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1页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2页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3页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4页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于历史教学中育人 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王芳摘要: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意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要很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必须以生为本,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将浩瀚历史的精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德育功能;以生为本在我校的一次课题研讨会上,有一位老师曾举了一个中学考试题来说明历史教学的困境:“选择题: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A毛泽东 B毛泽西 C毛泽北 D毛泽南”。当时听到这个例子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好笑,出这题的人也太不专业了,但仔细一想,出题者的意图可能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掌握能力。难道学习历史就是记住历史,“不忘祖宗之本”就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历史是人类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承载了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广博智慧,向来被当作治国与育人之学,发挥着资政育人的特有功能。这也就是以史为鉴。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说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可见,古人非常重视史学的借鉴作用,往往将其与国家的治乱兴衰连在一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由此可见,历史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结合时代,贯彻古为今用原则,以古鉴今,探今溯古,继往开来,以更有力地启迪学生,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具体来说,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学会做人,即道德教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人物、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是我们民族的楷模。他们的言行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好素材。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二是学会生活,即思想观念教育,通过历史学习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点。三是学会学习,即让学生以史鉴今,通过了解人类发展的过去,从中掌握文明发展渊源,理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问题提供指导。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朝代治乱兴衰更替,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还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天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理论再生动,也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历史的德育功能,相信每个历史教师都是认可的。但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则是一个让我们很困惑,很棘手的问题。我在这里举两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一是张汉林老师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的教学案例: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一向是个重点。典型的传统问法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种问题指向性很清楚,一般学生如军事装备落后、经济实力落后、政治腐朽败坏、社会形态落后,等等。然后,最后深化得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形态落后。这种教学,基本上属于知识的再现、迁移和运用,大致仍可归结为知识本位。如果着眼点在于过程与方法,则可换一种问法: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还会战败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弄清个人与时代、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问法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差异和思维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发展。张汉林老师对这两种问法也有相关的探讨,但他更倾向于立于学生角度的另一种问法。建构的基础在于学生认同被建构对象的意义。如果学生缺乏认同,那知识的巩固与落实、能力与方法的培养都将是白忙活一场。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呢?历史的确有借鉴功能,但我们借鉴什么呢?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社会形态,可是,现在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了。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顶多增长些知识,或许还能发展思维能力,但是该学的知识、该培养的能力数不胜数,为何偏取这一瓢饮呢?因此,问题还可以接着问下去: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虽然在后人的眼中,鸦片战争俨然就是一座界碑,在此前后,古代和近代判若分明。但是,除了极少数人的些许反省和觉悟外,中华民族开始认识到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的影响,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波动,过后依然如故。被后人视为耻辱的南京条约,当时人却称作“万年和约”。而对于将我们打败的英国,当时人仍视之为“蛮夷”,很少有人去理性分析为什么他们能够获胜。或者出于狂妄自大的惯性心态,或者由于战败后不敢正视自己,或者一向缺乏反省的思维习惯,总而言之,中国人战败了,却没有从中汲取任何教训。其实,战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于自己是毫无触动,对战胜者是“精神胜利法”。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美国佩里将军叩关之后,马上就进行了明治维新,并在佩里登陆的横须贺修建佩里公园,将其叩关的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日”。虽然中日两国文化有异,但是日本人善于反思自己和学习对手的优点的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果时至今日,当提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对清朝腐朽败坏政治的冷嘲热讽、对英国强盗逻辑的愤怒控诉,我们将愧对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可是,这些宏大叙事和学生个体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在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胜利者,他将不断地遭受挫折、面对失败。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甚至他们也许已经遭受过严重的挫败。怎么办?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是抬不起头挺不直腰?是喋喋不休只为控诉对方的不义?是从此让耻辱的心态主宰全部生活?还是我们另有选择,冷静反省自己的不足,认真学习对方的长处,愈挫愈奋,勇往直前?鸦片战争对于学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提供了这样一次反省民族、认识自我的机会。张汉林老师的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第三种问法不再是关注知识本位、思维方法的培养,而是上升到了价值观的培育。他的这一教学设计则是以生为本,关注学生本体的发展需要,将历史学习不是停留在书上、纸上,而是真正启发学生思考,让历史学习与学生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很好地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每多一问,就多了一个视角,历史学习就多了一层人生的意义。从张老师这里获得启发后,我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尝试,其中新航路的开辟是较好发挥历史德育功能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新航路开辟的教学设计,是先让学生学习完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后,再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一般做法就是联系中外历史,将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教师提供史料证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更多,设备更先进,航程更长,但是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没有产生如新航路开辟一般的影响?没有成为一个时代新的篇章?中国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这些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比导致中西航海壮举影响不同在于两者航海性质与目的的不同,进一步深化其根源在于经济基础的不同。西方新航路开辟是在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追求黄金的驱动下进行的,而中国郑和下西洋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向外炫耀国威的朝贡外交之下所进行的。学生在分析出根源时,一般都会对中国郑和下西洋扼腕叹息,惋惜郑和船队没有像西方航行者一样抢夺黄金财富,进行早期殖民掠夺。课到这里,好像有些变味了,发挥史鉴功能难道是要我们学习西方人去抢去杀去掠夺吗?对于学生是否是无形中告诉他们,只要最后能成功,过程怎样都无所谓,甚至可以采用各种非法或不道德手段。这很显然是不符合发挥历史德育功能的初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再度进行了教学设计,补充了郑和航海的其他解读材料:“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郑和下西洋是成功者实施体现自己风范的游戏规则的航海,他安置既定秩序,使用温文尔雅的手法体现了尊者的心态,葡萄牙人的航海是要改变既定秩序,改变秩序总是野蛮、残酷和力量十足的”。这样便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郑和下西洋有着航海之外的意义,它更体现了一种文明的世界交往观,这也是我们当今中国一直坚持的“和平崛起”道路。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力图纠正了学生唯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充满意外的课堂。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时,需要我们历史教师时刻掌控好课堂,能随时纠偏矫枉,使历史教学朝正确引领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前进。从上面两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要很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必须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尤其是将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切实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历史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历史教师要做能将浩瀚历史的精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民族意识的教育家。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有着强烈的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并要具备敏锐睿智的思维能力。另外,还应注重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对自己言必行,行必果,学生才学有所依,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必能收到思想教育的特殊效果。总之,德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