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二模汇编--4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2018年高三二模汇编--4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2018年高三二模汇编--4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2018年高三二模汇编--4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2018年高三二模汇编--4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唐 岑参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12.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A.咏史 咏物 B.边塞 怀古 D.边塞 送别 C.送别 咏史13.对诗歌前八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常”、“千”、“万”都从空间描写雪景。B.“卷”、“逐”既写雪的威势又喻敌军压境。C.“兼汉月”、“照”写雪的永恒和雪的光华。D.“鸟飞绝”、“马蹄滑”用拟人而移情入景。14.诗歌划线部分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三)8分12.(1分) C13.(2分) C14.(5分)答案示例 划线部分的“晻霭”、“阑干”两句,以夸张的笔墨勾勒出磅礴瑰奇的雪景,突出寒冷,与“正是天山雪下时”一起,写送别环境和萧治归京的艰辛,更写边关将士艰苦生活,既表达对友人路途的关心和依依惜别之情,也烘托将士守卫边疆的英武形象和坚韧意志。“将军”“都护”两句互文,直写边地将士的苦寒生活。最后以赠别的礼物傲雪松枝托物言志,并用“惟有”强调,是激励对方也是表达边关将士的志愿:保家卫国的品性坚贞不渝。评分说明 “怎样表达”3分;“思想情感”2分。崇明县(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将进酒(唐)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注释】 刘伶: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嗜酒不羁。13本诗与下列高中教材所学诗歌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1分)A.登楼(唐杜甫)B.咏史(晋左思)C.从军行(唐王昌龄)D书愤(宋陆游)14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瑰丽奇崛B含蓄隽永C激越高亢D清新雅致15本诗结尾两句与前部分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请做简要分析。(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13.B14.A15.答案示例:诗歌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由此,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同时,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由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评分说明:“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 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为6点,答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奉贤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江夜【清】吴锡麒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14.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1 B.2 C.3 D.4 15.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清丽B. 沉郁顿挫 C.豪放飘逸D.平淡质朴16.请结合全诗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4分)14.(1分)B 15.(3分)A 16.(4分)首联融情于景,通过夜航所见,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1分);颔联随着诗人行船时产生的错觉,表达出自由逍遥的愉悦(1分);颈联以“孤鸟”、“老鱼”等意象传递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孤寂、惆怅之感(1分);尾联从动态的角度表现出江面上的生气与活力,暗寓作者的喜悦(1分)。虹口区(三)阅读这首元曲小令,完成12-14题。(8分)【中吕】 普天乐 元 赵善庆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州。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12.填入诗中空格处最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春 B.夏 C.秋 D.冬13.与这首小令语言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 登高(杜甫) B.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C. 登快阁(黄庭坚) D. 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 (马致远)14.本支小令写景抒情时,数量词的运用颇具韵味。请就这一点进行赏析。(4分)(三)(8分)12.C13.D14.“万顷”写出了秋日江面水烟弥漫,广阔无垠的特征,将作者的视线从眼前移动到了远处,也将景物由前期的明朗,转为了迷茫。“半竿”则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尽,也可能正是江上水烟涌起的原因。“一声”写出了雁之孤单,使景物平添了孤寂之感,“几处”则牵连起读者对于危楼中远望者的想象,整体营造秋江暮景的迷离凄凉的氛围,使得诗歌从开始的秋日明朗喜悦转而向秋思的一点哀愁,使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含蓄。黄浦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怀嵩楼: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12这首诗共有几组对仗句,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一组 B两组 C三组 D四组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含蓄委婉 B沉郁顿挫 C平淡自然 D遒劲昂扬14请结合作品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加以赏析。(5分)(三)(8分)12(1分)B 13(2分)D (选择A给1分)14(5分)答案示例:阅读全诗,在高远的境界中能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这是一个在贬谪中无畏无惧,乐观顽强的形象。前两联以怀古发端,写眼前胜景,山出,菊开,酒浓,起笔就让人感到傲岸不可摧之气。后两联动作描写,解带迎西风,倚栏对青松表现不可凌迫的气概;展望冬日携友踏雪欣赏玉洁冰清的世界,气象恢弘,昂扬着诗人嶙峋高洁的风骨和乐观不屈的精神。评分说明: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概括2分;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3分。 长宁区(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释:此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红蕖:荷花。12.横线处填写这首词的词牌,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如梦令 B.踏莎行 C.水龙吟 D. 鹧鸪天13.根据内容判断词作所写时令最合理的是( )(2分)A初春 B夏末 C暮秋 D冬初14.结合内容赏析词作表达的微妙丰富的情感。(5分)(三)(8分)12.(1分)答案:D13.(2分)答案:B14.(5分)答案示例:一二句描写衰萎的夏秋景象,暗示词人内心的烦躁苦闷;三四句色彩鲜艳灵动,意境与上句对比,表达词人自寻安慰淡淡的喜悦;下片前三句描写自我形象,闲步中既有自得其乐,也有遭贬谪消磨时光的失意;最后两句直写内心感受,“殷勤”“又”“浮生”表面上感谢天公,暗含得过且过、日复一日的无奈。全词以环境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展现诗人百无聊赖中寻找自我安慰和无可奈何的心绪,塑造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金山区(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答张十一韩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yn dng),竹名,生长于水边。踯躅:杜鹃花科。斗:通“陡”,顿时的意思。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A.咏史诗 B.咏物诗 C.咏怀诗 D.哲理诗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和颔联分别写了远景和近景,犹如水墨画,层次分明,形象突出。B颈联蕴含复杂情感,有被贬的悲怨,有居南荒的叹息和对未来的憧憬。C尾联借答张署之诗,在镜中看自己的两鬓,顿时觉得自己有憔悴之意。D全诗直抒胸臆,流露出激愤的感情、受压抑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惆怅。15.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颔联进行赏析。(4分)三、8分13.(1分)C14.(3分)D(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深沉)15.(4分)参考示例:(1)颔联借景抒情,描写了嫩笋竞相生长,杜鹃花随处开放鲜艳动人,画面艳丽明快,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为前一联荒凉冷落的景色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抒发了诗人“未报恩波”的苦闷之情。(2)颔联用拟人手法,通过“竞”字把嫩笋争相生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通过“闲”字把黄杜鹃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姿态描绘了出来;用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拟人、衬托、以乐景衬哀情1分,内容分析2分,表达情感1分)附答张十一的创作背景和赏析: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答张十一为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后半段叙事抒情,含蓄而又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激愤忧愁的感情。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紧接着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浓厚。作者似乎尽量要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闵行、松江区(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315题。(7分)溪行寄王震唐 张九龄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远心何处惬,闲棹此中行。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13.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1分)14.下面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题的“寄”与“夜雨寄北”的“寄”字意相同B.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本诗描写的是早春景色C.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由景而情,情景交融D.作者写山溪中划船所见的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15.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变化,试结合具体词语加以分析。(4分)13律诗(五言律诗) 14A15全诗前六句所写山气、溪流、丛桂、群鸥等景清新、恬静,表现出一种闲适、惬意之情,后两句情感直转,这美好的景虽是“我”喜欢的,但是没有知音相伴,从而透露出一种孤独、怅然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王震的思念之情。【由闲适、惬意转为孤独、思念】浦东新区(三)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青杏儿 (元)赵秉文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12从字数来看,本作品属于词中的。(1分)13下列关于本词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清新自然 B. 沉郁顿挫 C. 平淡质朴 D. 明快俊逸14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三)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12中调(1分)13A(2分)14.答案示例:上片作者借风雨摧花抒发伤春之愁(1分);又以“莫惜花前醉”表达不负春光之情(1分);转而由花开花落,联想到韶华易逝,平添几许惆怅(1分);下片一扫沉闷,“乘兴”饮酒,“追游”好溪山,体现作者尽情享受美好时光的欢快心情(1分);最后说只要有美酒相伴,无俗事缠身,有花也罢,无花也罢,无所谓春秋变换,表现了作者豁达洒脱的胸襟(1分)。普陀区(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14题(8分)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注】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12.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1分) A.无锡 B.镇江 C.南京 D.苏州13.对画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B.“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C.“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D.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工整精炼。14.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4分)12B13B14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青浦区(三)阅读下文,完成12-14 题。(8分)清平乐 (宋)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南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回到临安。12.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属于 。(1分)13.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一写客观环境,一写主观感受。B“顿觉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到了众芳凋零的春末。C“草草”说明看春未能仔细观察与欣赏,显然带有一点悔意。D整首词由景写到人,由人写到物,由物写到情,层层深入。14.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丰富的情感,试作鉴赏。(4分)(三)(12-14)(8分)12小令(1分)13(3分)B(错在原因单一,不仅仅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14(4分)下阕作者以燕子自喻,作者去年飘泊远离家园,如今回到京城却满目萧然,不知归于何处,抒发了飘零无依之愁。(2分。手法+情感)/暮春三月那夜间的风雨更令人无限伤心,雨声不催花开,但见遍地落红,融情于景。“休听”中既有惜春伤春之愁,又隐含家国身世之痛。(2分。手法+情感)徐汇区(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舟中夜起 (宋)苏轼微风萧萧吹菰蒲注,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注】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12.下列作品与这首诗在体裁上归于同一类属的是( )(1分)A. 李商隐夜雨寄北 B. 左思咏史C. 黄庭坚登快阁 D. 杜甫月夜13.与“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一句景物描写手法相同的诗句是(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