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有限认知与疫情防控_第1页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有限认知与疫情防控_第2页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有限认知与疫情防控_第3页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有限认知与疫情防控_第4页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有限认知与疫情防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7N9的有限认知及防控策略 H7N9的有限认知 人流感 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概念病原学与分类流感病毒的变异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原因禽流感病毒如何散播 H7N9疫情概况 截至5月1日 流行特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与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别疫情预测 人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简称 流行性感冒 或 流感 流感病毒分为甲 乙 丙三型 甲型感染人和动物 极易发生变异 常引起大流行 乙型 丙型感染人 乙型变异缓慢 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 丙型尚未发现抗原变异 一般只散发存在 禽流感 通俗地说 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 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 当时被称为鸡瘟 到1955年 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 此后 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不仅是鸡 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 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 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 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抗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 食量减少 产蛋量下降 出现零星死亡 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感染的鸡群常常 全军覆没 目前没有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仅能以消毒 隔离 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禽流感蔓延美国 1983 1984 墨西哥 1992 2019 和意大利 2019 2019 均发生禽流感的爆发流行 但是都没有人类感染的报道2019年香港发生了禽流感流行 并出现了人间禽流感 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流感病毒A H5N1 感染人类 人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简称人禽流感 是指禽类动物中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5N1 感染人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人类接触该病毒感染的病 死禽或暴露在被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后人类缺乏对其免疫力 病死率高 近年我国人禽流感疫情 人禽流感国际疫情 自从2019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 此病症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 其后 本病一直在亚洲区零星爆发 但在2019年12月开始 禽流感在东亚多国 主要在越南 韩国 泰国 严重爆发 并造成越南多名病人丧生 现时远至东欧多个国家亦有案例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于2019年爆发后 2019年至2019年底 共有15个国家确诊了575例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病例 死亡338人 死亡率达58 8 4亿家禽被屠宰以及在全球范围超过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这一影响广泛的重大疫情最终于2019年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得到控制 病原学 流感病毒最外层有两种突起糖蛋白 血凝素抗原 H 和神经氨酸酶抗原 N 中间层有基质蛋白 MP 形成的球形蛋白壳最内层为核衣壳 有核蛋白 NP 和8个片段的单链RNA组成 流感分型 甲流感分型HA 1 16亚型NA 1 9亚型135种 禽流感病毒分类 依其外膜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 NA 蛋白的抗原性 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 H1 H16 和9个N亚型 Nl N9 H1 H3亚型和N1 N2亚型与人流感有关 H5和H7亚型通常只感染禽类 其中的一些毒株 以H5N1 H7N7为代表 所引起的禽类疾病称高致病性禽流感 highpathogenicinfluenza 近年发现禽类能将上述毒株传染给人 主要为H5N1 H9N2 H7N7 H7N2 H7N3 具有启动人类新的流感大流行的潜在威胁2019年新发现H7N9毒株传染人 疫情尚在发展中 流感病毒的变异 一 变异的方式1 抗原的漂移 小变异 导致小流行 2 抗原的转变 大变异 导致大流行 二 基因突变学说1 基因重排 发生于同类病毒 如单禽类 单人类 2 基因重组 发生于不同类病毒 如禽人病毒在猪体内 禽人病毒在人体内等 三 甲型流感抗原变异的种类与结果 大组变异 H与N均发生大的变异 质变 导致30 40年一次的大流行 亚型变异 H发生大变异 N不变或小变异 约10年一次 部分质变变种 株 变异 H和N均小变异 经常发生或2 3年一次 量变 漂移 乙型仅有变种变异 丙型无变异 抗原漂移 变异 RNA H N 受体 突触 抗原转换 整合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原因 多数人认为是禽类病毒与人类病毒株发生基因重组 或病毒变异对人类产生了感染理论一 禽类 哺乳类 人类 模式的 二次跨越 论 在禽类动物间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先跨越种的界限 传给其他动物 如猪 马 鲸 豹等 而后再经过一次跨越成为侵犯人类的病毒 理论二 病毒基因混合器 论 现已知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都可迅速感染猪 猪起到一种 病毒基因混合器 的作用 将两种物种的病毒株重组 这样就出现了含有人流感病毒基因的禽流感病毒 使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增殖并传播 大流行病毒 禽病毒 人病毒 禽重组病毒 禽病毒 在猪中重组 在人中重组 可能导致大流行的禽 人重组病毒的产生 禽流感病毒如何散播 野鸟体内的禽流感病毒是经由水进行粪口传染 禽流感最初传给哺乳类 如猪和马 也可能是因为水受到粪便的污染 使用为处理的鸟尸或排泄物来喂猪 1982年美国宾州爆发H5N2流行 病毒及分离自住在鸡棚下的猪只 农场内应避免同时豢养猪和家禽 以避免流感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 禽流感如何传到人身上 自然界宿主 水鸟 主要为野鸭 感染哺乳类之流感皆来自水鸟H1 1616种 N1 99种在肠道繁殖 本身不发病粪便含有大量病毒 污染水源潜伏期 3 10天 可长达21天接触家禽 分为欧亚株 Eurasia 及美洲株 American 北半球每年八 九月野鸭流感病毒量最高 约30 但不发病 迁移时继续排出病毒感染当地家禽及野鸟 到十一月时极少数排出病毒 0 01 鸡及火鸡极易受感染 病毒在呼吸道繁殖而致病死亡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概率很小的原因 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所有能在人群中传播的流感病毒 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 而禽流感病毒没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 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疫情概况 截至5月1日 全国确诊病例127例 死亡26例 26人康复地区分布 10省市39个地市级区域上海33例 死亡13例江苏27例 死亡6例浙江46例 死亡6例安徽4例 死亡1例北京1例河南4例山东2例江西5例湖南2例福建3例 流行特征 1 人感染来源主要来自于禽类或污染的环境农业部门已经从鸡 鸽子和外环境标本中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2 尚未证据表明病毒具有持续的人间传播能力聚集原因分析持续密切接触而在人际间传播共同暴露各自暴露3 高度散发4 多区域性 一定地区高发态势 提示病毒在外环境中广泛 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 病毒在当地相当广泛 未知 新病毒 认识有限病原学的特点和流行特征认识有限 疫情防控过程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病毒发生变异 截至目前 H7N9亚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跨种间传播的分子机制等更多问题仍然未知 病毒自身变异可能是感染人类 高致死率原因潜伏期 自然史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与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别 H5N1H7N9 流行规模2019年第1例 10年间45例2个月100多例病例分布17个省41个市区 高度散发高度散发聚集性2009年南京1起父子上海2起人群分布年龄中位数62 男女比例1 1年龄中位数65岁 男性70 暴露史50 暴露 50 无70 暴露对禽致病力高致病性低致病性 疫情预测 监测能力提高发现病例的可能性增加 地区增多未来的疫情走势控制维持目前的状态对人适应性增强 实现人传人 对病毒和疾病的认识十分有限 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H7N9和H9N2基因重配的新病毒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为禽源病毒该病毒可能已在华东地区至少存在1个月以上未来还将有新病例发现动物宿主及人类感染来源尚不清楚该病毒人际传播能力尚不清楚该病毒感染的疾病谱不清 是否存在轻型病例 研究论点 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 浙江 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这种基因重配是一种常见现象 但对人类致病是极小概率的随机事件 中科院研究结果初步显示 H7N9禽流感病毒暂未发现在猪群中的进化痕迹 暗示了猪在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发挥中间宿主的作用 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结果显示 H7N9禽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 H7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 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 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 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 其余6个基因片段与H9N2禽流感病毒相似 据病毒基因组比对和亲缘分析显示 H9N2禽流感病毒来源于中国上海 浙江 江苏等地的鸡群 研究论点 基因重配的发生地很有可能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 过程可能是亚欧大陆迁徙的野鸟 携带病毒 在自然迁徙过程中 经由韩国等东亚地区 和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鸭群 鸡群携带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 这次的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类身上呈现弱毒性 在人身上却极具破坏力 对此专家表示 造成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并导致高死亡率 源于病毒变异 现在已经观察到N9的变异 N9基因片段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 但尚不知这种变异导致何种具体后果 而H7基因片段和惯常的H7并未有太大改变 从目前观测数据看 野鸟携带的只是病毒基因的部分片段 应该不会造成病毒大范围传播 由于病毒也可能存在于禽类的消化道或者粪便中 专家建议 在与活禽的接触中要注意卫生防护 个人平时与野鸟的直接接触是很少的 野鸟与家禽则可能有接触 但家禽内部发生大面积被感染的概率很低 防控策略 卫生和计生委方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9年第2版 4 10日 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2019年版 4月3日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 第一版 4月3日 附件 1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2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 排查和管理方案 2019年 流行病学 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接触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例如从事禽类养殖 贩运 销售 宰杀 加工业等人员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临床表现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 如发热 咳嗽 少痰 可伴有头痛 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 多在5 7天出现重症肺炎 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 呼吸困难 可伴有咯血痰 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 胸腔积液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 可有血小板降低 血生化检查 多有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C反应蛋白升高 肌红蛋白可升高 病原学及相关检测 标本种类鼻咽分泌物 口腔含漱液 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采样时间抗病毒治疗之前检测种类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筛查快速检测阳性 可作为初筛实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胸部影像学检查 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 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 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 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 发生ARDS时 病变分布广泛 预后 重症患者预后差 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 基础疾病 合并症等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 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 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确诊病例 临床表现 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临床表现 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临床表现 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重症病例 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 当前防控的目标 及时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规范病例管理 报告 调查 和感染防护通过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室检测 获得病毒和疾病重要特征信息 为评估流行风险 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 措施提供依据 当前防控的目标 主要防控措施 及时发现 报告病例做好病例管理和感染防护做好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采样与检测工作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培训与督导检查 病例定义 监测病例 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的病例 1 发热 腋下体温 38 2 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 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 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的肺炎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原有标准为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 5天 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 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 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确诊病例 临床表现 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临床表现 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临床表现 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重症病例 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 病例定义中的注意事项 1 发热指腋下体温 不需要加0 52 肺炎影像学特征指全肺 非指局部3 发病早期血象 尽量未用药 使用抗生素达12小时以上不可作为依据4 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 5天 必须达到时限5 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指能考虑其它肺炎时不要首先考虑人禽流感 福建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相关工作的通知 闽卫应急发明电 2019 47号 县级排查诊治流程1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不得截留 应当及时将其转往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治 2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收治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 应当1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 经会诊不能排除的 医疗机构应当立即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县级疾控机构 同时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 经县级专家组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 医疗机构在县级疾控机构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 立即采集相关标本送县级疾控机构 此后 医疗机构应根据省市专家组诊断意见及时订正病例网络直报相关信息 福建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相关工作的通知 闽卫应急发明电 2019 47号 3 县级疾控机构应当在接报后 会同设区市疾控机构2小时内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于2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 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设区市疾控机构报告 同时 指导接诊医疗机构开展标本采集工作 在接到标本后立即将标本送设区市疾控机构 流感网络实验室 检测 4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 应当24小时内组织县级专家组会诊 会诊后仍不能排除的 应立即向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对于专家会诊认为确需转往定点医院或上级医疗机构继续救治的病例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 在设区市级确定疑似病例后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疾控机构在2小时内按未分级事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附件 福建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排查处置流程图 试行 通过病例定义得出的建议 1 首先关注发热病人 尽量开辟诊室独立就诊2 接诊发热病人 第一时间做血常规 不具备做血常规条件的机构请立即转诊3 对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的病例立即明确影像学 无条件的立即转诊4 早期规范治疗 早用抗病毒药物 尽量少用激素5 疑似病例需要三明疾控实验室结果6 确诊病例需要分离病毒 起码是省级以上 相关病例报告注意事项 1 报告监测病例前请先通知市疾控中心 勿擅自报告2 下监测病例诊断请先院内专家会诊3 请按市疾控中心通知的时间报告4 疑似病例的报告将请示三明做决定5 确诊病例由省级做决定6 未获得疾控中心同意 一律不得网络直报相关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 关于病例转诊的个人建议 1 无做血常规条件的机构直接转诊发热病人并做好登记2 无影像学条件的机构可以治疗血象高的病人 对血象低和正常的病例立即向上一级转诊 并做好登记3 有影像学条件的机构立即做相关血生化检查 无能力立即转诊4 符合临床 生化及影像学的病例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5 转诊病例请给予口罩并交待注意事项6 有能力的机构不得随意乱转诊发热病人 标本采集 采集单位医疗机构采集病种初筛病例监测病例标本种类上呼吸道标本咽拭子 鼻拭子 鼻咽抽取物 咽漱液和鼻洗液下呼吸道标本气管吸取物 肺洗液 肺组织标本血清标本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间隔2 4周的恢复期血清呼吸道标本采集上送时限 发病早期 立即上送 病例管理 病例管理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 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 经病原学确诊的同类型感染患者可以同室安置 疑似或确诊患者宜专人诊疗与护理 原则不探视 有条件的可以安置在负压病房或及时转到有隔离和救治能力的专科医院 病情允许时 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医务人员防护标准预防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 转科或出院标准 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 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患者 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后 可转出隔离病房至相应病房或科室进一步治疗 体温正常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呼吸道标本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 可以出院 院感控制的基本要求 1 医院各科室应认真做好规范消毒 隔离和防护工作 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 必要 符合要求的消毒和防护用品 2 严格按照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的规定 做好医疗器械 污染物品 物体表面 地面等清洁与消毒 按照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的规定 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 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3 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感染患者诊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 应根据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和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处置 4 患者转出后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进行终末处理 5 医师接诊病人时 尤其是预检分诊点更要做好防护工作 为前来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免费发放口罩 同时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接触所有患者时均应当戴外科口罩 严格执行手卫生等措施 进入或离开发热门诊时 要按照有关要求 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6 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 体温计 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 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使用后 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院内感染注意事项 1 严格开展预检分诊 区分发热病人2 医院门口醒目提醒发热病人通道 并设立口罩取用处3 各机构设置独立发热病人诊室 符合院感要求4 相关病例必须隔离治疗 无条件机构转诊5 所有直接或密切接触疑似或确诊的感染者的医护人员应遵守适当的防护措施 在对感染者实施会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 医护人员应佩戴防护镜 防护服 手套和经认证的防护口罩 此外操作应在具备气源性传播防护措施的操作室内 机械通气或自然通风的操作室应至少每小时换气12次 并保证气流安全性 通气良好的单间或负压室内 如有条件 进行 6 关键环节 发热门诊 急诊 普通病区 房 收治疑似或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感染患者的病区 房 医务人员的防护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院感控制技术 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 1 预检分诊点一般设立在门诊醒目位置 标识清楚 相对独立 通风良好 流程合理 具有消毒隔离条件 2 预检分诊点要备有发热病人用的口罩 体温表 流水洗手设施或手消毒液 病人基本情况登记表等物品 3 经预检查出的发热病人 应由预检分诊处的工作人员陪送到发热门诊 预检人员发现异常或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 4 门诊预检分诊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 晚间预检分诊可设在急诊 但应设有醒目标识 以保证能24小时应诊 5 不能简单量体温 检分诊的医护人员要培训上岗 询问流行病学史很重要 院感控制技术 规范设置发热门诊 1 发热门诊要求 远离其他门诊 急诊 独立设区 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 要设立醒目的标识 有备用诊室 设隔离卫生间 挂号 就诊 检验 检查 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完成 设立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 医护人员有专用通道 设置隔离留观室 发热门 急 诊承担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级防护着装 进入隔离留观室按二级防护着装 2 隔离留观室设置要求 标识明显 与其他诊室保持一定距离 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 留观患者单间隔离 房间内设卫生间 患者病情允许时 应当戴外科口罩 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3 建立接诊病人登记本 4 建立终末消毒登记本 5 发热门诊 室 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 院感控制技术 隔离措施 隔离病房内 通风良好 或负压病房专用卫生间 洗手池听诊器 温度计 血压计等专人专用免触式医疗废物容器及利器盒隔离病房门口 速干手消毒剂个人防护用品疑似病人 单间隔离确诊病人 可同间隔离 院感控制技术 区域隔离 三区二通道 清洁区 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 缓冲带或者缓冲间 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 如隔离门 各区标示清楚 以警示医务人员 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 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 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 潜在污染区 污染区 不能逆流 院感控制技术 消毒技术 一 空气消毒开窗通风 加强空气流通安装通风设备 加强通风需要时 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 物表消毒应保持清洁 干燥 每天进行消毒 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 清洁与消毒 地面消毒采用400mg L 700mg 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作用30min 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mg L 2000mg 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医务人员防护 防护的原则 标准预防 飞沫隔离 接触隔离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1 所有患者的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 接触有明显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的物质 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 要防止经血传播 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 3 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 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标准预防 院感控制技术 分级防护原则 院感控制技术 手卫生 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 去除手部皮肤污垢 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 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 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院感控制技术 什么时间洗手 直接接触每个病人前后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患者粘膜 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 伤口敷料等之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 摘手套后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进行无菌操作 接触清洁 无菌物品前 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及物品之后 包括医疗设备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院感控制技术 什么时间洗手 院感控制技术 六步洗手法 第一步 掌心相对 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院感控制技术 六步洗手法 第二步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 院感控制技术 六步洗手法 第三步 掌心相对 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院感控制技术 六步洗手法 第四步 双手指交锁 指背在对侧掌心 院感控制技术 六步洗手法 第五步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 交换进行 院感控制技术 六步洗手法 第六步指尖在对侧掌心前后擦洗 最后不要忘记洗手腕及手臂 院感控制技术 穿脱隔离衣 穿选择合适的类型与尺寸开口在背后注意系紧袖口与领口脱松开系带将隔离衣颈部和肩部去除污染面朝内折成或卷成捆丢弃 院感控制技术 戴取口罩 戴普通口罩口罩应遮住鼻 口 颏调节口罩卡住鼻梁 防止漏气系带调节舒适性戴高效滤过口罩遮住鼻 口 颏调节口罩卡住鼻梁系带调节舒适性实施密和性测试吸气 口罩应塌陷呼气 检查口罩周围有无漏气 取先解下面的带 再解上面的带脱下面部丢弃 院感控制技术 戴取眼罩和面罩 戴眼罩应完全遮住眼睛面罩应遮住面部 用额镜带系好调节舒适性取抓住耳托或头托将面罩或眼罩拉离面部将取下来面罩或眼罩放在合适的地方或抛弃 院感控制技术 戴脱手套 戴选择正确的类型和尺寸将手戴进手套手套套在隔离衣外脱握住手腕外层边缘向下揭手套并将内侧朝外握在对侧手套内脱下手套的手指伸进对侧手套内从内侧脱下手套 脱下时呈袋状将另一个手套罩进去丢弃 穿戴防护用品的顺序 一戴帽子二戴口罩三穿防护服四戴防护眼镜五穿鞋套或胶鞋六戴手套 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脱掉防护用品的顺序 一摘下防护镜二解防护服三摘掉手套四脱掉防护服放入消毒液中五脱鞋套或胶鞋六摘口罩七摘帽子八洗手 消毒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要求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调查准备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调查队成员流行病学实验室专业人员临床医生专业消毒人员 调查内容和方法 病例基本情况 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转归情况 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个人暴露史 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重点内容详解 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 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询问 现场调查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1 发病前7天内与禽畜接触及防护情况2 发病前7天内与疑似或确诊的H7N9禽流感病例接触情况3 发病前7天内有无接触其他不明原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情况 4 若病例无上述三项接触史时 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 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暴露情况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 信息录入 系统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时限24小时内 密切接触者跟踪调查和管理 组织实施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理判定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管理属地管理原则医疗机构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和随访 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而存在感染可能的人群三种情况在疑似或确诊病例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 有过共同生活或其他近距离接触情形的人员 诊治疑似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或曾照料患者的家属 经现场调查人员判断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 追踪和管理 登记 医学观察登记实行医学观察 健康随访 不限制其活动每日晨 晚各1次测体温 了解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一旦出现发热 腋下体温 37 5 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 则立即转送至当地的定点医疗机构 采集标本采集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双份血清标本开始实施医学观察时和间隔2 4周后当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时还要采集咽拭子开展实验室检测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 观察前告知 观察前告知医学观察的依据 期限及有关注意事项 告知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 做好科普知识宣传 包括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临床特点 传播途径 预防方法等信息 家庭内配备必要的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 家庭成员和实施医学观察的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家庭内保持通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