扫清了道路。世界经济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