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必修 3 第第 3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一 三教合一 1 魏晋南北朝 儒学吸收佛教 道教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2 隋 朝提出 三教合归儒 主 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3 唐 朝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儒学面临挑 战 二 程朱理学 1 1 理学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1 概念 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融合佛教 道教思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融合佛教 道教思 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从而建立了以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从而建立了以 理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称之为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称之为 理学理学 2 背景 宋朝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 着儒学的发展 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 2 二程理学 北宋 程颢 程颐 思想主张 天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 想 天理 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主张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把握 理 所谓格物致知 就是即物穷理以致吾心固有之知 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 应事接物 之类 是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认识 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 明 理 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3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 南宋 思想主张 提出理气论 理之源在于天理 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认为 格物致知 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程朱理学的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有力地维护了封 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学术思想流 传海外 在朝鲜 日本甚至形成了 朱子学 学派 三 陆王心学 1 陆九渊提出心学 南宋 心 主观意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认为 心外无物 心 外无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小结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同 内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 仁 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 是 理 影响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压制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异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 理 陆王心学认为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把握 理 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 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第 4 课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 宋明理学日益束缚思想思想 宋明理学日益束缚思想 文化专制加强文化专制加强 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明朝 1 思想主张 1 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2 批判道学家 存天理 灭人欲 的思 想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评价 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相相同同 点点 主主张张 黄黄宗宗羲羲顾顾炎炎武武王王夫夫之之 生生平平 作作品品 不不同同 点点 明明夷夷待待访访录录 天天下下郡郡国国 利利病病书书 读读通通鉴鉴论论 抨抨击击君君主主专专制制 提提出出 天天下下为为主主 君君为为客客 以以天天下下 之之法法代代一一家家之之法法 农农工工商商皆皆本本 倡倡导导经经世世致致 用用 把把亡亡国国和和亡亡 天天下下相相区区分分 世世界界是是物物质质 的的 变变化化有有规规律律 事事物物是是可可认认 识识的的 静静止止 是是相相对对的的 运运 动动是是绝绝对对的的 明明末末清清初初人人 参参加加抗抗清清斗斗争争 隐隐居居著著书书立立说说 批批判判继继承承传传统统儒儒学学 对对后后世世产产生生巨巨大大影影响响 猛猛烈烈抨抨击击君君 主主专专制制制制度度 倡倡导导经经世世致致用用 和和爱爱国国精精神神 朴朴素素唯唯物物论论和和 辩辩证证法法思思想想 浙浙江江余余姚姚人人 反反宦宦官官 抗抗清清 隐隐居居著著述述 江江苏苏昆昆山山人人 反反宦宦官官 抗抗清清 隐隐居居著著述述 湖湖南南衡衡阳阳人人 抗抗清清 隐隐居居著著述述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 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 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 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 秋 孔子创立 不受重视 战 国 孟子荀子发展 蔚然大宗 秦 朝 焚书坑儒 遭受压制 西 汉 董仲舒改造 正统独尊 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盛行 受到冲击 隋 唐 三教合归儒 受到挑战 宋 明 形成理学 儒学复兴 明 清 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受到批判 资产阶级维新派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来宣传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来宣传维新变法 的道理 的道理 新文化运动时期 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儒家思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地继承 古为今用 我们应如何对待儒家思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地继承 古为今用 1 2013 福建文综 16 朱熹在 漳州劝农文 中说 请诸父老 常为解说 使后生 弟子 知所遵守 去恶从善 取是舍非 爱惜体肤 保守家业 在此 朱熹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 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 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 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 理性 的生活秩序 2 2013 广东文综 14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 但 不识一个字 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 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3 2013 全国新课标卷 I 文综 25 自汉至唐 儒学被奉为 周 公 孔之道 宋代以 后儒学多被称作 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4 2013 山东基能 54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下列属于唯物主 义观点的是 A 物是观念的集合 B 心外无物 C 吾心即是宇宙 D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5 2012 全国课标卷 27 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 农以具养 工以利器 商以 通货 各就其资之所近 力之所及者而业焉 以求尽其心 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 民 之道 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 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 四民 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6 2012 浙江文综卷 12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 有的倾向哲理思辨 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墨家学派的诉求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智者学派的主张 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B C D 7 2012 海南单科卷 4 魏晋时期 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 君 臣之义乖 夫 妇之和旷 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8 2012 海南单科卷 6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以阳生万物 以阴成万物 生 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 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9 2011 广东文综 14 虎溪三笑 讲的是儒者陶渊明 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一起品 茗畅谈 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 却在唐宋诗歌 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0 2011 上海单科 13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 致良知 说 这里的 良知 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1 2010 广东文综 15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 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 仁政 B 董仲舒的 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 心学 D 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 12 2010 浙江文综 17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 甲方批评 乙方做学问 支离 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 太简 下列各项中 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 物主要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3 2010 辽宁 湖南 宁夏文综 26 王安石提出 形者 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 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 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4 2010 上海单科 9 宋代 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 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15 2013 山东文综 16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 不正 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6 2012 广东文综 14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宰相就 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 他主张 A 限制君权 B 削弱相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废除三省六部制 17 2011 天津文综 3 长期以来 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 要正视 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的现实 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 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 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8 2011 全国新课标文综 26 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 中说 使朝廷之上 闾阎之 细 民间百姓 渐摩濡染 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 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 的是 A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19 2011 北京文综 15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 明夷待访录 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 佛 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 2011 海南单科 7 明末清初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 反对君 主专制 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1 2010 海南单科 7 君子之为学也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格物致知B 尊崇道统 C 心外无理D 经世致用 22 2013 山东文综 16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 不正 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23 2012 广东文综 14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宰相就 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 他主张 A 限制君权 B 削弱相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废除三省六部制 24 2011 天津文综 3 长期以来 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 正视 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的现实 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 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 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5 2011 北京文综 15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 明夷待访录 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 佛 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6 2011 海南单科 7 明末清初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 反对君 主专制 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7 2012 浙江文综卷 24 26 分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 碰撞 交融 不断走 向新的 解放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 轴心 时代 在此时代中 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 印度与 西方 而他们互不 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 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 前三代 吾无论矣 后三代 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 咸以孔子是 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 置四海之困穷不言 以无本之人 而讲空虚 之学 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 天地之德不易 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 犹人之有生死 世之有鼎革 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 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 藏书 顾炎武 亭林文集 王夫之 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 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 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 按自己的想法写成 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 的人物 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 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 1 结合所学 指出 轴心时代 中国思想家孔子 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并分别用一句 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10 分 2 根据材料二 分别概括李贽 顾炎武 王夫之的思想 9 分 3 材料三中 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的思想家是谁 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7 分 28 天人合一 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 是 A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B 中医将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为木火土金水五行 C 人 物也 物 亦物也 物死不为鬼 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D 司马懿仰观天文见将星失位 遂断定孔明不久便死 29 图 5 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 释迦牟尼 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 正在辩经论 道 画面中 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 老子坐于蒲草之上 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 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本土思想需要借助外来思想发展自己 B 当时儒 佛 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C 儒 佛 道三家主张各异 冲突激烈 D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30 以下分别是北宋 理学五子 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 宋明时期儒学家籍 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西学东渐的影响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经济重心的转移D 文化政治中心东 迁 31 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 熟 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提出君权神授 强调尊君 B 将儒家伦理提升到 天理 的高度 C 继承德治主张 强调民本思想 D 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32 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收其 A 仁政思想 B 伦理道德 C 唯物主义 D 佛道教义 33 程颢 程颐的主要思想包括 天理 是万物的本原 人伦者 天理也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A B C D 34 北宋大儒张载 公元 1020 1078 年 与周敦颐 邵雍 程颐 程颢 合称 北宋五子 是理学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 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 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 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35 钱乘旦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 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 并有着辉煌的 无 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 夷务 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 见理学 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 封闭性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 探索世界本源 36 明代德清禅师曰 为学有三要 所谓不知 春秋 不能涉世 不精 老 庄 不能忘世 小参禅 不能出世 此三者 经世 出世之学备矣 缺一则偏 缺二则隘 三 者无一而称人者 则肖之而已 这表明德清禅师 A 提倡儒 道 佛三教合 B 认为儒 道 佛三教相互矛盾 C 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 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37 明朝思想家王艮 1483 1514 曾提出 百姓日用条理处 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的观点 从儒学世俗化的角度看 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 A 程颢和程颐 B 朱熹和陆九渊 C 王守仁和李贽 D 黄宗羲和王夫之 38 焚书 答耿中丞 说 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 待取足于孔子 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故为 愿学孔子 之说者 乃孟子自所以 止于孟子 仆方痛撼其夫 而公谓我愿之欤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 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 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 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 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39 黄宗羲认为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 以郡县得私于我也 汉建庶孽 指诸侯王国 以 其可以藩屏于我也 宋解方镇之兵 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许经营合同的终止协议
- 矿山提前关闭协议书范本
- 环卫法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美术机构签约协议书模板
- 油茶果收购合同协议模板
- 球队安全合同协议书范本
- 签订合同之后的补充协议
- 物流网点转让合同协议书
- 终止销售承包合同协议书
- 销售方怎样拟定合同协议
- 龙岩兴重废弃食用油脂收集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川大附中新初一分班英语试卷含答案
- 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样本)
- 八年级物理光学测试题含答案试题
- Unit1Myclassroom单元整体设计(学历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评一致性资源(人教PEP版)
- 皮带机使用说明书
- 住宅小区消防、排烟通风工程招标文件
-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表格(尾矿库洪水计算)
- 福建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标准
- 教学常规工作手册
- 学习解读2023年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