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近代科技史专题知识梳理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开创性地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德意志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轨道椭圆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提出了宇宙无限论;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并且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近代天文学革命的进行,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形成。 2、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近代数学的产生:17世纪,法国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学,德意志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标志着近代数学的兴起。 近代力学的确立: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则,确立了牛顿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也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电的概念的提出: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学,研究天然磁石性质,为19世纪的电磁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近代化学的创立: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把实验引入化学,成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18世纪法国的拉瓦锡,指明燃烧是氧化反应;最早提出质量守衡定律,促使化学发展步入正规。19世纪初期,英国的道尔顿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的产生。 近代生理学的创立:17世纪早期英国的哈维提出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世纪林奈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3、近代科学的综合化阶段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19世纪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丹麦的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英国的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英国的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学理论,德国的赫兹证明了电磁学的理论,这成为发电机发明以及新通讯工具创新的理论基础,推动了电的时代的到来 近代化学的发展:19世纪中期,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近代化学取得飞速发展。 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施莱顿施旺的细胞学说的提出,法国拉马克生物进化观点的提出,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第一次把生物学完全放在科学基础上,引起了生物学的一场革命,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纪年代,法国的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4、现代科技的飞跃阶段 物理学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妇发现钋、镭放射性元素,动摇了“经典”力学。德国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为二十世科技飞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程度加强,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 二、近代技术的发明与创新 1、蒸汽技术: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珍妮机”为开端,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并完成了棉纺业向机器化大生产的过渡。18世纪80年代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交通运输进入新时代与此同时,一个以机器生产机器的部门刨床和汽锤等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近代的技术体系最终确立。 2、电气技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的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的问世,带动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也促进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电话、电报等电讯事业的发展。 3、现代信息技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三、中西科技比较 1、阶段性特征综述明代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有独特的青铜铸造艺术和历法;秦汉文明开始源源不断走向世界;隋唐文化全面辉煌,唐时中外文化交流繁盛,被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既影响了亚洲文明也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元文化中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传播,这对其后来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重大的作用。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有人将这一时期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已进入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而在西方,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2、中西科技的特征、本质、作用比较 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仍主要是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而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重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其成就在于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也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这些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差导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异的具体表现。 3、中西科技不同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般原因 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民族融合,促进文化的交融升华;中外交流,促进文化的充实和活力;统治者开明的政策,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使科技能领先于世界。 (二)我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一般原因 封建制度的腐朽导致16世纪后科技的衰落:自然经济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力;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科技的发展;儒学为主的教育与文化专制统治对科技人才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西方近代科技兴起的一般原因 经济发展的要求。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的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学的方法。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研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政策保护。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和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等等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文化教育的促进。早在13世纪西欧各国便产生了一些综合性大学,而非中国的教育儒学为主要内容,培养皇权专制的奴才。四、理论拓展1、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理解。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但反过来,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如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新大陆的发现。 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观念等。如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这些伟大发明在中国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而传到欧洲后却极大地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就是因中国封建社会条件的制约造成的。 2、多角度认识科技的发展 从物质和意识关系去认为科技的发展过程;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认识三次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作用;从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方面去认识科学家的贡献;联系时政的内容去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比如刚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自主创新能力等内容。 3、“西学东渐”与“新思想”的区别 内容、传播者不同:虽然都是指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西学东渐指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把西方先进的科技介绍到中国的历史现象。新思想指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科技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历史现象。前者着眼于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后者着眼于中国士大夫的活动。 作用不同: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及后来的传教士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源抗疫测试题及答案
- 行政处罚考试试题及答案
- 车床考试题及答案
- 烟火经济面试题及答案
- 有机化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德育工作总结
- 22.2.2配方法(教学课件)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 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8Readingsigns练习(含答案)沪教牛津版(深圳用)
- 五年级上册英语单元测试卷-Unit3whatwouldyoulike人教PEP(含答案)
- 纸类垃圾焚烧处理方案(3篇)
- 沥青购销合同范本2024年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
- 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 百融云创风险决策引擎V5产品操作手册
- 来宾东糖纸业技改扩建制浆车间及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市政道路及设施零星养护服务技术方案(技术标)
- 麦肯锡-前海妈湾片区战略定位与产业规划-20170328
- 2024停车场停车协议书
- 2024急救护理常规
- 碳材料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
- 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