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婉约之美论苏轼的创作继承及亲友情感摘要:世论苏词,多谓其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实际上,纵观苏轼全部词作,苏轼所作的婉约词不仅数量上超过他的豪放词,在质量上也颇有交口称誉的佳作。苏轼创作的婉约词,继承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提升了爱情词的格调,并开了婉约词作歌咏友情的新风,对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关键词:苏轼;婉约;创作继承;亲友情感古往今来,苏轼被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340多首词中,其豪放词竟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且多上乘之作,但却往往被人忽略。不过,一些独具慧眼的古人,对他的婉约词,早就有所称道。张炎在词源中赞誉苏轼的婉约词“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为婉约词家“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更有人具体指出:“枝上柳棉,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1“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2。其实,这并不奇怪。苏轼是位旷世奇才,不仅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且都有极高的造诣,而且在词的创作上也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3的境地,诸如咏物言情,写景记游,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婉约艳科,几乎无所不包。对于苏词的研究,成果很多。专著方面:王水照的苏轼4、刘乃昌的苏轼文学论集5、刘尚荣的苏轼著作版本论丛6、林语堂的苏东坡传7、孙凡礼的苏轼年谱8等。论文方面:朱靖华的论苏轼政治思想的发展9、张毅的清旷之美苏轼的创作个性、文化品格及审美趋向10、王水照的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11、杨海明的试论苏轼词的充分“士大夫化”12等。但大都是对于苏轼豪放、旷达之美的研究,而对于婉约一面提及的不多。近年来,关于苏轼婉约词作重视的人开始多起来,出现了试论苏轼的婉约词13、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14、试论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15、豪放东坡的婉约情怀16等等多篇论文,但私下感觉仍有可以探讨之处。本文通过对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继承和亲友情感的分析来展现苏轼词的婉约之美,未必得当,聊以引玉,望老师、同学批评指正。一、苏轼婉约词的创作与继承(一)对花间派的继承“诗有史,词亦有史。”17产生于唐五代的敦煌曲子词是词的初期状态,“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中晚唐诗人中,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词亦由此自巷陌新声转为士大夫奏雅。他与韦庄为代表的花间集被宋人奉为词的鼻祖。宋人作词多以花间为宗,论词亦以花间为准。花间词婉丽绮靡的作风成了词的传统风格,对北宋词坛影响特别明显。温词造语绮靡绵密,造境窈约,刘熙载在艺概中称:“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韦词平易疏朗,抒情意味浓烈。不仅宋初晏殊、欧阳修、柳永等词家受其影响很深,就是苏词中也有花间的蛛丝马迹。下面选温、苏词各一首作比较: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苏轼浣溪沙)以上两首词都写思妇娇柔之态,怀春之情,题材相同。描写方法上都着重描摹思妇的外部形象来刻画其内心世界。前首写一女子夜候爱人不至,次日早起严妆相待;着色浓丽而心情黯淡;失望与孤独之感,借动作与服饰暗示出来。后首词着力描写女子娇憨的语态,慵懒的情态,以此来传递出伤春怀春之情。前首用语精工,笔法细腻;后首描摹细腻,纤艳浓丽也不减前篇。由此可窥见东坡婉约词与前代花间词也存在着继承关系。(二)对晏殊和欧阳修的继承宋代词人晏殊和欧阳修对苏轼的婉约词创作影响更大一些。也许受“诗庄词媚”传统观念的影响,身居高位的当朝宰相晏殊浅斟低吟着“一曲新词酒一杯”,一代文宗泰斗欧阳修徘徊咏叹着“庭院深深深几许”,他们词中描写的内容不外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悲秋伤春等传统题材,与其反映国计民生重大题材的诗文内容和风格截然不同。尤其是欧阳修,苏轼作为欧阳修的门生,对其词风的继承是很自然的事。欧阳修的一首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上片以山水为内容,却并非纯为寄情于山水,俯仰身世,对昔年游乐胜地,不无思念怅惘之情。下片感慨虽有挥洒万言之才,却只能作“一饮千钟”的醉翁。这里有自负,也有自嗟,但都尽在不言中。可说是颇得沉着疏放之致。而“平山阑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一句更是气势壮伟,为下文定下疏宕豪放的抒情基调,使得整首词结构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情调豪放而苍凉。苏轼善处穷通之际的自持与欧阳修十分相似,又师承欧阳修,故其词作亦带有一种疏放旷达的情怀。苏轼有一次途径扬州平山堂,写了一首西江月,其中有云:“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18可见苏轼对欧词豪放疏旷精神的向往之情。试看苏轼浣溪沙一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游玩蕲水清泉寺,见寺旁兰溪向西流,有感而作。词人用溪水、松林、沙路、暮雨和杜鹃鸟描绘出了一幅宁静、悠适又带着淡淡哀愁的画面。杜鹃声叫使人愁,而词人的心态却是积极向上的。他以溪水西流来说明事物有种种不同的发展变化,因此不要徒然自伤白发,悲叹衰老。苏轼当时虽遭贬谪,精神上遭受到打击,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这首词中却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无愁”19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态度,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思想和旷达的情怀。隐然便有了一种疏放的气度。又如苏轼词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凋,题目便已注明“次欧公西湖韵”,其中说到“佳人犹唱醉翁词”,即指欧阳修的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这首歌咏颖州西湖的词。还有东坡词中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点绛唇闲倚胡床等都酷似晏、欧词。值得注意的是晏欧比起花间派词人较少有色情描写,词风已变,脱去花间之浓丽香软,而留其婉丽;避开南唐之幽冷凄楚,而展其疏朗清新,这些都对苏轼产生了积极影响。(三)对柳永的继承 苏轼初涉文坛之日,正是柳永词红极天下的时候。京都酒楼歌馆传来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歌辞对苏轼自然会产生一定影响。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言:“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可见前人已肯定了苏轼对柳永的继承关系。柳永是宋初最有成就的词人,相传有井水处皆歌柳词。黄昇谓之“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悝俗,故市井之人悦之。”20他在一些名作中,却能做到俗中有雅,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皆可谓俗不伤雅,雅俗并陈。苏轼在某些场合虽极力批判他的“俗”,但在另一些场合却极力赞赏他的“雅”。赵令畴侯婧录卷七记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可见苏轼的婉约词风有受其影响的一面。 苏轼主要继承了柳永词的创作手法。柳永创制了大量的长调慢词。长调宜于铺陈,故柳词多用赋体,使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细节刻画,这些方面对苏轼影响最大。如柳永的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是柳永描写离情别恨词中最有名的一首。通篇情景交融,层层铺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尾连贯,层次清楚,天然浑成。词作上片记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离别的不尽愁思。这种大开大合的铺叙结构方式,受到了后世许多评论家的极高评价,如周济就认为“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斤之力”21 。刘熙载在艺概也评述说“耆卿词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柳永这种赋式的铺叙手法,自然对后世的苏轼的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连认定苏轼与柳永是相对立的词人的郑振铎先生也认为“东坡词虽取境取意与柳七绝异,然在奔放铺叙一方面,当也是暗受耆卿势力的笼罩的”22。如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 一词在铺陈景物的手法上就与柳永的词风十分相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首写在旅途中的词,以议论切入,据鞍高歌,层层铺叙,直抒胸臆。既旷达,又忧愤。词的上片从旅途写到人生,从往事的回忆写到今日的感慨。词的下片又由少年时的豪情写到此时此刻自己的人生态度。全词极为注意对景物的铺陈及渲染,这与柳永这位长调先行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还有东坡的婉约词,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洞仙歌冰肌玉骨、永遇乐明月如霜、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等,都长于铺陈,着重细节刻画,描摹细腻精致,明显地见到继承柳词的痕迹。二、苏轼婉约词中的亲友情感(一)细腻、缠绵的爱情诗以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爱情词,多写男欢女悦,幽会密约,其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擅长写都市风光与市民生活的柳永,虽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但其艳情词亦往往寄情声色,陶醉于倚红偎翠,故情趣不高。苏轼却与之不同,他的爱情词体现了“天工与清新”的格调,表现的是青年男女爱恋的纯真和伉俪的情深意笃,以至生死不渝。仅以被王士祯称赞连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抛开词人以香草、美人手法寄寓自己的政治失意不说,只看那“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儿女情,它也是健康、纯洁,充满活力的。在南乡子双荔枝中,苏轼以咏双荔枝的象征手法,深情地歌颂了“自小便相随”,苦恨被分拆的青梅竹马式的纯真爱情。苏轼十分珍重夫妻之情,为后世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爱情诗篇一悼亡词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以悼亡,始自西晋的潘岳,使“悼亡”几成悼念亡妻的专指。词以悼亡,则始自苏轼这首江城子。在这首被杨振纲诗品解誉为“心思之曲”的词中,苏轼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典型性的事物和迷离恍惚的梦境描写,抒写了对亡妻王弗的刻骨怀念,表达对亡妻生死不渝的爱情。 “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23这是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封建时代的文人又向有写悼亡作品的传统,其中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戚都是古今传诵的佳作。和这两首诗比较,苏轼的悼亡词,既不像潘岳那样单纯写追忆当年比目鸳鸯的双飞双栖生活,也非元稹那样写富贵显达后对亡妻的追念,而是写仕途坎坷、政治怀抱难以施展时,对曾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体贴他的贤德亡妻的怀念。这种久郁于胸的哀愤之情,通过梦境潮水般宣泄出来。比之潘岳、元稹之诗,感情更为真挚,忧愤尤为深广,遂成千古绝唱。这首词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还在于它带有浓重的“怀人”成分。亲人的死亡对生者来说是精神上最大的打击和摧伤,因为死者不能复生,绝了生者与之再见之望。但苏轼却顽固地不肯绝此再见之望,亡妻在他心里依然是十年前活灵活现的娇妻。他是以“怀人”的心思来写悼亡的,总企盼有一天能与妻子相聚,向她诉说这几年的凄凉。但死者不能复生,相聚已成绝望,满怀凄凉更无处诉说。这样,企望与无望,希冀与失望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把词人推向了无可自拔的痛苦深渊。他在这尖锐而不能缓解的矛盾中煎熬,伤痛沉积心中,日积月累,长达十年之久,一旦发而为词,情感的抒发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少年游代人寄远写于杭州通判任上。苏轼到润州赈灾,久不得归,为怀念在杭州的妻子王润之(王弗表妹)而作。词中运用了回文格:“去年相送,徐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以“代人寄远”的方式悬想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由于“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的意念不同,就写出了居者由冬景到暮春深感离别之久的心态。又用居者的错觉面对“杨花似雪”的情景,勾起了她对“飞雪似杨花”时送别的苦涩回忆,从而深化了词境,造成一种缠绵徘恻之感,令人回味无穷。他的另一首悼念朝云的雨中花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丹青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这首词写得形象鲜明,造语沉重而无怜娇惜媚之嫌。哀伤之句从肺腑涌出,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深沉,而是悲从中来一气呵成,这是词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苏轼这些婉约词都不同于花间词人那些香词艳语,而是用白描手法,注之以真情,抒写纯洁、深沉的爱情。这就大大提高了婉约词中言情词的格调。(二)深挚、委婉的友情词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举凡送别寄远、赠答念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辈之间的友情。苏轼在这些场合,常利用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了婉约词作歌咏友情的新风。苏轼一生爱惜人才,广交朋友,而且心胸豁达,待人朴厚真诚,可谓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滴而辗转江湖。所以,苏轼十分珍重朋友间的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然之绪便油然而生。如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述古是苏轼之友, 此词是苏轼送别之作。此中借景抒情,将其友谊作了委婉深细的传达,尤其是词的下片,写送别之后归来,顿感凄凉与孤单,思念已经离去的友人,彻夜难眠,以泪洗面。这首词写得雅正质朴,感人至深。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苏轼罢徐州任,改派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本篇是临离徐州,与友人告别而作。上片从流徙异地起笔,接写与旧好彭城相遇,又匆促离别,难与共度短暂的春光,表达与友人恋恋难舍之情。下片设想自己踏上征途的情景,借描绘沿途景物,寄寓对故地的留连,末以难寄相思泪,进一步表现友情深浓。再如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簌簌无风花自亸。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人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李公择是作者交往多年的老友,都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遭到贬斥,志同道合,诗词唱和很多。元丰元年(1078年)春,李公择赴淮南西路提刑任,经过徐州,与作者相聚月余。分别时,苏轼作此词。词作上片写送别,却以主要篇幅写送别之景,仅用“照坐”两字点题,构思上的疏密详略之妙,颇堪寻味。首名发意高妙,顾随先生称“簌簌字,自字,真将落花之落,乃是舒徐悠扬,不同于风雨中之飘零狼藉。及至亸字,落花乃遂安闲自在地脚跟点地了也”。过片三句设想别后对方情形,系缆渔村,中宵无眠,孤灯独对,为煞尾“君思我”三字埋下了伏笔。末句“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既是情同手足的朋友两心相印的肺腑之言,也有恳切浓至的情思。足见两人的深厚友谊。还有苏轼第一次外放杭州时,与太守陈襄情投意合,相知甚深。在陈襄调离杭州时,苏轼于有美堂为陈襄饯行,即席赋虞美人词一首赠之: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这首词虽是官场中的饯行之作,但并非虚和应景,而是出于真情。上阕以美景映衬忧思,寓情于景;下阕因景寓情由忧转乐,放眼开去。苏轼从有美堂远望,把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与分手后的落寞心境刻画得深沉委婉,情真意切。尾句以琉璃般的江月象征冰清玉洁的友情和为人的耿介高洁,令人回味无穷。结语苏轼自幼就“奋厉有当世志”24,且自视很高,说自己“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25他又为人豪爽,性情直率,为诗为文皆无所顾忌,常常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26。这种高尚人格和进取精神,正是苏词以豪放风格为主流的思想基础。但现实却逼得他“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27四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他一直夹在新旧两党斗争中,大半时间被贬谪于外。面对政治上一次次打击,苏轼以儒家对理想的执着,以佛老处世的达观和超然,与恶劣的现实周旋。自我保护意识,使他选用了婉约词这种形式,用比兴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抗争,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婉约词,且为婉约词带来了新的面貌。一代文坛霸主苏轼凭藉他的豪情、才气,给词坛吹来复苏的春风。“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28词至东坡,其体始尊,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才得到了确认。一般人将其归功于苏轼开创豪放词派,但作为占苏词十分之九的婉约词,改变绮丽词风,扩大题材范围,创造词意词境,对改变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能不说也立有不可低估的功绩。总之,苏轼的婉约词也同他的豪放词一样,“一新天下耳目”29。通过对苏轼的创作继承和亲友情感的分析,我们加深了对苏轼婉约词的了解。不难看出,不读苏轼的婉约词,难以窥见苏词的全貌,亦难以全面了解苏轼的思想和为人。苏轼的婉约词确有超越前人,开启后人之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没有使他赢得巨大声名的豪放词,单就他的婉约词,苏轼也能高高地站在北宋词坛的高峰上。参考文献1王士祯.花草蒙拾A.袁世硕.王士祯全集Z.济南:齐鲁书社,2007.2贺裳.皱水轩词筌A.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3刘熙载.艺概.第四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王水照.苏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M.山东:齐鲁书社,1982.6刘尚荣.苏轼著作版本论丛C.成都:巴蜀书社,1987.7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8孙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9朱靖华.论苏轼政治思想的发展J.历史研究,1978(08).10张毅.清旷之美苏轼的创作个性、文化品格及审美趋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2(04).11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J.文学遗产,1989(05).12杨海明.试论苏轼词的充分“士大夫化”J.社会科学研究,1989(04).13解国旺.试论苏轼的婉约词J.殷都学刊,1999(01).14何文祯.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6).15施海勇.试论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6).16管春兰.豪放东坡的婉约情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7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8刘德清.欧阳修论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9苏轼研究学会.东坡词论丛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0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A.唐圭璋.唐宋人选唐宋词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1周济.宋四家词选Z.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2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23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一1949)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4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A.苏轼.苏东坡全集Z.北京:中国书店,1986.25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Z.北京:中华书局,2005.26吴激.东山词A.钟振振.东山词校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7吕观仁.东坡词注Z.长沙:岳麓书社,2005.28元好问.新轩乐府引A.元好问.遗山集Z.北京: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83.29王灼.碧鸡漫志Z.北京: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83.Beauty of subtlety-Demonstrations of the succession of Su Shi creations and the feelings among the relatives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厂房租赁的合同书
- 竞选文学社部长演讲稿
- 新闻传播文书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小夫妻矛盾测试题及答案
- 广西社区笔试题型及答案
- 有关心理健康的演讲稿
- 家长会数学老师发言稿
- 2025年东莞试教地理真题及答案
- 风险评估模型优化-第21篇-洞察与解读
- 丽水家庭仓库管理制度
- 哈尔滨工业大学介绍
- 医疗行业中的新检验技术推广与普及
- 贴砖包工协议书模板
- 三相电协议合同
- 2025年朝花夕拾考试题及答案
- 铁路劳动安全防寒过冬策略
- 真空灭弧室的结构方彦课件
- 2025-2030中国废塑料化学回收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融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手册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期末复习资料
- 广东广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7篇(截至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